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1、荀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1)、由此我想到學術研究中人們經常所謂的“小題大作”。是的,大題可以小做,小題可以大做,關鍵在怎麽去做。做得好,還是做得不好,全在於能否下真功夫、大功夫,不忘初心而始終堅持。我以爲,霍著之所以取得佳績,與其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的學術堅守密切相關。我初識霍生玉是上世紀末。1997年我到湖南師範大學任教,記得第一次給本科生開《音韻學》的選修課,生玉是這門“令人生畏”課程的少數選課者之一。此後課前課後常有接觸,她的勤奮好學給我很深的印象。不久,生玉繼續讀研深造,畢業論文選擇作《荀子》與楊倞注的訓詁研究。應當説這就是她與《荀子》及楊注語詞研究結緣的開始。雖然碩士畢業之後參加工作,但無論多麽繁忙,研究的腳步從未停止,擴大閲讀,收集資料,一點一滴積累,孜孜不倦,一做就是十來年。2011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攻讀博士學位。此時,十多年所積累之優勢盡顯,其《荀子》語詞的研究得到長足的進展,從最初一個個詞語的考釋,發展到現在俯瞰千年的演變軌迹,終於登上了又一新的臺階。走筆至此,我良多感慨。其所經歷,屈指算來,二十有餘年矣。鄭板橋詠岩竹詩有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霍著從酝釀到逐步實施到成書出版,其立意之堅、耗時之久、用力之勤、經歷之曲折,雖然算不上“千磨萬擊”,但用“咬定青山”數字來形容,還是貼切的。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辛勤,奉上這部著作,難道不是堅韌不拔的“岩竹”精神的真實寫照?

(2)、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3)、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4)、由此我想到學術研究中人們經常所謂的“小題大作”。是的,大題可以小做,小題可以大做,關鍵在怎麽去做。做得好,還是做得不好,全在於能否下真功夫、大功夫,不忘初心而始終堅持。我以爲,霍著之所以取得佳績,與其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的學術堅守密切相關。我初識霍生玉是上世紀末。1997年我到湖南師範大學任教,記得第一次給本科生開《音韻學》的選修課,生玉是這門“令人生畏”課程的少數選課者之一。此後課前課後常有接觸,她的勤奮好學給我很深的印象。不久,生玉繼續讀研深造,畢業論文選擇作《荀子》與楊倞注的訓詁研究。應當説這就是她與《荀子》及楊注語詞研究結緣的開始。雖然碩士畢業之後參加工作,但無論多麽繁忙,研究的腳步從未停止,擴大閲讀,收集資料,一點一滴積累,孜孜不倦,一做就是十來年。2011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攻讀博士學位。此時,十多年所積累之優勢盡顯,其《荀子》語詞的研究得到長足的進展,從最初一個個詞語的考釋,發展到現在俯瞰千年的演變軌迹,終於登上了又一新的臺階。走筆至此,我良多感慨。其所經歷,屈指算來,二十有餘年矣。鄭板橋詠岩竹詩有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霍著從酝釀到逐步實施到成書出版,其立意之堅、耗時之久、用力之勤、經歷之曲折,雖然算不上“千磨萬擊”,但用“咬定青山”數字來形容,還是貼切的。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辛勤,奉上這部著作,難道不是堅韌不拔的“岩竹”精神的真實寫照?

(5)、端的本意是开端、开始。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开端,故作为“四端”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四德”的仁、义、礼、智显然是有所不同,是不能直接等同的。但问题是,孟子是否会认为仁、义、礼、智的获得是丧失了四端之心的本然呢?应该不会!这主要是因为,孟子持性善扩充说,他强调的是,从四端到四德需经过“扩而充之”的过程,而并非关注的是四端与四德有哪些差异和不同。在孟子那里,四端与四德的差异主要是量上的,而非质上的。但到了孟子后学这里,情况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提出了性善修习说,善性在实现的过程中已融入了所学、所知的内容,故最终实现、完成的性与本初、原本的性显然是有所不同了。经过“粪心”的心显然已不同于原本的心,经过“以学愈愚”性也不同于原本的性,可以说“皆失丧其性故也”。故第二个“孟子曰”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性善完成说”,认为性善有一个实现、完成的过程,由于经过了“学”与“知”,故最终实现的性不同于本初的性,“皆失丧其性故也”。“性故”指性的本然状态,“故”是对“性”的强调和说明,故说“失丧其性故也”,而不说“失丧其性也”。孟子后学的这种思想,在其他文献中也有反映。如《韩诗外传》卷五:

(6)、参见董治安、郑杰文:《荀子汇注校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99页。

(7)、☞适合做管理的人,都有双重人格: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8)、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9)、很多人都知道,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自己也用“性本恶”来概括他的人性论。而实际上,通过对荀子观点的分析可以发现,“性本恶”并不足以概括他的人性论。荀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各种欲望,并追求欲望的满足,如果满足不了,就会争夺、犯罪,所以性本恶。但是人有能力认识到什么是仁义,也有能力做到仁义。即使从路边随便拉过来一个普通人,在理论上他可以成为大禹一样的圣人。由此看来,在荀子的人性论中,人并不纯粹是恶的。虽然有恶的倾向,但也有能力克服这种恶的倾向,复归于善。孟子的人性论着重点放在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荀子“性本恶”的观点,是针对孟子“性本善”的观点提出的。其实他们两位的观点并不必然是互相矛盾的,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已。在道家思想看来,人最开始遵循天地的自然秩序,本来是天人相合,一切都和谐而有序,就像天地造就的一片纯净的湖水一样。这时候说人性本善是有道理的。过了很久,人性产生躁动,开始脱离和反抗自然秩序,天下大乱,这就好比湖水被人类污染了一样。这种人性的变化,打个比方的话,类似于一块石头本来处在山顶上静止不动,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开始往山下滚动。孟子知道这块石头本来安静地待在山顶上,所以他说人性本善,企图把石头往山顶拉。而荀子站在半山腰,感受到了石头往下滚的力量,所以他说人性本恶,企图把石头往山上推。所以说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孟子的路线是去伪返真,主要依赖于人自身品德的修养。荀子的路线是化性起伪,外在礼仪的约束更为重要。二者看起来针锋相对,但实际上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10)、        人生的每一次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11)、荀子的社会理论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荀子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倾向,也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善,并做到善。要防止人走向恶,必须借助礼来克制恶的倾向。人学习礼之后,就能克服自己本性中的恶,如果你能不断地用礼修饰自己,最终完全领会礼的精髓,你也可以成为圣人。我们前面打过一个比方,荀子站在半山腰,感受到的是石头往下滚的力量,看到的是人本性中恶的一面,在荀子的理论中,人本性中没有礼的精神,礼是外在的、人为的东西,他把礼叫做“伪”。“伪”就是人为。就好像人生下来不会制作木器,学了技术之后就成了木匠,礼和木匠技术是类似的东西,都是人为发明的。木匠手艺显然是由最早的木匠发明的,礼则是更早期的圣人发明的。但是荀子没有说明,礼究竟凭什么会被圣人发明。荀子强调,普通人学习礼,可以成为圣人,那么最开始的礼又是怎么来的呢?荀子没有说。其实人类之所以产生文明,根本上还是古代那些天生的最聪明的圣人观察天文,明白了天道,然后用天道指导人间事务,发明了各种文明制度,并由后人不断地完善。所以,荀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的理论中仍然暗含着,人类的善,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人的本性。

(12)、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3)、這本小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2011年秋,我來到了復旦校園重温學生時光。對我來説,這是極爲難得的機會,是先師吴金華向我敞開了這扇大門。世上有兩種恩情是永遠也報答不了的:一是養育之恩,一是知遇之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自不必説,然此乃上天注定;而知遇之恩,卻是芸芸衆生、茫茫人海之中的幸運相會。引用一句流行歌詞所説,這是“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都求不來的際遇,是先生把這彌足珍貴的機會賜予了我!

(14)、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d”“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子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5)、二是選材。詞彙形音義的歷史演變一直是漢語史頗爲關注的熱門話題,無論是新詞新義的産生與舊詞舊義的消亡,還是詞形的擴展或詞義的演變,研究者無一不是希望通過不同時代文獻的考索取得在歷史上此消彼長的準確物證。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得益於大型資料庫,浩繁的語料檢索變得愈益簡明易行,通過海量原材料的歸納來映射詞語的生態變化再也不是夢。隨之而來,對選材“大而全”的追求也就越來越成爲一個普遍的研究範式。霍著卻另闢蹊徑,走相對“小而精”之路,取一種特定古籍及其注釋語料做解剖麻雀的工作。然而“麻雀雖小,五臓俱全”,取材小並不意味着問題少研究難度小,該做的其實一樣都不能少,而且正因爲“小”才要求“準”,正因爲“小”才要求“全”,現代大型資料庫“批量處理”式的檢索在這裏反而缺乏用武之地,手工勞動,一張張卡片收集材料、積累分析方是常態,材料一條條比對、一條條推敲,才可以得出準確的描述。比如霍著討論從上古到中古漢語詞彙雙音化發展的問題:首先,全面考察比對原典及注文,準確獲取了《荀子》及楊注中591組由單音詞發生雙音化擴展的“戰國—唐”古今對應片語,再通過形音義的全面考釋、比對,歸納其間的詞形擴展方式與途徑,確認其中360組是一對一的擴展,231組是一對多的擴展。此外,還統計出《荀子》中複音詞有473個仍爲楊注所沿用,進而製定了“《荀子》與楊倞注單、雙音節詞語對應表”,首次準確提供了《荀子》及楊注中内藴之詞彙雙音化的全部實例。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告訴我們,在詞彙史的研究中,既要有大軍團的磅礴推進,也需要遊擊隊式的精確出擊。尤其是有時間座標確定的經籍注疏文獻,更需要一本一本窮盡考察、各個突破,爲構建科學的漢語詞彙史宏偉大廈夯實基礎。

(16)、当孔子、孟子两位圣贤,在唯物与唯心之间,左右摇摆的时候。在先秦时代,能够全面、系统、准确、坚定地提出唯物主义天道观的人,正是邯郸思想家荀子!荀子汇总了诸子百家的学说,通过理性的思辨、哲学的思考、实践的验证,大胆的立论,提出“天行有常”!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照亮了几千年愚昧迷信的黑夜!

(17)、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18)、吴先生讓我感受到了什麽是嚴謹不苟的治學態度、什麽是平易親和的處世風格。先生花了整整一學期的時間專門爲我講授《荀子》和楊倞注,他説:“我和你一起來讀《荀子》,這學期的課就是專爲你一人開設的。”先生常教導我説:“古文獻整理和古漢語研究要密切結合,古文獻整理與古漢語研究須兼治。”是先生爲我開啟了詞彙學、文獻學研究的門徑,也爲我敲定了“《荀子》和楊注詞彙研究”這一選題。俗話説“一日爲師,終生爲父”,先生之恩,雖不同於父母養育之恩,但在學術生涯上,卻也是恩同再造。無奈人生如夢,轉瞬雲烟,我總覺得先生年富力强、活力旺盛,可是,天不假年,2013年6月2日凌晨,先生卻溘然長逝!泰山其頽,哲人其萎,痛矣傷嗟!先生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先生的教言至今縈繞耳畔。先生的真、先生的善、先生的美,永遠留在我心裏。我只能以潛心學術、專注於文,作爲對先生永遠的憶念!

(19)、本書稿爲訓詁學、漢語史研究著作,重點是依據《荀子》和楊倞注中所表現的語言現象,研究上古漢語詞匯到唐代的發展變化。全書材料翔實,以點帶面,研究方法科學可靠,結論基本可信,有不少創見,是當前《荀子》語言詞匯研究的最新成果。

(20)、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2、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概括

(1)、正常情况下,你不一定会选择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精力最充沛的,也不是家庭条件最好的。 

(2)、很多人都知道,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自己也用“性本恶”来概括他的人性论。而实际上,通过对荀子观点的分析可以发现,“性本恶”并不足以概括他的人性论。荀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各种欲望,并追求欲望的满足,如果满足不了,就会争夺、犯罪,所以性本恶。但是人有能力认识到什么是仁义,也有能力做到仁义。即使从路边随便拉过来一个普通人,在理论上他可以成为大禹一样的圣人。由此看来,在荀子的人性论中,人并不纯粹是恶的。虽然有恶的倾向,但也有能力克服这种恶的倾向,复归于善。孟子的人性论着重点放在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荀子“性本恶”的观点,是针对孟子“性本善”的观点提出的。其实他们两位的观点并不必然是互相矛盾的,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已。在道家思想看来,人最开始遵循天地的自然秩序,本来是天人相合,一切都和谐而有序,就像天地造就的一片纯净的湖水一样。这时候说人性本善是有道理的。过了很久,人性产生躁动,开始脱离和反抗自然秩序,天下大乱,这就好比湖水被人类污染了一样。这种人性的变化,打个比方的话,类似于一块石头本来处在山顶上静止不动,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开始往山下滚动。孟子知道这块石头本来安静地待在山顶上,所以他说人性本善,企图把石头往山顶拉。而荀子站在半山腰,感受到了石头往下滚的力量,所以他说人性本恶,企图把石头往山上推。所以说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孟子的路线是去伪返真,主要依赖于人自身品德的修养。荀子的路线是化性起伪,外在礼仪的约束更为重要。二者看起来针锋相对,但实际上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3)、我們不得不説,將《荀子》中“古詞”與唐代楊倞注中一對一注釋的“今語”詞彙作歷史比較的研究,藉以歸納戰國末期到中唐時代詞彙的差異和發展,進而探求自戰國至唐代約千年之間漢語詞彙歷史演變的某些特點及規律,這種思路自有其合理性,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4)、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5)、他问学生,如果让你选择买进某个同学10%的股份,你会选择谁? 

(6)、怎么才能达到王道呢?荀子认为,首先君主本人要是一位圣人。荀子对圣人和君子的作用很重视,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即使有再好的制度,制度也不会自己起作用。天子这个职位至关重要,如果天子本人不是圣人,他是没资格处在这个位置的。圣人的一举一动都完全符合礼仪,如果礼仪和法度没有规定的,圣人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完全符合礼仪精神的决定和行动,这就体现出圣人的重要性了。除了君主本人需要是一位圣人之外,辅佐他的宰相也要是一位圣人。这样宰相就能总管百官,任贤使能,让百官都称职。任用百官的目的,是把天下的百姓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让百姓富裕起来。而且百姓富裕了,除非是必要的公共目的,君主本人不能因为私人的欲望而向百姓求取利益。君主要用礼仪来让整个天下变得风俗纯正,用法度规范官员的行为,用刑罚防止奸邪的产生,加强军备防止外敌的入侵。荀子认为刑罚的地位要低于礼法,刑罚不能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而且在动用刑罚之前要先对百姓进行礼仪的教育,并对他们反复申明刑罚制度。如果这样还有人不听从,才动用刑罚。如果不先教育就直接用刑,这是残暴的行为。关于军事,荀子特别指出,军事的目的是除暴安民,而不是为了争夺财富。军事最重要的是获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至于权谋和计策则是次要的。如果君主能够做到以上这些,那么他就可以达到王道了,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即使只有方圆一百里这么大的土地,也能让整个天下臣服。以前商汤讨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最终取得天下,都是以方圆一百里的土地为基础的。如果君主不能全部达到上面这些标准,但能做到大部分,那么就能达到霸道。像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这些霸主就是如此,这些君主对内也爱百姓,讲信用,但他们也有利益之心,对外也有与诸侯争夺利益的企图,而不是想着为整个天下兴利除害。荀子曾经去秦国考察,回来后评价说,秦国的风俗淳朴,百姓也团结,但争夺利益的私心太强了。以至于尽管他们国家军事力量强大无比,几代人常常打胜仗,但仍然战战兢兢,害怕天下的诸侯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就是由于不能完全达到王道的缘故。如果上面这些标准一条都达不到,这个国家就等着灭亡吧。

(7)、在儒家的思想史上,荀子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荀子本人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他弟子众多,其中韩非子和李斯都天下闻名。西汉的思想家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子的弟子鲍丘子传儒学于申公,申公弟子众多,有一千多人,其中不少都在汉朝做了大官。鲍丘子还有一个弟子是西汉皇室成员楚元王刘交,刘交的后人中刘向、刘歆都是著名的学问家。荀子的学术思想不论是在西汉皇室,还是官僚阶层和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对儒家五经的传承有着关键的作用。《诗经》中的毛诗、鲁诗、韩诗三派都是出自荀子。《春秋》中的《左传》和《谷梁传》也是出自荀子。大小戴编辑的《礼记》中有很多篇幅和《荀子》这本书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荀子学派对五经的传承至关重要。

(8)、若将“兼”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种全面、系统而辩证的思想方法,则荀子无疑是“兼”思想的有意识建构者、发扬者与实践者。荀子“兼”论大义,与其所处的百家争鸣主阵地稷下学宫的经历有关,是其思想批判熔铸诸子,承继超越百家的思维利器与思想成果。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10)、從復旦畢業已經三年有餘。三年來,我對學位論文作了較大修改,全書由原來的四章變成了現在的七章,將原第三章第三節“楊倞注複音詞構詞的語義理據探究”獨立爲第五章,新增了第四章“楊倞注複音詞衍生的語用目的分析”、第七章“楊倞注研究與《荀子》整理”這樣,第第五章的内容就分别從語用和語義兩個層面對《荀子》到楊注詞彙雙音化現象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探討;新增的第七章和原有的第六章則分别從《荀子》楊倞注對《漢語大詞典》的補正和對《荀子》整理的考辨這兩個方面的應用價值進行了闡述。做這樣的結構調整和内容增補,凸顯了本書立足於注釋文體研究詞彙史的獨特視角,也更有利於達成本書旨在爲漢語詞彙演變研究提供注釋文體方面的資料和依據的研究目標。再加上第第七章對楊倞注在辭書編修和古籍整理方面應用價值的闡述,就使得本書内容形成了一個由對專書語言現象做客觀描寫和歸納,到基於語言現象做理論分析,再到將理論用於實踐研究的科學、完整的篇章結構。此外,在具體内容上也做了不少修正和完善,如第二章“單音詞:更替與演變”下“梁/橋”條,在增補了新的材料、對某些環節重新作了考證之後,已刊於《中國語文》(2016年第2期),“盗、窃/偷”條在結構和内容上都做了大幅改动,也已在《勵耘語言學刊》(2016年第3期)刊出。由於這兩節是本書稿的有機組成部分,故仍然收入本書之中。

(11)、I S B N:9787532591473

(12)、你的朋友圈,很大程度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你的人生格局。

(13)、任何考试与比赛的过程,都是生命本身的过程。我从不相信付诸东流的说法,如果付诸东流,那一定是修炼的还不够强大,一定是时机还未成熟吧!有些时候,悬而未决,没有结果,而过程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与结果相比,收获的鼓励、帮助、温暖、情意,收获的成长与磨砺,领悟与懂得,也许是更加宝贵的东西。诗人昌耀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我已竭尽全力,但并未放弃向更高的高度发起冲击。

(14)、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15)、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6)、從復旦畢業已經三年有餘。三年來,我對學位論文作了較大修改,全書由原來的四章變成了現在的七章,將原第三章第三節“楊倞注複音詞構詞的語義理據探究”獨立爲第五章,新增了第四章“楊倞注複音詞衍生的語用目的分析”、第七章“楊倞注研究與《荀子》整理”這樣,第第五章的内容就分别從語用和語義兩個層面對《荀子》到楊注詞彙雙音化現象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探討;新增的第七章和原有的第六章則分别從《荀子》楊倞注對《漢語大詞典》的補正和對《荀子》整理的考辨這兩個方面的應用價值進行了闡述。做這樣的結構調整和内容增補,凸顯了本書立足於注釋文體研究詞彙史的獨特視角,也更有利於達成本書旨在爲漢語詞彙演變研究提供注釋文體方面的資料和依據的研究目標。再加上第第七章對楊倞注在辭書編修和古籍整理方面應用價值的闡述,就使得本書内容形成了一個由對專書語言現象做客觀描寫和歸納,到基於語言現象做理論分析,再到將理論用於實踐研究的科學、完整的篇章結構。此外,在具體内容上也做了不少修正和完善,如第二章“單音詞:更替與演變”下“梁/橋”條,在增補了新的材料、對某些環節重新作了考證之後,已刊於《中國語文》(2016年第2期),“盗、窃/偷”條在結構和内容上都做了大幅改动,也已在《勵耘語言學刊》(2016年第3期)刊出。由於這兩節是本書稿的有機組成部分,故仍然收入本書之中。

(17)、一是課題設計。霍著看似只是作了一次專書詞語研究,但跟向來專書研究重在定點觀察、描述某一歷史時期詞語的静態表現不同,霍著獨特的視角就在於由點拓展到線,將静態定點的考察擴展爲跨越千年的縱向演變研究。統領全書的基本思路是:誕生於戰國時代的《荀子》,代表先秦某一特定時點的語言;唐人楊倞所作之注釋,代表《荀子》千年之後某一時代的語言。這種爲“釋古今之異言”(郭璞《爾雅》注語)而作的注釋,被注者“古詞”與注釋者“今語”,不正好構成跨越千年的一前一後兩個時點之間詞彙形義變異的鮮活實體嗎?一經如此確認,原本旨在幫助讀者閲讀的注疏文字,其原典語詞與注釋語詞瞬間變身成爲歷史長河之中兩個特定時點的對應形態,昭示了同一語詞形制跨越千年的差異與變化。

(18)、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19)、我尤其要感謝我先生,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支持我的一切選擇。十幾年來,他像嚴師般督促我的惰性,像兄長般包容我的任性,像朋友般傾聽我的煩惱。在我論文寫作和書稿修訂陷於停滯時鼓勵我振作;在我離家求學的日子裏,獨自承擔了撫養和教育兒子的重任。如果没有他這個堅强後盾的大力支持和無條件付出,我要在學術道路上走到今天,是絶對無法想象的。

(20)、I S B N:9787532591473

3、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50字

(1)、在春秋战国这段辉煌的历史时期,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同时,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而提到文化学术,我们不能不提到荀子。

(2)、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学识,荀子满怀着救世的愿望,离开了赵国,来到了燕国。荀子在燕国逗留期间,燕王哙和子之对荀子的观点大加非难,不予重视。面对着人生的冷遇和挫折,加之燕国出现的混乱,公元前264年,年轻的荀子决定到当时的文化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战国时期,齐国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争霸中原的政治目的,在都城的稷门附近,创立了稷下学宫,以求吸引各国的学者来此探讨治世之道。

(3)、荀子在稷下学宫德高望重,他吸收了诸子百家中的合理思想,也有统一学术,为天下大一统奠定基础的雄心壮志。以统一学术的立场,他对诸子百家思想做出了批判。不过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建立前面所论述的思想体系上,对诸子的批判是次要的,只是一笔带过。而且他在批判的时候,主要不是针对某个学派,而是针对某些人的某种言论就事论事的批判。荀子认为,像禽兽一样不遵循礼仪,以它嚣和魏牟这两个人为代表。压抑人的本性,故意显得清高脱俗的,以陈仲和史鰌这两个人为代表。推崇功利和节俭少欲,反对礼仪和音乐,而让人伦和等级制度消亡的,以墨子和宋钘这两个人为代表。口头上推崇法度,而实际上不遵循法度,以慎到和田骈为代表。不遵循先王之道,反对礼义,喜欢用异端邪说来辩论的,以惠施和邓析为代表。古代的圣王已经确定了名学,让每件事物都有正确的名称与之相应,而当时的名学家是扰乱了圣王制定的名学,制造了徒劳无益的争辩。荀子还说庄子只明白天道,却不明白人道。老子只看到天道柔弱的一面,却看不到人强健有为的一面。以上这些批判,有的合理,有的不一定正确。除此之外,荀子作为儒家思想家,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对儒家其他学派的批判。他说子张、子夏、子游这几派的儒学都是贱儒。这倒罢了,更让人奇怪的是,荀子把子思和孟子这一个儒家学派与墨子、惠施、邓析这些人并列起来批判,简直视之为异端邪说了。他是怎么批判子思和孟子的呢?他认为,子思和孟子虽然稍稍遵循了先王之道,自认为很有才能,志向远大,知识渊博,但实际上并不明白先王流传下来的制度和礼法。他们标新立异,创造了所谓的“五行”学说,而实际上这种学说晦涩难懂,已经违背了圣人的本意。什么是“五行”学说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以及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都有“五行篇”,根据上面的记载,所谓的“五行”指的是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荀子认为,周公和孔子等圣人从来没有把这五种德行放在一起讨论,子思和孟子把它们组成理论体系,是师心自用。荀子注重师法,认为自己才是儒学的真正传人。他最推崇的儒家学派是子弓这一派,把子弓看成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圣人,可能荀子也是出自这一派吧。子弓是谁呢?有人说就是仲弓,也就是孔子的弟子冉雍。还有人说,子弓不是冉雍,而是《汉书》中所记载的孔子易学的第三代传人馯(hàn)臂子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子弓并没有什么名声,荀子把他抬得这么高,把其他儒家学派贬得这么低,有自我抬高门户的嫌疑。

(4)、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恶)也。”(梁启雄)

(5)、笔者曾经提出,孟子性善论实际是以善为性论,“孟子道性善”的深刻意蕴至少应用“人皆有善性”、“人应当以此善性为性”、“人的价值、意义即在于其充分扩充、实现自己的性”三个命题来概括。参见拙作:《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2页。

(6)、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7)、股神巴菲特在一次交流会上讲过一个小测试: 

(8)、        学报邮箱:jdrwxb@jiangnan.edu.cn

(9)、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10)、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1)、当别人都已成了老司机,我还在学车的路上艰难跋涉。从去年高考结束到今年的教师节,期间的寒暑假和无数个周末,都奉献给了学车。科三挂科、超长战线、坎坎坷坷……却也终于在人生的第十四个教师节这一天,拿到了驾照。同事开玩笑地说,真是了不得,这可是国家级的证件啊!

(12)、霍著追蹤現代語言學發展前沿,在漢語詞彙史的歷史考述和理論建設方面發力,不僅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先秦典籍《荀子》詞語的音義與形制,對於今天讀者研讀理解《荀子》多有助益,更是通過《荀子》原典與唐代楊倞注疏之間詞彙異同的考察,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深入發掘和梳理了漢語詞彙從戰國到唐代之間千餘年來的演變軌迹。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

(13)、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14)、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5)、网上曾有人发起一个投票:不论结婚还是交友,你觉得必要条件是什么?

(16)、荀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他来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担任学宫祭酒的职位。齐襄王去世后,齐王建继位,荀子继续担任学宫祭酒。过了不久,荀子可能对齐国政局感到失望,于是到秦国寻找机会,看看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没有获得秦昭王的信任。于是荀子回到赵国,在此期间,曾经与跟随楚国春申君前来救赵的临武君一起,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军事问题。赵孝成王虽然很尊重荀子,但是也没有重用他。荀子感觉在赵国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又重新来到齐国。齐王建继续任命荀子为稷下学宫祭酒,但齐国有人在齐王建面前说荀子的坏话,与此同时,楚国的春申君派人聘请荀子,荀子也害怕齐国小人的谗言,就来到了楚国,被任命为兰陵县令。兰陵县就在今天山东省兰陵县。到了楚国,也不是一帆风顺。又有小人在春申君面前说荀子的坏话,说荀子这个人有阴谋,将要对春申君不利。春申君听信谗言,便辞退了荀子。荀子没办法,只好又回到赵国。此时荀子德高望重,赵孝成王任命荀子为上卿,不过并没有给他实权。又有人对春申君说,荀子到了赵国最终还是会对楚国不利,不如把他请回来。春申君又派人来邀请荀子,荀子对出尔反尔的春申君很愤怒,写信谴责他。但春申君仍然再三请求荀子回去,大概是被春申君的诚心打动,荀子再次来到楚国担任兰陵县令,前后一共长达十八年。后来春申君在楚国政治斗争中被杀,荀子失去了依靠,被免去官职。晚年他一直生活在兰陵,由弟子们整理完成著作之后去世,享年大约八九十岁,葬在兰陵。

(17)、(关键词) 荀子;兼覆之政;兼权之法;兼人三术

(18)、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发现,荀子一生的经历挺曲折的。虽然也曾获得一官半职,但对他这种希望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来说,并没有获得大展宏图的机会,一生的境遇并不太令自己满意。那么荀子到底具体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呢?答案就在《荀子》这本书里面,《荀子》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荀子本人所著,少部分由荀子的弟子整理和撰写。我们下面就来介绍荀子的思想。

(19)、公元前238年,楚国考烈王去世,令尹李园乘机杀害了春申君。春申君死了之后,荀子也被罢黜,不再担任兰陵令。从此,荀子就留居在兰陵。在此期间,荀子全面总结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将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对百家学说的综合批判,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写成了数万言的著作,这即是《荀子》一书。

(20)、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4、荀子的简介资料大全

(1)、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韩非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尤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王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

(2)、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3)、知乎上有人提问:什么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 

(4)、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5)、稷下学宫是一个容纳了许多学派的研究机构,它不仅招聘本国的学者,也招聘邻国的学者。由于齐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稷下学宫以其优厚的待遇、宽松的环境、众多的学派和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各地学者蜂拥而来,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邹衍等各家代表人物,都曾到稷下讲学,谈论政事。荀子由燕国来到齐国之时,正值稷下学宫处于兴盛之际。风华正茂的荀子,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和辩论风采,在学术大师们面前展露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稷下先生们的重视和肯定。正是在各派学术名家的指导下,荀子立足儒家思想立场,兼收百家学说之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体系。

(6)、不在你盛名时慕名而来,也绝不会在你低谷时转身离开。

(7)、但有的人变得更好,却是因为经历了一件事,或者遇见了一个优秀的人。

(8)、荀子说,人类生来有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争夺,社会就会混乱,所以圣人制定了礼来防止混乱。人类就力量来说,比不上牛。奔跑的速度,比不上马。为什么反而能让牛马为人类服务呢?就是因为人类可以组成社会,团结起来互相协作,就有了强大的力量。人类社会本来不该因为争夺而产生混乱,所以人世间存在一个“义”。那么“义”要怎样才能得到实现呢?答案是“分”。所谓的“分”就是区分、辨别的意思。按照伦理关系,把人分成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角色;按照职业,把人分成士、农、工、商等群体。每个角色和群体区分开来之后,每个被区分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义务和权利,这样就不会产生争夺和混乱了,这就是“和”。社会的混乱,让大部分人都受到伤害。社会的和谐让大部分人都得到安宁。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无穷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天子,天下的财富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享受天子的权利,这便是“分”的重要性。要把这么多人区分开来,必须通过“礼”来实现,礼在本质上是为了养人和爱人。总而言之,先有“义”,再有“分”,然后有“礼”,然后就会产生“和”的效果。

(9)、荀子在稷下学宫游学期间,广泛地听取各家名师的讲演,多方面地掌握了百家思想的特点。他主持稷下讲坛长达24年之久。齐王建嗣位后,国事混乱不堪,政权落君王后之手,荀子因上书语涉君王后,受到群小的攻击,不得不于公元前255年接受楚国春申君黄歇之聘,任楚国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10)、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11)、他有黄埔和留苏的双重经历,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赫赫战功彪炳史册,但他在名利和待遇上,却非常低调,高风亮节,体现了一名老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共产d人的本色,受到世人的称赞。

(12)、该段文字的难点在于“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一句,以往学者多将该句的“生”理解为出生,故认为是说,“言人之性,一生出来就离其质朴,离其资材,那么,其质朴之美与资材之利的丧失是必然的。”(3)或认为是,“如果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质,那就一定要丧失本性。”(4)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荀子那里,所谓“朴”、“资”就是指人生而所具的禀赋,若说生下来就失去了先天禀赋,显然是自相矛盾,根本不通的。按,此句的“生”不是“出生”之生,而是“生长”之生,该句是说:若人的性,在生长、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先天的朴和资,就不再是性了。因为“孟子曰”认为性善乃“失丧其性故也”,故荀子争锋相对,认为性只能是就朴、资而言,丧失了朴、资就不能算是性了。在荀子这里,性、朴、资是同一的概念,也就是“孟子曰”所说的“性故”。在荀子看来,只要搞清了什么是性?性善、性恶就根本不用争论了,是非常清楚的。这当然还是从其“性伪之分”来立论的。荀子接着讲:

(13)、参见董治安、郑杰文:《荀子汇注校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99页。

(14)、11月17日《2019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

(15)、荀子的晚年,是在政治逆境中度过的。他身具治世之才,但一直不受重用。当时,跟随荀子学习的弟子中,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其中,李斯和韩非就是荀子引以为豪的两位门徒。他们在跟随荀子长期的学习中,通晓天下大势,深知治国方略。李斯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获取了尊贵的地位,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他在跟随荀子学习中,着重接受了荀子的重法思想,并提出了“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方法,成为先秦时代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名代表人物。

(16)、荀子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修身和处世之道,认为不能“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认为外在礼法的约束、君师的管教对个人修养起决定作用,因而强调隆礼。在处世方面,他更注重人为的能动作用,主张人定胜天,反对怨天尤人。可以说,儒家思想发展到荀子,不仅其体系趋于完整、系统,而且也开始从封闭逐渐变成开放,这无疑为秦汉以来的儒家对各家学说之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韩非据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19)、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

(20)、 二 《漢語大詞典》首引書證爲元明例

5、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100字

(1)、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不成为丝。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携,内之以道,则不成为君子。

(2)、附録:《荀子》與楊倞注單、雙音節詞語對應表

(3)、三是學術視野。霍著依托傳統訓詁學的深厚積澱,吸收現代詞義學、歷史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而且旁及社會、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廣闊的學術視野,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及歷史文化信息,可謂全方位地展示了歷史語詞的形義演變歷程。比如關於“梁”與“橋”的詞語歷時替换一節,就是一個精彩的例子。現代人習以爲常的“橋”,荀子時代稱爲“梁”,唐人楊倞將《荀子》文中的“梁”注爲“橋”,説明從上古到中古發生了由“梁”到“橋”的常用詞替换。但是,“橋”爲何要替代“梁”,這個替换發生在什麽時候?這些問題可不是只列舉一兩條唐代的注釋就可以説明的。霍著通過繫聯“喬”聲字探求“橋”之語源義爲“高”而並非之前有學者所説的“高而曲”。先秦時代的渡河建築並不强調高於水面,因而斷定戰國以前文獻中並無今天“橋梁”義的“橋”。憑藉豐富的文獻語料,霍著認爲,渡河“橋”一詞的使用應當在秦漢時代隨着高出水面的渡河建築的出現而發生,所引證的論據來自秦漢簡牘以及傳世文獻,至數十種。還不止於此,又采用出土文物,如漢墓畫像石拓圖,引述現代橋梁專家茅以升的《橋梁史話》等,多角度論證了“梁”、“橋”更替的時代及動因。這種全方位的詞語訓釋,無論怎麽看,其所作所爲都有點像陸游的學詩名句“功夫在詩外”所説的意思,已經超越了純訓詁的範疇,展示出作者的學術視野之廣、掘發學理之深。論證需要推理,如果一個推理有豐富的證據,結論無疑會令人信服。

(4)、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5)、也开始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告诉自己别慌,事情一件一件去做,日子一点一点去过。于是努力,练习,不断修改、反复打磨,最后好似才是别人眼中那个淡定从容毫不慌张的你。也许人生没有什么驾轻就熟,生活更多时候需要全力以赴。

(6)、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2页。作者可能感觉到以上解释不通,又补充说:“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可能脱离‘资’、‘朴’的,而‘资’、‘朴’是‘好利’、‘疾恶’、‘有欲’的。”

(7)、第一節 語用目的原則用於注釋語言研究的適切性 

(8)、荀子纪念馆,是2014年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景观,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串城街。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邯郸荀子而建。

(9)、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

(10)、《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1)、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2)、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兼通诸经,集百家之大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学家、大学者。他的思想学说流传甚广,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西汉初期许多著名经师也出于他或他的弟子的门下,后世张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人士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荀子使儒家学说得到长足发展,开创秦朝以法治国的先声。汉以后的“独尊”的儒学,实质是荀学。他的思想既是法家的代表,又在儒家中独树一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实践影响深远。

(13)、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14)、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d”“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子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5)、荀况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荀子把天、地、日、月、星星等和万物一样看做是自然存在的东西,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变化,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在2000年前就能够有这样进步的思想,是很难得的。他不但不承认天神的威力,而且主张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人应该控制天,人也是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这是荀子与当时其他学派大不相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进步、极有积极作用的。

(16)、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17)、二是選材。詞彙形音義的歷史演變一直是漢語史頗爲關注的熱門話題,無論是新詞新義的産生與舊詞舊義的消亡,還是詞形的擴展或詞義的演變,研究者無一不是希望通過不同時代文獻的考索取得在歷史上此消彼長的準確物證。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得益於大型資料庫,浩繁的語料檢索變得愈益簡明易行,通過海量原材料的歸納來映射詞語的生態變化再也不是夢。隨之而來,對選材“大而全”的追求也就越來越成爲一個普遍的研究範式。霍著卻另闢蹊徑,走相對“小而精”之路,取一種特定古籍及其注釋語料做解剖麻雀的工作。然而“麻雀雖小,五臓俱全”,取材小並不意味着問題少研究難度小,該做的其實一樣都不能少,而且正因爲“小”才要求“準”,正因爲“小”才要求“全”,現代大型資料庫“批量處理”式的檢索在這裏反而缺乏用武之地,手工勞動,一張張卡片收集材料、積累分析方是常態,材料一條條比對、一條條推敲,才可以得出準確的描述。比如霍著討論從上古到中古漢語詞彙雙音化發展的問題:首先,全面考察比對原典及注文,準確獲取了《荀子》及楊注中591組由單音詞發生雙音化擴展的“戰國—唐”古今對應片語,再通過形音義的全面考釋、比對,歸納其間的詞形擴展方式與途徑,確認其中360組是一對一的擴展,231組是一對多的擴展。此外,還統計出《荀子》中複音詞有473個仍爲楊注所沿用,進而製定了“《荀子》與楊倞注單、雙音節詞語對應表”,首次準確提供了《荀子》及楊注中内藴之詞彙雙音化的全部實例。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告訴我們,在詞彙史的研究中,既要有大軍團的磅礴推進,也需要遊擊隊式的精確出擊。尤其是有時間座標確定的經籍注疏文獻,更需要一本一本窮盡考察、各個突破,爲構建科學的漢語詞彙史宏偉大廈夯實基礎。

(18)、通观《荀子》这本书可以发现,荀子的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主要为儒家思想,也包含着法家思想。就天人关系论和人性观而言,荀子的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是有差别的。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如果礼再不起作用,那么整个天下就彻底乱套了。荀子重视礼对人性的补救,可是并没有什么效果,荀子一生也没得到重用。后来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对人性彻底失望,开始推崇刑罚,并且把天地的权威转移到了天子身上,天子俨然成了天地的化身。这种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荀子为基础的。

(19)、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20)、1955年授衔前,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要授大将衔后,他直接给毛泽东主席写信,主动要求降衔,请求降为上将衔。这和当时有的争着想高评衔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毛主席曾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衔时。他赞扬许光达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d人自身的明镜。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在毛主席的坚持下,许光达仍被评为大将。

(1)、11月17日《2019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

(2)、 二 《漢語大詞典》首引書證爲元明例

(3)、这段文字是对“孟子曰”的进一步回应。由于孟子后学认为,经过学、知而实现、完成的善性,已不是原来的性了,“失丧其性故也”。故荀子指出,不是这样!如果主张性善,一定要就其朴和资而言,不离开朴就是美的,不离开资就是好的,才可以说是性善。性与善的关系,就如同眼睛与视觉、耳朵与听觉的关系一样,有了眼睛就能看,有了耳朵就能听,不需任何的学习、培养。同样,不离朴、资就可以表现出美、善,才能算是性善,若经过后天学、知的培养,就已经是“伪”而不是“性”了。这样,荀子便从“性伪之分”对“孟子曰”进行了批驳,同时说明,“孟子曰”一定是在讨论性善的问题,而与恶无关。今人据杨注将“今人之性善”改为“今人之性恶”,或是在“皆失丧其性故也”一句中加“恶”字,都是不能成立的。

(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5)、荀子说,人类生来有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争夺,社会就会混乱,所以圣人制定了礼来防止混乱。人类就力量来说,比不上牛。奔跑的速度,比不上马。为什么反而能让牛马为人类服务呢?就是因为人类可以组成社会,团结起来互相协作,就有了强大的力量。人类社会本来不该因为争夺而产生混乱,所以人世间存在一个“义”。那么“义”要怎样才能得到实现呢?答案是“分”。所谓的“分”就是区分、辨别的意思。按照伦理关系,把人分成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角色;按照职业,把人分成士、农、工、商等群体。每个角色和群体区分开来之后,每个被区分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义务和权利,这样就不会产生争夺和混乱了,这就是“和”。社会的混乱,让大部分人都受到伤害。社会的和谐让大部分人都得到安宁。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无穷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天子,天下的财富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享受天子的权利,这便是“分”的重要性。要把这么多人区分开来,必须通过“礼”来实现,礼在本质上是为了养人和爱人。总而言之,先有“义”,再有“分”,然后有“礼”,然后就会产生“和”的效果。

(6)、10月25-26日北京《八项基本管理技能》

(7)、你说新上映的电影赶紧买票去看,他说电影院人挤人,在家看盗版的不也一样嘛。

(8)、飲水思源。此時此刻,我也想起了我的碩士導師陳建初教授。在我還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年少學生的時候,是陳老師領我進入了漢語史研究的大門。我初學寫作漢語史論文時,手足無措,完全不得要領,是陳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寫作,耐心給我指導,我一直記得老師給我看過的論文稿子上那密密麻麻的紅色批注!陳老師的認真嚴謹,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漢語史研究“無一字無來處”的樸學作風!

(9)、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老樹新華,生意盎然。詞語古音古義的考釋,古今語詞發展規律的探索,常用詞歷史演變的疏解,研究的創新層出不窮,詞彙史的園地萬紫千紅,一派欣欣向榮。霍生玉同志的新著《古詞今語———〈荀子〉與楊倞注詞彙比較研究》(以下簡稱“霍著”)在如此學術氛圍下出版,恰如萬花園中添新彩,一枝蓓蕾迎春開!

(10)、不幸之中萬幸的是,在痛失吴師之後,我有幸投入了劉曉南老師門下。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湖南師範大學讀本科期間,我就已經聆聽到劉老師的授課,繼而三年碩士期間,劉老師的《音韻學》課程我也是追隨始終。不知是不是一切在冥冥之中都早已注定,十五年後,我最終還是輾轉投到了劉老師門下。劉老師對學生的極度負責、良苦用心,讓人感動!可以説,我的學位論文的全部寫作過程,都是在劉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劉老師不厭其煩地多次爲我批閲論文,從文章布局到章節標題,從觀點立意到遣詞造句,從最初的研究思路到今天書稿即將付梓時爲我撰序,每一字、每一句,無不凝聚着劉老師的心血!

(11)、(摘要)  经梳理、归纳、研判可见,荀子“兼”论涵摄礼、法、术三大思想维度。其理政之“兼”角度言之,可名之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其权衡之“兼”角度言之,可称之为兼别、权衡之法则;其宽容之“兼”角度言之,可曰之为兼人、宽容之术治。荀子将“兼”所可能涵摄的维度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兼而有之、统而用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战国学术合流之时代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朗显出荀子思想的批判熔铸、建构创造之理论特色。

(12)、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发现,荀子一生的经历挺曲折的。虽然也曾获得一官半职,但对他这种希望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来说,并没有获得大展宏图的机会,一生的境遇并不太令自己满意。那么荀子到底具体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呢?答案就在《荀子》这本书里面,《荀子》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荀子本人所著,少部分由荀子的弟子整理和撰写。我们下面就来介绍荀子的思想。

(1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的。我们前面说,先有“义”,再有“分”,然后有“礼”。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礼”是最核心最关键的概念。与礼相关的概念又有“礼义”和“礼法”。“义”可以说是礼的原理,而“法”和“礼”几乎是同义词,如果非要仔细区分的话,“礼”更本源,“法”更具体,指的是那些详细明确的礼仪制度。“法”不同于“刑”,“刑”的地位要低于“法”。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15)、所以,不论是恋人、朋友、同事、家人,真正优秀的人,最终都是彼此成就。 

(16)、不久前,欣聞生玉申請國家社科項目《〈毛詩〉古注中的語詞替换與漢語詞彙演變的研究》獲得成功。看新的設計框架,格局尤爲恢閎,周文、漢故、唐疏、宋傳,四點一線,雄視兩千餘年。毫無疑問,這又是一次饒有意義的精準出擊。我期待着捷報飛傳的一天!

(17)、我爲霍著叫好,我贊揚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18)、不一樣的視角,一樣的堅守——序霍生玉《古詞今語——〈荀子〉與楊倞注詞彙比較研究》

(19)、第一節 語用目的原則用於注釋語言研究的適切性 

(20)、     学报地址: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1)、就在書稿修訂過程中,我有幸以“《毛詩》古注中的語詞替换與漢語詞彙演變的研究”爲題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雖然國家社科項目與本書稿的研究對象不同,但二者都是立足於古籍母本與其後世注文的詞彙比較所開展的詞彙演變研究,研究思路和方法一脈相承。而且,國家社科項目的獲准立項,一方面更堅定了我立足於注釋材料研究詞彙史的信心,從而放心大膽對本書稿作深入修改;另一方面也爲本書稿的最終完成提供了經費支持。

(2)、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天没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不会希望谁好,希望谁遭殃。天有自己的原理存在,如果人能掌握和遵循这样的原理、规律,那么就会得到吉利的结果。上天赋与人形体和心神,同时还有各种符合天理的欲望,心神统领耳目口鼻等感官,可以认识天和万物的原理和规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运用万物来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合理欲望。既然人能根据天地万物的原理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何必去揣测上天的意图呢?虽然说天地的变化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例如水灾旱灾等,但人只要掌握了天地万物的原理,就可以消除它们的消极影响。荀子说,与其崇拜天,苦苦地思索深奥的天意,不如让天来为我生产财富;与其歌颂天,跟在天后面亦步亦趋,不如利用天地的原理来为我服务。总而言之,人可以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统治天下的圣王,他的最重要职责是守道,也就是掌握大道。至于天地和万物所呈现出的各种原理和规律,圣王可以不用太详细地追究,因为这些内容是圣王手下的官员们的职责,只要顺应天地万物的原理就行了,也不必揣测天的意图。这就是圣人不求知天。天地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奇怪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上天意志的反映。天下治理得好不好,和天的意志没什么关系,只和君主个人的能力有关系。

(3)、(摘要)  经梳理、归纳、研判可见,荀子“兼”论涵摄礼、法、术三大思想维度。其理政之“兼”角度言之,可名之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其权衡之“兼”角度言之,可称之为兼别、权衡之法则;其宽容之“兼”角度言之,可曰之为兼人、宽容之术治。荀子将“兼”所可能涵摄的维度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兼而有之、统而用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战国学术合流之时代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朗显出荀子思想的批判熔铸、建构创造之理论特色。

(4)、《荀子》一开篇就说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对象是先王之道,主要是“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先王之道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为了学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行动,把先王之道落实,以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之所以有君子小人的区别,就是因为有的爱学习,有的不学习。荀子认为,即使你很平凡,也是可以通过学习一步一步的向圣人靠近的。尧舜禹这些圣人都是通过学习才成为圣人的。荀子还认为,人不必太在意出身和长相这些外在因素。出身平凡,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天生丽质固然好,但如果你的长相普通,也不用觉得遗憾。人只要好学,都可以成为君子甚至圣人。由此来看,荀子的这些思想是很励志的。那么怎么学习呢?有几个要点。第要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沉浸到圣人的学问里,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心中。第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江海那么大,也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组成的。第要重视师法,也就是老师的教导,人没有老师就不知道怎么做才正确合适。第要接近贤能的同学和朋友,这样才可以互相勉励、指正和提高。第学习要以礼仪为本,着重领会其中的精神,背诵《诗》《书》是次要的。

(5)、我和学生一起来到十九世纪的俄国,去体察人性的艰难复活,又穿越到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去感受辛弃疾不管何种境遇都心系家国的赤胆忠心;我们叹服于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思维的魅力,亦钦佩马克思胸怀天下的胸襟气魄和阔大的人生格局。而与学生一同品味经典、触摸先贤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次的精神洗礼?

(6)、梁涛丨《荀子·性恶》所引“孟子曰”疏解(上)

(7)、愿你智慧,愿你从容,愿你不断强大,任他细雨斜侵,我自坐拥王城。

(8)、你说假期有时间就多去看看世界,他说有花那些闲钱的工夫,还不如在家睡觉。

(9)、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2页。作者可能感觉到以上解释不通,又补充说:“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可能脱离‘资’、‘朴’的,而‘资’、‘朴’是‘好利’、‘疾恶’、‘有欲’的。”

(10)、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老樹新華,生意盎然。詞語古音古義的考釋,古今語詞發展規律的探索,常用詞歷史演變的疏解,研究的創新層出不窮,詞彙史的園地萬紫千紅,一派欣欣向榮。霍生玉同志的新著《古詞今語———〈荀子〉與楊倞注詞彙比較研究》(以下簡稱“霍著”)在如此學術氛圍下出版,恰如萬花園中添新彩,一枝蓓蕾迎春開!

(11)、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精选关于坚持的人生格言座右铭小学生89句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