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简历资料
柳冠中,男,1943年9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津贴学者,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客座教授,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荣誉院长、济南大学设计创新研究院院长。
[1]
[3]
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2]
中文名柳冠中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3年9月
毕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4]
主要成就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
性别男
讲授课程《设计事理学方法论》等课程职称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4]
人物经历
1961-1966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筑装饰系五年本科
1974-1978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研究室
1978-1980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美术系研究生两年毕业
1980-1999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
1981-1984西德国立斯图加特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访问学者
1984-1999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1992-1999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1999-清华大学美术责任教授、博导
2010-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3]
学术成果
1977年作为主要设计者完成毛主席纪念堂灯具设计并主持工艺、技术实施
1983年“节点”设计获西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
1984年留学回国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成为该学科国内学术带头人
1989年“节点”设计获轻工业部首届工业设计一等奖
1989年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名古屋年会邀请大会发言,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世界设计最高讲坛
1989年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设计名人”之一
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派授予“归国留学突出贡献”奖章
1992年主持制定的《工业设计教学大纲》获北京高等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4年9月《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 7-5064-184-1/TB.17
1996年6月专著《设计文化论—苹果集》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获北方十省优秀图书二等奖(ISBN7-5388-2979-2/TB.84)
1996年8月《世界成功产品造型设计大词典》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ISBN 7-5384-1594-7/J.44)
1996年8月《世界著名展示空间道具设计大词典》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ISBN 7-5384-1595-5/J.45)
1996年10月《设计启示》香港华夏艺术出版公司出版(ISBN 8-77626-264-7)
1997年6月《工业设计学概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ISBN 7-5388-3084-7/TS.161)
1997年主编并专著《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获北方十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1997年主持的工业设计专业被轻工业部评为唯一重点二级学科
1997年主持交通工具造型设计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主题论文获一等奖
1997年至今多次与德国奔驰“BENZ”前景设计部合作,参加“Car in China”概念设计workshop主持的该系参赛作品获一等奖一次,2002年参加德国Pfozheim汽车设计竞赛入选赴德作品2项,获品牌创意奖1项:2004年再次获德国auto motor&sport主办的国际汽车设计邀请赛最佳市场策划奖、最佳汽车内饰奖
1998年主持中国首届工业设计教育研讨大会作主题发言获一等奖
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杰出访问学人”奖并被聘荣誉教授
1999年主编《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论文获特等奖
1999年被邀在亚太国际年会上作主题发言
1999年主持《手机概念设计》获第9届全国美展银奖
1999年澳门回归纪念笔创意设计获北京市工业设计大奖
2001年主编及专著《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ISBN7-5388-3084-7/TS-161)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国家教委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1年主持设计的《个人身份确认装置概念设计》获经贸委轻工总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周“优秀设计大奖”
2001年主持设计的《移动电话概念设计》获经贸委轻工总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周“优秀设计金奖”
2001年主持设计的《银河并行计算机系列机柜设计》获经贸委轻工总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周“优秀设计金奖”
2001年主持设计的《“飞向未来”概念航空港与组合飞机系统概念设计》获经贸委轻工总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周“优秀设计金奖”
2001年6月主持的《多元化城市交通工具系列设计》获“艺术与科学大展”国际评提名
2000年论文《人为事物科学——设计方法论》被德国HOCHENHEIM出版社登入“设计师必读”一书中(SBN 3-89850-018-7)
2003年被特邀在第6届亚洲设计大会发言主题为《生活方式形态模型研究》
2003年主持参加北美国际汽车概念设计邀请赛获“院校集体奖”、2004年再次获两项Alias优秀奖
2004年被德国著名“iF”机构聘为中国地区04年iF优秀设计评审委员
2004年被清华大学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导师奖
2005年被清华大学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导师奖
2002年—2005年四次被清华大学评为“良师益友”称号
2005年主持的《综合造型基础》课程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5年11月被评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6年1月《事理学论纲》一书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81105-245-9)(柳冠中编著)
2006年《装饰》第2期发表论文《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柳冠中、李永春)
2006年《装饰》第4期发表论文《论工业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的组织》(柳冠中、李可巍)
2006年《新美术》第2期发表论文《轮子与设计》(柳冠中、李永春)
2006年《艺术百家》第3期发表论文《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艺术科学人才培养》(ISSN-1003-9104)
2006年6月《中国工业设计年鉴》(执行主编:柳冠中)(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ISBN 7-80011-914/Z.440)
2006年6月在《中国工业设计年鉴》发表论文《工业设计的方法论——产品、商品、用品的统一》
2006年8月《交通工具造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获清华大学教育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二)
2006年9月被清华大学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导师奖
2006年9月被评为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6年12月被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授予“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功勋人物金质奖章”
2006年10月论文《设计教育机制思考》发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50周年教师论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ISBN 7-5394-1912-1)
2006年10月《自助式餐饮服务系统》设计发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50周年教师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ISBN 7-5394-1912-1)
2007年5月在《中国科技成果》第10期发表论文《试议工业设计教育》
2007年6月15日在日本东京日本工业设计促进组织(JIDPO)举办的《International design Symposium》上作主题为“创新设计思维方法”演讲。
2007年6月在《设计》第6期发表论文《“一切人为事物”的设计》
2007年8月获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7月9月在中国科协年会工业设计分会上发表论文《事理学——创新设计思维方法》并刊登在《工业设计与创新产业-中国科协年会工业设计分会论文选集》(柳冠中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ISBN 978-7111-22312-2)
2007年10月《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上、下卷)出版(柳冠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ISBN 978-7-04-022958-5)
2007年7月《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被选登在《清华艺术讲堂》(杭间、张丽娉编)(2007年7月第1版)(ISBN 978-80211-418-0)
2007年12月在《中国设计史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事理学——创新设计思维方法》并登载于论文集中
2007年12月在《设计史研究》发表论文《事理学——创新设计思维方法》(上海书画出版社ISBN978-7-80725-643-4)
2007年12月论文《创新的悖论——“制造型工业经济”的文化现象》发表在《装饰》2007年第12期(柳冠中、唐林涛)
2007年12月《设计方法论》课程被清华大学评为研究生精品课
2007年12月论文《事理学——创新设计思维方法》发表在《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传承与发展》(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ISBN 978-7-5366-9238-1)
2008年4月在2008年全国纺织品大赛暨理论研讨会发表论文《设计事理学——方法论》荣获优秀奖
2008年5月与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雷曼教授共同主持Workshop为广州大学和佛山大学共30名工业设计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为期8整天的造型设计基础和设计创新的实践
2008年6月主持《综合造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9月论文《清华大学》刊载于《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一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ISBN 978-7-301-14192-2)
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横向科研项目《LENS,关于可持续的学习网络——基于产品、服务系统可持续设计的亚欧多极》网络课程发展计划获欧盟资助的Asia-Link课题之一
2009年2月20日论文《设计也是一种艺术》刊载在《中国信息化》2009年第3、4期合刊中
2009年3月《急需重新理解:工业设计的“源”与“元”——由产业链引发的思考》刊载在《艺术百家》(2009年第1期)(ISSN-1003-9104)
2009年4月论文《原创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链创新》刊载于《创新+设计+管理——2009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40-2156-6)
2009年7月主编教材《综合造型设计基础》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8-7-04-026459-3)
2009年8月《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9月《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9月《综合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09年9月《综合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010年1月获《艺术百家》特别贡献奖
2010年10月《设计方法论》再次被评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
2010年12月论文《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结构机制思考》发表在《设计》杂志(2010年12月)
2010年9月23日、24日组织与主持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国际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
2010年11月2日至6日组织2010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活动并主持中国设计政策与产业园区建设峰会与“再定义:突破性产品设计创新论坛”和策划相关展览
2010年论文《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发表在《包装工程》(2010年第3期)(ISSN674-7100)
2011年2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设计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978-7-04-031429-8)荣获教育部2011年普通高校精品教材奖
2011年1月论文《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发表在《科学与艺术?交叉与融合》2010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合编)(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2-24388-5)
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锋”
2011年《MATTEROLOGY——A Sustainable Design Thinking Method of China》(发表)
2011年第1期《中国设计》发表《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ISSN1674-2281)
2011年2月论文《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发表在《科学与艺术-交叉与融合》论文集
2010年《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与北京数字科学协会合编)(2011年2月出版)(ISSN978-7-302-24388-5)
2011年2月《艺术设计研究》创刊号第1期发表论文《设计: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ISSN1671-606X CN42-1807/J)
2011年6月《走进设计改变生活》发表在《解读工业设计密码》(山西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3-07217-1)
2011年8月在《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发表《Embedding”Design Innovative Mechanisms”is The Top Prior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ISBN978-1-933100-40-1)
2011年8月《析工业设计、生产关系、产业结构创新》发表在中国美术出版社《包豪斯与东方——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ISBN978-7-5503-4)
2011年获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组委会年度设计奖“设计促进奖”
2011年获2011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大奖:“教育工作者”
2011年11月论文《适可而止地“栖息”》发表在《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5609-7384-5)
2011年11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ISSN1009-5128 CN61-1372/G4)
2011年12月12日《设计方法论》被教育部高教司评定为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11年12月《综合造型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 978-7-04-026459-3)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12年1月论文《美化?造型?还是设计?》登载《装饰》(2012年第一期)(ISSN 0412-3662)
2012年4月《设计的本源就是创新》登载《装饰》(2012年第4期)(ISSN 0412-3662)
2012年5月《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获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论文“会长奖”、“金奖”
2012年5月《让历史告诉未来》获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论文《理论贡献奖》
2012年6月《一种超声波和旋转结合的内衣洗护设备》获《实用新型专利》
2012年8月论文《对学科定位的研究与思考》在《高校教师的教学视野》(2012年8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5656-0698-4)刊登
2012年8月《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获2012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9月获2012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大奖:《推广杰出人物》
2012年9月《象外集》(柳冠中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ISBN 978-7-112-14621-5)
2012年10月《工业设计在发展方式转型中的意义与价值—2011年中国工业设计应用理论博士研讨会论文集》(宁波出版社出版)(ISBN-978-7-5526-0398-9)
2013年1月《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获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3年2月《美术观察》刊登论文《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机制的探索》(2013年第2期)(ISSN 1006-8899)
2013年5月论文《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刊载在《城市空间设计(Uban Flux》(2013年第2期国内统一刊号:CN11-3909/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2832)
2013年4月《一种击打式波轮洗衣机》获《发明专利》
2013年6月19日《发明专利证书》—《一种击打式波轮洗衣机》(发明人:柳冠中、候英、向智利、傅彧、侯明、黎瑞垣)
2013年9月《用数据来看发展——基于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统计的分析》发表在《设计》第9期出版,刊号ISSN 1003-0069国内刊号CN11-5127/TB;
2013年9月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2013年11月获中国版权保护中心颁发的龙腾奖—第八届(2013)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杰出贡献奖”
2013年12月23日主持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获《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
2014年1月《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刊载于《名师谈教学——专业篇》(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ISBN 978-7-01-012613-5)
2014年2月论文LeNS(Learning Network on Sustainability)出版《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Greenlerf Peblishing出版(ISBN-978-1-906093-67-9)(2007年12月——2010年12月的横向科研项目:LENS,关于可持续的学习网络——基于产品、服务系统可持续设计的亚欧多极网络课程发展计划(欧盟资助的Asia-Link课题之一)发表论文:2011年《MATTEROLOGY——A Sustainable Design Thinking Method of China》
2014年1月百位国家级名师高校教育精品讲座论文集《名师谈教育》专业篇登载论文《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ISBN 978-7-01-012613-5)
2014年4月28日《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登载2014年第2期《机械工程导报》(路甬祥主编)2014年7月《造型基础》被授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本科)”称号
2014年7月《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柳冠中邱松蒋红斌刘新唐林涛)
2014年9月《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柳冠中邱松蒋红斌刘新唐林涛)
2014年10月《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刊载于《新兴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ISBN 978-712-17280-1
2014年10月论文《论重总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创造方法论——事理学》载入《设计进化论》(2014年10月电子出版社ISBN 978-7-121-24369-1)
2014年10月30日《击打式洗衣机》、《飞向未来》、《总参超级计算机1、2》刊载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30年设计作品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17335-8)
2014年10月30日论文《教育的目的,提升生命品质》刊载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3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17326-5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
2014年10月《设计思维—构建科技创新的系统逻辑》(柳冠中、李昂)发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3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17326-5)
2014年10月《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法》刊载于《装饰》杂志(2014年第10期ISSN 0412-3662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
2014年12月《2011-2013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指数统计白皮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ISBN 978-7-302-38407-6)
2015年1月《刊首语》刊载于《设计》杂志(2015年第1期ISSN1003-0069)
2015年1月《设计的目的:提升生命品质》刊载于《设计》杂志(2015年第1期ISSN1003-0069)
2015年4月《中国工业设计断想》发表在2015年第4期《山东工业技术》杂志(山东省经信委主管《2014(淄博)医疗、环保及相关产业设计创新国际论坛论文集》)刊号:ISSN1006-7523国内统一刊号:1222-T)
2015年4月《设计思维——构建科技创新的系统逻辑》(柳冠中、李昂)发表在2015年第4期《山东工业技术》杂志(山东省经信委主管(2014(淄博)医疗、环保及相关产业设计创新国际论坛论文集)刊号:ISSN1006-7523,国内统一刊号:1222-T)
2015年4月《急需重新理解:工业设计的“源”与“元”由产业链“引发的思考”》2015年发表在第4期《山东工业技术》杂志(山东省经信委主管刊号:ISSN1006-7523,国内统一刊号:1222-T)
2015年4月《走中国当代设计之路》发表在2015年第4期《山东工业技术》杂志(山东省经信委主管刊号:ISSN1006-7523,国内统一刊号:1222-T)
2015年4月《从造物到谋事的思维方法》刊载于《深圳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第一辑)(哈尔滨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603-5248-0)
2015年12月论文《设计思维的框架——以一个原型创新设计研究为例)(柳冠中、傅彧合作》(A framework of design thinking:illustrated by anempirical case of prototype innovation)2015年12月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设计工程国际期刊)(ISSN 1751-5882)
2015年7月21日论文《Cross-over Study of Time Perception and Interface Design》发表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计算机科学LNCS第9169卷P.105-116)(柳冠中、张慧忠合作)(ISSN 0302-9743 EI)(工程索引)
2016年3月论文《住宅促进家庭交往的环境条件可供性研究》发表在《家居与室内装饰》(柳冠中、张慧忠合作)2016年第3期ISSN 1006-8260
2016年10月论文《提升交互过程时间体验的实验研究》发表在《包装工程》第37卷20期,(柳冠中、张慧忠合作)(ISSN 1001-3563 CS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2016年9月获得世界绿色设计组织颁发的“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
2016年10月《悠游驿》获山东省首届省长杯银奖
2016年12月论文《服务设计宣言》发表在《触点---服务设计的全球语境》(王国胜主编)(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ISBN 978-7-115-44173-7)
2016年12月获得《求是》杂志“2016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
2017年3月论文《The Effect of Red Light Decreasing on the Duration Estimation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Guanzhong Liu 1,2,Huizhong Zhang 1,Yong Gong3发表在《EI-Boletin Tecnico》杂志(刊号:Access NO.20173604125463)
2017年12月《红灯信号渐消方式对时距估计和情绪体验的影响》发表在《包装工程》24期(与张慧忠合作)CS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ISSN 1001-3563)
2017年论文《B2C型共享汽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初探——以北京为例(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 Research of B2C Carsharing Based on Beijing)》在香港《Hong Kong Design Management Academy Conference 2017》发表(柳冠中赵颖合作)
2017年1月《中国标准化(海外版)》刊载论文《适可而止地“栖息”》(ISSN 1672-5700)
2017年12月《科技导报》刊载论文《设计与国家战略》
2017年11月论文《设计与国家战略》刊载于《科技导报》(设计科学专题)(2017年11月第35卷第22期总第532期)(ISSN 1000-7857)
2017年12月论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刊载于2017年总202期《包装&设计》PACKAGE&DESIGN(ISSN 1007-4759)
2017年获得中国公益时报颁发的“2017年度公益人物”
2017年《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 Research of B2C Carsharing Based on Beijing》论文发表在国际会议《Design Management Academy Conference 2017》(柳冠中赵颖)
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2]
2018年4月专著《中国工业设计断想》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978-7-5580-3386-5)
2018年2月在《包装工程》发表与赵颖合著的论文《事理学在产品服务系统模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8年4月21日荣获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颁发“TIA设计贡献人物奖”
2018年5月《装饰》第301期发表与赵颖合著的论文《基于B2C型共享汽车服务系统的车内空间限定性设计研究》
2018年5月10日获得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国设计品牌组委会授予的“中国设计终身成就奖”
2018年5月《基于B2C型共享汽车服务系统的车内空间限定性设计研究》(柳冠中、赵颖)发表在《装饰》杂志(2018年第5期ISSN 0412-3662)
2018年6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文献选集》(担任学术顾问)并发表论文《“事理学”——创新设计思维方法》(ISBN 978-7-5310-6203-5)
2018年6月24日《光明日报》第6版发表论文《工业设计:打造我们自己的中国方案》
2018年9月《中国工业设计断想》发表在的《中国设计报告》丛书(杭间主编)《理论研究分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503-0941-8)
2018年9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授予“2018创新中国——十大设计新闻人物”
2018年10月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与战略重点:工业设计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课题组顾问
2018年10月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设计基础教学论坛论文集》出版(2018年10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IBSN 978-7-5580-5396-2)
2018年10月论文《综合设计基础概述》发表在《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设计基础教学论坛论文集》(IBSN 978-7-5580-5396-2)
2018年12月12日获得光华设计基金会颁发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设计四十人特别奖”
2019年1月《事理学方法论》(珍藏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586-0975-6)
2019年1月论文《事理学在产品服务系统模式设计中的应用》(柳冠中、赵颖)发表在《包装工程》第40卷第2期(2019年1月)(ISSN 1001-3563)
2019年3月《商业设计不等于工业设计》发表在珍藏限量版《大国之才——中国材料界六十八位院士专家实录》
2019年8月《设计改变为来——柳冠中专访《设计是创造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刊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实录III-守望与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ISBN 978-7-302-53200-2)[3]
人物成就
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多年来勤奋耕耘、为人师表,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其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大江南北,培养了大批该专业的教学和设计精英、骨干;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教学教改和学术成果获国家级二等、银奖,省部级一等、二等奖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等、一等奖、金奖以及国际评委提名奖等;设计成果获西德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设计理论被德国出版界刊登;教学思想、理论、方法被国内绝大多数院校相关专业和企业采用、推广;培养的学生已在国际著名企业(如奔驰、西门子、飞利浦、大发、大众等)作为设计骨干。作为内容教师,每年都超额1——2倍完成教学工作量。除了带研究生、博士生外,还为本科一、二年级上基础课,为高年级上专业设计课;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还频繁地主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横向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并频频获奖。
创立了“方式设计说”、“事理学”理论、“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人为事物科学”、“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等理论,被世界先进国家该学科理论界承认及引用。并成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柳冠中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名师心得
设计是创造一种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强调“创造”——使人类生活更健康、合理、有节制,要与大多数人“和谐”;要与大自然“和谐”。设计是谐调人类需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的关系,这称之为适可而止、因势利导的可持续发展之理。设计的对象表面是“物”,而本质是“事”。研究“事”与“情”的道理,即“事理”。“事”是“人与物”关系的中介,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即使为同一目的,他所需要的工具、方法、行为过程、行为状态都是不同的,使用的工具、产品乃至造型、材料、结构等当然也不同,所以把“事”弄明白了,“物”的概念就显现出来了。设计就是把“事理”研究清楚,其“定位”就是选择原理、材料、结构、工艺、形态、色彩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把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与可能——“事”作为选择、整合实现“物”的内部因素依据,即为实现目标系统去组织整合“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事求是”是“事理学”的精髓,也是设计的本质。重在“事”的研究,从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入手,建立“目标系统”和“新物种”的概念。设计的结果是“物”,但设计的出发是“事”。我们提倡“创造”,不满足模仿,必须从研究“事”入手,研究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从而深入理解“事”的本质,进而创造“新物种”。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精华——“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名师寄语
研究当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等问题,从中国的资源、所处国际环境,探索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当代的民族化”,而不是“博物馆”式的传统形式,更不是“西方式”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不断地创造了历史和中国民族传统和风格。历史对于来说是“昨天”,而今天对于未来也是“历史”,因此,我们不要从历史的现象出发,那是祖先当时的“事”和当时的生活方式的物化。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民族传统”才是设计的首先任务。创造中国的“今天”,就是创造中华民族“明天的历史”。
名师名言
注重需求目标系统而不是功能;
注重事而不是物;
注重物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内部因素;
注重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
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
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
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
注重祈使而不是叙述;
注重设计师与用户的“主体间性”;
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参考资料
1学院简介-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引用日期2020-09-13]
2清华首批18位文科资深教授出炉:校内文科最高荣誉等同院士.澎湃网[引用日期2018-01-16]
3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引用日期2021-09-11]
4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引用日期2022-06-20]
标题:柳冠中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