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原文
(1)、必须对德国的现存制度的批判上升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虽然落后于英法,但是哲学的思想却和英法同步,这是因为德国哲学是跟随者英法革命的道路的。德国人民要获得解放,应该是从高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
(2)、哲学探究的是理念,因此它并不探究人们通常所谓的单纯的概念······一切不是被概念本身所设定的这种现实性,都是暂时的定在,外在的偶然性,意见,缺乏本质的现象,非真理,欺骗,等等。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4)、262:现实的理念,即精神,把自身分成其概念的两个领域,即家庭和市民社会,处在它的有限性中的精神,为了超出其理想性而自为地成为无限现实的精神,以此而把它的这种有限的现实材料,即个体作为群众,分配给上述两个领域,结果这种分配对于单个人来说,就显得是以情景、任性和自己对本身使命的选择为中介的(第185节以及附释)。
(5)、我自己认为,如果我们需要走出这个政治与国家关系的陷阱之中,应当考察一下之后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一个很精妙的比喻是这样“当雅典城遭到毁灭时,作为一个雅典人,泰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kles),却劝说雅典人完全抛弃这个城市,而在海上,在另一个土地上建造新的雅典,而这个雅典是全新的。”这里泰米斯托克利斯就是马克思,而雅典就是古典哲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传统遭到了毁坏,马克思则从这里走出试图建立起以古典哲学传统的新哲学,这一点也就是后来反复提及的哲学转变。
(6)、《导言》是为了推动德国思想界由宗教批判向现实世界批判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将德国社会变革的目标由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提升到无产阶级的人的解放的高度而写作的。19世纪前半叶,德国正在经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正在由法国转移到德国。适应当时德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从1835年起至1845年止,在德国思想界出现了以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原名施密特)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青年黑格尔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和封建神学展开了批判,特别是费尔巴哈深刻地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把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从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但费尔巴哈却停留于此,未能进一步去分析和批判现存的世俗世界;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面于资产阶级的立场,也都未能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眼界。马克思写下了《导言》一文,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憧憬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目标提升到无产阶级的“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远景和蓝图。恩格斯后来评价说,在当时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宗教和政治,而由于“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这种斗争在实质上“间接地也是政治斗争”。这充分说明,《导言》对当时宗教批判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1)刘建军.《导言》一文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
(8)、《导言》中,马克思批评了德国各个阶级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认为正是这种“利己主义”的狭隘性束缚了各个阶级,使之无法“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无法使自身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无法“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当然也就无法对德国现实和法哲学进行彻底的批判。换言之,要实现对德国现实和法哲学的彻底批判,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这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批判应该确立的前提。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提出的“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以及社会负面现象的批判,也必须拥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才能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才能在运用批判的武器开展斗争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才能在青年一代中间“激起瞬间的狂热”,从而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将这种“瞬间的狂热”,转化为持续批判错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负面现象的持久活力。
(9)、(5)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
(10)、(11)赵敦华.马克思批判哲学的诞生(J).江淮论坛,20
(1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最关键的词是“批判”,原因就在于马克思想要在现实的一个个领域中展开批判,法哲学批判只是其中之一。这些批判往往带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像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所探究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此蔡老师认为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和内容,不能抛开历史条件随意搬用。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
(12)、《导言》明确指出:“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7)6马克思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对当时德国制度——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进行批判“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为它“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目的在于“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应当“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7)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不可抗拒的要求。换言之,怀着“愤怒的情感”对当时的德国制度进行批判,运用无产阶级哲学揭露资产阶级制度对人的奴役和压迫,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让当时的德国人民能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奴役和压迫,从而彻底否定这种制度。
(13)、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14)、在18年上这个马哲史的课,我是很仔细去听的,但是并没有给我解答为什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国家与革命》的同质性,也同时得出了一个即宗教——哲学——政治批判结论,这个天真的结论影响我自己两年左右,也导致我在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这个逻辑范式中,不断的溯源,追寻马克思的德国古典哲学源头,耽误了很多事情,尤其是我的生活受到了一些影响,更侧重于理论学习而非是事情。而对列宁哲学的批评实际上是都是站不住脚的,他们的问题是在于没有对列宁与马克思之间的同质性讲清楚而导致的,他们不理解列宁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看法与观点,但同时,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当中是否存在着空白呢?
(15)、(8)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中国青年研究,20
(16)、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第二种同一方式也带有表面和二元论性质。这是因为每个人有获得另一领域的权利,并不能消除每个人和这个领域的对立。同一的关键不在于每个作为特殊等级的市民是否有可能成为普遍等级中的一员,而在于这一特殊等级是否有能力成为真正的普遍等级。
(17)、反对德国现存制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专制制度使人非人化,而资本主义革命虽然在上层进行了革命,却没有改变尘世间,市民社会依然用私有财产使人与人想对抗,使人非人化,因此对德国制度的反抗,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18)、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用人民现实的幸福去代替虚幻的幸福。宗教只是锁链上虚幻的花朵,问题不是拔掉这些花朵,而是砸碎这跟锁链,去找真正的花朵
(19)、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真实的相互关系弄颠倒了。”在他那里,“应当成为出发点的东西变成了神秘的结果,而应当成为合理的结果的东西却成了神秘的出发点。”(2)(P294)本来,家庭和市民社会产生了国家,它们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从现实的理念产生的。它们结合成国家,不是它们自己的生存过程的结果;相反地,是理念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从自身中把它们分离出来。”(2)(P251-252)他反对黑格尔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看成“理念的各种规定”,而是强调它们是“人的存在”的各种社会形式,“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的客体化”。所以同黑格尔把理念视为国家的内在奥秘相反,马克思提出“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2)(P293)的论断。
(20)、 总之,对黑格尔法哲学泛逻辑主义方法的分析和批判,预示着马克思将走向一条与黑格尔辩证法完全相反的道路:在事物自身的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如此,马克思才能将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改造成对客观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拯救被唯心主义窒息的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已经大大超出了政治哲学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留下了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问题
(1)、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2)、★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3)、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4)、(作者简介) 张三萍(1965—),女,湖北仙桃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新儒学研究;马慧玲(1994—),女,福建南平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5)、提出对德国现实的合理性批判在理论上表现为对黑哥呃呃法哲学的批判
(6)、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7)、(摘 要)《导言》一文充分展现了马克思著作中最革命的理论品质——“批判”,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批判思想。新形势下,面对激荡的社会思潮、复杂的社会矛盾、悖谬的思想言论,应该勇敢地举起“批判”的“武器”,以“现实生活”为“批判”的出发点、以理论的彻底性为“批判”的着力点、以“人的解放”为“批判”的落脚点,站在人民的立场,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8)、我们根据黑格尔的学说知道,黑格尔的哲学主张后一阶段扬弃前一阶段,并且比前一阶段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在法哲学里面就变成了国家具有最高的权威,市民社会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因为国家就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所以,这就是黑格尔保守的地方,因为他维护了旧的制度。
(9)、 那么,头足倒置是否仅仅是黑格尔法哲学的特质呢?事实上,马克思的分析并没有止于法哲学,而是以法哲学为个案,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洞悉了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奥秘。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就是,“作为出发点的事实没有被理解为事实本身,而是被理解为神秘的结果。现实性成了现象,但观念除了这种现象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内容”。黑格尔的法哲学“集神秘主义之大成”,同时也“集黑格尔整个哲学的神秘主义之大成”。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观念当作主体,而把本来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当成谓语。头足倒置既是黑格尔法哲学的特征,也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特征。
(10)、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11)、启悟:厚云才能降大雨,真理才能说服人。坚持用真理说服人既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12)、 第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原动力,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其发展中产生国家,而不是相反。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必要条件,“‘市民社会和家庭’在其真实的即在其独立的和充分的发展中是作为特殊的‘领域’而成为国家的前提”。这种现实的关系,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家庭和市民社会是由理念产生的,它们结合成国家,不是它们自己生存过程的结果,相反地,是理念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从自身把它们分离出来。
(13)、知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鲁土王国的强盛方面。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一位。
(14)、得到理解,而是通过参与到理念的运动当中获得自己的意义。反过来说,我对我自身选择的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表述,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国家被看成是理念的产物,因此,当我们在参加国家事务(无论是通过情势、任性或者本身的使命)时,我的任何选择,都应该被看为是一个超越于我意志之上的理念通过我的看似偶然的决定来理解的。偶然性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性不通过这种偶然性的具体内容通过一个我根本上不能理解的东西去理解,我不能理解自己的理解。而我参与了选择,实际上等于没有参与选择,因为选择被理念所注定。
(15)、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给子说明和协调。
(16)、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
(17)、《〈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继续了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并将其引向深入,指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产生的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是旧的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社会基础,由此对宗教的批判是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在德国,这种宗教批判已经结束,现在必须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即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而在马克思看来,现存“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因此,“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做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这些论述,为进一步的批判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还继续之前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人类解放的途径和依靠力量问题。在他看来,先进理论能够发挥革命性的作用,但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突出革命理论必须同革命实践统一起来。同时,马克思在阐述中还首次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问题,提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在他看来,“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从而第一次论证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作用。
(18)、纯粹的逻辑演进之后,理念异化为自然,自然从低级的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又演化出人,人就是精神性的存在,又要经历艺术、宗教和哲学,最终又达到了绝对理念。
(19)、本文后被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0)、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市民社会,即物质关系决定的国家,社会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恩全集第几卷
(1)、第二是指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改变生产关系,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自然的物质力量。
(2)、可以说,马克思激烈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观点的缺陷正是当前德国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毫无疑问,要产生“彻底需要”,必须使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
(3)、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联系了起来,如马克思认为:“被剥夺了一切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即具体劳动的等级,与其说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等级,还不如说是市民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2)(P345)这就接近于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后来指出,人的解放“它是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2)(P466)这实际上也意味着马克思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虽然这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4)、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就从批判黑格尔国家的目的性和必然性理论开始。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国家观的根本特点就是头足倒置,认为国家的精神、国家的理念是现存的,理念是一种先于家庭和市民社会,先于各种现实权力的原则,“对象——这里指国家——的灵魂是现成的,它在对象的躯体产生以前就预先规定好了,其实这种躯体只不过是一种假象”。马克思同意黑格尔关于国家由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现实性领域构成,国家按其本质应划分为各种权力的观点。但是马克思指出:
(5)、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期间就关注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并深受影响,而《莱茵报》时期的经历需要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学著作,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述,则直接推动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
(6)、马克思评价《刚纲要》:“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从信的上述内容不难断定:马克思对《纲要》中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包括费尔巴哈的颜倒方法是肯定的。
(7)、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7)18《导言》中这一重要论断,鲜明地指出了哲学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思想的闪电”,就是因为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深刻洞悉社会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理论。因此,“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以作为自己时代的精华的哲学为武器。习近平强调指出:“今天,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2)新时代发扬批判精神,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刻而彻底地对社会现实问题以及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批判,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9)、《导言》提出:“在德国,任何一个特殊阶级所缺乏的不仅是能标明自己是社会消极代表的那种坚毅、尖锐、胆识、无情。同样,任何一个等级也还缺乏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哪怕是瞬间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对敌人振振有辞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7)15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阐明了“批判”应该发扬的精神。
(10)、 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黑格尔的逻辑方法,永远只能做到将抽象概念现实化,而达不到真实的、客观的国家实在。马克思分析了黑格尔国家观的逻辑结构:(1)包含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是国家抽象的现实性或实体性;(2)它也是国家的必然性,因为它在概念中把自己分为国家活动领域的各种差别,这些差别由于这一实体性也就形成了现实的巩固的规定——各种权力;(3)这种实体性就是精神,就是正在认识自身和希求自身的精神。如果抛开其中涉及“国家”的具体内容,就会获得逻辑的形而上学规定:(1)抽象的实体性或抽象的现实性;(2)实体性关系转化为必然性关系;(3)实体性的现实性就是概念,就是主观性。马克思指出,这些逻辑的形而上学的规定可以适用于任何具体的领域比如自然,同样可以说实体在概念中把自己分为各种差别,这些差别由于这一实体性也就自我形成了现实的巩固的规定。黑格尔论述本质的这一原理是逻辑学的财富,并且在法哲学之前就有了。正是因为黑格尔法哲学是逻辑学的补充,他对国家本质的描述就是非本质,国家究竟具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对象的目的性和必然性?这一问题在黑格尔逻辑中并没有得到揭示。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包含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是国家的目的和必然性,这种目的性和必然性又是由“认识自身,希求自身”的精神所决定的。问题是“认识自身和希求自身”同样为其他理念比如自然的理念所具有,为什么“认识自身和希求自身”使国家理念具有不同于自然等其他理念的特殊本质——“包含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这一点在黑格尔的逻辑中是无法获得说明的。黑格尔根据逻辑学的抽象与具体,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处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从家庭、市民社会到国家的过渡就不是经验的过渡,而是逻辑学的范畴领域之间的过渡,这种过渡不是从家庭、市民社会的特殊本质以及国家的特殊本质引申出来的,而是从抽象和具体、必然和自由的普遍关系中引申出来的,这是逻辑学中所实现的那种从本质领域到概念领域的过渡。
(11)、(12)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
(12)、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批判的武器,不能只凭借愤怒的激情,同时还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激情的头脑”。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批判,不是一味地冷嘲热讽,更不是愤怒的情感宣泄,而是勇于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敢于激情而智慧地引导青年一代直面问题,深刻认识“社会负面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被消灭的历史必然性;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也不是简单地揭露和批评——“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7)更不是给年轻人熬制心灵鸡汤,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传播和扩散的主体动因。质言之,这种“批判”不是就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深刻地揭露、深入地分析、智慧地揭示、勇敢地斗争,有效地使用批判这个“武器”,教育引导大众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和蛊惑,不被世俗的看法所牵绊,从而站在人的解放的高度“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
(13)、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或个人,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
(1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15)、根据我的明见,——这种明见必须仅仅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统握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统握和表述为主体。
(16)、在19年撰写课程论文时,我曾看过一篇对我文章观点支持的文章,也就是莱特《马克思主义依然不需要规范性理论?》他的观点仍是马克思不需要规范性理论,所谓规范性理论都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和副产品,只要无产阶级解放,这个社会就不再出现这个规范性理论了,与列宁一样都这样的认为。但是实际上国家概念与政治概念的合并影响了莱特的看法,尤其是列宁的国家概念与政治概念的合并,也就是《国家与革命》本文的标题,国家是国家概念,革命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们的合并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但我们对马克思进行思考,如果单从这个宗教哲学政治批判转向理解,马克思同样也造成了政治概念与国家概念的合并,尤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之中。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的开放性造成了这样一点似是而非的确凿性看法,但实际上马克思同时又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的真正理解。
(17)、《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时,他只处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离历史唯物主义还很远,但这部书稿却标志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正如他自己回顾这段经历时所说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18)、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9)、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
(20)、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谁写的
(1)、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第一手稿分为四个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后人添加)。
(3)、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说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
(4)、《雇佣劳动与资本》从1847年下旬开始,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标题,用社论的形式陆续发表在《新莱茵报》上。中文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5)、 同时,由于黑格尔把国家的理念当成发展的主体,“现实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领域,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即分为自己的有限性的两个领域”,那么真正现实主体——家庭、市民社会就变成了和它们自身不同的非现实的理念的客观要素,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现实的关系——“‘对于单个人来说’,国家材料的分配‘是通过情况、任意和本身使命的亲自选择为中介的’”则被黑格尔看成一种现象,看成国家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真实的、现实的关系因为符合国家理念的发展才具有合理性。
(6)、就另一方面来看,同样也须注重的,即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
(7)、所以黑格尔说得对:政治国家就是国家制度。这就是说,物质国家不是政治国家。这里只有外在的同即相互的规定。在人民生活的各个不同环节中,政治国家即国家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最大的困难的。对其他领域来说,它是作为普遍理性、作为彼岸之物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历史任务就是国家制度的回归,但各个特殊领域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私人本质将随着国家制度或者政治国家的彼岸本质的消除而消除,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是要肯定这些特殊领域自身的异化。
(8)、 “批判”需要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
(9)、但黑格尔在这里所谈的不是经验的冲突,而是“私人权利和私人福利,即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对国家的关系。这里是指这两个领域本身的本质的关系。
(10)、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12)、(4)(德)弗·梅林.马克思传(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
(13)、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
(14)、《纲要》写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承受着,被,即客体)。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15)、在文革的时候就有“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
(16)、261节:与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个私权和私人福利领域相反,国家一方面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及其更高的权力(Macht),它们的法规,乃至它们的利益都从属于这种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又是它们的内在目的,国家的强大在于其普遍性的最终目的和个体的特殊利益之统这种统一在于。个体对国家尽了多少义务,在此限度内他就享有多少权利。(155节)
(17)、前面,存在和实存曾经出现为直接事物的两个形式。存在一般来讲,是没有经过反思的直接性,并且是转向对方的过渡。实存是存在和反思的直接统因此实存即是现象,它出于根据,并回到根据。现实事物是上述那种直接统一的设定存在,是达到了自身同一的关系;因此,它得免于过渡,并且在它的表现或外在性即是它的内蕴力;在它的外在性里,它已返回到自己;它的定在只是它自己本身的表现,而非他物的表现。
(18)、马克思在1843年3月中—9月底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
(19)、“批判”不仅仅是一把“解剖刀”,更应该是一种“武器”
(20)、当时的社会状况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作为《莱茵报》主编期间,所遇到的三件事 -- 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论,使马克思产生了这样一个困惑,一个关于国家职能的困惑,究竟国家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还是黑格尔所说的国家是绝对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绝对自由的保证。
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1)、第三部分包括五部分: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3)、德国革命的目标是人的解放 而不仅仅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使市民社会产生,但市民社会人和人却处于对抗之中。人的解放是指拜托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是人的解放者,但是在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对封建力量进行反抗的时候,德国的无产者就已经出现来反抗资产阶级了,因此革命的主体落在无产阶级手中。另外,德国的无产者可以看到在实行资本主义革命以后法国无产者的现状,从而知道资产阶级革命只是政治解放,而转而要求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解放
(4)、导读的主体内容由三方面展开,即历史背景、关键词和切身关联,也就是从著作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来深入分析,这三个方面实质都是在讲马克思在创作的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转变历程。蔡老师特别强调我们要重视理论与我们自身有什么样的切身关联,这个关联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的内在动力。以下是这三方面内容的具体展开。
(5)、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6)、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7)、来稿请以纸质版邮寄(快递、挂号信等方式均可)
(8)、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是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武器的批判,是现实的批判,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9)、第一:论证了“异化劳动”概念,论述了正在行程中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10)、《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时,他只处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离历史唯物主义还很远,但这部书稿却标志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正如他自己回顾这段经历时所说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11)、本期刊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投稿请认准以下官方渠道(其余皆为假冒,请勿上当)。
(12)、因此,“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也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费尔巴哈的这一唯物主义方法
(13)、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是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武器的批判,是现实的批判,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14)、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1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16)、无疑,《导言》这篇雄文所揭示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然而,新时代继承发扬这种批判思想,首先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批判对象、批判目的发生了哪些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导言》中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德国制度及其背后的哲学,目的在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实现人的解放;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矛头则直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危害的“负面的社会现象、错误的社会思潮、悖谬的思想言论”等,目的在于运用批判的武器解剖其产生的根源、揭露其真实的面目、消除其形成的危害,从而为青年一代拨开思想迷雾,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举批判的武器,主要是借鉴《导言》从批判的实质、逻辑、精神等构建起来的批判话语体系。易言之,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高举批判的武器,主要在《导言》所构建的批判的话语体系内展开。
(17)、我们首先必须说明“现实”是什么。在这里,第一个要避免的误解就是“现实”指的是经验事实。这点绝对是黑格尔极力反对的。在其《小逻辑》的导言第6节中,黑格尔很明确地指出了“经验”与“现实”的关系:
(18)、 黑格尔法哲学遵循的是思辨哲学一以贯之的从抽象到具体、理想到实在、必然到自由的思维进程。按照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逻辑,包括法哲学在内的客观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运动、实现自我的一个环节;在法哲学中,家庭和市民社会又是国家理性自我认识、自我运动及实现自我的环节。从家庭、市民社会到国家的发展过程是抽象的国家理性具体化、现实化的过程。法哲学的思辨性表明黑格尔不是揭示事物在发展中符合逻辑,而是竭力说明逻辑如何在发展中产生事物,逻辑的发展是内容,真实事物的发展反而成为现象。从本质上看,黑格尔法哲学是逻辑学的补充,泛逻辑主义的方法又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合使法哲学充满了神秘性和抽象思辨性。
(19)、费尔巴哈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早在1839年在《哈雷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就标志着他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公开的、彻底的决裂。随后,他于1841年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特别是1843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更加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20)、“武器的批判”并非指武装斗争,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长期的“武器批判”,绝非使用武力赶跑英国统治者,圣雄甘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理性,用理性唤起民众的力量,反对使用暴力,开展“不合作运动”。
(1)、《导言》也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产物。在1842年以前,在大学读书和《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在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37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联系,并开始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的立场去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斗争。1842年年初,在大学任教的愿望破灭以后,马克思通过为《莱茵报》撰稿以及任该报主编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在此期间,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马克思日益觉察到经济因素和物质利益的作用以及社会关系的客观性。1843年夏,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即物质生活关系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尽管此时的批判仍然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这一结论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后来唯物史观中“经济结构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原理,但是毕竟迈出了转向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步,并推动马克思将其视阀由政治、法的观念转向物质利益、经济关系。马克思后来说,他当时通过对法哲学的研究,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此后,马克思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在那里他撰写了《导言》,标志着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转变。
(2)、国家怎样同家庭和市民社会发生关系,——这是由“情势、任性和本身使命的亲自选择”所限定的。因此,国家的理性对国家材料在家庭和市民社会中无意识地偶然地产生出来的。家庭和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天然的基础。从这一基础上燃起国家的火炬。国家的材料应理解为国家的事务、家庭和市民社会,因为它们是国家的构成部分,它们是国家本身的参加者。
上一篇:关于勤学的名言警句摘抄大全84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