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郑的名人

1、姓郑的有哪些历史人物

(1)、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丶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延平郡王,台湾的统治者,郑成功长子。

(2)、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3)、“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三国志·荀攸传》

(4)、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6)、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宋朝百家姓上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 ”等排名。

(7)、郑效峰(1916年-1993年),湖南耒阳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干部部部长、工程兵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军区政委、山西省军区政委。

(8)、  发源于河南,昌盛在浙闽台的郑姓,是中国著名大姓,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家郑国;西汉大臣郑吉;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朝画家郑虔,诗人郑谷,任宰相者九人郑惜、郑殉瑜、郑余庆、郑纲、郑覃、郑朗、郑从谠、郑畋、郑延昌,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南宋史学家郑樵;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朝航海家郑和(原姓马,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书画家兼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复光;民国电影编剧、导演郑正秋,词人郑文绰,吉林省政府主席郑洞国;当代林学家郑万钧,历史学家郑天挺,作曲家郑律成,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词曲研究家郑骞,电影导演郑君里。

(9)、郑裕玲郑裕玲,1957年9月9日生于中国香港,演员、主持人。1975年中学毕业后入香港佳艺电视台艺员训练班。熟悉郑裕玲的人,都说她性格开朗,诚实有礼,努力勤力,又有原则,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演员———缺点是锱铢必较。郑裕玲有一个嗜好是储蓄,钱,带给郑裕玲最大的安全感。

(10)、姓氏起源:出自姬姓,以祖上居地为氏。出自姜姓,亦以祖上居地为氏。出自战国时西门豹之后,以祖名为氏。

(11)、姓氏起源: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12)、三国时期,郑胄任吴国建安太守,居住在候官县(福州市区西部和闽侯县的西北部),是为郑氏入闽第一人。

(13)、(郑绰,季汉势力的将军,在平定汉嘉太守黄元叛乱时留下了姓名)

(14)、姓氏起源:夏侯,出自姒姓,以爵号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

(15)、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16)、主要名人: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拓跋恂等。

(17)、姓氏来源:源于身份,出自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属于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18)、郑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

(19)、姓氏起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李氏之后李穆改为拓跋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20)、姓氏起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中部大人慕容,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源于高辛氏,出自秦汉时期鲜卑族慕容,属于以部落首领名号称谓为氏。

2、郑姓古今名人

(1)、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着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2)、郑氏族人倡导仁义爱民、尊师重孝、亲友和睦,家族文化经历住了淘沙长河的流转考验,时至今日仍木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郑氏祖训微言大义,一字千金,字字珠玉,更是为郑氏族人的齐家修身之良言警句,为郑氏的昌盛发达敦实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4)、郑成功(16026-160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5)、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6)、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7)、郑姓在福建繁衍得很旺盛,特别是唐宋时期,福建郑氏可谓是名人辈出,桃李满天下。

(8)、主要名人:司马迁,司马相如,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等。

(9)、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10)、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11)、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12)、郑本炎(1918年-1997年),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湖北省孝感大悟县人,建国后历任步兵学校副校长、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3)、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郑”,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郑氏家族”,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郑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郑氏文化,传播郑氏正能量。

(14)、“鄱阳、新都民为乱,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郑胄、将军钟离牧率军讨之”——《三国志·孙亮传》

(15)、“是月,冯翊山贼郑甘、王照率众降,皆封列侯”——《三国志·文帝纪》

(16)、“孤城郑妪能相人,及范、敦、达八人,世皆称妙,谓之八绝云”——《三国志·张昭传》注解

(17)、郑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18)、中国十大名门望族,太牛了!很多姓氏都出自这里

(19)、“十二月,以光禄勋郑冲为司空”——《三国志·齐王纪》

(20)、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3、中国姓郑的名人简介

(1)、在西方文献中,则以「Equan(一官)」闻名於世;Quon丶Iquon丶Iquam丶Equan所指均为其人。

(2)、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3)、韩国现代集团的创始人,出生在朝鲜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经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从一个移民劳工变成韩国最大商业集团的创始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的建设和六十年代的工业化发展给郑周永带来一个又一个获利丰厚的合同,他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到汽车、轮船和机械制造,还有半导体与电子产品。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郑周永雄心勃勃地参加1992年总统竞选,但未能当选。自从1998年金大中总统上台执政,郑周永赶了一群牛走过板门店,并给朝鲜送了一船粮食,领导韩国商界扩大与朝鲜的联系,对南北朝鲜改善紧张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4)、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5)、漫漫历史洪流中,郑氏先祖前辈以其过人的智慧,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及绚丽多彩的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6)、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

(7)、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8)、郑玄(127——200):东汉北海高密内,字康成。少为乡啬夫,后受业太学,师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复从张恭祖学《周礼》、《左氏春秋》、《古文尚书》。后事马融,博通群经,融以为尽传其学。既归,聚徒讲学,弟子千人。桓帝时d祸起,被禁锢,杜门修业。北海相孔融深敬之,命高密县特立“郑公乡”,广开门衢号“通德门”。建安中征拜大司农,寻卒。著《毛诗笺》、注《三礼》,另注《周易》、《尚书》、《论语》。玄以古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自成一家,号称“郑学”。

(9)、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10)、姓氏起源: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11)、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12)、郑佳欣郑佳欣,1974年10月28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1996年,郑佳欣接拍个人首部电视剧《梦醒五棵柳》,从此开启演艺之路。1999年,因出演古装武侠剧《小李飞刀》中林仙儿一角受到关注。

(13)、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14)、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

(15)、    发源于河南,昌盛在浙闽台的郑姓,是中国著名大姓,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家郑国;西汉大臣郑吉;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朝画家郑虔,诗人郑谷,任宰相者九人郑惜、郑殉瑜、郑余庆、郑纲、郑覃、郑朗、郑从谠、郑畋、郑延昌,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南宋史学家郑樵;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朝航海家郑和(原姓马,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书画家兼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复光;民国电影编剧、导演郑正秋,词人郑文绰,吉林省政府主席郑洞国;当代林学家郑万钧,历史学家郑天挺,作曲家郑律成,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词曲研究家郑骞,电影导演郑君里。

(16)、△郑守增,1944年生,陕西米脂人,解放军中将。1944年出生,1962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第21集团军副军长、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2001年晋升中将军衔。

(17)、泰国的曼谷王朝不仅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而且现在华人在泰国的地位也比较高,泰国的前总理,英拉、他信、阿披实等都是华人后裔。

(18)、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郑氏一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依然熠熠生辉,郑氏家族名人辈出,人才济济。

(19)、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并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

(20)、郑秀文郑秀文,1972年8月19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省潮州,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郑秀文以百变形象和唱跳俱佳著称,被誉为“梅艳芳接班人”。

4、郑姓最出名的人

(1)、郑贵卿(1911年—2002年),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建国后历任广西军区桂林军分区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2)、郑姓国民四处散逃,后居襄城、荥阳、郑州、淮阳、商丘等地。

(3)、分布地区:如今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还有极少数量的西门氏族人零星分布。

(4)、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

(5)、郑买嗣(?—909年),汉人郑回七世孙,世为南诏清平官(即宰相)。郑买嗣曾为南诏重臣。乾宁四年(897年),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天复二年(902年),郑买嗣起兵杀死隆舜之子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 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6)、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

(7)、 郑 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8)、子产(?—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他是郑穆公之孙,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子产在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9)、分布:据说在河北唐山和广东广州都有独氏(由独孤姓演化而来)族人后裔少数分布。

(10)、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郑姓历代名人494名,占总名人数的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五位;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1%,排在第十二位;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3%,排在第十八位;郑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99%,排在第二十二位。

(11)、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12)、作为3000年后的我们,当承前启后,继承郑氏的优良传统文化,弘扬郑氏祖训精神,团结所有郑姓宗亲,多联谊交流,为郑氏发展献策献计,培养后继人才再创郑氏辉煌。

(13)、(郑熙,汉末三国各郡县叛乱总有人会支付代价)

(14)、主要名人:独孤信,独孤驼,独孤伽罗(独孤皇后)等。

(15)、另外,由于拉玛五世对西方文化比较了解,所以也善于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寻求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维持国家的独立地位。

(16)、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17)、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18)、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河南荥阳郑氏郑炫入闽,居福清白石村。

(19)、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20)、△郑宝华(1948~2007),河北省丰唐县(今唐山市丰南区)人,海军中将军衔。曾任海军南海舰队副参谋长、海军福建基地参谋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院长、海军副司令员等职务。

5、中国姓郑的名人有哪些

(1)、在完成此书的基础上,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台测天望远镜。另著有《郑元甫札记》(手抄本)、《郑瀚香遗稿》(手抄本)、《安徽通志稿》有传。

(2)、郑希怡郑希怡,1981年9月6日出生,香港歌手、演员,为英皇娱乐旗下艺人。舞台上的郑希怡,用舞蹈展现着内心的妩媚和温柔,成功树立了“新一代DancingQueen”的形象。无论在歌唱事业,还是影视事业中,总是将自己最美好而真诚的一面展示给观众。

(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晚唐宰相,以书生意气破黄巢起义军。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

(4)、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5)、“臣与安丰护军郑翼”——《三国志·毌丘俭传》注解

(6)、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7)、“又遣士郑像出城传消息,或以语恪,恪遣马骑寻围迹索,得像还”——《三国志·齐王纪》

(8)、署广西柳州府知府,湖南宝庆(今邵阳市)知府,山东济东泰武道员,湖广安襄郧兵备道(今湖北之安陆、襄阳、郧阳三地区,当时各为府)。致仕后家居近20年。其府第今存。

(9)、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郑姓历代名人494名,占总名人数的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五位;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1%,排在第十二位;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3%,排在第十八位;郑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99%,排在第二十二位。

(10)、郑氏族人倡导仁义爱民、尊师重孝、亲友和睦,家族文化经历住了淘沙长河的流转考验,时至今日仍木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郑氏祖训微言大义,一字千金,字字珠玉,更是为郑氏族人的齐家修身之良言警句,为郑氏的昌盛发达敦实了基础。

(11)、(郑玄、郑益恩、郑小同也放在一块,郑玄是汉末时期名士,在经学方面登峰造极,他结合自身所学还创立了“郑学”。郑益恩是郑玄之子,仅有的事迹是在支援孔融的路上被杀。郑小同是郑益恩之子,因为掌纹与郑玄相似得名,他曾教授过曹髦,听过司马昭一句“宁我负卿,无卿负我”后被鸩杀)

(12)、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d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年七十四。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精选言出必行打一字谜语140句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