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一位病死的四川王,差评军阀,却为抗战带出40万铁血川军
一名背负了19年“差评”帽子的旧军阀,以及他的队伍,是如何在一年之内成功摘帽的?
在49岁之前,刘湘的生平一直是不怎么光彩的。
出身于四川陆军学堂的刘湘,在二次革命以及护国战争中,一直都是袁世凯的忠实拥趸,并且曾经为其屡立战功。
所以,在29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在这之后的15年,刘湘则开始热衷于四川的内斗,在与熊克武、刘存厚、杨森等人的大小恶斗中,几经起落,最终凭借过人的头脑和实力,成功拿下“四川王”的宝座。
刘湘
然而,江山刚定的刘湘,却又不得不听从于蒋介石的命令,开始了为期四年(1933-1937)的“剿共”。
像他这样只会打内战的军阀及其所带领的队伍,如何能够不让国人纷纷给予“差评”?
然而,1937年,刘湘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
仅仅三天后,刘湘就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这是全国第一个要求抗战的军阀!
在南京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刘湘又是第一个站出来表态的:四川愿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用于抗日)......
说到做到,回川之后,刘湘立马开始做起了全面参加抗战的总动员;在他的感染下,手下那些在内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得力将领们,也纷纷公开表态支持抗战。
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外,数万人现场聆听川军各将领的抗战动员;无数百姓现场即将亲人送进了参军队伍,甚至还有不少人提前就写好了遗书......
一位名叫王者成的老人,因超龄无法参军,就让儿子王建堂去参了军。
集合的时候,王者成送给儿子一面旗,上面的字让旁人无不肃然起敬:
王者成送给儿子的“死”字旗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对于刘湘及其川军的出川,蒋介石是极其欢迎、却又是极其“不支持”的。
欢迎是因为“淞沪会战”中,他消耗了太多的主力,急需补充兵员;
而“不支持”则体现在军备军饷方面——一方面,对于川军出川需要的军费,蒋介石的命令是“本省自筹”;而对于其出川之后的军饷及待遇,则只以中央军的一半对待。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如同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雕像那样的一群人——戴着斗笠帽、背着大砍刀,身穿短裤、脚踩草鞋,手握简陋的步枪......
这是当时川军出川时的真实写照!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尽管蒋介石“边攘外、边安内”的意图十分明显,急于奔赴抗日战场的刘湘也顾不得了——不仅拿出了川军的全部家底,更是带头捐了10万军费,加上其他将领以及四川政府、民众的捐款,终于凑足了川军出川所需要的经费。
接下来的,就只有靠自己证明自己了!
装备最差的川军一出川,就迎来了最硬的一仗——淞沪会战。
装备差到什么地步?以二十军第二十六师为例:一个八九十人的连队,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步枪还用麻绳系着枪托、以防脱落。
他们面临的日军,其装备连蒋介石的德械中央军也不能完全匹敌!
上海大场阵地上,很多川军士兵都是第一次见到自己这辈子从没见到过的巨大火力;
当然了,对很多人来说,也是最后一次——日军一轮炮火攻击,很多川军整个排都被炸死了......
被称为“绞肉机”的淞沪会战
深约两米的战壕里,打到最后,死尸堆积的比战壕还要高,活着的人只能用战友的尸体做掩体......
第二十军一二四师第八零五团参战数千人,最后只剩下150人......
第二十六师,四名团长阵亡两个,14个营长伤亡13人;全师4000多人,打完仗仅剩600多人......
1938年1月,日本最顽强的部队(板垣、矶谷两师团)与中国最烂的部队,在山西藤县相遇。
面对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川军将士凭借着手中的简陋武器,硬是牢牢守了三天,为之后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在知道援军无望到达之后,依然坚守到城破的最后一刻、继续指挥巷战,直至身中数弹而亡......
王铭章
一二二师全师5000余人,除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全部殉城;最后,数百名川军誓死不降,拉响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
对于川军在此次会战中的表现,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写下了如下评语:
“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整个抗战期间,川军一共牺牲了24名少将以上的将领。
其中,有14名将领牺牲于1938年之前——也就是说,出川仅仅一年,就有14名川军将领牺牲于抗日战场!
川军出川,川人夹道欢送
刘湘是病死的,出川之前,他就患有严重的胃溃疡,经常吐血。
德国医生要他开刀之后再动身,他却直接把医生也带出了四川。
1937年11月,蒋介石要求病情加重、吐血不止的刘湘出外治疗,被其拒绝;27日,陷入昏迷的刘湘被送入焊口万国医院。
次年1月17日,因病危需要输血的刘湘,血管萎缩到血都输不进去,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他,决定开始写遗书。
遗书中,他留下了那句“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遗言,被川军在日后的升旗仪式中反复传诵......
1938年1月20日,在带领川军出川参加抗战的一年后,刘湘病逝,享年50岁。
不管刘湘在49岁前都做过些什么,他和他所带领的川军,在抗日这方面,确实是实打实的!
从1937年到1945年那段时间,全国累计征兵1400万,其中四川贡献了320万兵员,占全国总兵员的五分之一。
在这320万人中,有40万川军是出川抗日,参加了抗日正面战场的每一场战役;而其中,有26万川军将士将热血洒在了他乡,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这些,还不够刘湘和他的川军,摘掉“差评”的帽子吗?
文字远不如现场来的真实与残酷:也许我们无法想象,那支穿着草鞋、带着斗笠,肩扛大刀、手握“老套筒”的川军队伍,在飞机大炮的重重“洗礼”下,是怎样一副悲壮的场景。
我们只需要记住:在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也曾经有过这样一群值得被记住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