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
 
  林俊德(1938—2012),福建省永春县人,1960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入伍52年,他扎根戈壁大漠,参加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奉献出毕生精力,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5月,林俊德罹患癌症后,坦然面对生死,放弃手术化疗,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忘我精神,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和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典范。
 
  矢志求学报国从军
 
  林俊德挂像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供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1943年,他进入南湖小学正式踏上求学之路。战争环境下,林家的生活极为艰难,全家6口人仅靠其父林宗海以微薄的薪水来养活。1949年夏,小学毕业的林俊德尽管成绩优异,却不得不被迫辍学。同年8月永春解放后,林俊德因有了政府发放的助学金得以重返学校。1950年春,林俊德考入永春一中初中部,在校期间,他博览群书、锐意进取,当其在历史课上认识到旧中国屡遭人欺的原因之一是工业落后且不成体系时,便立志在未来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先进武器。1955年8月,林俊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从此走出了大山。
 
  大学期间,林俊德的学费和生活费均由国家承担。寡言少语的他一直将党和国家的恩情铭记于心,知识报国的信念也愈发坚定。1958年,正上大三的林俊德和同学张文斌受领了研制新型液压马达的科研任务。他们二人从没见过液压马达,仅凭一张苏联液压马达总装示意图,经过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用2周时间便完成了总体设计图,用3周时间成功制造出了一台液压马达。随后,二人乘胜追击,研制出了浙江大学历史上第一台液压试验台。此时,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品质和搞科研的“疯劲”在林俊德身上已有所显露。1960年9月,林俊德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绩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某研究所工作。得知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后,他明白回报党和国家的时候到了,毅然携笔从戎,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决心要把一生献给祖国。
 
  隐姓埋名为国铸盾
 
  1964年,林俊德来到了核试验基地的大本营——马兰。在这里,包括林俊德在内的诸多无名英雄,为中国的核试验奉献了全部青春,洒下了一腔热血。1964年至1996年这32年间,中国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林俊德无一缺席,始终坚守在试验第一线。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时,林俊德及其项目组自主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动记录仪,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立下大功。正是这些数据成了判断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否的关键依据。谁能想到,发挥了这般重要作用的仪器,竟是林俊德在技术资料和实验设备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从钟表构造中汲取设计灵感,就地取材,用自行车打气筒、戈壁滩上的硬木等“土设备”制成的。经历了第一次核爆后,林俊德深刻地认识到,要保国家安全、挺民族脊梁,国防科技必须自主创新,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1966年冬,我国氢弹原理塔爆试验前夕,林俊德迎来了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用压力自动记录仪测量高空冲击波,这次任务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地面开展自动记录仪的高空耐低温试验。在多次野外测试未果后,为了真实模拟高空零下60多摄氏度的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背着仪器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天山,在夜间最寒冷的时候进行低温试验。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死的拼劲,林俊德成功研制出了高空压力自动记录仪,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用针对氢弹空爆特点改良过的高空压力自动记录仪采集到了氢弹核爆炸威力数据。
 
  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发展核武器,早在1963年我国研制原子弹之初,苏联、美国、英国联合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为了打破苏、美、英等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我国决定开展地下核试验研究,林俊德的“战场”也从高空转到了地下。从大山深处的平洞到戈壁滩上的竖井,都曾留下他的足迹。1969年9月23日,我国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此后的数十年,林俊德潜心致力于地下核爆炸应力波测量技术研究,先后建立起10余种测量系统,并将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
 
  纵观世界核爆史,美、苏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而我国只经过45次便建立起一支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参加了全部核试验的林俊德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现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铸就我国核盾建立了不朽功勋。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主治医生给出了立即手术以延长生命的建议。面对亲友、上级和同事真挚的关切,他拒绝了,理由是不愿以牺牲工作为代价来延长生命。
 
  宁可让生命透支,也绝不拖欠使命。在生命垂危之际,林俊德依旧坚守岗位,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整理了毕生积累的科研资料,还多次打电话指导科研工作,召集课题组布置后续任务,修改8万多字的博士论文并写下7条共计338字的评阅意见,深刻诠释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忘我精神。5月26日,林俊德因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意识到生命所剩无几后,他坚决要求将自己转回可以工作的普通病房。29日,林俊德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医生再次建议手术,他又拒绝了。30日,林俊德肝肾功能衰竭,亟需血液透析治疗。在得知治疗可能影响工作后,他放弃了最后一次延长生命的机会,选择戴着氧气罩、浑身插满管子忍着剧痛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整理分类电脑里的科研技术资料,一干就是几个小时。31日,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时,林俊德仍以国家利益为重,9次强烈请求医生同意其继续工作,因为他担心没有把一个由其牵头的项目交代清楚而给国家造成损失。20时15分,一辈子只做了核试验这么一件事情的林俊德离开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只留下一句话:“死后把我埋在马兰。”
 
  2013年2月,林俊德当选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2014年7月,英雄达成所愿,化身为戈壁滩上一朵永不凋谢的“马兰花”,守护着那片他挚爱一生的事业和土地。林俊德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1月4日总第3903期第二版
 
  来源:中国档案报

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林俊德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林俊德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林俊德简历:将一生献给祖国的核事业, 参与过45次核试验任务,去世 下一篇: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导创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