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风格
1、苏轼的诗词风格在一生中的变化
(1)、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2)、12本字帖,103个飞花令主题,带你玩转诗词练就一手好字
(3)、(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4)、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5)、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6)、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7)、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
(8)、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9)、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词,苏轼不光扩大了表现内容,开头还不落俗套。一般写法,开头往往写景,言情者少,叙事者更少。可这里苏轼首起一句却是叙事兼言情,为全篇定下一个悲悼的基调。紧接着逆接首句说“不思量”,再反接“自难忘”三字,摇曳跌宕,使得悲情一下子涌出。然后节奏开始舒缓,写现实:自己外放山东密州,妻子葬在四川,“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妻子坟孤,自己也受排挤不得志外放,阴阳两隔,无法倾诉。如果可以重逢,会怎样呢?假设马上出现,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寥寥几笔外貌描写中渗入了无限的身世之感。下片记梦,以“小轩窗,正梳妆”追忆妻子当年,重逢后的千言万语怎么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一个无声的细节,不知催泪了多少读者。结尾三句写梦醒时分,以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一片松林的妻子坟茔是自己年年的肠断之处作结,以极富画面感的哀景言悲伤之情,深婉真挚,感人至深。
(10)、黄州虽然是苏轼被贬之地,但是也是苏轼创作的巅峰之地。苏轼的许多的诗词、散文名篇都在此地完成。如果没有黄州的解脱,苏轼不可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1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14)、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15)、1082年春,被贬黄州期间,苏轼曾经到蕲水清泉寺。《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苏轼借助寺庙前向西流的水来抒发自己不服衰老的人生态度。
(16)、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7)、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18)、本首词大致写于1084——1086年期间,苏轼在被贬黄州后,在政治上遭到了打击,变得比较消极。这首《满庭芳》就是苏轼内心的一些反映。
(19)、由于对这两首词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存在着分歧,因而曾经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张炎《词源》认为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而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反对说“白石《暗香》和《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说“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还说“白石以诗入调,门经浅狭。”
(20)、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2、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参考文献
(1)、下阕进一步结合自身遭遇来验证上阕的观点。“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自己才华绝顶,却无人赏识,不被知遇的表达。
(2)、他的词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有了标题和小序不但交代了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和缘起,而且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内涵。
(3)、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4)、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代表作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5)、一部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国地理,让孩子学习一举两得
(6)、总之,苏东坡的家国情怀深深熔铸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无论是遣怀抒绪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咏史怀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抑或表达离愁别绪的《中秋月·阳关曲》等,苏东坡均将自身宦海浮沉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谪居也好,腾达也罢,苏东坡始终是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一代文坛巨擘虽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依然充满温情、热度不减,其光耀千古的诗词作品中溢于言表的家国情怀令今人心生仰慕和敬意。
(7)、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
(8)、苏轼锤炼诗语声韵和讲究抒情旋律,无疑,对抒唱诗画般的意境和作者心旷神怡的情绪,起着很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9)、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10)、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11)、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2)、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13)、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14)、词的上阕写暮春的景象:花落残红、杨花漫天、芳草萋萋。下篇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全词写得比较哀怨,是苏轼中比较少有的。
(15)、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冯唐赦魏尚的典故。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守边有功,战绩卓著,但因上报战果数字略有差错而被削职。郎中令冯唐谏文帝不该如此对待武将,于是文帝“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苏轼这里借冯唐事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贴切而委婉。
(16)、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17)、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含蓄豪俊。
(18)、 “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射虎自比。《三国志吴志》说:“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陵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苏轼这里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有为。
(19)、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0)、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
3、苏轼的诗词风格变化
(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苏轼: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2)多发议论。(3)善用比喻。(4)时有雅谑。
(3)、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4)、擅长的体裁: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
(5)、 苏轼与辛弃疾写词,大量涉典,有时是因为不便于明言,当然,这个手段往往能给作品增添丰厚的意蕴。这些典故的使用,加上最后一句“西北望,射天狼”,让我们明白了苏轼想像范仲淹一样在西北建功立业。在古人的天象知识中,天狼星是灾星,苏轼这里暗指西夏。当时北宋在东北对辽、西北对西夏都执行比较无奈的绥靖政策。从苏轼想建功立业,但又不得朝廷重用的情况看,他在密州,还是处于人生挫折失意时期。
(6)、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7)、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8)、 这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开篇把“浪淘尽”与千古英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时空背景。接下来写眼见之景: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汹涌的江流拍击石壁,卷起千万堆白浪。这种惊心动魄、奔马轰雷的奇险境界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结尾舒缓,说锦绣山河必然哺育出风流人物,中间一句“周郎赤壁”让我们自然想起三国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孔明,指挥若定的周郎……。于是,下片自然引出“遥想公瑾当年”。作者浓墨重彩写周郎的成功,目的是反衬自己的无所作为(当然是他谦虚的说法)。苏轼在黄冈时是47岁,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约34岁。当时北宋的军事十分软弱,西北的夏,东北的辽时刻威胁北方。苏轼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渴望有如三国周郎那样报效祖国。所以,最后他会从“神游故国”跌落现实,叹光阴虚度,白发徒生。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之大,前所未有。难怪时人笑谈需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
(9)、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10)、 (作者:吴本东系儋州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文艺科科长、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1)、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2)、(雄浑磅礴)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曹操《观沧海》为代表
(13)、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14)、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依旧处在被外放遭冷遇的逆境中。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旷达表现,但是仍难以掩藏内心的悲凉和郁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这一窘迫时期。兄弟离散与官场失意仅仅是该首词作的表层意蕴,该词深处彰显的是对国家的思虑与对百姓的担忧。彼时王安石新法虽然声势浩大却弊端丛生,面对国运日衰和民不聊生的艰危情势,苏东坡难以施展匡时济世的抱负和才干,而为国为民的理想与担当从未放弃,一句“高处不胜寒”蕴含着他诸多无奈和凄楚。
(15)、苏东坡经“乌台诗案”一难,原本跌入谷底的政治理想更加笃定更加坚毅。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千年往事,挥动如椽大笔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讲过,“华夏文化历千年之变,造极于赵宋之世。”但是赵宋王朝又是极为不幸的,宋仁宗慧眼识荆的宰辅之才,大部分精力耽溺消耗在宦海沉浮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戏谑也好,自嘲也罢,史书记载苏东坡在谪居境遇下所建立的“功业”,与其深藏于心的殷殷家国情怀似乎并不成比例。
(1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7)、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如《燕歌行》
(18)、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又有何不同?
(1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0)、▲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
4、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论文
(1)、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3)、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5)、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6)、内心安定,波澜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7)、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弹劾他“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8)、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9)、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10)、李贺,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其诗歌风格奇崛冷艳。如:《李凭箜篌引》
(11)、 风格:杜甫偏向于写实,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1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3)、《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14)、王维,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如:《山居秋冥》
(15)、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之一。
(16)、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中......
(17)、柳宗元,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净简峭。如;《江雪》
(18)、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9)、以理写诗是宋朝诗歌的风格,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该诗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是哲理诗中的精品。
(20)、苏轼第一个大量用于词,用这种方法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在词中用典,也开始于苏轼。
5、苏轼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
(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多样化词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在描摹风起浪涌的景物中融入怀古抒怀的理性因素,用豪壮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古典人生智慧一次收齐,这4本书浸透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
(4)、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5)、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6)、王巩被贬时,他的歌伎毅然随行,这让苏轼深深折服,所以写下这首词,赞赏寓娘的品格。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
(8)、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9)、苏轼学博才高,极具灵心慧眼,对人生持超旷的态度,其诗词纵意所如,触处生春,多发妙理新意,是古今中外最喜爱的宋代诗人。本书精选东坡诗词,加以精炼注释,参酌采用旧注的成果,择善而从,对旧注的错误也有所驳正。注释文字活泼,并常结合“谈艺”,言简意赅,时有新见,对读者很有启发。原版图书出版以来影响很大。
(10)、苏轼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字面上是评析晁错以自全自取其祸,实际上是告诫人们:想有非常之功,就要做非常之事,要有所作为。越是想自我保全,逃避责任,畏缩不全,越是为人所不耻,而难以自全,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人生哲理。
(11)、古人曾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苏轼化用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2)、再次,苏轼的诗词作品标题独特。现今流传于后世的两千余首诗词作品当中,苏轼运用了很多经典的词牌名,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词标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他会明确表达出诗词创作的时间,让整首诗更为通透明快;二是他会标明“并叙”等说明,在题目中设置悬念,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这些独具特色的诗词作品标题对于我们研究和赏析其作品具有重要价值,在了解其人生经历、情感志向等方面是珍贵的艺术资料。他的这种文化传承、艺术传播的意识,很好地体现出了他自身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自豪感。
(13)、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14)、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16)、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8)、如《新居》:“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才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礼赞,打消“居无室”的念头,成为作品深沉而热烈、委婉而悠扬的主题旋律。“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反复跳荡和奔突在叙事的各个乐句之中,成为一根有机地联结和贯穿各个细节的感情红线,随着主题旋律的抑扬起伏,作者那种蕴藉于事的丰富的、多侧面的感情涟漪,都服从于主题旋律调性的支配,并从各个艺术角度烘托、渲染“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的激情旋律,因而构成了一阕完整统和谐协调的抒情交响乐章。由于苏轼注意主题旋律的贯穿,在许多作品中,如《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种思与境偕的艺术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情流弦外的效果。又如《儋耳》:“霹雳收威莫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注了作者的思想和激情,化静为动,赋予了感情和生命,抹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童话般的色彩。再如《行琼儋间》:“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这些豪情满怀的意绪,在那登高望中原的悠悠慨然的凄怅情思中,在那四顾途穷、眇观瀛海的感慨里,诗人的思绪跃进了更深的一个层次,表现于萧闲简远的艺术美感之中。于是乎顿然之间,“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心灵得到了解脱,因而在孤悬海外的琼岛“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的天籁之声中,拓展出风雨中理想境界,把感情驾驭着叙事,又把景物融溢于每一件事情的叙写之中,从而扣人的心魄,给读者以思想、感情和艺术的感染。
(19)、这首《行香子》上阕自景写起,为诗人创造了抒情的环境。词人独自在夜色里对月饮酒,感慨人生。夜色恬美、月明人静,面对此景,把酒对月,令人遐想无穷。红尘往事,功名利禄,在宇宙时间都是短暂的,因为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20)、白居易:他的诗歌基本风格是平易浅切,明畅通俗.
(1)、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2)、◎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作者刘金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4)、 词的上片写他大醉东坡,醒来回家,家童已经熟睡。敲门没用,只好“倚杖听江声”。这是件小事,但很看出苏轼的性格。他不愿叫醒家童,反正自己已经睡过,就听着滚滚长江水,腹内起草《临江仙》了。这既体现他体谅下人,也表现他达观、善于自遣的人生态度。下片写酒醒后的心理活动。上来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是庄子的思想。苏轼自幼“奋厉有当世志”,所以面对“讪谤罪”带来的贬谪,自嘲自己获罪是不能忘却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既然人世间没办法满足,那就去大自然寻找。“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两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指他内心逐渐归于平静,打算像范蠡那样驾一叶扁舟,飘隐于江湖深处。从此,不羡庙堂不慕功名。
(5)、■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不觉春风吹酒醒,空教明月照人归”,这是对故乡明月的怀恋;“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这是以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空庭月与影,强结三友欢”,这是用月光来问候远方友人;“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这是凭籍明月感叹时光的流逝;“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孤光照微陋,耿如月在盆”,这是借用皓月赞美人的操守和品性;“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与残月”,这是以残月感物怀人。
上一篇:精选形容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