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枢——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吉林大学物理系主要创始人之一
吴式枢(1923.5.27-2009.2.27),江西宜黄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系主任。
1944年吴式枢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7年留学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
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由于学术成就突出,年仅28岁的吴式枢博士被教育部批准为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1952年起投入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的事业之中;
1958年又亲手创建了吉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1955年至1957年任吉林大学物理系副主任。
1957年至1984年任吉林大学物理系主任;
1981年在北京核物理讲习班上,可以应用吴式枢教授提出的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解决“关于π凝聚问题”的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他当即被邀请去联邦德国讲学与工作,并作为著名外国学者在联邦德国报刊上做了专门介绍,同时他还提出了核内介子自由度的理论。
吴式枢最早将壳模型理论用于处理μ介子和光核效应,取得了被学术界同行称为“吴模型”的研究成果。他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曾被科技部与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71年吴式枢教授组织并带领一个课题组开展研究,提出了通过测量高频电磁波相位差确定地层介电常数的解决方案,为大庆油田研制相位介电测井仪提供了物理依据和设计基础。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他亲自参加并组织了轻核中子反应核数据评价的理论计算工作,为我国核数据库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该规划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吴式枢教授开展了核内介子自由度与量子强子动力学重整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和计算方法。
作为组织委员会主席之一,他先后3次在长春组织了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学者前来参加的关于“核多体问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核多体理论的研究。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呕心沥血,为吉林大学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学生已有5人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物理学科的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正是在吴式枢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培育下形成的。
上一篇: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导创建 下一篇:余瑞璜——世界一流的结晶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领导创建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