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观点

1、苏格拉底主要哲学观点评价

(1)、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2)、从来没有人看见过苏格拉底做什么不虔敬或反对宗教的事,或者说过这样的话;他甚至不讨论其他演说者所偏爱的话题“宇宙的本性”:避免推断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的现象是被什么规律制约的。相反,他总是力图证明为这样的问题而费神是愚妄的。首先,他常问,是不是因为这些思想家们以为自己对于人类事务已经知道得足够多了,必须寻找这些新的领域来训练他们的头脑,还是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忽略人类事务而只研究天上的事情?更令他感到惊异的事,他们既不能看出,人类无法解开这些谜团,因为即使那些最自以为是地谈论这些问题的人,他们彼此的理论也互不一致,而是彼此如疯如狂地相互争执着,因为有些疯狂的人对于危险毫不惧怕,另一些人则惧怕那些不应当惧怕的事情;有些人在人面前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不觉得羞耻,另一些人甚至害怕走出去和人们在一起;有些人对于庙宇、祭坛或任何奉献给神的东西毫不尊重,另一些人则崇拜树干、石头和野兽。因此,他容忍那些考虑宇宙本性的人。有些人就以为存在就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有无数的世界;有些人以为万物是在永远运动的,另一些人则以为没有任何物体在任何时间是运动的;有些人以为所有生命都有生成和衰亡,另一些人则以为不可能有任何东西曾经生成和灭亡。对于这些哲学家,他问的不止这些问题。他说,研究人类本性的人认为,他们将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所选择的其他人的利益,在适当的时候把他们的知识付诸实践。那些探究天上现象的人是否会想象,当他们发现这些现象据以产生的规律时,他们也能按自己的意愿制造出风、雨、不同的节令以及他们自己可能需要的任何东西来?抑或他们并没有这类的期望,而是仅以知道各种现象的原因为满足?这就是他对于那些从事这些问题之研究的人所做的评论,他自己的谈话中是围绕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

(3)、这个阿派朗不停地运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分裂出冷和热、干和湿的对立面,从而产生万物。比如,热和湿形成了气,冷和干结合形成而来土,冷和湿一结合就产生了水,热和干一结合就形成了火,这样水火土气就有了,然后水火土气再组成万事万物。

(4)、柏拉图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5)、欧:那样做当然完全正确。但是我想你是在谈论欺骗或者虐待朋友。

(6)、就像一个刚开始学步的幼童,不管他走的多么摇摇晃晃,战战兢兢,他毕竟开始摆脱了爬行,开始了直立行走,开始了灿烂人生的第一步。

(7)、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8)、快乐的秘密并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

(9)、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10)、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11)、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12)、柏拉图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是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全真全善的理念世界,凡世上的万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

(13)、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14)、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5)、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曾经写道:“我向你们保证,有一种治疗灵魂的医术。它是哲学,不需要像对身体的疾病那样,要到我们的身体以外去寻找它的救助方法。我们一定要使用我们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去努力变得能够治疗自己。”这正是苏格拉底通过他的街头哲学想教给他的同胞的。他会跟他在城中散步时碰到的任何人开始谈话(雅典的居民并不多,所以大部分市民都相互认识),去发现那个人相信什么,重视什么,他们在生命中追求什么。

(16)、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17)、今天用在BB中用ClasIn做了第二次直播,讲的是雅典时期的科学,讲到了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一般认为,雅典时期,希腊哲学出现了一支重要转向——从主要关注自然和宇宙的问题,转向关注社会和人的问题,而苏格拉底就是促成这一转向的一个重要人物,因为他公开反对“宇宙本性”进行研究。

(18)、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

(19)、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20)、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最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2、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主张

(1)、应该说,阿那克西美尼在阿那克西曼德的基础上是前进了一步,因为他把阿那克西曼德的“不定”具体到“气”这种物质上来了,气比水更加无定形,但更有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阿那克西美尼把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做了个综合并上升。

(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

(4)、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不关注与人类意识和生活无关的自然,及探讨这样自然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在这一点上,他与智者派十分一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哲学的转向。他的哲学的核心指向是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他从来不试图创立一套脱离生活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派关于真理的虚无主义立场,终其一生强调追求真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生。因为他相信“知识即美德”,没有人明知一件事是错的还故意去做,所以使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5)、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公式是“知识即美德”。他认为,知识既是美德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相反,恶行即无知。无人自愿为恶或者知道什么是善的而不去做。这似乎与人们通常的认知不一致。但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不是对行为本身的知识,而是关于“怎样的行为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的知识。

(6)、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7)、苏格拉底的哲人生涯可以概括为对理性的信念和追求,而苏格拉底正是通过从容赴死进而体现了他的学说:“追求理性,追求真理,哪怕面对着大多数也决不盲从苟且。”也通过他的死,唤醒了人们:“人是多么狂妄虚骄,缺乏理性,如果不能自觉用理性来指导自己,人就会误用自己的热情,滥用自己的权力,把美好的理念变成闹剧甚至悲剧,公平正义资源也就得不到合理分配和利用。”

(8)、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9)、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10)、2017年11月22日(周三)18:00,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大讲堂-西方哲学的伟大时刻”系列讲座第2期于中央美术学院17号楼202教室举办。本场讲座的主题为“西方哲学的日出(1)——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申白主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理论系主任王浩主持。

(11)、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2)、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

(13)、我的阅读经验告诉,趁着年轻,一定要把人文阅读的3条线系统学习下。这3条线分别是:中外历史,欧美文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我觉得没有这3条主线,你以后的阅读会东鳞西爪,碎片化,很难成体系。当然,你说我就是找我感兴趣的阅读打发时间,那另当别论。

(14)、第他的理性怀疑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的做法。

(15)、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16)、同时,阿那克西美尼的观念对后来的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以及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多多少少都产生了影响。我们下一篇就讲讲他们的哲学观点和人生故事吧。

(17)、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18)、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

(19)、比如,《哲学的慰藉》从苏格拉底讲起,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没有专门讲,但学习西方哲学,你不可能撇开这师徒二人,特别是柏拉图,他的对话录不仅充满着哲思,更是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我希望上《哲学的慰藉》这一模块的同学,最少要把柏拉图的比较经典的对话录认真读几遍,我到时也会给大家推荐几篇)。所以,怀特海曾经这样说过:西方2000多年的哲学史都是在为柏拉图做注脚。

(20)、另一方面,苏格拉底也第一次在哲学中引入了目的论的构想,他认为事实世界的背后存在着某种秩序,每个事物都有其功能和目标,都朝向善。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存在,理性地行真正符合人性之事就是德行,也就意味着实现一个人的功能。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认识真理、践行善行、获得幸福、实现人性应有的功能都是一致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眼中真知与至善一以贯之的完美世界。

3、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观点概括

(1)、即便如此,这对徒弟和徒孙最多也只部分地解决了苏格拉底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便是作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代表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虽然看上去洋洋大观,从者如流,但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中楼阁。到了十六世纪,大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就对这种自然哲学提出了连篇累牍的申斥:

(2)、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3)、苏:那么,在某些情形中,我们必须将同样的行为放在两栏上吗?

(4)、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

(5)、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转到注重研究社会伦理和人。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6)、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7)、就是这一句话,哲学开端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希腊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都是诉诸神话传说。大约和荷马同一个年代,有个吟游诗人叫赫西俄德,他写了一个《神谱》,讲世界和诸神的诞生以及诸神之间的纷争。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希腊神话,希腊神话里的神并不是高高在上高风亮节,他们和人很像,也争风吃醋,尔虞我诈,比如宙斯就喜欢找小宙斯的老婆赫拉又是治理小三专业户。

(8)、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9)、苏:再假设一个小孩需要药物,但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东西并吃了药,从而救了他一命。这一欺骗行为怎么样?

(10)、这些言论对希腊的自然哲学和自然哲学家当然是非常不友好的,对此大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eorgeSarton,1884-1956)有过这样的评论:

(11)、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12)、 当他的雅典同胞因为亵渎神灵而审判他时,他对他的同胞说,“我四处游逛,就是为了说服你们当中的年轻人和老年人,不要去在意你们的身体,或者你们的财富,而是要努力‘使灵魂达到最佳状态’。”他文雅、幽默、谦虚地引导人们去省察他们的人生哲学,把他们带到理性之光下。跟苏格拉底谈话是最普通、寻常的经历,但这些会彻底改变你。跟他谈话后,你就不再是原来的你了,突然之间你觉醒了。

(13)、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他和中国的孔子有区别,并非为了教育后代,并非为了君主的统治,并非为了社会的道德.他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于是产生了后人所谓的哲学.他为自己的思想的实现建立了一所学校,来让别人从中受惠,但最终却形成了整个"学院派".

(14)、柏拉图关于可知事物的学说是他所提出的真实(真理)论。首先是感觉对象与知识对象的根本不同,感觉的东西不是知识的来源或对象,相反亦是。他在《共和国篇》中提出洞喻(洞穴比喻)来阐述这种根本不同,借洞穴中的世界与阳光下的世界对比,洞穴中的人是被束缚,比喻被感觉以及习惯束缚的灵魂所见的世界与事物,而洞穴外阳光下的世界是解除了这些束缚的灵魂所见的真实世界。

(15)、这三个问题从一千多年前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能够给出一个定论。

(16)、比如苏格拉底,生卒年代你就要刻在脑子里,因为他的生死和很多重大事件对应或相关,他卒于公元前399年,在他饮毒自尽的5年前,就是公元前404年,雅典输了打了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其实苏格拉底被雅典投票处死,和这场战争雅典战败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说,有些年代,与其纵横交错的事件比较多,你记下来,便于横向对比一些历史事件。

(17)、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

(18)、好了,我觉得我不能这么写了,不然这个前苏格拉底哲学不知道要写多长了。我们还是讲泰勒斯。

(19)、当然,你也可以认为阿那克西曼德非常高明,他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恰恰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用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作为人间你说得清又道得明的万事万物的本原,这本身就有点牛逼轰轰的感觉。大约就是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吧。

(20)、苏:那么,假设一位将军必须处理某个对其国家犯了极大错误的敌人,如果他征服并奴役这个敌人,这样做错了吗?

4、苏格拉底的哲学观是什么?

(1)、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4)、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5)、苏格拉底哲学核心的乐观信息是,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我们可以省察我们的信念,选择去改变它们,而这将改变我们的情绪。这种能力是内在于我们的。我们不需要向教士、心理分析师或药理学家下跪,去祈求救赎。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随笔作家蒙田说得很好,他说,苏格拉底“为人性做了一件大好事,指出它可以为自己做多少事情。

(6)、古希腊著名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对苏格拉底极尽讽刺之能事,嘲笑苏格拉底不务正业、不切实际,行走在空中。然而,黑格尔却说,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的描述是公正的,因为它的确使人们可以反对一切权威或者看上去最“天经地义”的观念。“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要用人类理性检验一切——这种精神本身,正与苏格拉底的名字一样,代表了哲学的起点。

(7)、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8)、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古希腊哲学最重要的三位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想必是对哲学稍有兴趣的朋友都非常熟悉的。他们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巅峰,是几千年西方思想的源泉。小猫哲学课堂将在介绍他们生平和思想的同时搭配原著选读,让我们共同和那个人类还年轻的时代最伟大的灵魂对话,共情人之为人追求真知、真理、至善的初心。

(9)、第他对法律的职能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很尊重法律。科学的健康发展以道德纯洁、诚实以及个人和社会的素养为必要条件。一个糟糕的公民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10)、苏:那么虚伪怎么样?虚伪应该被放在哪一栏?

(11)、“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太阳神庙门楣上的一句铭言。苏格拉底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左右铭。“认识人自己”对苏格拉底来说有两重含义:一是他认为,人不能徒劳的去研究自然,把握自然是神的职责,人的智慧在神面前是毫无价值的,人只能认识人自己。

(12)、第他坚持清晰地定义和分类。如果我们对我们所谈论的事物没有尽可能正确的认识,那么讨论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在科学中甚至比在哲学中更重要。

(13)、苏格拉底没有自己的著作和完整的哲学体系,大多从记载中探索,目前认为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的内心,强调认识自己。

(14)、欧:我想我们不得不将这一行为放到正义一栏中。

(15)、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学派的发源地都不在希腊本土,前面两个是在爱奥尼亚(今土耳其境内),而后面两个在意大利南部。大家可以看下下面的地图,当时环地中海东部都是希腊势力范围。下面这个地图上的许多名字,希望大家记住,你在看希腊历史的很多书中,它们都会频繁出现。

(16)、还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展现了苏格拉底的过人品格。《会饮篇》中描述了他完全不为美貌所诱惑,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忍耐力惊人:无论对饥渴还是寒冷的忍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冷得可怕的冬天,他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却比那些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更若无其事。他为了追求哲学放弃了让自己生活富足的机会,一生生活在贫穷中。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要对抗僭主还是大多数人的意志,他永远毫不动摇地坚持真理。所有这些,都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对追求真知和至善的完美诠释。

(17)、事实上,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任何一个有具体形态的物质都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所以,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叫阿派朗的东西(aperion),我们把它翻译成“不定”,所谓的不定,就是没有规定性,即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性。

(18)、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我们了解他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一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一是柏拉图。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主要记载见他的著作《回忆苏格拉底》,而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中的很大部分众所周知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这两个人的著作分别多大程度上代表“真实的”苏格拉底。一般认为,色诺芬的记载具有较强历史价值,而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还要更多地到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寻找。但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的思想,有多少真正代表苏格拉底,有多少代表柏拉图本人,又是另一个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柏拉图早期作品更多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晚期作品更多代表柏拉图本人。虽然学界对柏拉图作品的时间本身亦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对话录中,《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欧绪弗洛篇》等是了解苏格拉底最重要和可靠的来源。

(19)、另外,意见不是知识,意见可以众多,知识与意见相对立。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是不能获得感觉,那种类似感觉的领悟、直觉、洞察,并不是表浅的感官的感觉。柏拉图在《共和国篇》中提了出重要的说明——线喻(线段比喻),提出对于感觉的对象的揣测意见、信念意见、理智的知识与思考的知识。揣测意见或称影像意见,是具体的、杂多的,不具确定性。信念意见相比揣测意见更靠近真实。这些意见还需要区分,其中包含了真意见与虚假意见,而真意见接近知识。理智的知识是切入变动的领域并与之发生关联,但更接近真实。思考的知识要用概念、思想的材料来把握,离真实最近。

(20)、阿那克西曼德应该是最早的物种进化论的发现者。他认为,动物是从海里的泥变出来的,我们人类是从海里的某种鱼变化来的。当然,真正把物种进化这个事情系统说明白了,那还是2500年之后的达尔文了。

5、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2)、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3)、真理。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4)、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5)、                           

(6)、这篇对话最终没有给出关于“虔敬”定义的结论。比起结论,苏格拉底更关心的是清晰定义概念的方法本身。准确的定义是清晰思想的基础和工具,也使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动摇了相对主义——如果事物有明确的定义,就意味着特殊事物多样性的背后存在着稳定的本质——对这种本质的追求是苏格拉底同他之前的哲学家的共同之处。相信这样的本质存在,多样性就无法如智者派所认为的那样推导出相对主义。

(7)、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8)、有这样一个人,在他人口中为智者,却对自我生活要求很节俭,一生都过着艰苦的生活;有这样一个人,对哲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有这样一个人,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但是反对他的人也数不胜数……

(9)、而培根自己则明确指出,“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新工具》第58页)。培根强调自然知识必须具有“事功”,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功利主义。实际上,他是把能否达成预期的“事功”作为检验自然知识的一种途径,也就是受他推崇的实验过程,从而将具有“事功”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认识论的高度。

(10)、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1)、但是,阿那克西曼德自己也说不清这个“不定”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正是因为说不清楚,才可以成为万物的本原,万事万物就是从这个不定中来,消灭后又回到不定中去。

(12)、灵魂是主导性的,而努斯也就是心灵是主导的主导,苏格拉底接受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大量补充。努斯是纯粹的精神与思想本原;它自身是静止的,自身不运动变化,但它安排事物朝向善而有序地运动,在灵魂中使灵魂的活动走向善;它要成为主导者、安排者,使人的生命能呈现出一个和谐秩序的整体,内部不会存在严重的冲突、矛盾、困难;它可能被感觉被习惯,也可能会被遮蔽,但努斯自己不会被扭曲,因此无知是人最大的一个错误。

(13)、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14)、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当智者派到处以诡辩宣扬a和非a都同样可能正确时,苏格拉底似乎就是挽救这个混乱时代的定海神针。他和智者派一样关注认识论和伦理学,一样对权威持怀疑态度,但他在哲学立场上恰恰站在智者的对立面。他坚定地告诉我们,世上有普遍的真理和道德规范,人类理性可以认识它们。他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和实践美德的典范。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整个人生,就是一部鲜活展开的哲学教科书。

(16)、本次讲座充分围绕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伟大哲人的具体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以丰富的哲学观点与例证来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探析,令人感觉回味不尽。

(17)、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18)、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19)、但要记得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个绘制世界地图的人,虽然我估计那个世界地图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地图完全不是一回事,最少,那个时候的希腊人,不会有中国的概念,也不会有美洲的感念的。另外,他意识到宇宙应该是个环绕地球的球体,而不是人们肉眼可见的半球体。

(20)、由于年代久远,这两个学生和泰勒斯一样,生卒年代都不是很详,大约都是生活在公元600年前后的人。

(1)、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对真知和至善的执着追求。在最后的申辩中,他说,自己就像雅典城的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宁可得罪所有人,宁可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处死,他绝不能违背神谕,停止哲学思考和讨论。

(2)、阿那克西曼德不同意他的老师说的万物源于水,比如你说生物来源于水很好理解,但你说火是怎么来源于水的呢?我们中国人讲,水火不容啊。另外,万物源于水,又复归于水,这个过程到底怎么样的,泰勒斯也没有解释。

(3)、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而苏格拉底则倡导“有思想力度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对理性的尊重;

(4)、这一方法的起点是对一切观点的怀疑。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未经仔细审视的观念都不值得拥有,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们头脑中经常存在很多模糊、混乱、空洞的思想,可能来自某种权威或流行观点,也可能只是偶然进入了我们的观念,必须通过问答将它们澄清。问答往往从看似最显而易见的方面开始,最终迫使谈话人得出清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认为确信的、简单的观点中自相矛盾之处往往暴露无遗。

(5)、关于获得知识的方法,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论述,而是以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活剧式的示范。他认为,得到可靠知识的可靠方法就是规范的对话和问答,即“辩证法”(dialectic)。

(6)、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

(7)、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8)、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9)、米利都学派鼻祖泰勒斯也被后人认为是希腊哲学之父和希腊科学之父,他有个很有名的学生,叫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这个人也有个很有名的学生叫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他们三个并称米利都学派三杰。这很像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10)、正如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里所说的,“(前苏格拉底哲学之一的)米利都学派的重要性不在与它的成就,而在与它所尝试的东西。”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把古希腊作为哲学的起源,就是因为这些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

(11)、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独家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12)、我们来讲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前545)。他是第一个提出了哲学中的本原这个概念的人(英文为arche,你见到很多英文单词都是以arche为前缀的),虽然泰勒斯讲万物来自水也是讲本原这个概念,但泰勒斯没有正式提出这个概念。

(13)、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对话中首次描述这种办法。因为这种反诘法,苏格拉底被视为西方伦理道德哲学之父。

(14)、爱情犹如麦地里采麦穗,弄不好就会空手而归。

(15)、就像写芝加哥大学的补充文书。很多学生讲芝加哥大学的大文书实在太烧脑子,有的题目都不知道要问你什么也不知道要写什么,总之就是太绕了。我给学生的建议就是,他绕你你就绕他,最好把招生官也绕晕了,最好写出来的东西你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什么,但看上去一派高深莫测,招生官也不知道你在写什么,那你的目的就达到了(开玩笑)。 

(16)、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17)、2:传播真理的方法.有好多人有好的想法,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世界上那么多的人.现实中,我们应该学习他做事情的方法.

(18)、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19)、苏格拉底相信,通过辩证法的问答,就可以引导人们得出真理,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像思想的助产士。从认识论上来讲,应该说他主要站在理性主义一边,认为人的内在理性,而不是外在生活是认识真理的基础。他提出了“灵魂”的概念,而他所谓的“灵魂”基本等同于理智、性格的能力和人格的结构。当然,苏格拉底也不否认有观察事实这个层面上的知识,但他将对特殊事物的观察与对一般和普遍概念的分析区分开来。至于在此基础上提出普遍概念是最实在的存在的理念论,虽然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出于苏格拉底之口,但一般认为是他的弟子柏拉图的代表思想。

(20)、第他运用了一种可靠的逻辑发现方法(他的助产术法)以及辩证法。必须把科学家培养成这样的人:他们能进行没有逻辑缺陷的论证,否则,他们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1)、我们说泰勒斯是哲学家,其实他更多是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数学上的贡献好像还挺多的,最有名的是到了埃及,利用中午的阳光和自己的影子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反正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大约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哲学家的样子,好像啥都懂点。比如,泰勒斯发现磁铁可以吸铁,据此得出结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磁铁之所以能吸住铁,那是因为磁铁内部有灵魂。当然,泰勒斯这里说的灵魂,不是我们现在的精神特质的灵魂,更多的是一种物质形态。

(2)、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3)、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4)、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就算他来自于雅典的一个中产家庭,鼻子扁平,嘴唇肥厚,眼睛凸出,身材矮小,外貌近乎于丑陋,但他却用和相貌一样朴实的语言成就了神圣的思想。

(5)、写到这里,我想提醒各位,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有些年代是必须要记下来的,精确到年,有些可以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至于哪些要精确到年记下来,哪些知道个大概,你学时间就了,自然会分辨出来。

(6)、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追求真理不能外求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7)、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恒定的,这个本性总是追求着自己好的生活,即“使灵魂尽可能地善”,也就是追求幸福。人们选择去做的事情,即使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事”,做的人也一定认为是能带来幸福的。比如小偷在行窃的时候,也是希望以此获得幸福,只不过这种对幸福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一个真知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真正符合人性,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8)、苏:如果他拿走这个敌人的财物或者用策略欺骗他,这些行为怎么样?

(9)、接着是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念,他认为灵魂不朽且轮回,保持人的健康良好是对下一周期的生命的关切,因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带着善恶进入下一个生命体,对下一个生命的命运有极大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与轮回思想,并把对灵魂的关切上升到希望灵魂能够更真实地看到真实的高度。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精选柏拉图说过的名言126句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