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赏析

1、王阳明名言解读

(1)、弘治十八年,王阳明37岁,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继位时年仅17岁,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把持朝政,嚣张跋扈,时人谓之“八虎”,王阳明因上书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后发配贵州龙场做驿丞驿长。

(2)、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3)、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4)、所谓“四民”,中国传统指士、农、工、商。这种排序本身,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不同社会身份的价值评判。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中国社会,士的社会地位最高,农民虽然是劳力者,但由于“民以食为天”,从事农业也非常重要,而工和商则排到了第第四位,被视为“贱业”。

(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6)、▲阳明授学图,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7)、▲阳明授学图,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8)、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9)、比如,我们熟悉的演艺界的标杆陈道明先生。他和钱钟书是好友,季羡林称他的文学素养可以做北大教授。

(10)、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文案,他当时对荣辱得失已有深刻的认识,但对生死还没有悟透,为了更好地参悟生死之道,他命人以石制棺,坐在棺上悟道六七日后,突然超脱意念,达到顿悟境界,他总结凡事欲深究就要跳出“事”之外。

(1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2)、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13)、王阳明名言三:“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4)、“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则属于行,人一见到美色就自然喜欢上它了,不是看见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好色之心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人一闻到恶臭就自然厌恶它了,不是闻到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厌恶之心去厌恶。又比如一个鼻塞之人,即使他看到了面前散发着恶臭的东西,但他没有闻到,所以他就不特别厌恶它,这是因为他没有闻到臭。”

(15)、人人都知道做事先做人,做人成功,哪怕做事暂时不成功也无妨,因为迟早会成功!

(16)、“知”与“行”的关系,是自孔孟开始儒家先哲论述的重点议题。儒家学者都知道“知”与“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一直都是将二者分开,各自论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学问”是“知”, “实践”是“行”,“知”与“行”是两件事。

(17)、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8)、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9)、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2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2、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1)、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2)、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3)、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5)、 所以,阳明先生说“为学大病在好名”,旨在告诉那些为名而读书的人,切莫走错了方向。

(6)、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7)、《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书信,分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8)、王阳明5岁才会说话,到10岁的时候,王阳明父亲高中状元,此后王阳明认真学习,22岁成为举人,29岁中进士,在22岁到29岁这些年间,他潜心研究儒释道的学问,结婚当日,竟然为了与相谈甚欢的老道一同打坐而彻夜未归,可见其对道学研究之忘我。

(9)、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10)、解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11)、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12)、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13)、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4)、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15)、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16)、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7)、解析: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18)、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19)、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20)、善与恶的区别只是一字之差,却是天与地的区别。知善知美,这是圣人,知恶知丑,这是恶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来自于你的内心。就像互联网上,喷子无处不在,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就是为自己种下的恶果的体现。

3、王阳明名言警句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2)、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3)、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4)、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5)、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6)、“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7)、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8)、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9)、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0)、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1)、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12)、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知道“圣人之道,我心自足”,在极度入静状态中就会找到“良知”,良知即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

(13)、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4)、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5)、解析:这条也是讲实战,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从念头上修,否则知道得再多,把圣贤开示倒背如流,但是却不懂得修心,这样就是“行”的缺失,实战的懦弱和不给力!念头一发动,你就要行动了,把这个邪念给断掉,用先生的话叫“克倒”!你必须有实战的执行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理论研究必须结合断念实战,这样才能越戒越好。先生云:“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这些开示都是为了告诉学人一定要注重断念实战!知行合知要深知,行要狠行!前段时间一位戒友说:“戒色必须狠!”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如果你不够狠,你就会沦为念头实战的炮灰!被心魔反复蹂躏,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邪淫粪坑!念头实战很残酷,你必须强过心魔!先生在《静心录》里讲到:“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断念就是杀念,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杀人不算勇者,真正的勇者敢于杀念!杀自己的邪念!杀心魔贼!杀出一条血路!杀出戒色的黎明!憨山大师云:“然所忌者,无勇猛力,不能把断咽喉,不觉相续,则流而不返也。”断念就是要斩断念头的相续,你不觉察,反而跟着念头跑,这样就是认贼作子!敌我不分!阳明先生说过:“用功久,自有勇。”平时要痛下决心练习断念,练之既久,自有斩钉截铁之勇力。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戒色文章提高综合觉悟,关于断念的理论更是要反复学习和研究,深学深悟,融会贯通。

(16)、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7)、到31岁的时候,他开始精研佛教,与高僧论佛谈道,深入研究了儒释道学问。

(18)、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9)、你没看到这朵花的时候,你与花没有任何联系。王明阳并不否认花的客观存在,但一旦你来看花,花只出现在你的主观世界里。很多人宣扬唯物主义,批评唯心主义,这是不客观的。

(20)、本文通过一个独特案例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文化变迁。而王阳明作为儒家代表人物,顺应时代,摒弃传统以商为贱的四民观,一扫儒家陈腐思想,为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了一丝清新之风,确实具有划时代意义。

4、王阳明著作名句

(1)、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2)、总而言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是为了帮助世人脱离偏弊,同时也是为了帮助世人脱离朱熹的“先知后行”之弊。

(3)、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4)、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5)、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6)、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7)、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心念。一个人唯有存正心正念,他做出来的事才能正。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丢了“良知”。

(8)、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9)、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0)、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11)、其妻家劝之从事,遂为郡从事。其友曰:“子又去士而从从事乎?”

(12)、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就像王阳明那样。

(13)、解析:先生这段开示是讲念头实战的,我一直对念头实战的内容格外看重,因为道理可以说得很对,但最终的检验还是断念实战!念头入侵时,就看你怎么办?断不掉,就被邪念附体,身不由己而破戒。禅宗方面讲到断念,也提到了如猫捕鼠,要有猫那样的警觉性,一定要做到念起即断!先生在《传习录》里还讲到:“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5)、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6)、山里的贼看得见,可以对付,但心里的贼藏得很深,很难破。人的心中有4个贼,大概是名、利、权、色,藏得很深,难以根除。

(17)、总起来看,本文篇幅短小,但信息量大。既间接反映了明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又生动反映了商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既反映了传统四民观的顽固,又体现了新四民观的内涵及其在民众中扎根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本文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主动创新的文化自觉。文章主题明确、集中,论证充分,善于运用正面描述、侧面烘托以及引证等手法,叙述与论证相结合,抒情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和逻辑力量,读后使人有入情入理之感。 

(18)、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19)、徐爱向王阳明提问,知行很显然是两件事,怎么会是一件事呢?王阳明让他举例。徐爱举例道:“现在的人都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但实际上却都做不到这些,所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20)、“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5、王阳明名言解析

(1)、我们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无非“真善美”,而为何“真”排第一呢?就因为,假的真不了!真实自然的美和善才有意义!

(2)、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3)、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4)、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5)、在这辽阔而静谧的大海上,手拿锡杖,身驾长风,在月光下飞越,飞越大海,飞越苍茫,飞越沧桑。“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的惊险航程,诗人却写得像一次极富诗意的旅行,因为他心中自有法器,心中自有智慧。

(6)、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7)、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8)、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9)、解析:这条开示是讲对境实战的,人必须经得起境界的考验,现在这个时代邪淫泛滥,生活中和网上会有各种诱惑,你必须经得起考验,这样才能立得住!对境不动心是内在力量的表现,是需要不断修心后才能达到的境界。毁誉荣辱、各种色情的诱惑皆不稍动其心,以沉着、冷静的态度泰然处之,高度稳定、处危不动、处变不乱,每临大事有静气,必须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千魔不改,万魔不退!诱惑再大,你这里都心如止水、视而不见。上网时很容易遭遇诱惑图片,定力差的戒友,他的视线就粘上去了,然后就陷进去了,开始意淫和找黄了。戒色高手看到诱惑就像没看到一样,心里平静得很,在一次次对境实战中,他的定力变得越来越强。之前有的戒友说要看黄来磨练定力,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看黄会导致暗漏,严格来说就算破戒!一位戒友说:“就在第10天早上的时候,欲望非常重,邪念纷飞,怎么断也断不掉,心魔像疯了一样地攻击我,我的脑袋快炸了,最后挣扎了十几分钟,受不了了,最后妥协了,看黄破戒了,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破戒。”一个人破戒可能是遭遇了诱惑,从而起了邪念,也可能是心魔直接入侵,比如一个人独处时,那种邪念就容易冒出来,心魔也会怂恿你去看黄,怂恿你去试,把你拉入怀疑和诽谤。我们必须要学会识破心魔的阴谋诡计,坚定自己的戒色立场,绝不动摇!在实战中感觉自己断念不行,那就要在平时狠下功夫练习断念,断念如断砖,是需要一个练习提高的过程的,看过一位练铁砂掌的师傅,一掌下去五块砖就裂了,人家也是练出来的,每天都在练,那个手掌练得跟熊掌一样,真的下了很大的苦功,最后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感觉他断砖像切豆腐一样容易。戒色高手断念轻松而容易,同样也是练出来的啊!不断练习,功力就会逐步深厚起来。断念就是上阵杀敌,断念就是刺刀见红,戒色最根本的就是要赢得断念实战,在对境时一次次磨练,看看自己是否动心了?不动心是最好的,能够做到念起即断也很不错。要立得住,真的很不容易,你的定力必须足够坚固,像金刚山一般坚固,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阳明先生云:“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必须拿出一股狠劲和拼劲,不能坐以待毙,你必须不顾一切地强大起来,唯有强过心魔才能不破戒,否则就无法摆脱被奴役和蹂躏的悲惨命运。狠狠地学,狠狠地练,狠狠打击心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实干、真干、狠干!

(10)、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1)、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12)、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13)、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4)、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15)、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6)、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17)、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18)、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20)、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2)、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3)、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4)、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5)、因为一个人本色是什么样的,伪装只能一时,这就应了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7)、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8)、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9)、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0)、解析: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11)、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12)、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13)、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4)、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15)、▲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16)、解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千字文》:“景行维贤,克念作圣。”“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战胜自己的妄念,努力仿效圣人。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提出了“克己功夫”,能克己,方能成己。克己就是克念,必须战胜自己的妄念,妄念是指不切实际或不正当的念头,不正当的念头就是邪念,一切负面的念头。克念其实就是在修心,我们戒色必须要战胜邪念,心魔的表现就是邪念袭脑,先生说过“破心中贼难”,心魔贼的确很强大,是BOSS级别的老怪!一个人必须要修炼克己的功夫,断除邪念就是走向光明,跟随邪念就是步入黑暗!圣贤提倡克己,因为圣贤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贼,如果让这个贼做主,后果不堪设想。很多戒友本来戒得好好的,但是突然某一天心魔贼跳出来了,把他重新拉入了怪圈。只有克己才能主宰自己,成就自己,必须战胜心魔贼!

(17)、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18)、“圣人教育人们,一定要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知,否则的话,就是未知。这是多么重要实在的功夫!现在非要说知与行是两回事,这是什么意思啊?我说知行合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连我立言的宗旨都不明白,只知道争论知与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呢?”

(19)、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20)、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1)、“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王阳明

(2)、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3)、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4)、翁笑曰:“子乌知士之不为商,而商之不为士乎?”

(5)、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6)、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7)、现在回头看,我们便懂得了他为何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8)、▲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9)、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0)、王阳明说:“这种人的知与行已经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了。世上从未有知而不行的人,知而不行,就是未知。圣人和先贤教人知行之道,正是要恢复知行的本来面目,并非随便地告诉你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因此,《大学》举了一个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例子给人看,那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11)、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12)、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

(13)、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14)、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15)、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6)、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17)、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18)、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

(19)、▲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20)、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1)、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2)、他一身正气,喜欢做那些看似“无用”的小事,不喜欢应酬和客套,在演艺圈那个大染缸里他无疑是一股清流。

(3)、王阳明曾对弟子黄直诉说过自己提倡“知行合一”说的动机:“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4)、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5)、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6)、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优美的小短文100字小学129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