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1、道家对生活的感悟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2)、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3)、金钱再多也无法阻止死亡,长相再美也不能讨好阎王,名声再大也要经过生死。因此人生不要太贪,不要活得太累。

(4)、孔子甚至把老子比喻成当时非常高深莫测、至尊无上的龙,足以见得他对老子的尊重。

(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6)、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7)、白云先生司马承祯说“简则益生”,也就是说从简而行才能健康心身。

(8)、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9)、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10)、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11)、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12)、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13)、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14)、“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15)、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16)、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7)、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师父便带领我们大家吞气,此气并非空气,它纯净无污染,是宇宙中非常精微的能量物质! 

(18)、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19)、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20)、佛教对人生看法基本认为人生是苦的,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处充满着苦难。他们认为苦难有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那么造成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认为是“集”,即人们对外物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苦。因此有种种行为和烦恼,从而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而得不到解脱。所以要灭此种种欲望,灭苦即达到解脱,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灭”。

2、道家对人生的感悟诗句

(1)、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2)、“中国形上学的主要概念范畴,如:道、理,有、无,虚、实,动、静,常、变等,多来自于道家。正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解释,中国哲学才呈现出丰富的思辨色彩。”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而道家思想更鼓励我们做大多数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之道,物极必反也是自然之道,道家思想更注重生存智慧,对自我的欲望保持克制,耐心等待自然时机,顺势而为,当然这些都没有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智慧的。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3)、我们有不少人为了得到奢华的生活可以忙碌几年、几十年,却舍不得花费几个小时享受生活。

(4)、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5)、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6)、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7)、真正得道之人,从来不想着自己,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最后却赢得众人的信赖和尊敬;他们总是把生命置之度外,反而却保全了性命。

(8)、“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9)、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上道。

(10)、老子之后,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兼爱”、“尚贤”、”非命“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非议”。杨朱后学子华子则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六欲不得其宜“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了双向的扬弃,詹何则将杨朱”为我“、”贵己“之说中”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极致的发挥。

(11)、师父答:生死病痛属自然现象。人生要活得有质量、有价值!

(12)、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的贪心也在快速膨胀,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贪污腐败的现象。

(13)、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14)、人生短暂,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挤不进的世界,不要硬挤,难为了别人,作贱了自己;做不来的事情,不要硬做,换种思路,也许会事半功倍。

(15)、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6)、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17)、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汉人所谓的“道家”,虽然都从学术宗旨着眼,但至少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黄老、《老莱子》在内的道家,黄老是道家中最有影响者;一类是外延更大的兼综各家之长的道家。

(18)、点评: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太着急,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糟糕,应该保持随遇而安、从容镇定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再大的暴风,也不会连续刮上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不会连着下上一整天,都是一阵儿而已,往往避一避就过去了。

(19)、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20)、你聪明会有人说你心机重,你努力会有人说你运气好,你天生乐观有人会说你虚情假意,有时候,你明明就是一杯白水,却被人硬生生逼成了满肚子憋屈的碳酸饮料。

3、道家对人生的感悟作文

(1)、《道德经》中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意思是,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认真做到。

(2)、点评:自己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有没有功劳,要靠别人说出来,如果自己说出来,那就不值钱了。

(3)、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4)、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后来郭象亦认为,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他认为死生都是“命”。“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

(5)、老子不仅主张外物之平静,还注重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人性的无欲无求。欲望所引发的争夺、血色事件太多。

(6)、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7)、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

(8)、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

(9)、译文:施恩惠于别人,却总惦记着人家的回报,这样的善心善行只不过是交易罢了,和上天恩泽万物却无欲无求的境界比起来,已经是两码事了。

(10)、道家的政治智慧,主要通过“无为”与“自然”两个观念而展开。“庄子一方面寻找处世的方法或技艺,另一方面,如庖丁解牛故事所表现的,又将此种技艺提升到‘道’的层次,从而赋予苦难的生活以艺术精神,在与世俗相处的同时保持心灵的独立、自由与静定。”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道家思想中,尤其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中,有很多故事都讲述了这样的道理。比如楚王让庄子去辅佐他,而庄子说,他宁愿像乌龟一样在烂泥里面打滚,也不愿被放到庙堂上被人宰割,求生欲望很强。这当然是因为,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每个人都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也希望保全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生存本能,是可以理解的。

(11)、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2)、《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13)、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14)、点评:人的年龄大了,就总会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感觉,总想起小时候,总回忆家乡故土。其实人这一生,就和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一样,都是一个循环过程。

(15)、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16)、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17)、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

(18)、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19)、老子推崇的圣人的治理方法是:“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意思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20)、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4、道家的人生哲理

(1)、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2)、点评:有时候人能受点委屈,反而能保全自己;有时候绕点弯子,倒能取得直达的效果;越是低洼的地方,往往就越盈满;越是陈旧的事物,越容易有新的发现;有时候贪求的越少,反而得到的越多;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迷惑。

(3)、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4)、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则能“修道”成功。

(5)、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6)、“至道不繁”,从简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没有那么的机关和算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7)、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感恩之心。我能够走过人生的很多艰险,化解掉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正是因为一直保持着一颗感恩之心。虽然因为自尊心太强和嘴巴比较笨拙,我表达的比较少,但因为我能怀着感恩之心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能够最终跳脱出面临的困境,将负能量化解殆尽,让善与爱的正能量不断传递。

(8)、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9)、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10)、这两周持续收听《道德经》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对于当下、未来的焦虑得以一定的化解。未曾想,这样一个小小的美妙的缘分,带给了我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次又一次的触动灵魂的深处,激发我内心深处探寻生命的本真的愿望。

(11)、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12)、从简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俭抑奢”,这也是道教的传统美德,道祖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14)、“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16)、这些话语让人们体悟,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

(17)、《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18)、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19)、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20)、❸ 王阳明:人生一世,最该牢记的五“忌”!

5、道家关于人生的意义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译文: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3)、就像《道德经》中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5)、译文:一个人做了善事却不贪图名声,做了恶事而不至于犯法获刑。这就像气循任督二脉,循环不息一样,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养护精气神,还可以享尽天年。

(6)、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7)、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8)、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第二章》

(9)、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0)、对于如何做到以简处事,孙思邈真人则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11)、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12)、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13)、淡化我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实现肉体健康和精神自由。

(14)、世间的根本在于“道”,道的本意在于道法自然。

(15)、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创造“天时”与“地利”。

(16)、❹ 人生有三不斗,越是不斗越兴旺,要重视起来!

(17)、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18)、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19)、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20)、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1)、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2)、    感恩!辟谷得到恩师加持!辟谷的第二天,有的道友开始出现排病反应,腰背酸痛,胳膊无力等现象。师父一一解答,并在思想上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了学员们在心理上的不良暗示。对于偷偷进食的弟子直接逐出了本期辟谷班!感恩师父的严厉要求! 

(3)、☞ 易经解密|你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易经》?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精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感悟的说说86句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