【教育界名人故事】关于这些教育家别名称呼你清楚吗十大教育家姓名故事一览
 
  导语
 
  我国教育史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群星璀璨,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的教育家,他们中有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汉代孔子”的董仲舒,也有名闻天下的诗人韩愈、思想家朱熹、理学家黄宗羲、王守仁,还有近代科学术语之父李善兰、北大之父蔡元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等,关于他们的称呼或姓名,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快来了解他们背后的小故事吧!
 
  教育界名人姓名故事盘点
 
  人物名称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姓名故事
 
  孔子姓氏来由?
 
  姓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掉的家族情怀。
 
  孔子是鲁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我国古人有以祖先的"字"为姓的先例,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孙得臣,孔子的姓氏也是以这种方式得来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孔子"姓孔氏",这是从汉代姓氏不分的角度来叙述上古历史的方式,正因为秦汉以后姓氏无别,以氏作为姓,所以,司马迁才能说孔子姓"孔"。
 
  为何称“圣人”?
 
  孔子被尊崇为“圣人”,奉为“万世师表”,封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并以“大成”作孔子庙的殿名。“圣”字,在古代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诗书,传六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声誉甚高,古代公认他是有学问的聪明人,是“圣人”。
 
  为何称孔子为“万世师表”?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最早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到清朝时,康熙皇帝又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还有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在信教自由会上的演说》里称赞孔子: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
 
  人物名称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别名故事
 
  为何会称董仲舒为“汉代孔子”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董仲舒为什么被尊称“董二圣”?
 
  “董二圣”,指董仲舒仅次于孔子,参加科举考试,先拜孔子,后拜董二圣。如果将中国文明史分为三个阶段:先秦为前期,汉唐为中期,宋元明清为后期。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前期,孔子创立儒学,是公认的大圣人。董仲舒独尊儒术,承上启下,起了关键的作用。班固在《汉书》中称董子为“为群儒首”,即头号是儒家,又称“为儒者宗”,即儒家崇拜的大师。在汉唐这个中期只有董子被史学家这么高度肯定。他代表这一时期最高水平,也可以称为圣人。
 
  人物名称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姓名故事
 
  韩愈名字的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如何给排行老三的韩愈取学名,家里人犯了难。韩愈听说后自取一个“愈”字。大哥二哥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家人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哟!韩文公字退之出自“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寓意自古道骄兵必败,韩愈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
 
  为何称韩愈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韩愈还是教育家?
 
  韩愈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又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师道思想”在《师说》中即有体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全文围绕这个主题思想开展议论,批评了“师道之不传亦久矣”的种种错误表现,表彰了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的好作风。
 
  韩愈关于“师”的标准就是“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道”。“道”就是学问、知识。《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见韩愈是把“道”与“术业”相提并论的。
 
  人物名称
 
  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姓名故事
 
  朱熹名字的寓意?
 
  朱熹的字与名是相反的。朱熹的‘熹’指:前途、光明,他的字元晦,意为第一天不顺利。他的字取反义相对的。‘熹’指:日光、光明,炙,炽热。‘元’指头、首、始、大。‘晦’指: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2、夜晚3、昏暗不明4、不顺利。
 
  名和字是父母所定,无法体现自身所得,于是达官显贵、学者文人常以自取别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旨趣、性情、癖好、专长和处境。朱熹有晦庵、晦翁、豚翁和沧州病叟。
 
  为何说朱熹是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上能被尊称为“子”的人可不多。老子、孔子、墨子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宗立派的人物。而到了南宋,又有了一位“朱子”——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可见其大师地位卓然不凡。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四个篇目,合在一起编成了一本教材,取名为《四书》。朱熹将这本《四书》作为自己授徒、讲学的主要内容。《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就被其后的历代朝廷,列为科举指定用书与标准答案。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受儒教祭祀的。因此后世均尊称其为朱子。
 
  人物名称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姓名故事
 
  王守仁名字的来历
 
  关于王阳明,大概有六个供人称呼的名字:王云、王守仁、王伯安、王阳明、王新建和王文成。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另说“守仁”二字是王伦取自于《论语》里的一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另外,据查资料,王阳明是王家的长孙,他这一辈的名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文、章”。说明,王伦也为后代定下了确定的名字,按孩子们的出生顺序依次取用。王云是守字辈第一个孩子,就用了“仁”字,这就是王守仁名字的真正来历。
 
  二十岁后,王守仁,字伯安。王守仁的字是伯安。伯,是他的排行,他是王家孙辈中的老大。安,来源于《孟子·离娄上》中的“仁,人之安宅也”。用“安”字是对“仁”很好的解释,我们现在也多用“仁安”一词。
 
  31岁后,人称王阳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王守仁31岁,因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所以自号“阳明山人”。在流传下来的王阳明书法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钤印正是“阳明山人”。
 
  王阳明死后谥号为“文成”,人称王文成公。王阳明死后,朝廷给了他三个荣誉,一是追封新建侯,赐给谥号“文成”,准予从祀孔庙,奉为先儒。
 
  人物名称
 
  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别称故事
 
  为什么说黄宗羲是“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有的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西方学者称黄宗羲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治学以桿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之说。他反对朱熹等人“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唯物论的特色。
 
  黄宗羲石破天惊地将专制君主称之为“天下之害”,并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进而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对君权的绝对提出了质疑。
 
  从“黄宗羲定律”漫谈以人名命名的规律
 
  “黄宗羲定律”经常在媒体上出现,大家耳熟能详。黄宗羲揭示了官僚机构衍生壮大的内在机制,都阐释了行政体系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概括提炼的“历史上每推行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摊派和收费高潮”的现象,称之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较为深刻地阐明了封建社会赋税治乱往复的恶性循环状况。“黄宗羲定律”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帕金森命名的“帕金森定律”有类似的地方。
 
  黄宗羲为何称为著名教育家?
 
  黄宗羲一生著作颇丰,据统计约有90多种800多卷,现存40多种200多卷。其中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影响较大的有两本:《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主义精神的教育思想,并为限制封建专制特权,推行民主政治制度改革,设计了一套普及教育的学制体系。他认为如果要保留太学,就要对其实行民主管理和“清议”学风。全国郡县都应设学官。乡村有童子十人以上者设立小学。“凡在城在野寺观庵堂,大者改为书院,经师领之;小者改为小学,蒙师领之,以分处诸生受生。”(《明夷待访录·学校》)黄宗羲这套有着大学(即太学)、中学(即郡县学)、小学(即蒙学)和书院的完整学校体系,可以说是近代学制的雏形。
 
  在教学内容上,黄宗羲主张“学用一致”、“文武合一”,批评那些无“传道、授业、解惑”真本领,而又好为人师的人是“乘时朽木青黄,失势则田河粪土”,投机取巧秽人子弟的“罪人”(《南雷文定三集》卷二,《广师说》)。
 
  人物名称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蔡元培别称故事
 
  为何称蔡元培是“北大之父”?
 
  “北大精神”是蔡元培实行怎样的办学方针后形成的?要问大家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是什么?恐怕所有人都能回答正确,那就是北大和清华。北大校长和清华校长可不仅仅是两个总舵主,他们是关乎整个中国命运的伟大设计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高等学府,尤其作为本科教育之最,“自由独立,兼容并包”的精神是给予无数学子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而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正是形成于蔡元培先生。
 
  而且蔡元培一生倡导的“美育代宗教”,而且他先后创办了中国最重要的两所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美育代宗教”,并不是指以美术教育代替宗教,美育是一种驾驭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基础上的综合素质发展,相比较宗教来说美育更能打破封建的束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解放。蔡元培成就了北京大学,蔡元培成就了一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可以誉为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人。
 
  人物名称
 
  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浚。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陶行知姓名故事
 
  陶行知名字的来历?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乳名和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实践出真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立志“教育救国”,努力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不仅“为中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为我国人民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还“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陶行知一生中根据国情需要开展了七大教育运动,包括发动平民教育运动、推行乡村教育运动、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发起国难教育运动、投身战时教育运动、从事全民教育运动和倡导民主教育运动。陶行知还亲自兴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新式学校,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名称
 
  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姓名故事
 
  叶圣陶为何要改名字?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为自己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消息迅速传来之后,叶绍钧欣喜若狂。革命烈火传到苏州的第二天,他就急切地找到教书的先生说:“清朝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称臣了,请先生给改一个字吧。”先生听了,很为他的革命热情感动,笑了笑说:“你名绍钧,圣人陶钧成物,就取圣陶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联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从秉臣到圣陶,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也体现了思想的解放。后来,他索性用圣陶作为自己的名字。
 
  叶圣陶被称为真正的教育家
 
  人如其名,在文化教育领域,叶圣陶像一名辛勤的制陶器的工匠,从事文化教育,陶冶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育化万物。
 
  1912年,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开始在苏州小学任教,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属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语文课本。
 
  五四运动时期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竭力提倡白话文,一边用白话创作文学作品,先后写出《稻草人》、《倪焕之》等大量作品;一边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以白话文为主,率先编出多套语文教材,使语文教科书的面目为之一新。
 
  1921年与著名作家茅盾、郑振铎等人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小说月报》、《中学生》等杂志,同时还在大学执教。他编写的中小学教材,在教育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为何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叶圣陶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
 
  人物名称
 
  李善兰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出生于1811年1月22日,逝世于1882年12月9日,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研究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现称"自然数幂求和公式"),这是李善兰也是19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
 
  李善兰姓名故事
 
  李善兰为何要改名?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天资聪慧,目成诵,但偏偏对科举考试不感兴趣,反而酷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喜欢摆弄花花草草。1832年,取得秀才资格的李心兰改名李善兰。“对了,我看了壬叔兄最近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微积分学书籍,做得很好,只是将译者的名字改为李善兰,不知道是为什么呢?”赵大贵想起一件事情问道。“哦,最近我跟王韬兄等聊天,觉得出门在外,有个笔名更好一些,就把名字改成李善兰了。李善兰回答。
 
  李善兰为何被称“近代科学术语之父”?
 
  李善兰一生翻译了多种西方科技书籍,涵盖天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打开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之门。《代数学》一直沿用音译名称,如《阿尔热巴拉》等,但是李善兰认为这一学科的特点是“以字代数,或不定数,或未知已定数。恒用之已知数或因太繁,亦以字代。”于是,他取名《代数学》,不仅我国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也如此。
 
  李善兰凭借自己对所译科学内容的深刻了解,加上对汉语的构词方法的有身后的功底,创造出很多译名,如数学里常见的名词:“常数”、“几何学”、“轴”、“系数”、“函数”、“渐近线”、“法线”、“微分”、“积分”、“平行”、“根”、“方”、“方程式”、“多项式”等;在翻译时他也引进很多数学符号,为了让中国读者易于接受,他还将原书里的一些符号改为符合中国特点的符号,如用“天”、“地”来表示未知数,采用天干、地支和天、地、人、物等来表示英文中的26个字母,对传播科学知识起到积极作用。
 
  深受人们尊敬的教育家
 
  李善兰生性落拓,潜心科学,淡于利禄。晚年官至三品,授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同文馆教学岗位,也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
 
  李善兰五十七岁那年,经著名洋务派官员郭嵩焘推荐,进入北京担任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同文馆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学馆。从此,他十三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学上。他可以说是近代第一个数学教授,培养了很多弟子。有许多人成了有成就的专家。
 
  1845年前后,李善兰在嘉兴陆费家设馆授徒,得以与江浙一带的学者(主要是数学家)顾观光(1799—1862)、张文虎(1808—1885)、汪曰桢(1813—1881)等人相识,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此间,李善兰有关于“尖锥术”的著作《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等问世。其后,又撰《四元解》、(麟德术解》等。
 
  推荐阅读
 
  1
 
  01【商界名人故事】商界名人们的创业故事盘点商界励志人物创业故事一览
 
  在商界中,有不少人是自己白手起家创业,一步一步打拼出自己的商业帝国,有的企业家最初也不是从...
 
  02【文化界名人故事】盘点那些学历不高但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化大家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在什么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习...
 
  03【科技界名人故事】默默为科学奉献一生令人敬佩的科学家背后的故事
 
  科学家是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
 
  04【名人故事】艺术界名人故事盘点带你了解艺术家的那些生平小故事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这...
 
  标签:名人趣事,历史文化,教育家,故事,名人高管

来源:买购网 作者:教育家故事,教育家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科技界名人故事】 默默为科学奉献一生 令人敬佩的科学家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高考377分复读一年逆袭677分 这个事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励志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