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
1、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1)、chambers.yang@dentons.cn
(2)、商业行为是以服务人类生活为目标,要在人类的道德规范框架内运作。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会变为纯动物性攫取般的商业行为;比如挣钱无底线,投毒式工商业行为,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3)、要么取决于太过遥远的原因,于是,看起来,它们无法比其他许多原因更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要么取决于某种被一个重大原因隐藏起来的次要影响(aminoreffect),这个重大原因会产生其他巨大而迅速可见的种种影响,同时又遮蔽了次要的影响,直到这个次要影响爆发出来,有时,可能在三个世纪之后才爆发出来。
(4)、除了俄罗斯之外,孟德斯鸠也把法国给搬出来了。法国处于温暖地区,既可能倒向奴役,也可能倒向自由,全看法律如何兴利除害。当然了,权利不是大风刮来的,也不是花4块9抽奖抽来的,要想避免法国沦为专制政体,法国人就要站起来积极反抗,但现实却令孟德斯鸠很是失望。
(5)、那些依赖于一些个人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因于机运(chance)或那些神秘而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由数量众多的人所促成之事,则可能常常用确定而已知的原因来解释。
(6)、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7)、孟德斯鸠所处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值法国君主专制从高峰到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残忍手段压迫人民,贵族奢侈,民众处于饥寒中,长期的战乱使农民起义不断,政治和经济危机严重恶化。
(8)、考虑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三卷第三章中明确谴责了英国在十七世纪中期短暂的共和主义实验,因而,他在《思考》中对克伦威尔才能的赞赏实际上非常令人惊讶。无论英国内战如何令他瞠目结舌,他仍然情不自禁地认可克伦威尔的卓绝功绩,尤其是在对比克伦威尔与远为失败的马耶纳公爵时。这就转变为一种关于“伟人”的历史理论,而不是巨大而与人无关的种种力量的决定论理论。
(9)、再来看贵族政体的原则。由于在贵族政体中,最高权力由部分人民也就是贵族掌握,贵族和平民是不平等的,所以贵族政体要想维系,贵族就必须“自我节制”,这样才能使得这种不平等相对温和,不至于让下面人受不了了。否则,贵族就将埋葬自己的贵族政体。而且孟德斯鸠认为,即使是在贵族内部,大的贵族也要自我节制,尽量使得贵族内部保持一定的平等。
(10)、富裕是在付出劳动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体力或智力劳动。如果不劳动就富裕了,只能靠赠予或掠夺;赠予只限于前人生前的自主意愿;而靠掠夺他人劳动成果富裕起来的现象占据主导地位时,人类同样只会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
(11)、这一论断清楚强调了潜在的神秘性(allure)或者事物的常轨(disposition)多么重要。如果回想起《论政治》,我们可能会期待孟德斯鸠会再一次把查理一世视作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的牺牲品。然而,孟德斯鸠却采取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路数,他坚定地将查理一世悲惨的失败归于其自身。他完全没有提及源于亨利八世与罗马决裂的反君主制的主要社会基调,这一决裂明显强化了人们对自由的普遍渴望,因而,任何绝对君主制都注定要走向覆灭。相反,他关注的是查理一世的种种缺点。
(12)、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这样一来,君主或议会就可能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而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将不复存在。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会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同样的,如果司法权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拥有了压迫者的力量。
(13)、《论政治》原本想写成一本反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小册子。孟德斯鸠的写作目的是为一种不违反正义根本原则的简单、直接而正直的治国技艺提出辩护。对于那种被视作政治奸诈和欺骗的政治学,他当时失望到极点。《论政治》抨击了他认为当时在治国技艺和国际外交领域广为流传的不道德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然而,他并没有从抽象的道德理由来抨击普遍流行的“国家理由”(raisond’état)学说,因为他断定这样做能“说服所有人,但无法影响任何一个人”,他反而选择关注由记载下来的人类历史构成的真实的经验世界,以图证明自私自利的不道德的治国技艺是徒劳无益的。
(14)、两篇文章都没有明确地意在探讨历史原因(historicalcausation)本身,尽管如此,这两篇论文都包含着一些关于历史变化之本质的重要哲学陈述。如果我们想发现,孟德斯鸠在其罗马史著作中的决定论的根基是否在更早的时候就可辨识出来,而且他是否将这一决定论理论用在除了罗马之外的其他历史背景中,那么,两篇论文就值得我们来分析。
(15)、这么看来,孟德斯鸠是典型的气候和地理决定论者,至于这套理论对不对,我想这不是我们今天的内容,事实上,这也不是孟德斯鸠的重点,所以还是要重申一下,孟德斯鸠的重点是:正因为气候和地理有着这样的影响,所以法律才应该尽其所能地去克服这些不利影响。
(16)、那么宗教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呢?前面说过,政体的性质与原则是最高的法律,所以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主要就体现在宗教与政体的关系上。
(17)、在孟德斯鸠的《思考》一文里,只有在关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的讨论中,才有一段简短的话暗示了决定论的历史哲学。对于十八世纪的作家来说,查理十二丰富多彩而勇敢大胆的一生是一个颇为流行的话题。伏尔泰的《查理十二史》(HistorieduCharlesXII,1731)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而且《论法的精神》的读者也会回想起,孟德斯鸠随后在那本书第十卷的一章中曾经谈论过查理十二。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后来他关于查理十二的论述的萌芽。孟德斯鸠在这两个例子中所作出的那些判断,初看起来都会让人想起先前《论政治》部分文段的决定论,但它们反而是深嵌在一种整体论证之中,这种论证朝向一种明确的唯意志论方向前进——它认为,正是查理十二本人造成了他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在《思考》中,孟德斯鸠比较了查理十二与勃艮第公爵查理,还同时如此评价他们两人:
(18)、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著作为《教育漫话》。
(19)、除此之外,孟德斯鸠还强调了政教分离的重要性,他认为即使是在君主政体下,也不应当让所有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所以宗教领袖应该与国家分开,否则就会沦落为专制主义。
(20)、国王都这样,下面的贵族就可想而知了,而就算他们想有所作为,在路易十四强大王权的阴影下,也无能为力,所以他们能做的只有发财和花钱两件事儿,天天歌舞升平、酒池肉林,一套华服就好几十斤,没俩人帮忙,炕都上不去。相比之下,法国民众的生活则暗无天日,而且没有希望。可以想见,这样的国家已经腐化到了极致。
2、孟德斯鸠的简介
(1)、十八世纪的哲学式史家开始关注根本性的历史之谜,换言之,关于过去的记载在何种程度上仅仅是一件由各种偶然事件构成的百衲衣(crazy-quilt),而不是一种匀称的编排——由可以追溯到能够识别的原因的有序线索编织而成。比如说,休谟在其《论文艺和科学的兴起和进步》一文中就处理了这个问题。他在文中写道,
(2)、普列汉诺夫宣称,就像维科和赫尔德那样,孟德斯鸠远远超出自己时代的历史学家,这是因为他不用那种肤浅方法——“将一切都简化为个人有意识的活动”(同上,页154)。孟德斯鸠反而认为,历史服从于潜在的普遍原因,这些原因引导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达致这一判断的过程中,普列汉诺夫无疑部分考虑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强调过气候、宗教、法律、政府的准则、惯例、道德和习俗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塑造作用。然而,普列汉诺夫也意识到,孟德斯鸠在《论罗马人之伟大及其衰亡的原因》(ConsidérationssurlescausesdelagrandeurdesRomainsetdeleurdécadence,17(校按)旧译为《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对决定论的强调。比如说,孟德斯鸠在这本书中写道:
(3)、商业行为是以服务人类生活为目标,要在人类的道德规范框架内运作。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会变为纯动物性攫取般的商业行为;比如挣钱无底线,投毒式工商业行为,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4)、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5)、自由也是幸福的一种体验方式。在宪法或法律框架之内的自由是人的权益,不可无端剥夺。任何生命都是崇尚自由的个体,我们既没有夺取别人自由的权利,也应该为自己的自由而奋起保护。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就是锦衣玉食,也无法替代在外面日子清贫却随意飞翔的快乐。
(6)、那么我国的帝制王朝是什么政体呢?这就是孟德斯鸠所说的第三种类型了——专制政体,专制政体由一个人单独执政,只要他想,就可以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可以说,孟德斯鸠对专制政体毫无好感,因为在他看来,专制主义就是对权力的任性。
(7)、最好的政府就是顺应发展规律,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带给人民幸福的政府。一个关乎人民安危,一个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8)、孟德斯鸠认为,哪个国家实行哪种政体,有时不是主观选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制于客观因素。这一思想在当时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当时的人们,都习惯于从宗教、道德、自然法等高深莫测的角度去讨论人类社会,很少关注客观物质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但孟德斯鸠却通过对气候和土壤的论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9)、因为就在孟德斯鸠出生的前一年,公元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而在孟德斯鸠出生后整整100年,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同时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处于两个历史大事件中间的孟德斯鸠,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10)、此外,甚至孟德斯鸠的决定论观点也不能总是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范围。他从未否认过,那些引发了具体事件的必然次序的(更重要)事件,不会具有偶然的而不是先定的起源。比如,在《论政治》中分析查理一世问题的历史原因时,他并没有暗示说,亨利八世与罗马的决裂本身就是一个先定的事件。我们可以假设,另一个君主可能会走不同的道路。孟德斯鸠也没有断言,任何给定的决定论的历史过程,无论它在何时何地,都不会有任何改变。相反,他坚持认为,受历史条件影响但又主导社会基调的那些变化,是无法预测或提前看到的。他坚称,这些改变
(11)、在查理一世治下,当时的社会基调就是如此,所以,无论他怎么做,他的权力都必然会遭到削弱。在这般狂热和普遍的疯狂之中,审慎是一文不值的。(页115)
(12)、孟德斯鸠在此表明,主要的政治事件尽管可能看起来只是偶然的过客,但它们其实是受一串复杂原因影响的必然结果,这些原因又导致了他后来所说的社会的普遍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的论证流于抽象空泛,他在《论政治》中引入了两个历史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两个例子分别是十七世纪内战时期的英格兰和十八世纪早期路易十五摄政时期的法国。
(13)、洛克 英国人 是对社会契约论的补充,宣扬人人平等,没有人有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主张政权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人民不支持可以推翻。社会背景 英国内战 这样的经验主义 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14)、富裕是在付出劳动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体力或智力劳动。如果不劳动就富裕了,只能靠赠予或掠夺;赠予只限于前人生前的自主意愿;而靠掠夺他人劳动成果富裕起来的现象占据主导地位时,人类同样只会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
(15)、《完胜资本2:公司投融资模式流程完全操作指南》
(16)、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替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著作被传到中、日等国,促进了其思想解放!他带动了启蒙运动传播了他伟大的思想,值得我们敬佩。
(17)、勇敢的培养。洛克认为勇敢和坚忍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勇敢。
(18)、孟德斯鸠从罗马历史中推断(readinginto)某种领土决定论,他进而认为,那最初使得罗马变得伟大的政府原则即共和国的德性,只有在共和国地域狭小之时,才能得到恰当维系。一旦罗马的扩张越出了意大利半岛的界限,其公民和士兵的心态就会完全改变,他们对这个或那个统帅的忠诚就取代了他们对共和国的忠诚。这必然为共和国晚期折磨罗马的内战埋下伏笔。
(19)、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20)、如果这个国王(查理一世)没有以这种方式触怒他的臣民,他将会以另一种方式触怒他们。在事物的秩序中,他注定犯错。(页112-113)
3、孟德斯鸠十恶论
(1)、在谈完自然条件之后,孟德斯鸠继而开始谈贸易和宗教这些人为的、可以改变的事物与法律的关系。这里面有个先后次序的问题,那就是孟德斯鸠先谈贸易,后谈宗教。把客观世界放到人类社会之前,这可以理解,毕竟人类时时刻刻都在受到自然界的客观影响。但把贸易放在前面,把宗教放到最后,这就有点大逆不道了。那么孟德斯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在于,孟德斯鸠认为,在未来商业将取代宗教,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这一判断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2)、所谓的共和政体,是指由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当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时,就被称为民主政体,而当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时,就被称为贵族政体。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不是由一个人掌握最高权力,所以称之为“共和”。
(3)、首先我们来看在孟德斯鸠眼中,究竟什么是“法”。一句话总结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法”。用孟德斯鸠的话说就是:上帝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超人智灵有其法,兽类有其法,人类也有其法。
(4)、孟氏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专制主义,主张宽和的政体,因为在这种政体下,各种权力彼此和谐地处于平衡状态,并促进国家和居民精神和物质福祉。他创立的分权理论在美洲找到了条件具备的实验所,因为那里的权利观念以及殖民后形成的政体传统,适合分权制。
(5)、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必应具备独立的精神和思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没有前途的。
(6)、因此,我们对《论义务》内容的了解仅仅源自公开发表在《法兰西丛书》(Bibliothèqufrançaise)的一份《摘要记录》(compterenduanalytique),以及保存在《随思录》(Pensées)中的残篇。孟德斯鸠在《论义务》中讨论了三种类型的义务:对上帝的义务、对自己的义务和对自己同胞的义务。他得出结论说,与我们的本体论境况(ontologicalcondition)相关联的那些义务,远远优先于那些与成为这个或那个国家的公民相关联的义务。因此,我们应当把我们对人类的义务放在更加地方性的依恋感(parochialattachments)之前(同上,卷页159-160)。
(7)、与他同时期创作的罗马史著作相比,孟德斯鸠在这部作品中绝对没有采取决定论的立场。事实上,与先前的《论政治》(1725)中关于查理一世的分析相比,在这里关于查理一世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偏离决定论的重要转变。孟德斯鸠先前强调了那些反对查理一世的历史力量,然而,现在他却强调查理一世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是其面临的问题的主要来源。无可否认的是,孟德斯鸠以一段听起来明显是决定论倾向的话语开启了他关于查理一世的重新分析:
(8)、1734年,《罗马盛衰原因论》获得出版,再度获得巨大成功。不过,在孟德斯鸠心中,这还只是个开胃菜,他的目标,是给积重难返的法国开出一剂猛药,如果法国能够吃下这剂猛药,或许还能起死回生,如果不吃,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等待流血的大革命了,这正是:可能我撞了南墙才会回头吧,可能我见了黄河才会死心吧,可能我偏要一条路走到黑吧,可能我需要一场大革命吧。
(9)、在社会诞生之时,是共和国的首领们缔造了共和国的制度,而后来则是共和国的制度塑造了共和国的首领。
(10)、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男爵(法语:CharlesdeSecondat,Baronde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客"。"拜占庭帝国"这个说法的流行,孟德斯鸠出力甚多。
(11)、对某人某种思想的崇拜和对領袖的赞誉,首先要确保他或他的思想具有先进性、正确性、启迪性,一切以人民为基础,他的思想能够减少人民的负担,可以带来更多免费的东西而不是苛捐杂税、表面工程等。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而是用一种类似欺骗、颟顸的观点,强力强加给人类,并使之成为人们不得不接受和崇拜的时候,这无疑也是对人类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12)、孟德斯鸠既没有保留波舒哀(Bossuet)对神意(Divineprovidence)的目的论式的强调,也不像其同时代的许多智识人那样,通过目的论式地强调基于科学进展的持续不断的进步,来设想取代神意。在努力“将历史从终极因(finalcauses)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把历史带回到真实的经验性原因”的运动当中,孟德斯鸠是其中的一份子(Cassirer,前揭,页220)。尽管孟德斯鸠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但他并没有和那帮人坚持同样的论调:因为自然越来越屈从于人类的控制而预言着无限进步。他或许会认为,与他同世纪的杜尔哥(1727-1781)和孔多塞的进步论观点,或者下个世纪的圣西门(1760-1825)和孔德(1798-1857)的进步论观点,其实只是一种主观而又不确定的说法(gloss)。
(13)、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14)、这些君主们也相似,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地反抗自己的命运(519)。
(15)、当然孟德斯鸠最关注的还是法国以及欧洲本身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对东方的研究以及后来发表的作品经常体现一种指桑骂槐的味道。在他1748年的重要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东方专制的著名理论,已在1721年表现出来。
(16)、伏尔泰的文章《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有一节题为“关于罗马人的征服及其衰落的若干问题”(QuestionsupontheConquestoftheRomans,andTheirDecline),其中概述了那种对超越单纯历史编年的原因的追寻。伏尔泰并没有擅自提出明确的回答,他只是追问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罗马人征服二十五个联盟耗费了四个半世纪的时间?为什么罗马人耗尽了七个世纪的岁月才赢得亚历山大大帝仅用七八年时间就征服了的帝国?只有这种分析性的方法才能够令关于一个时代的研究对另一个时代富有教益。(这种方法的)诀窍是,忽视那些几乎不展现更大的趋势或范式(largertrendsorpatterns)的无意义事实。
(17)、在这同一部罗马史著作的其他地方,孟德斯鸠将个体作为个体而言(individualsquaindividuals)对罗马历史的影响降至最低。例如,就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孟德斯鸠引入了一种制度决定论。他写道,
(18)、在论述克伦威尔的生平时,孟德斯鸠同样避开决定论,还阐述了一种关于伟人的历史理论。克伦威尔值得那种以自己的意图打造历史的有天赋的个人效仿,值得那种通过非凡的天才克服一切阻碍的伟大人物效仿。孟德斯鸠在比较克伦威尔和法国的马耶纳公爵时更赞赏克伦威尔,因此,他强调了克伦威尔的个人能力,而那位马耶纳爵士虽面临相似的处境,却沦落到不幸的境地。暗杀亨利三世之后,那位法国公爵为了使天主教重获王权,从而将年老的红衣主教波旁(Bourbon)推上国王宝座。这一鼠目寸光的行动恶化而不是缓解了法国的分裂情绪(页525)。相反,克伦威尔明智地攻击君主制本身,以此扑灭了国内的分裂情绪,同时为自己的党派提供了充分的最终目的,以团结他们,为他们提供了行动的理由(页525)。
(19)、孟德斯鸠十分注重对政体的研究,他辩证地指出:“在一个机制良好的国度里,恶劣的行径始终含有某种公共美德的成分,在一个腐败的共和国里所看到的美德,往往包含某些腐败的成分。”“民主政体的原则性腐败在于人们极力崇拜极致的平等。”“那些受人民委托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腐败,便不停地挑起人民的欲望。”“而专制政体本质上就是腐败,政体原则上腐败了,无论法律多么良好都会变坏。”
(20)、然而,作为关于历史的解释,这些隐匿的决定论(determinism)暗示,仅仅是安躺在伏尔泰叙事之上的哲学碎片而已。他绝没有将这些陈述与他所描述的事件的秩序联系起来。
4、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1)、当然,我们不能认为,孟德斯鸠的罗马史著作体现了其历史思想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转变。毋宁说,罗马历史的内容只是把那种可追溯至《论政治》的决定论态度置于显眼的位置。然而,他的罗马史著作的确表达了在作为一种历史解释模式的决定论上的最为教条的立场。孟德斯鸠写道,不仅是罗马,甚至是“每一个君主政体”都遵循那些普遍原因,这些普遍原因甚至控制着看似偶然的事件。然而,只是暗示决定论有这样广泛的适用性与证明它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孟德斯鸠尝试证明它,那么,他很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他那些我们已经分析过的历史作品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孟德斯鸠——他非常坚定地认为,直到他那个时代的欧洲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受到了欧洲统治者不可预测的决定、行为和错误的影响,这些统治者确实创造(made)了他们时代的历史。
(2)、权力都有无限扩张的自然属性,如果不加以约束都会滥用,都会伤害他人;公权力尤其如此。公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3)、显然,在这场革命从头至尾的任何部分中,机运(fortune)几乎都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一切都取决于威廉(William)和詹姆斯(James)的性情。
(4)、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改善人类与人生现状。而人生的改善,应在良知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没有良知的知识,即是祸害人的知识,掌握的越多,危害越大。比如忽悠、做假、盗窃等的知识与技巧,既属于此类。
(5)、人类以往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人为篡改过了的,也就是常说的伪史。人类发展需要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真实的历史,就谈不上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么就无法搞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无法进步;不进则退。当历史不能成为前车之鉴时,历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任何企图修改篡改历史的人,其目的都是不可告人的。
(6)、孟德斯鸠认为,宽和的政体适宜于基督教的存在,而专制政体则适宜于伊斯兰教的存在。不过,基督教内部也发生了分裂,那就是分为天主教和新教,北方民族皈依了新教,而南方民族依然信奉天主教。这是因为,北方民族具备独立和自由的精神,而南方民族则不具备这种精神;再者,领袖地位不突出的宗教,比较适合因气候条件而养成的独立精神,而对于领袖地位突出的宗教来说,独立精神就不那么合适了。可见在这里,孟德斯鸠再次用气候因素,来解释宗教在欧陆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政体的关系。
(7)、同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也与孟德斯鸠的自然神论相契合,因为在自然神论中,上帝创造万物后便不再干预,那么推此即彼,在人类社会中,君主创建国家之后,就交给人民自己管理就好了,你自己享享清福,这多么的excited。
(8)、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也是一种无形的价值。而个体的不同,其精神表现形式也各色各样,不可能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否则就无法形成思想的多面性,唯有精神在碰撞和争议中才能愈加接近真理。
(9)、当然了,被不被禁这是题外话,我们再回到孟德斯鸠的思想之上。既然法要与客观事实相适应,遵从事物本身的性质,那么在各种现实元素中,哪一种又处于首要地位呢?
(10)、他统治英国人民,就好像他独自在控制一个灵魂一样。他没有自己的心腹(confidant),所有人都为他所摆弄,他的计划如此成功,甚至令他的同伴对他心生敬畏。(同上)
(11)、与《论政治》一样,我们也应该更全面地审视孟德斯鸠的《对某些君主的秉性及其某些生平事件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目前,这篇文章还没有英译本,绝大部分研究孟德斯鸠的学者也很少关注这篇文章。就像写作《论政治》一样,孟德斯鸠也没有明确打算将《思考》写成一篇关于历史的哲学论述。然而,既然这篇文章在其中概述了好几个有影响力的君主的生平,因此,关于这些君主和围绕着他们的历史进程的关系,孟德斯鸠就禁不住要做一些重要的判断。一种关于历史的哲学观点因而随之形成。
(12)、显然,孟德斯鸠表明的是,查理十二之死是必然的。《波斯人信札》的第127封信表明,他完全知道查理不是在普尔塔瓦战役丧命,而是在1718年的挪威战役中丧命——因为他固执坚持发起军事行动,而其他的将军会因为这些行动草莽而避免如此行动。那么,查理最终的死亡,就是一种“必然”,这仅仅是因为他一贯倾向于拒绝任何生存的理性几率(rationaloddsofsurvival)。
(13)、而且那些一般的原因能够“不和特殊的原因一同起作用,有时还直接逆特殊原因而起作用”,吉本如此强调这些一般原因,这为吉本的历史哲学引入了决定论的因素(同上,页113)。比如说,在“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一般考察”这一章节中,吉本对罗马的衰落提出了一种决定论解释,这显然受到了孟德斯鸠关于这同一个事件经过的解释的影响。吉本写道,“罗马的衰落是一种无节制的伟大所酿成的自然而然又不可避免的结果。”罗马一旦臻至伟大,“这种巨大的结构就屈服于其自身重量的压力”,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吉本看来,值得注意的并不是罗马衰落了,而是“罗马竟然存续了如此长的时间”。
(14)、伏尔泰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他被广泛传颂的一句话是(为后人杜撰,非伏尔泰本人所说):“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
(15)、其次是人作为社会公民的自由 ,他称之为政治的自由。
上一篇:对自己负责的名言英文翻译99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