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1、山塞古诗王昌龄
(1)、但在风格趣味方面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场馆预约|瓯海区图书馆经典品读区场馆预约
(3)、宋词写作遵循一定的词格。如果说它的特点,就是相对于其他写作(如诗歌)来说的。总体来说,“诗庄词媚”。宋词较为婉约,但也有豪放一派,故而任何人都不能肯定说宋词写作有什么特点!
(4)、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地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6)、大和三年春,时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深感年老体衰、宦途多险,决心引退,遂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半隐半仕于东都洛阳(今属河南洛阳)。
(7)、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d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8)、诗歌的简练并不是就失去了意境,其实像白居易那种大诗人,他的每一首诗都别具一格,譬如这首《春风》看似很普通,可是读来却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写出了不一样的春色美景,同时也用极大的热情歌颂了生命的顽强,让这首诗充满了勃勃生机,从而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不仅写出新意,另外也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每一句都很美,每一句都如诗如画。
(9)、贾岛—— 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0)、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结识了“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谊同金石,爱等弟兄”的莫逆之交——元稹。此后二人共同开创了一个诗风平易流畅的诗歌流派,将以二人姓氏命名的“元白诗派”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史册之上。
(11)、 白居易:诗主要分成讽喻、闲适、伤感、杂律四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讽喻诗,诗歌风格: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12)、茶同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饮品,据说周代就有饮茶历史,但直到魏晋时期才有大量日常饮茶的习俗。到唐代,茶圣陆羽编纂《茶经》,方才形成茶文化。而唐代诗人写茶入诗的也逐渐增多,其中以白居易的茶诗对茶的描写最多,使得茶在唐诗中成为与酒并驾齐驱的文化意象。
(1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14)、诗中首联先列举了自己诗作中的代表作——一篇《长恨歌》、十首《秦中吟》,并且点出诗作的优点:《长恨歌》风情无限、文采斐然,《秦中吟》讽喻现实,当为济世正声。开篇就拿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颇有些自得自夸。
(15)、 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16)、他青年科举,进退仕途,在“独善”与“兼济”之间从容出入;他中年以后选择了一条“中隐”之路,身居官位,却超脱功名;他晚居东都洛阳,在山水、诗酒中放纵着自己的心灵。
(17)、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
(18)、此后,他饮酒、弹琴、赋诗、游历,过着既全富贵,又远祸保身的“中隐”生活。大和五年,元稹去世。此后,“诗豪”刘禹锡成为了白居易新的诗友,二人“朝觞夕咏”,和诗唱酬,被世人并称为“刘白”。
(19)、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在最后发表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倾向性评价,体现明确的主题。
(20)、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唐纪》六十)指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这一切,加上统治集团的腐败,使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由于朝廷控制的州县减少,官位紧缺,朝中清要职位又为朋d及有权势者所据,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很少;由于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寒微,拙于钻营的有才之士,在考场上长期受困,甚至终生不第。少数士人即使幸而中举入仕,也很难像中唐的韩愈、白居易等人那样,凭他们的文才进入政治机构上层。面对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人尽管仍然眷念朝廷,关心时政,怀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终。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这种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2、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和代表作
(1)、这首《池上》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小学课本中的必背诗之想必大家都能倒背如流了。
(2)、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3)、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盛时期,诗歌的风格流派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如王维 的田园诗恬静幽美,李白的诗歌奔放飘逸,杜蒲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 通俗平易,李商隐的诗精工秀等.是诗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素养等方面的 写照.
(4)、白居易的讽谕诗抓住人物的特征,几句话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卖炭翁》中,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一个饱经风霜、饥寒交迫、劳累辛苦的老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5)、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5: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6)、十五六岁时,白居易为了考取进士而“苦节读书”。
(7)、白居易一生著作极丰,传世诗作两千八百余首,其诗风格往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童子老妪都能“解吟”,流传极广。在生前,白居易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诗集,编修为十五卷,颇为自得。甚至还特意写了一首诗向元稹、李绅等好友炫耀:
(8)、在品鉴会上,王立群在提到诗歌文化传承时建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多背诵古诗词,通过诗歌了解古代中国,通过诗歌传承中国文化。教材课本是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好读本,目前中小学的教材中也加大了诗词、古文的比例,王立群呼吁年轻人接触中国诗歌,从背诵教材中的诗篇开始,进一步领会诗歌的魅力。
(9)、二十岁左右时更是“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10)、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
(11)、一诗煮酒,一诗煎茶,描绘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却写尽了同一种情怀!
(12)、其实白居易所擅长的诗歌体裁很多,五言七言都能信手拈来,绝句律诗也是律工韵谐。其五言绝句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驴”、七言绝句如“半江瑟瑟半江红”、律诗如“试玉要烧七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等等都是传唱千古的名作。
(13)、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色,其诗通俗易懂而不失深远,自然晓畅而不失流丽,文字浅显易懂,很少用典故和奥僻词语,特别喜欢提炼民间俗语入诗。其诗采用的“七”言句式,也是来自民间歌谣。正因为白居易诗内容贴切现实、思想深远、风格平易、语言通俗,连一些不识字的老人、儿童都能听懂,白居易的诗歌才会在社会广泛传诵。
(14)、能与李杜合称,冠绝有唐一代,足见白居易在诗坛的成就之高。事实上白居易也确实当得这个称号,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影响了整个中唐和晚唐诗坛。
(15)、(这句话也是后来“新乐府运动”的主旨特点)
(16)、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地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地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7)、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文风刚健质朴,
(18)、如果说开元、天宝时代的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主要着眼于感发情兴,那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就是着眼于记录生活。这也正是“唐人以李白为天才绝,白乐天(为)人才绝”(宋·叶廷《海录碎事》)的原因所在。而白居易的这种创作风格,给后世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
(19)、会昌六年(846),白居易溘然长逝,璀璨的诗坛巨星陨落了。晚唐批评家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他称为“广大教化主”,对他的推崇可见一斑。他对当时和后世文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0)、借助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白居易将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一加以展现,打破了诗歌创作固有的美学观,将人们对诗歌的表意和叙述能力的认定,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新局面。
3、李白的诗300首
(1)、唐穆宗长庆元年(821),白居易的仕途出现了转机,他被任命为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转上柱国。但白居易却不再拥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再加上此时的朝廷朋d相互倾轧,国事日非,更使得他心无留意,只想着逃离政治斗争的旋涡。
(2)、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地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地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3)、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这首诗只是那么淡淡着笔,可是每一句都美得令人惊艳,同样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其实对于大部分的诗人来说,对于春天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感,毕竟春天处处繁花似锦,树枝上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地面上的小草也开始重新发芽,但是对于古人来说,他们会认为眼前的一切很快就会消失,自然而然就充满了忧愁,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围绕忧愁而展开。
(5)、他一生与诗、酒、琴相伴;文学、音乐、政治无不通晓;儒道佛三教兼容并包。他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位将自己的作品编集的人。
(6)、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
(7)、这第一首写的诗山僧对弈的场景,相比第二首的童趣,这首诗更显清净,山僧、棋局、竹阴、落子声,环境和人物都安宁和谐,反映出一种一尘不染的心境。尤其结尾一句“时闻下子声”,以动衬静,更显真正的幽静。
(8)、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9)、短短4句诗20个字,在白居易笔下就如同一组镜头,拍下儿童偷采白莲的情景。撑船、采莲、悄离、浮萍开等等描绘,既有动作描写,又有儿童的心理描写,细致逼真,富有情趣。将一个偷采白莲的孩童描绘得天真活泼,淘气可爱!
(10)、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诗歌三千,还提出了一套诗歌理论。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情是诗的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还认为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来源于生活,要能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的状况,要敢于批判社会现实。这些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即使现在也能感受到其影响。
(11)、元和五年,白居易被任命为京兆府户曹参军,充翰林学士,负责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的谋划。这一时期的白居易展现出了很高的政治热情,也进入了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著名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首等讽喻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他和元稹、李绅也形成了以新乐府诗为轴心,作品内容风格思想倾向都相近的创作群体,发起了后人所称的“新乐府运动”。
(12)、第推动了诗歌体貌与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元稹曾在为《白氏长庆集》作序时总结道:“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讽喻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
(13)、王立群认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种思想对于白居易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儒家思想也让白居易在为官之时心怀“兼济”。同时,白居易通过诗歌这种形式向皇上反映民间疾苦,这源于白居易的报恩之心,然而这种“报恩”的方式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幸,随后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4)、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
(15)、一句“能饮一杯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至于友人是否应答,便留给读者自行联想了。从这首小诗也可看出白居易对生活中的美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真挚。世间最贵者,莫过于酒与友,以酒为媒,遥约好友,何等洒脱惬意。
(16)、为政:忠义直正,仁慈爱民,为普天下沦落之人掬一捧青衫泪;
(17)、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18)、白居易天赋过人,六七个月大时,尚未能言,却已将乳母指着读给他听的“之”“无”二字牢记于心,此后旁人要他指认,他竟能明辨无误。
(19)、为情:真挚深沉,细腻缠绵,为亲朋友人留下一篇篇动情之作。
(20)、结尾一联再次回到调侃的语气:“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诗人故作自傲,夸耀自己编成诗集的得意心情。
4、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如何?
(1)、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地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2)、但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承应制之作,尽量在声律辞藻的应用方面日趋精妙,
(3)、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遭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司马。
(4)、白居易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最著名的代表作《卖炭翁》,即反映社会现实,又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在盛唐时期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5)、白居易很显然并没有那样写,所以这首诗并不忧伤,更多的是借景抒情,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还有歌颂了生命的顽强。第一二句就纯写景,没有任何的议论,只是那么信手拈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春天到了,春风就紧随而来,先是吹开了京城中早开的梅花,接着就是樱花和杏花,在那春风中争相竞放,立马整个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6)、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7)、这些诗歌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直气凛然地鞭挞了不合理的现象,言辞激切,突破了诗歌的惟美委婉的固定模式。
(8)、叙事性。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9)、王立群认为,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的核心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为政治服务。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诗歌当中还是首次提出。白居易本身是一名朝廷官员,写诗只是他做官之余的爱好而已,诗人并不是他的正规职业。古代的作家、诗人基本上都是在工作之余进行的创作,往往诗歌与实际生活结合的并不是很紧密,但是白居易的诗歌多不是如此。
(10)、然而,随着元和五年白居易卸任左拾遗之职,元稹被贬江陵,新乐府运动很快趋于消歇了。
(1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因此创作诗文时经常署名“太原白居易”。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12)、在很多人印象中,白居易的诗大多是乐府诗,篇幅长而多叙事,语言通俗易懂又很优美,能准确传达主题。比如我们中学曾学过的《观刈麦》、《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等都是中长篇乐府。
(13)、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14)、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15)、他出身宦门,在家人的培养下发愤学习,寄情诗文。他少年盛名,以青草般的清新与蓬勃朝气享誉京城;
(16)、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总算是通过了宣州府的乡试。
(17)、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18)、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历任彭城县令、徐州和襄州别驾,四十一岁时娶了善良贤惠颇有见识的陈氏为妻。白居易兄弟共四人,弟弟白行简官至主客郎中,亦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诗人和小说家。
(19)、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有诗王、诗魔之称,他也是唐代诗歌改革运动的倡议者。白居易力倡新乐府运动,倡导作诗论时事、关注民生疾苦,讲究诗歌语言通俗。
(20)、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5、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平易晓畅
(1)、白居易的讽谕诗经常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能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如《卖炭翁》中宫使的飞扬跋扈与卖炭翁的孤苦可怜形成对比。使人立刻对老人充满同情,对宫使满怀愤恨。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闲适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多抒发自己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愿往和洁身自好的志向,从侧面反映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闲适诗中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佳作,描写农村景象,质朴而清新。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感伤诗白居易的感伤诗写一时感触,而往往有深沉的寄托。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属于感伤诗。这两首长诗以绘声绘色的语言铺排,渲染人物的悲切之情,韵律声调的优美使其在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感伤诗还有许多是为亲朋所写,多是感叹人的生老病死之作,写得情真意切,真挚感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杂律诗白居易的杂律诗数量最多,内容也最纷杂。其中有价值的是写景抒情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等,历来诵读在口。
(2)、白居易的讽谕诗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在叙述描写中表现他的感情和政治主张。
(3)、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甚至亲自为他题诗吊唁:“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4)、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
(5)、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6)、⑶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7)、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8)、三岁时白居易开始由母亲陈氏手把手地教导着学习写字;五六岁时即开始学习写诗;九岁时已通音韵。
(9)、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的批判性。
(10)、而颔联就特别自夸了:“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诗句中“老元”就是指元稹,“短李”指的是李绅。这两句意思是,元稹作诗很多都是受白居易诗歌的启发,而李绅则曾默然心服于白居易的乐府诗。一“偷”一“伏”,正应了试题中的“戏”字,向朋友夸耀自己的诗作还不忘戏谑一番。
(11)、讽喻性。著名的有〈秦中吟〉十首。都是指论时事,美刺比兴的作品。
(12)、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首白居易的小诗,这首诗仅仅20个字,因颇有童趣而被选入小学课本中,几乎人人会背。但很多人只知其不知其一。且来欣赏白居易的这首《池上》:
(13)、《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
(14)、第平易的诗风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白居易的诗以风格平易著称,在民间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甚至还远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在时间跨度上,白诗的影响也相当长远。从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到宋代的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再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诗的影响。此外,元、明、清三代广有借白诗中的故事编写戏曲的剧作家,词句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的例子就更多了。
(15)、这首《山泉煎茶有怀》便是白居易茶诗的经典之作,其写作手法、风格都与《问刘十九》相类似,短短二十字之间,从取水、煮茶写至饮茶、寄怀,仿佛一幅山间煎茶图。将诗人闲适惬意的状态、煮茶为乐的心情、怀念友人的情感寄寓其中,意境绝美而蕴藉隽永。
(16)、但其实,这首诗只是白居易《池上二首》中的第二首,再来看看第一首如何:
(17)、 杜甫:诗风沉郁,多于纪实,尤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作品,读之使人悲伤。
(18)、第开掘和扩展了诗歌的领域。正如明代的江盈科在《雪涛小说》(又名《雪涛小书》)中所说的,白居易“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取境,异事同功,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19)、《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20)、●在线办证|瓯海区图书馆最全办证指南请查收
(1)、杜甫是盛唐诗人,一生多坎坷,有忠君爱民之心,其体现即时创作中的忧国忧民思想.
(2)、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3)、白居易一生写了差不多三千多首诗,数量远超同时代的诗人,可见他极为勤奋,在这三千多首诗中,有很多脍炙人口,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喜欢白居易的诗;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作品好理解,通俗易懂,人们一读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
(4)、白居易是中唐诗人,国力渐衰,文人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既希望可以改变,对盛唐有一种中兴的愿望,但经过努力,发现一切无可挽回.
(5)、到颈联却一转戏谑之态,转而感叹“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白居易对自己半生遭遇的牢骚之语:世间富贵应该没有我的份了,唯有身后文名聊以自慰。看似是对自己诗才的自许,却也包含着很多不平和辛酸。正如其另一首诗所说:“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6)、李贺——灵心善感,诗风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地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7)、抒情性。写实和抒情兼用。他自己都说:“大凡大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8)、白居易的讽谕诗一般一诗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笔墨集中地突出一个主题。如《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的一件事表达“苦宫市也”这一主题。
(9)、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
(10)、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1)、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12)、白居易最擅长叙事诗,不仅仅能长篇叙事,且能以短小篇幅描绘一些生活趣事,此诗便是描绘儿童生活的叙事小诗。
(13)、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14)、他以人中之杰的亲切面容出现在诗坛上,成为文人、士大夫可以企及的榜样和典范。
(15)、写实性。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16)、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
(17)、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18)、第树立了人格典范。综观白居易一生,无论是前期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所主张的“为人生”的文学观,还是后期乐天知命,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所进行的实践和改造,都给后代知识分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能传唱千百,始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实际上,白居易还有另外一首相类似的小诗,同样四句二十字,写尽了思友的情怀。所不同的诗《问刘十九》是以酒为媒,而下面这首小诗则以茶为媒:
(20)、其实“诗仙”这个称号最早就是称呼白居易的,只不过到了明清,世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而令取白居易的诗句“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称其为“诗魔”。
(1)、白居易的诗歌强化了政治主张,自然也就弱化诗歌的审美和抒情功能,这也是白居易诗歌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缺陷,不过白居易在晚年不得志时就变“兼济”为“独善”,这也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明显表现出来,也形成了白居易诗歌中独有的风格。
(2)、这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是白居易政治生涯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更使他的理想迅速而彻底地从“志在兼济”转为了“独善其身”。诗歌作品也鲜有从前那种现实感强烈的讽喻诗,多为抒发个人情感、闲静恬淡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3)、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4)、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5)、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地田园诗。
(6)、白居易的这首《问刘十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短短四句二十字,没有丝毫华丽的辞藻,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雪夜煮酒图。酒色流香、炉火跳跃,夜幕降临、白雪将至,而此刻所缺的便是与友人共享此酒,相对坐饮。
(7)、少年时适逢藩镇动乱,父亲白季庚任所屡变,白居易也就随之辗转于江南各地。
(8)、第三四句更是写得情真意切,所要表达的还是对于春天的喜爱,以及对于周围环境更为细腻的描写,“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春天来临之后,给原本没有生机的乡村带来了欢笑,春风轻拂而过,远处的田野里荠花和榆荚开得很欢。我最是喜欢春天,站在这春风中,尽情地呼唤春天:“春风是为我而来!”在这两句中白居易完全把自己融入进了春天,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春天的喜爱,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9)、这首诗能入选小学课本一方面是其题材为儿童趣事,很贴近小学生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语言通俗易懂,易于小学生理解接受。
(10)、元和五年以后,虽然仍有元稹的《古题乐府》等作品继承着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但是从理论上对新乐府运动进行系统的总结,还需等到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创作的《与元九书》问世后,此时元白诗派主要的创作方向已经开始向“元和体”转变了。
(11)、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
(12)、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13)、从诗题中可知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诗人编辑整理了自己的诗作,编为十五卷的诗集,于是在卷末写下这首诗,并且“戏赠”元九(元稹)和李二十(李绅)。可见白居易颇有自得之意,然而读完这首诗方知这矜矜自夸中满是辛酸自嘲。
(14)、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15)、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因曾任太子少傅之职而被称为“白傅”,又因死后谥号“文”而被后世称为“白文公”。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6)、白居易的讽谕诗主要集中在《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中,主要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难,如我们学习的《卖炭翁》即是写宦官的强取豪夺和宫市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上一篇:精选春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的古诗7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