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意思

1、囫囵吞枣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整个儿。这个成语比喻学习时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剥。也指对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 

(2)、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3)、天下起雨来,滴滴答答,撞在玻璃上,寂寞清脆。

(4)、在北京及东北的方言里,我们也会听到“囫囵个儿”,意思就是完整,整个的意思。例如:由于家里穷,李明小时候没穿过一件囫囵个儿的衣裳。“囫囵个儿”还可以解释为不脱衣服睡觉。

(5)、(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6)、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7)、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8)、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9)、(解释)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10)、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11)、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12)、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3)、张三听了,大脑袋又转起来。自作聪明的说:“嘿!这好办,看我的,他顺手抓起了几个枣子,一个又一个的往嘴里扔,嚼也不嚼,咕咚咕咚地吞了下去。

(14)、(示例)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15)、怎么样?在我们医院真就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囫囵吞栆”的故事了吧!

(16)、(囫囵吞枣的意思):囫囵:整个儿。把整个枣子吞咽下去。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17)、可以尝试把词语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造。比如勤奋,放在句首可以这样造:勤奋的人值得敬佩;放在句中可以这样造: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放在句末可以这样造: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勤奋。

(18)、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19)、老爷爷说:“哎呀,我的大鸭梨可好吃了。水多又清甜,吃了它对你的牙齿。“

(20)、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2、囫囵吞枣的意思和启发

(1)、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2)、客人:哈哈哈,你呀你,你这不就成了囫囵吞枣吗?

(3)、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4)、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5)、1)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6)、咦?是谁在说话?这么清脆悦耳动听?是一只神奇的白猪

(7)、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8)、读音qiān cháng guà dù,汉语成语,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出自《冤家债主》。

(9)、大叔对他说:“我的枣子又香又脆,对脾有好处哦,不过可不能多吃啊,多吃了会伤牙齿的。”

(10)、淘气学生:这不就能多多地吃,但是又不会伤害身体了吗?

(11)、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1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3)、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14)、今日互动话题:如果你在场,你会对这个傻子说什么?

(15)、囫囵吞枣呢,出自朱熹的《答许顺之书》。囫囵吞枣说的是把枣子整个儿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现在呢,我们都用这个成语描述人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就笼统地接受。

(16)、(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17)、6)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8)、(反义词)举一反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穷原竟委、寻根究底、咬文嚼字

(19)、据悉: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东风医院)肛肠科成立于2000年,系医院的特色专科。该科经过17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声誉,在任丘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开展的“无痛治疗”深受患者的欢迎。科室每年门诊就诊人数约3000人,住院手术治疗300余例。

(20)、③学习要靠平时的慢慢积累,不要到最后情急之下囫囵吞枣,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不是静悄悄的看,而是将书中的文章大声念出,并且,他从来都不会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

3、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最佳答案)

(1)、患者的病痛在工作细致、技术过硬的王主任的手上解决了!患者高兴地说:“我真是来对了医院,要不是碰上细心的王主任,我还不知要疼多久呢!”随后这位患者问王主任:“说也奇怪,这栆核儿怎么跑到那里去的呢?”王主任告诉他:“您岁数大了,咀嚼功能减弱,牙齿不健全,吃枣时不小心把枣核儿吞下,才会导致目前这种情况。所以,以后吃东西可得注意了,慢慢吃,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吃枣时可千万别再‘囫囵吃枣’了啊……”

(2)、(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3)、先生:你们先别笑话人家。其实你们啊,也经常犯和他一样的错误。

(4)、(示例)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融会贯通。

(5)、真的,就算童年可以找回,也找不回那串清脆的风铃。

(6)、客人:你把大枣整个儿吞到肚子里,你还能知道大枣的味道吗?

(7)、(成语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8)、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9)、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10)、生命只有一次,宁可阵痛而清醒地活着,切勿在囫囵吞枣之间吞食幻想。

(11)、客人:总之,吃什么水果都有好处,但是都不能多吃……

(12)、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13)、所以,之后我们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比喻这些不动脑子的人。

(14)、(解释)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15)、近义词: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等。

(16)、(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本第一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蹊跷,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17)、然后得意洋洋地说:“嘿,你瞧像我这样嚼碎了不吞下去,不是既对牙齿有好处,又不伤脾吗?”

(18)、希望你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不要给了你一碗好鸡汤,你却没有消化的能力,猪八戒吃人生果,囫囵吞枣还说没味道。

(19)、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0)、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寻找你所喜欢的观点并囫囵吞枣地接受,然后为它辩护,而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反思。

4、囫囵吞枣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2)、淘气学生:嘿嘿——我吃梨的时候,可以只嚼,但是嚼完就吐出来,不往下咽;吃大枣的时候就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嚼。

(3)、还得意地说:“我把它整个吞下去了,不嚼根本就没有碰到我的牙齿,就谈不上伤到牙齿了”。正说着,一颗枣子卡住了他的喉咙,呛着他拼命地咳嗽起来,好像肺都要咳出来一样。

(4)、比如:张累极了,刚往床上一歪,就囫囵个儿睡着了。

(5)、你照我的方法去读,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只是囫囵吞枣而已。

(6)、你转身离开时,有没有听见一种清脆的声音?那是心碎的声音。

(7)、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吃枣的时候不嚼,整个吞下去。喻指学术不精,只了解了个大概,没有分析和思考。在汉语言里偏正式,可用作谓语、宾语和状语,属于贬义词。

(8)、不论任何事都毫不怀疑地囫囵吞枣,肯定会吃苦头。必须无时无刻心存怀疑,不要站在任何一方。最重要的是,对任何意见都要同等地怀疑。

(9)、7)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10)、“吞”一共七画,部首是口。主要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不嚼或者不细嚼而咽入。我们成语中的“吞”就是咽、嚼的解释。第二个是兼并、侵占的意思,例如吞并。

(11)、(成语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12)、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13)、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1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5)、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就是这个自作聪明的张才会把整个枣子不加细嚼的吞下肚子的。

(16)、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17)、客人:诶,诸位同学这是在吃水果吗?让我看看……嗯,梨子,大枣。

(18)、一遍遍念你的名字,清脆响亮干净利落,有点翘舌,有点怜爱。

(19)、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0)、你看,我可以把枣子整个儿吞下去,说完,傻瓜就使劲地吞,枣子一整个儿一整个儿地吞,吞得他直翻白眼。

5、囫囵吞枣的意思

(1)、(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2)、读音为bù yán ér yù,汉语成语,释义: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3)、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整个儿。这个成语比喻学习时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剥。也指对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 

(4)、(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5)、(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6)、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所以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这个人摇头晃脑地说:“我有办法既可以得到水果的益处,又可以使身体不受伤害。”老医生问道:“你有什么好方法呀,能告诉我吗?”“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

(7)、(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8)、他稍微思考了几秒钟,又眉开眼笑了,我明白了。于是他拿了一个梨子,用手擦了擦表皮,就吃了起来。

(9)、生活好比一本书,你要用一辈子去读,有的人读这本书读的囫囵吞枣,有的人读得如痴如醉。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前者好像一阵微风,轻轻地来到这着世界,后又轻轻地离开,没留下一丝痕迹。后者好比一朵花,虽然只是一刹花火,但在这个世界他起码留下了自己的芳香

(10)、于是张三就不理老爷爷了,转身走到去买枣子了。

(11)、(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12)、淘气学生: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多多地吃梨,但是又不会伤害脾;可以多多地吃枣,但是又不会伤害牙。

(13)、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4)、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15)、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6)、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17)、这个成语比喻在学习上含糊了事,总是把书本上的文字照本死读,就好比张三吃枣子一样,不加细嚼和品尝,没有完全消化和吸收。

(18)、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9)、所以,当我们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的理解,再认真的去掌握它,利用它。同时,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快,祈求一步登天。

(20)、窗外摇曳着紫色的风铃,像你清脆在耳边的声音。我说对你的爱已经远去,你会不会也相信。

(1)、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2)、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3)、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4)、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5)、先生:你把大枣整个儿吞到肚子里,它还能消化吗?

(6)、为什么同样遇到好笑的事别的女生清脆的笑几声就完了,你却像个哮喘的驴一样停不下来

(7)、学生们:我们明白了!吃饭要嚼碎,看书要仔细!

(8)、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傻瓜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吃枣子的时候光咽不嚼不就行了吗?

(9)、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10)、(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11)、今儿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囫囵吞枣的故事。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本月19日上午8时左右,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东风医院)肛肠科主任王玉莲刚上班,一名七八十左右的老年患者,双眉紧锁,走路慢悠悠地来到外科就诊,王主任见状,连忙起身,上前搀扶住老人:“老师傅,您这是怎么了?能坐下来吗?”这位患者摇摇头痛苦地说:“坐不了,屁股已经疼了10来天了,在别的医院就诊,说是肛周感染,可以先输点消炎的药看看,因家在油建那边,就在附近输了一个礼拜的液,也没见好转,还越来越重,听说你们医院是专门看肛肠病的,这不就过来了!”王主任听后说:“老师傅,您先别着急,我给你先检查一下看看,好吗?”这位患者一听急了,嗓门儿提高好几度:“这怎么行?”王主任一看就明白了,这位患者对她是个女医生有所顾忌,就慢慢地开导:“老师傅,我是个医生,看病不分男女,难道你不想马上好啊……”

(12)、这个孩子学古诗就只是囫囵吞枣地把整首诗背下来,至于什么意思,根本没有理解。

(13)、(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14)、学习一定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细细的品味。囫囵吞枣的近义词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15)、家乡清晨的空气总是这样的清纯几净!金黄的原野,清脆的歌喉,还有那熟悉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

(16)、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17)、谈恋爱的感觉就像是吃一块椰丝蛋糕,细细品味只不过是自早麻烦,可囫囵吞枣却又失其本味。

(18)、客人:所以,吃枣子还是要嚼碎;看书呢,也要把书里面的东西分析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19)、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20)、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2)、浮想联翩,读音是fú xiǎng lián piān,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是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3)、(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4)、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5)、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6)、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7)、要把文章写好,让语句通顺流利,首先要造好句,因为造句能力既是遣词用字能力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写好片段作文的基础,所以造句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千万不能忽视。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则是由句子组成的。造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而要想造好句,就需要对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理解。

(8)、(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9)、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10)、一天课余时,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枣子和梨大吃了起来,这个时候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个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使劲嚼着梨和大枣,就劝他们说,孩子们,虽然梨有益于牙齿,但是吃多了也会伤胃的。而枣子呢,是有利于胃的,它是温性的水果,可是吃多了会损坏牙齿,因为它太甜了。

(11)、(引述法)这种造句方法,就是顺着别人引述的意思接着往下说。例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文要求用如果就造句,老师作了许多方面的引述,让同学们顺着意思说下去,如如果我是图书管理员如果鱼儿离开了用囫囵吞枣造句大全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12)、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3)、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14)、举一个例子能知道三个;听说一能知道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

(15)、客人:那我就说啦。这个梨子呢,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害脾脏;而这个大枣呢,它对脾脏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害牙齿。

(16)、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17)、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18)、1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19)、学生们:嗯,这个梨真好吃,水灵灵的。还是大枣好吃,又脆又甜。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精神小伙语录短句霸气握不动刀了78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