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名言

1、康德哲学名言英文

(1)、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2)、“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出处:《判断力批判》

(3)、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4)、更主要的原因是,如此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安排,比较符合康德的总体思路。他说:“由于我在自己的学术传授(指大学授课)一开始就认识到:年轻人学习的一个重大疏忽在于,他们早早地学习理性思维,却并不拥有能够代表博学地位的足够历史知识,所以我考虑将地球现今状态的历史学或者广义上的地理学,变成能够使他们为一种实践理性作好准备、并有助于激起一再扩展在其中肇端的认识之兴趣的那种东西的一个适意的、轻松的总体。”(《通告》,第314—315页)应该说,这是对《通告》开头部分所指出的那种不良状态的回应——“对青年人的所有传授,自身都带有这种麻烦,即人们被迫有意识地赶在岁月的前面,不等知性成熟,就应当传授这些按照自然的秩序只有一种更为纯熟的、尝试过的理性才能把握的认识”,也是考虑为学生日后接受大学理性教育及哲学教育提供必不可缺的认识和研究素材。

(5)、གཞན་ཕན་བྱེད་པའི་ནུས་མེད་ཀྱང་།།དེ་ཡི་བསམ་པ་རྟག་ཏུ་འཆང་།།

(6)、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距柯城17公里!很多研究者因此颂扬康德对故乡的忠诚。此乃误会。看官有所不知,当时法律规定柯大不属于柯城,所有成员均不受市府管辖。康德一生都在柯大,从未在柯城注册,何来忠诚之说?

(7)、灵魂在空间中与诸对象的关系就给出了灵魂与肉体的共在关系,这种共在关系指的是:思维实体(灵魂)可以被看作是身体内部的生命原理,是动物性的根据,而当动物性被限制或者说屈从于精神性时,它就可以表现出不朽性。

(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SinceIhavealreadyembarkedonthispath,then,nothingshouldpreventmetogodownthisroad.

(9)、人有两种敬畏,一个是头顶无限的星空,另一个是内心无限的思想。

(10)、此外,我们还可以以这句话引出对诸如欺压弱小、背信弃义、巧取豪夺等丑恶行为的抨击和鞭挞。

(11)、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3)、太阳升起的路上永远伴有不测风云。四年多后,父亲猝然去世,把三妹一弟留给即将毕业的康德。长兄如父,康德断然辍学,先后在柯城郊区三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养活三妹一弟,和自己。

(14)、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15)、老年时像青年时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16)、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7)、知性先天的可以做到的,永远无非是预先推定一般可能经验的形式,而既然不是显象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经验的对象,所以知性永远不能逾越感性的界限,只有在感性的界限内部对象才被给予我们。----《纯粹理性批判》

(18)、在康德看来,哲学一方面与各门学科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哲学又是对它们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反过来说,各门学科对哲学来说可谓其基础学科和预备学科,其作用之一是为哲学学科提供素材和案例,因而哲学研究和教育就必须以各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为起点。这与《通告》所阐述的知性教育、理性教育和哲学教育的关联是一致的。如前所述,康德认为:“因为既然人类认识的自然进步是这样一种进步,即知性首先发达起来,知性通过经验达到直观的判断,并通过直观的判断达到概念,然后这些概念在与它们的根据和结果的关系中被理性所认识,最终在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中借助于科学被认识,那么,传授也应当遵循这同一条道路。”(《通告》,第308页)这是人类认识的“自然顺序”(康德在此表述为“人类认识的自然进步”),也是知识发展的“自然顺序”,哲学教学的程序及步骤就应该遵循人类认识和知识发展的“自然顺序”,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现象深入本质,从经验过渡到理论。康德的这种总体思路充分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中。

(19)、这个并实小也成上唯有小格比才主为道是而自她边下会了想如我感到震撼,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出边下心崇是地有的法则。----《康德墓志铭》

(20)、(41)〔德〕康德.1765—1766年冬季学期课程安排的通告(A).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2、康德哲学名言作文精选

(1)、康德从不展销艰辛。然而,这勘破世态的11年无疑影响了康德一生。在这个看不到前途的年代,他以笔名发表论文《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并引人注目地题献给弗里德里希王子。文人题献文章给政客,相当于美女把自己献给老板。中国文人因此对康德的这次“烧冷灶”讳莫如深。

(2)、如果我们之他在不能事这多好解它,国得子对它顶礼膜拜。这不是一种卑微,心就是一种选择。

(3)、在逻辑学课上,康德采用迈耶尔(G.F.Meier)于1752出版的《理性论摘要》(AuszugausderVernunftlehre)作为教科书。他还称赞道:“因为这位先生清楚地看到现在所说的这些意图的界限,同时促使人们除了更精致和博学的理性的文化之外,还理解虽然平庸但却是行动的、健康的知性的教育。”(《通告》,第313页)(康德还曾指出:“鲍姆加滕(即鲍姆嘉登——笔者注)——一个对逻辑颇有贡献的人——凝练了沃尔夫的逻辑,迈埃尔(即迈耶尔——笔者注)随后又对鲍姆加滕加以评注。”参见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杨一之校,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页。)这主要是从逻辑学知识有助于克服人们的“粗率和无知”的启蒙角度来讲的;另一方面从大学逻辑学教育的角度来讲,如前所述,康德认为逻辑学课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知性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他们日后接受大学的理性教育、特别是哲学教育奠定扎实而必要的学科基础和知识基础。

(4)、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5)、སྤྲོ་ལངས་པ་ནི་མི་གཞན་གྱི་ནོར་འཁྲུལ་གྱིས་བཟུང་སྟེ་རང་ཉིད་ལ་ཆད་པ་གཅོད་པ་རེད།

(6)、བརྩེ་དུང་ལ་ང་དགོས་པའི་དུས་སུ།ཐོབ་ཐང་གི་ཐོག་ནས་ལོངས་སུ་སྤྱོད་རྒྱུ་མེད་ལ། 

(7)、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8)、时间的无限性无非意味着:时间一切确定的长短都惟有通过对惟一的作为基础的一个时间的限制才是可能的。因此,时间这一源始的表象必须不受限制地被给予。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9)、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10)、Nolifegoals,justwithoutacompassandnavigation。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1)、NowthatIhaveembarkedonthispath,then,shouldnotinterferewithanythingIgoalongthisroad。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12)、11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学弟都成教授高官富豪,当年的神童熬得满目秋霜。

(13)、这一忠告显然也是他自己奉行的原则。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曾经从“独断论的美梦”中被唤醒。他所说的“独断论”是指他的前辈哲学家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的学说。这种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在这里无关紧要。我要说的只是,康德认为自己曾躺在这种学说上睡过大觉,停止了“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的活动。一旦醒过来,他就开始努力“用自己的脚站着”。

(14)、མཚན་ཉིད་རིག་པའི་སློབ་དཔོན་བྱེད་ཐབས་མེད།མཚན་ཉིད་རིག་པ་ནི་ནམ་ཡང་བསམ་བློ་པའི་བྱ་གཞག་ཡིན།

(15)、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16)、            灵魂是实体;(量的范畴)在所有判断中我总归只是那种构成判断关系的做规定的主体。

(17)、至于逻辑学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它具有这种长处却仅仅得益于自己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它有权利、甚至有义务抽掉知识的一切客体和区别,从而在它里面知性除了自己本身及其形式之外,不和任何别的东西打交道。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18)、视其为真,或者判断的主观有效性,在于确信(它同时又是客观有效的)的关系中有如下三个层次:意见、信念和知识。意见是一种被意识到既在主观上、又在客观上都不充分的视其为真。如果视其为真只是在主观上充分,同时却被看做在客观上是不充分的,那么它就叫做信念。最后,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充分的那种视其为真就叫做知识。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发现你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偶尔想到了一起。早在读纯批之前很久我就想到了知识和意见的…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19)、其实带着“奴”标签而活着的人,特别是房奴,都很清楚,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因为付了首付,就是无休止的还房贷,三十年,五十年,还不敢得病,一旦得病了,住院了,没有了收入来源,婚姻生活可能就会崩溃!

(20)、在经过上述分析后,康德得出如下结论:“简言之,他不应当学习思想,而应当学习思维(此句中“他”指学生,此处“思维”即“思考”);如果人们希望他将来应当会自己走路,那就不应当背负他,而应当带领他。”(《通告》,第309页)应该说,康德在这里用“走路”比喻“思考”,并以此形容学生学习“思想”的教育即为教师“背负学生”的教育,而学生学习“思考”的教育才是教师“带领学生”的教育,学生经过这种教育训练,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不断积累知性判断的成功经验,从而从经验中获取清晰的概念,将来可走上独立思考的道路。日本康德研究专家浜田认为,在此“康德作为一位自身独立思考道路的开拓者,向学生们发出了要有独立思考勇气的呼唤”。(9)

3、康德最著名的一句话

(1)、灵魂作为一个非物质性的实体,仅仅是作为内感官的对象而被定义的;作为简单的实体就给出了不可毁坏性;

(2)、你大概快要知道康德忧虑的是什么了吧?他是一个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人,当发现整个知识大厦都好像建在流沙之上时,怎么能不担心呢?他花了12年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后人一直有争论。他的解决办法说起来很难懂,你也没有必要现在就弄懂它。我想告诉你他的一些主要结论,目的则在于让你了解他更深一层的忧虑。

(3)、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4)、这些命令要么单只考虑到结果及其充分性,来规定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作为起作用的原因的原因性的哪儿些条件,要么只规定意志,不管它是否足以达到效果。前者将会是假言命令,并只包含熟巧的规范;反之,后者则将是定言的,并且将是唯一的实践法则。所以准则虽然是一些原理,但并不是命令,但命令本身如果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如果它们不是把意志绝对地作为意志来规定,而只是考虑到某种被欲求的结果来规定,即如果只是些假言命令,那么它们虽然是实践的规范,却绝不是实践的法则。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5)、执着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执着。1770年,康德以46岁高龄终获教授讲席,就职论文《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正是以拉丁文写成。新教书院的严酷教育,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教授和上帝的掘墓人。

(6)、ངོ་ཚ་ཆེ་བ་ནི་རང་བྱུང་ཁམས་ཆེན་མོའི་གསང་བ་ག་གེ་མོ་ཞིག་ཡིན།ཚོད་འགོག་བྱེད་པ་རྒྱ་ཡན་དུ་སྤྱད་འདོད་པ་ལྟ་བུར་གྱུར།

(7)、(15)(18)〔德〕康德.一位视灵者的梦(A).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1—342,3

(8)、如果,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它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

(9)、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10)、其次,《什么是启蒙》一文从启蒙运动及广义的启蒙教育的宽阔视野,进一步诠释和演绎了康德大学教育观的深刻内涵。文中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即“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38)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地方强调“自己的”,说明“启蒙”旨在启发人们不要依赖或盲从任何他人的言论、观点和思想,不要相信它们就代表了“真理”,而要凭借自身的理性去思考、探索和发现“真理”,这无疑是对《通告》中关于学习“哲学地思考”之论述的继承和发展。进而言之,该文某些文字表述也沿袭了《通告》的风格,如文中写道:“绝大部分的人(其中包括全部的女性)都把步入成熟状态认为是非常之艰辛而外并且还是非常之危险的;这一点老早就被每一个一片好心在从事监护他们的保护人关注到了。……可是这种危险实际上并不那么大,因为他们跌过几跤之后终于能学会走路的。”(39)可以认为,这体现了《通告》中所说的“如果人们希望他将来应当会自己走路,那就不应当背负他,而应当带领他”(《通告》,第309页)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其中“保护人”在《通告》中则主要是指学校、特别是大学的教师。

(11)、与莱布尼茨不同的是,康德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有一个范畴表的框架,即按照量、质、关系、模态这四类范畴的框架将灵魂的性质进行归类。康德之所以会套用范畴表,是因为灵魂或“我思”本身只是一个没有经验谓词所描述的纯粹主体自身,一切表象都以它为前提。但是,它可以具有先验谓词(是在判断中先天可以承担的功能或者呈现的属性),以此在先验的意义上对其进行描述,所以康德这才“单纯地追随范畴的线索”给出了理性灵魂学说的正位论。

(12)、professorofphilosophycannot,philosophicalthinkerisalwaysthecause。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13)、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1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5)、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

(16)、人的本能是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

(17)、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18)、“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19)、    在康德看来,理性灵魂学说并不是一种可以由概念表述出来的科学,这个理性灵魂应当是某种先验主体X,它是我们进行思考所依据前提,只承担逻辑功能。

(20)、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4、康德哲学名言有哪些

(1)、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康德#康德语录#

(2)、10幅画作,梵高一生|纪念梵高诞辰166周年

(3)、    但是理性灵魂学说还涉及到实体问题,因为灵魂毕竟是一个实体或本原,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前提(应该说“认识的前提”,思维的前提可以是上帝)。因此康德的先验灵魂学说(即他的理性灵魂学说),其实蕴含了对传统的理性灵魂性学说(至少是笛卡尔式的灵魂学说的批判,但笛卡尔式的灵魂学说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经院哲学的传统,因为他承认了灵魂是一个精神实体)的批判,特别是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4)、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我们应该将这句话铭记于心。

(5)、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着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兽性。

(6)、རེ་བ།གཉིད་ལོག་ཐུབ་པ་དང་འཛུམ་མདངས་ཡོད་པ་དེ་ཡིན

(7)、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出处:《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

(8)、德国启蒙大师赫尔德尔听过康德两年课,后来他说:“每次回忆起少时结识一位哲学家并聆听他的讲座,我就充满感恩的欣喜。他教会我真正的人道主义……他的哲学唤醒了独立思考。我几乎从未听过更加卓越和打动人心的讲座。”

(9)、(32)Amoldt,E.(1908). GesammelteSchriften.Bd.d,Berlin:BrunoCassirer,3

(10)、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11)、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12)、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13)、从1755年到1797年,在长达42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讲过“自然地理学”、“理论物理学”、“自然法”以及“教育学”等等,总而言之,他所讲授的课程远不止于哲学范围。当然,他也讲授哲学,但他对学生们反复强调: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他的意思是: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

(14)、康德对所有的评价均无动于衷。他始终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的教堂尖顶沉思默想。成名之后他曾说:“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15)、不叫座,可以赖普通读者没眼光。但圈内也无人叫好。摩西·门德尔松就公开宣布自己读不懂康教授的大作。德国哲学界群起研读。并非追捧,而是为了在门德尔松领导的大批判里赢得话语权。

(16)、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17)、在确定了形而上学授课的第一部分后,康德认为“第二部分应当探讨有形的自然本身,它是从宇宙论探讨物质的核心部分借用来的”(《通告》,第311页)。关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内在关联,康德解释道:“既然在前一门科学(为了类比起见,也将经验的动物学,即对动物的考察,附加给它)中考虑了我们感知到的一切生命,在第二门科学中考虑了一切无生命的东西。”(《通告》,第311—312页)于是,从生命界到无生命界的顺序确定的授课内容应当从“经验的心理学”到“宇宙论”。康德继续介绍说:“既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入这两类(指“经验的心理学”和“宇宙论”),我也就前进到本体论,即前进到关于一切事物更普遍的属性的科学,它的结尾包括精神性存在者和物质性存在者的区别,此外还有二者的结合或者分离,从而也就是理性的心理学。……最后是对一切事物的原因的考察,这就是关于上帝和世界的科学。”(《通告》,第312页)这样,康德对形而上学授课内容形成了如下安排:经验的心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理性的心理学—关于上帝和世界的学说。他认为这一内容的排序较为符合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现象深入本质、从经验过渡到理论的总体思路,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他说:“我从现在开始有重大的优势,不仅将已经熟练的听众引入所有哲学研究中最困难的研究,而且由于我就每一考察而言都在先行的学科交到我手中的具体的东西中衡量抽象的东西,所以也将一切都置于最大的清晰性之中,而不是抢前行动,也就是说,不可为了解释而引证某种只是后面才应当出现的东西……听众还是听到了某种由于其通俗易懂而对他来说可领会的、由于令人感兴趣而可接受的、以及由于频繁的运用场合而在生活中可利用的东西。”(《通告》,第312页)关于康德讲授哲学的这种总体思路,康德研究专家库恩(M.Kuehn)指出,康德“认为应该先引导年轻学生探讨一般人有兴趣的个别问题,接下来才能掌握比较困难而抽象的形而上学理论。康德认为这样安排额外的好处是,即使学生在听完经验心理学以后失去兴趣,至少学到了对他人生有助益的东西”。(16)

(18)、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19)、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20)、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西斯堡(现为俄罗斯领土,改名加里宁格勒),16岁入柯尼西斯堡大学念书,然后历任家教、讲师、教授、系主任、校长,直至73岁退休,在柯大搭出世界上最象牙的塔。

5、哲学家康德名言

(1)、能够正好人们心灵的有两个,一个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2)、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康德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3)、这些命令要么单只考虑到结果及其充分性,来规定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作为起作用的原因的原因性的哪儿些条件,要么只规定意志,不管它是否足以达到效果。前者将会是假言命令,并只包含熟巧的规范;反之,后者则将是定言的,并且将是唯一的实践法则。所以准则虽然是一些原理,但并不是命令,但命令本身如果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如果它们不是把意志绝对地作为意志来规定,而只是考虑到某种被欲求的结果来规定,即如果只是些假言命令,那么它们虽然是实践的规范,却绝不是实践的法则。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精选冷门但富有哲理的名言有哪些119句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