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名人故事】默默为科学奉献一生令人敬佩的科学家背后的故事
 
  导语
 
  科学家是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定义的专业类别贡献者。科学家用科技改变世界,改变生活方式,发现未知的世界。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科学家,他们从事不同的行业,为不同的领域带来了新技术和推动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maigoo名人小编为你带来了几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界名人故事盘点
 
  人物名称
 
  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人物故事
 
  青蒿素的发现者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1972年,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青蒿素。至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人物名称
 
  黄旭华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人物故事
 
  终生报国不言悔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
 
  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
 
  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10个月不在家。结婚8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人物名称
 
  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人物故事
 
  服从分配转行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没有名师,完全靠自己,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说,“核武器是一种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他坚定的态度是:服从分配,转行!
 
  隐姓埋名28年,连妻子都不知道
 
  从那时起,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1967年6月17日,沉寂的戈壁上空,蘑菇云拔地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淡泊一生,奉献一生
 
  之后,虽然名字早已解密,于敏依然过着淡泊从容的生活。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别人送来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人物名称
 
  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8日出生,辽宁复县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人物故事
 
  东方红卫星背后的人物
 
  21岁时,孙家栋应招入伍,随后获得去苏联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求学7年,他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
 
  回国后,孙家栋被抽调进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9年导弹工作后,孙家栋的命运来了个急转弯:钱学森先生亲自点将,37岁的他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在要资料没资料、要经验没经验、要专家没专家的窘境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难度可想而知,用孙家栋的话说:“第一、不知道这个事怎么干;第二、大家都没干过;第三、你要干这件事情,要用的东西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但当时,国外卫星已纷纷上天,时不我待,再晚就要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孙家栋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一年,孙家栋41岁。
 
  比起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令孙家栋同样难忘的还有失败
 
  1974年11月5日,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升空20秒后爆炸。“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沙漠里一片火海,整个脑子一片空白,痛哭起来。”之后的三天三夜,孙家栋和同事们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寻找火箭残骸,把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
 
  最终发现是由于火箭控制系统内的一小段导线,在火箭发射时受到剧烈震动断开了。“一个裂痕就牵扯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就像恩师钱学森当初所做的那样,孙家栋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从此我们就狠抓质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2009年,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致信祝贺。钱学森在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晚年披挂上阵探月工程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
 
  探月工程风险很大,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
 
  孙家栋却毫不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信号传来,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家欢呼,拥抱,振臂庆祝。孙家栋却默默转身,低头掏出手绢,抹去激动的泪水。
 
  曾经有人统计,中国发射的前一百颗卫星中,有三分之一是在孙家栋领导下成功发射的。孙家栋的人生已经和祖国的航天事业融为一体。
 
  人物名称
 
  袁隆平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人物故事
 
  艰苦朴素不忘初心
 
  现在的袁隆平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自在随意的生活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人物名称
 
  叶培建
 
  叶培建,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瑞士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总装国防973和探索项目顾问专家组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人物故事
 
  与“嫦娥”结缘
 
  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叶培建的父亲随着最早入朝的部队进入朝鲜,当时入朝的部队受美国空军的猛烈打击。叶培建从小听父亲讲述那段历史,久而久之他心中有了浓厚的航空情结。
 
  高中毕业时,叶培建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在填写大学志愿时,他接受了军人父亲的教诲。“父亲十分严肃地对我说:‘国家正处于建设时期,很需要理工科人才。’我想搞飞机专业,填报了北航、南航等大学,意外地被浙江大学录取了。”让叶培建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毕业时被分配搞航天专业,他说:“这就是缘分!”
 
  叶培建与“嫦娥”的缘分始于2001年。当时国防科工委找到已经“功成名就”的他,请他担任“嫦娥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可他并没有立即答应。因为“当时手上有两个大的项目正在进行,”工作压力很大,再加上他的爱人刚刚去世,心情也不是很好。思考再三,最后他还是答应下来,他觉得:“有一个机会作为深空探测的领军人物,很难得。”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叶培建说:“过去卫星在地球附近飞,只有一个轨道,现在要让卫星从地球飞到月球,完全是两个概念。”三年内要设计出一个全新的航天器,每一步都很困难。拿轨道来说,三个轨道如何拼接?光验证就进行了三轮,当最后一轮与国防科技大学等三家单位分头计算出来的结果一致时,他才放下心来。
 
  在为“嫦娥”奋战的几年时间里,叶培建和他的团队几乎没休过—个节假日。他笑着说:“有一年除夕夜我宣布10点钟下班,大家都很晾诧——今天下班怎么这么早?”
 
  一次艰巨的任务结束后,“嫦娥一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伍打量四周,眼前的一幕让他许久难忘:工作间隙,几个同志在试验台边的地上随便铺块海绵就睡着了,一晚没合眼的六十多岁的叶培建此时也就地和大家躺在了一起……
 
  人物名称
 
  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人物故事
 
  艰难回国报效祖国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又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人物名称
 
  钱七虎
 
  钱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昆山,少将军衔,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七虎人物故事
 
  立志干大事
 
  中学毕业时,学校领导找到钱七虎,想要保送他到哈军工去读书,放弃到苏联深造。“当时我虽然觉得有一点遗憾,但是没有二话,我就选择了哈军工,这是国家培养军事工程师的最高学府,是我的光荣。”从此,钱七虎踏进了哈军工的大门。
 
  钱七虎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有所领跑的全过程。60年来,他为我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立下了不朽功勋。
 
  1978年,钱七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门;1992年他主持实施了世界最大药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2010年他主导的“水下施工第一难”的南京长江隧道全线通车运营……钱七虎说,成功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但机遇永远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青年人必须立志,人活着就是要干一番大事。
 
  人物名称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理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帮助对抗纳粹,1939年他在利奥·西拉德等人的协助下曾致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直接促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启动,而二战后他积极倡导和平、反对使用核武器,并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爱因斯坦人物故事
 
  丢弃错误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成功的秘诀
 
  一个爱说废话而不爱用功的青年,整天缠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厌烦了,便写了一个公式给他:A=x+y+zp。爱因斯坦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什么呢?”青年迫不及待的问。“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
 
  人物名称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语:Nikol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哥白尼提出了哥白尼学说及日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哥白尼人物故事
 
  关于太阳中心说
 
  有一天,哥白尼突然发现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不一样,于是,他就留心观察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地方。经过一年的观察,他发现在每年的第一天,太阳升起和落下又回到了原点。
 
  于是,哥白尼就断定老师讲的地心说是错误的,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这个推断是可以做科学实验证明的,也符合逻辑,因此,哥白尼就认为自己的判断是绝对正确的。哥白尼知道这是个重大发现,很高兴,很快就写成了“太阳中心说”。
 
  人物名称
 
  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人物故事
 
  诺贝尔人物故事
 
  在船上做炸药实验
 
  1864年的一段时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马拉湖上,有一只船一直停在那儿,附近的居民对这艘船充满了恐惧,谁也不敢靠近它,因为炸药大王诺贝尔在船上进行制造炸药的实验。为什么在船上做实验呢?原来,从事炸药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诺贝尔在实验室试制炸药时,有一次发生了大爆炸,当场炸死了5个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他的父亲也受了重伤,这个祸事发生后,周围居民十分恐慌,强烈反对诺贝尔在那里制造炸药,诺贝尔没有被这次爆炸吓倒,他把设备转移到附近的马拉湖,在船上继续他的试验。
 
  关于自传
 
  实验室里雾气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哥哥,不用吧。”“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
 
  人物名称
 
  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达尔文人物故事
 
  达尔文小时狗的故事
 
  一个孩子,在学校时的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看上去,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看着花草小虫很长时间。他的父亲教训他:'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有辱你自己,也会有辱你的整个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但是他的母亲怜悯他,她想如果孩子没有那些乐趣,不知道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
 
  她支持孩子到花园中去,还让孩子的姐姐也去。母亲耍了一个小心机,她对孩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孩子要比他的姐姐认得快,于是她就吻他一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开始整天研究花园的植物,蝴蝶,甚至观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点的数量。
 
  对于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觉得不可理喻。那种怜悯是无助无望的,除了暂时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无益处。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后成为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进化论'。他就是达尔文。
 
  人物名称
 
  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
 
  莱特兄弟人物故事
 
  莱特兄弟与飞机的故事
 
  莱特兄弟长大后,开了一家自行车修理店,但他们并没有停止对飞行器的研究。莱特兄弟一边干活一边研究,一有空闲,他们就观察鸟儿飞翔的样子。他们结合前人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架滑翔机。莱特兄弟带着滑翔机来到一处空旷的高地,准备试飞。滑翔机飞了大约一米高,很快就降落了。虽然试飞失败了,但兄弟二人并没有气馁。他们总结失败的原因,觉得滑翔机飞不高也许是动力装置出了问题。于是,他们试着把汽车的发动机装在滑翔机上。这一次,虽然滑翔机飞得稍远了一些,但由于发动机太重,所以很快还是掉了下来。
 
  兄弟二人不断对螺旋桨、发动机进行改进。一位设计发动机的工程师帮他们设计了一台马力大且重量轻的发动机,解决了飞行动力的难题。1903年,弟弟驾驶着名为“飞行号”的飞机进行试飞,飞机在空中飞行12秒后安全落地。莱特兄弟激动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虽然只有短短的12秒,但却标志着人类的飞行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莱特兄弟继续研究,他们想造出飞得更高、更远,而且还能载更多人的飞机。1908年,他们试飞了最新研制的飞机,这一次飞机总共飞行了2小时20分钟。
 
  莱特兄弟终于实现了人类飞上蓝天的梦想。今天,飞机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人物名称
 
  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霍金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
 
  霍金人物故事
 
  在轮椅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的霍金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推荐阅读
 
  1
 
  01【名人故事】体坛名人励志小故事邓亚萍、孙杨、姚明等体育明星的励志人生故事
 
  成功总会伴随着汗水与艰辛,在体坛上,总有许许多多的体育健将,让我们感到无比钦佩。在享受众人...
 
  02【名人故事】艺术界名人故事盘点带你了解艺术家的那些生平小故事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这...
 
  03【教育界名人故事】关于这些教育家别名称呼你清楚吗十大教育家姓名故事一览
 
  我国的教育历史上出现了一批群星璀璨,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的教育家,他们中有被称为“万世师表”...
 
  04【文化界名人故事】盘点那些学历不高但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化大家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在什么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习...
 
  标签:名人趣事,科学家,名人高管,聚焦人物,精英名人

来源:买购网 作者:科技界名人故事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商界名人故事】 商界名人们的创业故事盘点 商界励志人物创业故事一 下一篇:【教育界名人故事】关于这些教育家别名称呼你清楚吗 十大教育家姓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