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文雅的佛家名字

1、给自己取个佛号名字

(1)、所以我们晓得佛说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门。这也是每一个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只是我们因为没有经过修持,所以发不起来。假使经过修持,我们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发起五眼的功能,这是第一层问题。

(2)、霍奇林迷妹儿:从前的名字是真好听,辛弃疾,谢道韫,柳如是,林徽因,高渐离,沈从文,郭沫若,朱自清等

(3)、佛同须菩提讲,假使有一个学佛的人说:我如果成了佛啊,我把我那个佛国天堂,布置得比现在第一流观光饭店还要好,阿弥陀佛那个观光饭店也不过如此嘛!

(4)、从大的方面来说,即用出生的年份、季节、月份来纪念取名。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的元春,其名的由来在第二回中就有交待,子兴道:“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所生,古名元春”,老舍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即农历立春第一天,其父便给他起名:“庆春”。

(5)、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6)、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就是自己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这一节就代表了十二分类的自说,是佛提出来的问题。

(7)、(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8)、所以佛问须菩提,佛眼看这个世界,恒河里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须菩提说当然是呀!佛的眼睛同我们的眼睛看的一样,沙就是沙。如果你问佛怕热否?那么假设佛在这里的话,我们的答话,佛!你在这里一样的怕热,还是要我们开冷气才可以,除非他是化身来。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报身在,冷暖饥寒一样的存在,一样的感受。在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所以圣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众生修成的。

(9)、人名如张一鸣、闻一多、吴三桂、张三省、张九龄、陆九渊等。

(10)、世人“认幻为真”,二乘“认幻为假”。认“真”认“假”,皆是两端上着意,不是“中道了义”(“中道”不是“中间”),不是般若智慧。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世人执着于五蕴幻相,结果,被“五蕴幻相”所系缚,不得自在。二乘人执着于“空定寂灭”,结果,被“空定寂灭”所系缚,也不得自在。

(11)、真正的佛法就是这一句话,佛把彻底的消息都告诉我们了。有一个东西可得吗?得到个什么?如果买一个萝卜,买一个南瓜,还有个东西可以带回来;但是得道得一个什么都没有!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诉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执著,放下万缘。

(12)、(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3)、(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4)、二是依据属相的内在,注意名字的字形,以趋吉避凶,当然毫无根据,权当了解一下。

(15)、这是学佛的第一步,也就是学佛的结论。先通达无我,怎么样无我呢?先要把身见丢掉,一般人学佛打坐,不能得定,就是因为身见的问题。有身体的感觉,有身体的观念,再加上身体里玩弄气脉,任督二脉,前转后转,丹田等……那都是玩自己的鬼名堂,都是身见。所以白居易学佛有两句诗:「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

(16)、人生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好坏,甚至于应该生那一种病,或者环境上应该有那一种遭遇,都是这个业识的作用。业识分析起来非常麻烦,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了解,我们坐在这里活著的人,是身体在这里起作用,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于业识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讲身布施,身布施很难,因为业识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17)、(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8)、「形象由来不是真」,这个形象是一切虚妄偶然的存在,不是真的。但是物质世界与形象是那里来的呢?「都依心色起闲因」,唯心是道,心物一元,是心的力量生成了这个形象。「可堪举世疑狂客」,佛法本来叫你不要著相,不要执著物质世界的东西,可怜这个世界上,这一班没有智慧的凡夫众生们,「偏向枯桩境里寻」,偏偏都向那个枯了的树桩里头去找。我们打起坐来,一念不起,等于是个枯桩,这个枯桩有个典故,就是雪窦禅师的一首诗:

(19)、我们先从教育来说,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会体会到佛说的这个道理,的确一句都不假的。一个教书教了几十年的人啊,在我认为是受罪,是罪业深重才教书,那真是非常痛苦。这话怎么讲呢?假使有一百个人听课,同样一句话,这一百个人的反应和理解,统统不同。有时候甚至老师说是白的,结果很可能有五六个同学告诉你,老师说是灰的。所以从事教育多年的人,会感觉到教育是一件受罪的事,非常痛苦。另一方面讲,一切众生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人的意识。所以,现在有一门新的学问叫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20)、从这些名字里可以看出,家长对女宝宝的期望,首先是“快乐阳光”,其次为“珍贵出众”,再次为“文雅不俗”。此外,诚信守诺、事业兴盛、社交能力,也受到了新时代家长的关注。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不占主流。

2、好听文雅的佛家名字,居士名子怎么起? - 求盲科普

(1)、姓名的整体结构和形体,不仅要从字的笔划入手,还要着眼于字形的变化,要注意字形的协调与美观。姓名中的每个字的笔划应该相对均等,这样才能给人以稳定感和平衡感。否则,就会看起来不美,写起来不舒服,姓名整体上应该讲求一些“建筑美”。

(2)、什么叫灭度呢?使他离苦得乐,进入涅盘。所谓涅盘的境界,就是离苦得乐,灭度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要看到灭度两个字,以为是把他砍头杀了,那还得了!灭度就是涅盘两个字的翻译,是形容辞,走入了寂灭、清净的境界;是回头是岸那个岸。这个境界也就是离一切苦,得究竟的乐。要想学佛,第一个动机,就是要有这个心。

(3)、这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4)、为什么一念慢心起就长出了人面疮呢?原来是在十世前,也就是西汉时期,晁错就是人面疮的前生,袁盎就是悟达禅师的前生。当时吴楚七国造反,袁盎因在汉武帝面前说了很多讥毁中伤晁错的馋言,害得他在东市被腰斩,这个深仇大恨,晁错一直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但因为十世以来,袁盎都是身为净戒高僧,使他没有机会。如今由于你受皇上的恩宠,又心生傲慢,我才有了机会乘虚而入。所以,就示现人面疮来报复你。可见,身为高僧的悟达国师,也依然难以逃脱造口业的报应,好因迦诺尊着者化的三味法水洗清了这桩十世冤仇。口业的果报可说是非常的厉害。而且,在我们身、口、意三业之中,口业最容易造。所以,唐朝道宣律师就语重心长的告诫学佛之人,千万不要造口业,以免堕落轮回受苦报:“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所以,口业会对一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有句话说:“一言九鼎。”是说话不轻易说出,一旦说出,绝不轻易食言。所以古人说“言多必失”,因此我们说话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在讲话方面很注意慎重的话,我们就会减少很多犯过失的机会,因此《法句经》中说:“夫人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是说我们在这世间,一把斧头在口中,这把斧头会砍到自己的身体,即是因为恶语,换句话说,讲坏话伤害的是本身,而非别人。所以要注意别说坏话,莫造口业。另一种对造口业的解释即是贪口福而造作的恶业。我们嘴巴吃饭,摄取饮食,是为了资养色身,延续生命,保证生存。然而现在人们却为了贪求口福而造作口业。人们讲究饮食和口福其实是在吃掉我们的世界,就在我们生活着的城市,每天在无数的饭店酒楼,无数的人张开着鲜红的大嘴、龇着白森森的牙,吃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穿山甲、水鱼、田鸡、鲍鱼、小鸭、蛇、鸟等等。如果从高空俯瞰,许多城市沉浸在“吃”的狂迷中,通宵达旦的食街、排挡,满街是吃客的嘴脸,多么失态。万物之灵的人类,真的比动物更加残忍与非理性。

(5)、「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注:长字是长短的长),他问须菩提,假定说有一个人好长好大,佛那么一讲,须菩提马上就接话说:我懂了,你老人家讲,一个人好长好大,实际上是形容啦!没有看过一个人那么长那么大。佛一听他的话,就再告诉他:

(6)、少林独有内功,达摩祖师的绝学,吸取"宇宙能量"为己用,功力愈高,所吸取的能量愈强,它的最高境界是“易筋无尽,唯吾无极”。

(7)、第五种是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观一切众生只有慈悲,只有慈爱。慈悲是两个观念组合起来的佛学名辞,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爱,至善的爱;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爱,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无条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来,一切众生皆值得怜悯,所以要布施众生,救众生,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8)、来源:综合浙江新闻(zjnewsapp)、人民网、浙江在线、新浪微博及网络

(9)、无意识又是什么呢?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在佛学上是第六意识背后的一面;譬如现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灵感呀,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超过了第六意识,有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的业识。我们活著自然有触觉的感受,这是业识。这个业识属于第六意识的最后面,是第七八识的范围;现在心理学就很难解释,还在研究中。

(10)、点评:“映涵”选自唐诗,诗意为:清澈的泉水在阳光下闪耀荡漾,一眼看去,辽阔的水面一片银白之色。“映涵”很适合作为女孩的名字,符合女孩清新淡雅的气质,寓意宝宝金相玉映、茹古涵今,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气质十分出众。

(11)、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名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古代中国人的姓名比现代人的更复杂,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号。有地位、有文化的人还往往以自己的住地或志趣为自己取号,如唐代诗人李白幼年居住在四川的青莲乡,故给自己取号青莲居士。除了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

(12)、(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13)、缺少文化内涵和底蕴(09%)。单字叫青、丹、维、云、聪、方、宁、平、江、琴、洋;或者辉、燕、梅、华、阳、纲、东、庆、明、英、健;或者军、红、兵、斌。双字也是国庆、卫华、建国、建军、胜利、卫星、跃进、四清、文革、红卫、治国,或者里面加个小字,小纲、小军、小伟、小华、小红、小东、小庆,文雅点的不过是将小改为晓而已。还有反其道而行之加个大字,即大庆、大军、大明。一个简单的字再重叠,什么冬冬、方方、亭亭、圆圆,现在大学教授、校长、作家、名流,也是兵、军、钢、明、国庆、胜利。只有当文化丧失,当父母的根本没有文化,名字才高度一致,看不见有什么文化意韵和内涵。

(14)、吉祥:师父,学佛后,能不能骂人?或者说恶口?因为有些事有些人太让人受不了?

(15)、中国人有很多好名字,比如元济、斯年、相伯、寅恪、平伯、寅初、廷黻、用彤、实秋、语堂、云右任,看这些文化名流的名字就可知文化含量以及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所具备的文化。民国初年“四张”张作霖、张宗昌、张敬尧、张勋都是贫苦出身,上一代也没读过书,但除了勋字以外,其他名字都有一定文化层次。事实上,民国许多绿林出身的行伍将领、军阀,名字都挺有文化内蕴。

(16)、是护体的硬气功,运用自身内力达到罡气护体的效果,练成金钟罩的人可以承受拳打脚踢,对方力量越强,反震力越强,甚至普通的刀剑也伤不了他们,是少林武学中非常高的武学修为。

(17)、(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18)、当人成佛的时候,就要具备大丈夫相,佛经上很多地方赞叹大丈夫相之重要,等于佛经上很多地方说,女性要成佛的时候,必须先要转男身,转大丈夫相,才能成佛。但是有几本大乘经典,佛都吃瘪了,碰到河上女,碰到胜蔓夫人,都是结过婚,而且生过孩子,但却即身成佛。她们把佛当面说了一顿,佛说:「如是如是」,夫人啊,对的,没有什么分别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也不须要转男身。所以不要落在小乘知见上。现在这个金刚经,佛又把女性不能成佛的说法推翻了。佛,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而见呢?你看到三十二相,那个相貌堂堂的,叫做佛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19)、(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20)、所以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烦恼是烦恼;能够把烦恼、痛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行为,心理上的心性,这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菩萨是积极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要处处牺牲自我,必须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说,佛为什么让人家砍他的身体?他是为了证明给世人,修证佛法确有其事,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晓得。

3、禅意佛性的女孩名字

(1)、布施两个字不可以轻易谈,你说这里出十块钱,那里出一百块钱,是布施吗?你是算过的,这一百块钱拿出来,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还有八千一万在身上;那不算布施。只有自我牺牲去助人救人,才算是真布施,所以真正的布施之难,这一点须要注意。至于有些人布施了一点钱,还希望留下一个名字,走过来看看,啊!我都布施了,怎么还没有名字?那个不是布施,而是施布了,布施倒过来了。所以学佛要了解布施之难,真布施须要真放下。这里谈布施没有提到钱财,只说以身布施,这样一个人,无始劫来以身布施,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是佛又说了:

(2)、吉祥:师父,很多师兄在师父或在寺院时间长了,总是以自己是红人自居,有些瞧不起他人,他是寺院或者说是师父的VIP吗?

(3)、(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4)、(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5)、 动物类,用龙、鹤、凤凰、虎、豹、龟、麒麟、鲤等表示祥瑞的动物入名,如李龟年、褚圣麟、孔鲤、黄松鹤等等。

(6)、前面这一节的结论,是佛自己提出来心的问题,由眼见到心。他的结论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可是一切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拚命想在一个不可得的三心中,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在座许多学佛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你要想打坐把心定住,那还是犯这个错误。

(7)、(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8)、行:时行、行敏、行俭、行可等 谦:先谦、谦益、知谦、希谦等 

(9)、再如孟浩然,这个名字大气恢弘,来自《孟子》:“吾养吾浩然之气”的意思。又比如老舍,原来叫舒舍予,那是把舒字拆开了,意思是牺牲自我,有佛家的思想在里面。金庸小说里面有很多很妙的名字,如王语嫣,语笑嫣然,一听就是美女的名字,得了中国文学的神韵。又如郭靖,杨康,是“靖康耻,尤未雪”的意思,寄予了国仇家恨。传说李白7岁能作诗,父亲作一首七绝诗,前两句:“春风送暖等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他母亲接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小李马上就接上:“李花怒放一树白”。此即李白名字来由,李花当然是白的。这个名字既富于诗意,又简洁明快,象征着皎洁的人格,还蕴涵了道家空静无为,飘然出世的文化色彩。宋朝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写文章解释如何给儿子起名。“轼”是古代车上的一个横栏杆,若要登高远望,包括作战时要站立起来,就必须扶着它才能保障安全,所以苏轼字子瞻,即瞻望、望远之意。“辙”是车轮碾出来的印。前有车,后有辙,它如同轨道保证车不颠簸、不偏离,因此苏辙字子由,“由”即有规矩,但是又能行动自由之意。

(10)、这里怎么注解?「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一句话最重要,学佛法千万要记住。大家学佛的人,都带有宗教性,佛在那里?佛在佛堂那里;佛在那里?佛在庙里;或者佛在西天,那就糟了。佛在那里?佛就在你那里,「即诸法如义」。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那一点法不是佛法,任何世间法,正如中庸所讲:「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就是如来,都可以到的;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所以叫诸法如义。这一点特别要注意。

(11)、「搏空为块块非真」,过去讲老庄的时候曾经讲过,道家有一位谭峭讲的话:「搏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把物质虚空的地方,建筑了一个房子,虚空就看不见了,只看见房子,所以搏空为块,变成一块,见块而不见空。「粉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把物质的物体打破,变成虚空了,只看到空就看不到物质了。这个就是要我们怎么样除去身见。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有身体,功夫做不好,不能入定,就是被这块东西挡住的原故;所以我们引用这个道理而说明,搏空为块块非真,这一块物质东西不是实在的。

(12)、中国人的姓名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家讳显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直至近几十年,有人专以祖辈父辈的名字为名,才使这一传统彻底消泯。

(13)、(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14)、(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15)、以身布施很难啊!譬如我们现在输血给人家,或者把眼角膜捐给人家了,有人受伤,需要一块皮去补,把自己身上割一块去帮他等等,都是身布施。另外妈妈生孩子,父母带孩子也可以说是身布施,不过看不出来,还布施得很愿意,很高兴呢!劳碌一辈子,最后被儿女骂一顿,说你这个落伍的老头子,愈骂愈高兴,这就是做父母的布施。其实严格讲起来,这不算布施,因为父母的爱儿女,是基于自己私心的爱。又如你爱一个人,愿意为他服务,算不算布施呢?这是布施的行为而已。实际上,这是你的疑心,贪嗔疑慢疑的疑,愚疑的疑。我们常常引用龚定庵的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真布施是舍掉自己舍不得的,是一种自我牺牲。譬如说只有砍掉我的膀子,才能够治好你,我愿意砍掉给你,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布施。所以以身布施,非常难。

(16)、最要紧的一句话,金刚经这个经典的本身,有「不可思议」,想像不到,「不可称量」,没有办法去量一下有几斤重,或者多长。总而言之,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可是你们注意下面两句话啊!这个功德那么大,大家都研究了,大家都带一个功德回去吗?都没有带走,为什么?因为此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一个经典的内涵,是为了真正发大乘心,大菩萨道的人说的,也是为最上上乘,不是普通智慧的人,而说的经典。他说假使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当然,我们不一定是上上智,可是,能够接受,读诵研究这个经典,「广为人说」,普遍向人家宣扬的话,「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佛,完全知道这个人。佛可以给你证明,他完全可以看得见,完全可以了解这个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他说,这样的人,不久的将来,都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什么理由呢?

(17)、什么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印度的习惯。印度这个民族不太注重历史,觉得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记那么清楚干什么?对于数字一个两个,一万个两万个,开口就是八万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个月做一季,也是一年十二个月。佛经上讲时间,一天分三时,就是三个阶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日分就是中午,后日分就是下午,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一天。

(18)、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那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19)、嘿!这个是菩萨心吗?这不是菩萨。这是说每一个人成了佛,都有他的国土。所谓庄严国土,不是物质世界的庄严,是心庄严;心的善行,功德圆满,心念清净,才是真庄严。所以说,如果有一种庄严的心理,这个已经不是菩萨心了。

(20)、(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取一个有佛有缘的名字

(1)、(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2)、中华民族的姓名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母系氏族社会起源的姓遗传下来的姓只有任、姚、姜三姓,其他的不是消失就是人口极少。而父系氏族时的姓却大都保留了下来。据统计到今天我们中国的姓氏已达到了1193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3)、但是佛的话,为什么讲的那么客气?那么严重?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引用楞严经两句话就可以了解,「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佛说的,后来禅宗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同于佛的行;并不是说你就是佛,是等同于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这样的人,了解他对于金刚经般若智慧如此透彻,这样的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4)、「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这是真正告诉你佛法的奥秘。他说一个真正得道的人,佛经上讲,一得了道,他就现出来大丈夫相,就有特别的相,这个叫做具足色身。色就是肉体的四大,地水火风,平常我是这样告诉你,但是真正的道理,「即非具足」,是不可以著相的,有形有像都不是啊,因此叫做「具足色身」。

(5)、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可以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唐宋以后,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字”可以是成年之后由尊长起的,也可以自己起的,或朋友赠与的,“字”往往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

(6)、中国人重名整体有多严重?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

(7)、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

(8)、你看,又回头了!又是老问题,这个须菩提也同我们一样,够罗嗦的了!金刚经一开始,他就问佛这两个问题,佛一路给他讲下来,讲到了现在,他老哥是等于为我们问话,老师啊!我还没有懂咧!他说一个学佛的人,刚刚要发大乘心,要想成佛,想明心见性悟道,「云何应住」呀?我的心定不了啊,怎么住?住在那里呀!「云何降伏其心」呀?我的思想烦恼多得很啊,怎么把它降伏下去呢?还是这个老问题。你看,很滑稽吧!假使把它当一个剧本,不要当佛经看,这个演员够罗嗦的了!

(9)、譬如我们在座许多青年学打坐,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呢?因为你身体血液还在流,身上的感觉还是有,是业识静不下来;业识茫茫,静不下来。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这个业识茫茫,把身体的感觉放下来,当然大彻大悟;就算不大彻大悟,也可以小彻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讲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身体的感觉布施不了,越打坐病还越多。有些人,静坐学佛,把那个业识的陈年老帐,通通翻出来了,这些非要还不可,把它还清了,了脱了以后,才能得解脱,才能够开悟。这个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轻、中年、老年,业识的因果连续不断。学佛的经常有一句话,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啊?

(10)、  我们的新房自然也顺乎民情,不过没有金玉之器,仅预备一个车汪沟烧的红瓦盆。旧年农村兼用洗脚,所以也称洗脚盆,虽不雅,也好听些。

(11)、如“炉火纯青”中取“纯青”,“鹤立鸡群”中取“鹤群”,“平步青云”中取“步青”或“青云”,“特立独行”中取“特立”。

(12)、第十八品是一体同观,同观是什么?同观是见道之见,明心见性之见。所谓了不可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间,就是那么一个真现量,当你有的时候就是有,空的时候就是空,非常平实。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时候就是悲哀,悲哀过了也是空,空了就是说这个现象不可得,并不是没有,是悲哀过去了,后面一定来个欢喜。欢喜的时候也是不可得,也会过去,也是空。空不是没有,空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一个名辞而已。不要把「空」当作佛法的究竟,这样就落到悲观,那不但证不到小乘之果──空,那还是个邪见,也就是边见。所以见、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证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学佛法就有这样的严谨,一定要注意。

(13)、但是功夫又是什么地方来的呢?般若见地来,智慧不透彻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为大彻大悟,那就是气象局发的警报,路上有雾,小心撞车的那个「雾」了,就看不见了。这个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阴影的境界。

(14)、我们的心灵世界中的色受想行识,本来就是我们的心灵的现象,我们看不透它们的刹那生灭的本性,因此,我们丢弃自己的本位,捕风捉影地去追逐它,领受它,思想它,并付诸于行动去占有它。只要是有了行动,就会有得失成败。只要是有了得失成败,就会有得意与失意。只要有了得意与失意,就会有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这样地“弃本(心)逐末(相)”,不是佛家所说的大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弃本逐末的人,没有认清万法的本源,等于是忘了镜子,而去捕捉镜子中的影子。等于是忘了大海,而去追逐大海中的浪花。影子岂能捉得住?浪花哪得恒长久?心镜性海含万相,不取不舍本自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倒不如那稳坐青山的老仙翁,将个大江涛涛一时收。只要我们体证到了这个心性大海,那么,生生灭灭、千姿百态的浪花(世间万相),则无一不是我们自己。

(15)、诗词出处:"映空虚漾漾,涵白净悠悠。"——《全唐诗赋得玉水记方流》

(16)、为什么这里提到身布施呢?大凡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情最难布施,第一件是钱财。我们常听四川朋友讲一句笑话,「钱、钱、钱,命相连」,那个钱真是与生命一样要紧;所以钱财最难布施。但是等到要命的时候,绝对慷慨的把钱财付出去,只要保命就好了。

(17)、如“国团圆”这个名字,三个字都是全包围结构,且不说语音如何,仅从字形讲,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缺变化,完全是封闭式的。这就是名字的整体不协调带给人的不良印象。

(18)、如果是大智慧的人,会像那个老鹰一样,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这个境界就空了。我们后面的猎狗勤快得拚命跑,转啊转啊,跑啊跑啊,就在那里找这个境界,找一个空!

(19)、说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时候禅宗的二祖,他尽管是接了达摩的衣钵,最后还是受报;多生多世欠的命债,最后还是要还。佛法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一个祖师在被杀头的时候,写了一个偈子:

(20)、(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5、大气 儒雅 的书香名字

(1)、(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惟意识,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忘记,所以说能够思惟、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3)、如:武岳,谐“五岳”,吴畏,谐“无畏”,江不凡,谐“将来不凡之意”,石古今,谐“识古今”,王孜立,谐“自力”(语出成语“自力更生”),但,“孜立”明显好于“自力”,孜,勤勉的意思。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精选个性签名酷拽冷血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