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言行一致的名言
1、孔子关于言行的观点
(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论语》"
(2)、译文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论语》
(5)、(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7)、(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8)、译文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11)、(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1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录吧,语录一般具有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明了、诙谐机智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语录?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孔子正能量的经典语录,欢迎阅读与收藏。孔子正能量的经典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和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8)、译文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9)、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20)、导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下面是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译文,欢迎阅读!
2、言行一致是孔子的名言吗
(1)、(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2)、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孔子
(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孔子
(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5)、(《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6)、(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论语》
(8)、有教无类。《论语》--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9)、(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1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11)、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韩婴《韩诗外传》
(1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1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14)、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1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17)、(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8)、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1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20)、但是不幸的是,在儒学的发展中,没有发扬广大!大儒们提出了三纲五常来取代孔子的平等思想!
3、孔子的言行名句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译文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4)、孔子讲夫妻关系,双方是平等的,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5)、译文《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6)、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10)、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11)、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1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15)、(《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18)、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所以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一个故事: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迪。
(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0)、(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的优点,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孔子言行合一
(1)、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2)、(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4)、译文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5)、(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10)、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 潘序伦
(11)、(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12)、(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3)、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14)、(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16)、(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18)、(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1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2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5、孔子言行一致的例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6)、(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9)、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10)、·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1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13)、(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1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18)、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19)、译文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20)、《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2)、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5)、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7)、(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8)、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9)、(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0)、(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1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1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14)、(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16)、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17)、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1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20)、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3)、译文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5)、译文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7)、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8)、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9)、(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0)、(《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2)、(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1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1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17)、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1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上一篇:精选孔子最经典的名言10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