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这一系列偶然的巧合,看起来自然而然,细想起来却又意味深长,因为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将原本不同世界里的两个人推到对方面前。
(2)、而萨宾娜一直钟情的那顶礼帽,她喜欢赤裸着带着这顶帽子的意义,就在于这是女权对男权的赤膊相见,是对整个媚俗时代的反戈一击。如果她再有多一点的耐心,她和弗兰茨的词汇或许会像害羞的情人,慢慢地、怯生生地走到一起去,像一种旋律自然地融进另一首歌曲。或许在弗兰茨的真情感化下,她会重新成为一个自愿放弃攻击性的女人。
(3)、“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4)、“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是重;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是轻。因为我们无法比较,不能后退,没有如果,一个猛子扎进生活以后,只有死亡能最终解脱。
(5)、 排便的那一刻,是创世说无法接受之特性的日常证明。两者必居其一:要么粪便是可以接受的(那就不要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要么创造我们人类的方式是无法接受的。(不知道在说什么,295页)
(6)、如果说特蕾莎是托马斯的孩子,那么萨宾娜就是托马斯心里的一个纹身。他无论如何不会忘记的女人。
(7)、托马斯是一名外科医生,年轻有为,帅气多金。婚姻却是失败的,和妻子生活不到两年,就离了婚。
(8)、但事实是,如果他每到一处都带着这样的生命支撑体系,那这意昧着特丽莎还得继续她的噩梦。
(9)、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10)、有那么一两次,托马斯除了胃的压迫感与归来后的失望感以外,觉不出一点儿同情。
(11)、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思散文”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就是这些高见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也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艰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又不喜欢思辨的人不要看这本书,看了也白看,因为你看不懂。
(12)、那这本书真的是令人嗤之以鼻的吗?为什么它会成为昆德拉最负盛名之作?为什么还会被《纽约时报》高度评价为:“这是一本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13)、 “kitsch永远是人类的组成部分”那我们是不是必须kitsch,或者可以问kitsch是不是正面的现象?
(14)、特蕾莎多年后终于明白,她的软弱是以退为进,利用托马斯的同情和怜悯,她得到了一份异化的爱的变种。她假装闭上眼就可以看不见托马斯外面的众多情人,她用持久的耐力将一个风流的男人最终驯化成一只兔子。
(15)、前两日,他感到甜美的生命之轻托他浮出了未来的深处。而今天,他却被从未体验过的重负所击倒,没有什么比同情更为沉重了。而且对他来说,想象会强化痛苦,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16)、“看来,你都变成我所有作品的主题了,”她说:“两个世界的拼合,双重暴光。真难相信,穿过浪子托马斯的形体,居然有浪漫情人的面孔。或者这样说吧,从一个老想着特丽莎的特里斯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被浪子贩卖了的世界。”
(17)、 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18)、这段答案来自——《小说的艺术》。可是扪心自问,那种透彻心扉的虚空,感觉到的是无力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答案。
(19)、如果他们能在一起呆得更久一些的话,他们是能够开始理解对方用语的。他们的词汇会象害羞的情人,慢慢地、怯生生地走到一起去。
(20)、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让很多人不能承受,究其原因是前几章关于哲学思想的论述,让一众希望一睹大师之笔风采的读者望而却步。昆德拉不像现在的许多作家一定要接地气儿,上来就要抱住读者的大腿,反而是在一开始就警告你,只想单纯看爱情三角关系的读者可以放下这本书了。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什么电影
(1)、而托马斯,直到遇到一个女人,一个希望他消除灵肉两重性的女人,才重新思考这一问题。
(2)、作家史铁生在轮椅上写下对生命的哲思,他觉得人活着,逃不开意义,不是这种意义,就是那种意义。
(3)、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4)、 千万不要通过这个观点(随时勃起)来追寻倍受无能折磨的人类那永恒的梦想。(永恒的梦想是什么?)
(5)、在乡下,他俩度过一段幸福时光,直到葬身于车祸。
(6)、什么是媚俗?米兰·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一个美学概念,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从宗教的角度而言,媚俗是对“上帝是否排便”的一种否定,不是说“上帝不排便”,而是连“上帝是否排便”都不应当予以讨论的,这样一种“媚俗”。
(7)、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干的,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所以他的前半生选择去找一些“性友谊”诠释自己的哲学观念“轻”;而他的伴侣,他所爱的人特蕾莎却完全是个“重”主义者,她要求灵和肉必须是统一的,她对待爱情的态度爱情是纯粹的,她不允许其中有一丝的肮脏之物。所以她必然要背负生命之重,因为她放不下她对待爱情那份特殊的执念。这份执念就是来源于他母亲的想法“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她想去证明自己在托马斯眼中的特殊性,但她忽视了,如果一份特殊性需要被证实,那这份特殊性便是可有可无的。她扛下了生命之重,这份生命之重不仅来源于她的母亲,也来源于托马斯的生命之轻。
(8)、往浅了说,这是一部发生在布拉格的爱情小说,男主角为消除寂寞,通过私密途径感受每个生命的不同个性,流连于不同的女人。
(9)、如今这个社会很少在产出寒门贵子这样称号的人,为何?正如一期扬州晚报的时评说:“出身低微,不但没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动力,反令其找到自暴自弃的理由,才真是悲哀。”我们既无法去选择那些可以承担生命之重的家长,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能够承担生命之重的孩子。我们可以痛恨那些无法承担生命之重的家长所给我们的伤害,甚至可以做出回击,但最后,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我想我会悔恨,这不在于我多高尚的可以宽恕一切罪恶,是我觉得,算了,没必要对一个即将迈入尘埃的老者发泄自己内心的苦楚,因为世界上的人都有一丝怜悯。正如卢梭说的:“怜悯心是一种自然情感,它可以通过克制个体的自爱来促进整个物种互相保存,在尽可能不伤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可以克制那位老者对年轻的我摧残的这份苦楚,我也克制像个孝子一样的去侍奉他。我承担了那份作为儿子生命之重,但我没有悔恨,我的内心是轻的,但那位老者,内心一定会悔恨当初的罪孽,他表面上是轻的,可内心却是沉重的。因为他承受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0)、经过特蕾莎的描述,米兰昆德拉用童年的创伤所带来的思想的沉重,赋予了她脆弱却又执拗的性格。对于特蕾莎来说,表面看来托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实上,她的沉重感来源于她的思想。她一向在这个思想的重压下,不堪重荷。而对萨比娜来说,背弃是轻的,其实并不是轻,而是无法承受的一种逃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托马斯也许和萨比娜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吧。又或者,他们才是一类人,都是背弃了自我的人。书中有这样一句:“从此,萨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萨比娜是一名捷克画家。而书中的萨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满着矛盾的集合体。米兰昆德拉居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畅的叙述这个故事,这些冰冷的,又闪着诱人光芒的文字,让人心清冽也让人心蛊惑。
(11)、灵与肉分离的生活,貌似带来自由和快乐。他觉得,这样活着,才是真实的自己。
(12)、这句话出自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
(13)、反抗自为女人是愚蠢的,骄傲于自己生为女人亦然。
(14)、无所谓爱情,遇见了,喜欢了,就格外用心去爱。没有理由没有缘由,相识相爱相忘都是这般合情合缘。见识过的短暂,其实也不觉得那些短暂有什么不好,紧锣密鼓的当下,总能以短暂的振奋和欣喜,带来爱的永恒纪念和忘却,而不至于无法承受。“时间”这个维度,永远是生命和爱情的不能承受之轻。
(15)、不为任何决定所困,一辈子都飘在半空,活在一朵幻化而美丽的云里。
(16)、 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忧虑则相反,它意味着我们是有所知的。
(17)、真正的哲学真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应生活,创造生活。
(18)、特丽莎说,“她在那儿,困难会比在布拉格少得多。”
(19)、人生就像一座天平,必须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20)、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是禁书
(1)、而kitsch到底是什么?“kitsch是把人来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排除在视线中”类似于上帝之子雅科夫之于大粪这个荒诞的类比,雅可夫在二战期间被德国人俘虏,和一群英国军官关在一起,共用一个厕所。英国人不满他将厕所搞得又臭又乱,诉诸于集中营的德国军官。然而,德国长官拒绝讨论粪便的问题,雅可夫备感羞辱,以扑向电网的自戕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2)、母亲年轻时因为冲动,仓促走进荒唐的婚姻。父亲后来死于狱中,母亲另嫁他人,日子过得艰难。她把自己人生的痛苦归咎于特蕾莎——这个意外到来的胎儿。
(3)、那天,托马斯的桌上摊着一本书,这让他在特蕾莎眼里显得与众不同,让她有一种想靠近他、了解他、也让他了解自己的冲动。
(4)、托马斯看似追求轻飘飘的生活,但却被特蕾莎沉甸甸的爱牢牢的系在生命的长凳上。放弃了他所追求的不同女性的身体,放弃了他用来研究世界的“手术刀”,他与特蕾莎结婚(这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看来都是及不可思议的),一路追随着她,跟随她去到最僻静的乡村,做了一名运输司机。连他自己都无法理解,“怎么能这么快就做出决定”“是不是在这决定背后,还藏着什么更深刻的、超出了他理性思考范围的东西”?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6)、 我们完全不了解那一座座看不见的威尼斯粪城,殊不知我们的盥洗室 、我们的卧室、我们的舞厅和我们的国会大厦就建在上面。
(7)、那些一直想用力赶走的人,等有一天突然不用力的时候,他们却悄悄走了。
(8)、什么是重?什么是轻?开头其实就有答案了。关系是重,孤独是轻。无所谓好坏,一切意义都是人赋予的,从现在起,你可以不需要任何意义,也能很好的过完此生。
(9)、作家木心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10)、这句话意思是:人生的诸般苦事:如压迫、压抑、被侮辱与被损害、荒诞的遭遇、饥饿等一系列导致人精神或肉体痛苦、难忍的事情看似轻如鸿毛的事情,却让人难以承受。生命如此单薄轻微,无法承载过重的负担。
(11)、她终其一生都在背叛,她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和羁绊,她逃离了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快乐地过一生。
(12)、《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米兰.昆德拉的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开头以永恒轮回的话题展开,谈论了轻与重、灵与肉等一些值得思考的哲理性问题。
(13)、 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
(14)、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1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16)、俄国入侵一周之后,日内瓦举办了萨宾娜的作品展览。她在日内瓦的赞助人出于对她弱小祖国的同情,买下了她的全部作品。
(17)、我不敢过分怀疑,因为这本小说实在太有名。我口口声声说不相信权威,其实还是有点相信,因为这不是权威啊,而是权威中的权威,成为经典了。所以我要谦虚地说:好好读书,天天琢磨。不过我想:“得了吧,还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过几年再琢磨,在那时,说不定不用琢磨就读透该书,会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还是我太愚笨。
(18)、她对他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
(19)、“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但一直在托马斯这里追求美与爱的极致的特蕾莎,直到陪伴自己多年的卡列宁死在自己怀里,她才忽然顿悟,原来卡列宁才是自己生命中那束爱的强光。而托马斯是习惯黑暗的人,光对于他反而会尴尬不适,就像一个多年不照镜子的人,突然和镜子里那个自己迎面撞上,反倒成了最陌生的人。
(20)、追求意义,做事讲求原则,积极承担责任,是生命之重。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讲什么
(1)、 他同特蕾莎已经生活了七个春秋,此刻他才发现,对这些岁月的回忆远比他们在一起生活时更加美好。
(2)、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明白自我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我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终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职责,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3)、《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通常这句话是被用来形容人生的悲剧、厄运的降临之类。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5)、她请托马斯去看她的新画室,并向他保证,这间画室与他所熟悉的布拉格那间差别不大。
(6)、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和弗兰茨是小说中的四个主人公。
(7)、 他特别强调说出的“女人”这个词,对他而言,不是用来指称人类的两种性别之而是代表着一种价值。并非所有的女人都称得上是女人。
(8)、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9)、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10)、我不敢苟同特蕾莎妈妈的想法:“认为这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我找不出和我相貌一样的人,这是“肉”的异样性;而我找不出完全和我三观契合的人,这则是“灵”的异样性。没错,每个人的器官都近乎相似,但大同不是值得炫耀的,而小异才是。我为文中那些“抛却了自己灵魂的重负、抛却了独一无二的幻想。抛却了滑稽可笑的自傲”的那些人而可惜甚至是痛恨。他们放弃了自己成为“我”的可能性,而去选择成为一个“那个人”。
(11)、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12)、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13)、 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意中。
(14)、也许比较能理解萨宾娜与弗兰茨之间的那道深渊了:他热切地听了她的故事,而她也热切地听了他的故事。但是,尽管他们都明白对词的逻辑意义,但不能听到从它们身上淌过的语义之河的窃窃细语。如果我把萨宾娜与路兰茨的谈话记下来,可以编出一本厚厚的有关他解的词汇录。算了,就编本小小的词典,也就够了。
(15)、结婚七年,他享受与特蕾莎的美好爱情,又为情人的存在对她进行欺瞒,忍受她的嫉妒和怨艾。
(16)、本来生命已经轻得他无法承受。但他没想到还有他更无法承受的,直到他的生命中出现了特蕾莎。从来不让女人在家里过夜也不在女人家里过夜的他,让她在自己家里待了一个星期。他害怕太晚回家,因为特蕾莎在等他。他在和情人上床的时候偷偷看表,想尽快结束。更有甚者,这个抛弃所有责任,渴望像原始人在森林里恣肆奔跑的男子,竟然为特蕾莎进入了婚姻!
(17)、即使在那时,她的话都使他落人一种莫名的忧伤。
(18)、 除了表演以外,所有这些人还能做些别的什么呢?
(19)、我们都向往托马斯在遇见特蕾莎之前的“轻”,因为那样自由、酣畅,我们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自己的轨迹中,不会因为某些人放弃自己的计划。这样的“轻”是我所向往的,但更应该是被类似婚姻这样的关系所束缚的人所向往的。托马斯对于除了特蕾莎之外的任何女人都不叫做爱,因为爱是要一个人勇于承担这份爱背后的生命之重的,“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对想与他共眠的的欲望体现出来的”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轻”,所以他没有真正的爱。那时的他很幸福的保持着专属于他自己的“性友谊”的小确幸,这份小确幸中没有所谓的生命之重需要他背负,他在肆意妄为的贪恋着这份生命之轻。
(20)、他给病人诊治,却总在病人身上看见特丽莎。他努力提醒自己,不去想她!不去想她!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1)、 他害怕承担责任。如果他请她来,她会来的,并奉献她的一切。
(2)、他不是仅仅因为高兴过分而不能去见她,而是在特丽莎面前找不到离家外出的借口。于是,萨宾娜到苏黎世来了,托马斯下班后去见她。
(3)、 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
(4)、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5)、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a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6)、结婚归结婚,托马斯还是出轨,但是这一点儿都不影响他对特蕾莎的爱,因为他有一种灵肉分离的“特异功能”,在这种“特异功能”中,性和爱是毫无关系的。所以他可以和二百个女人达到肉体高潮,但他的精神高潮只属于特蕾莎一个人。特蕾莎经过了层层选拔,经过托马斯大脑的最终考核,成为了托马斯唯一挚爱。
(7)、但这份小确幸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当然这个女人就是被我除去的特蕾莎。这个被放在树脂深覆的篮子里,顺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婴儿,终结了他的“轻”,当然,正在轻和重之间徘徊的托马斯,并不知情他在向着他所背弃的“重”靠去。他还是风流不断,仍旧保持着自己的“性友谊”。一向轻松的他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选择了“非如此不可”。
(8)、越往西,就离她的出生地——波西米亚越远。她不愿死后被困在棺材里埋葬于美国的土地下,因而立了一份遗嘱,死后火化并抛洒骨灰。“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重之征兆,她却想死于轻之征兆”,死得比空气还轻。
(9)、千篇一律的皮囊也好,万里挑一的灵魂也罢,只有二者完美结合,才能让我们追求爱、享受生命的种种美妙。
(10)、灵与肉,始终对抗,又渴望妥协。灵肉一体,本不可分离。很多人一生所求,便是遇到一位灵肉结合的伴侣。
(11)、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12)、知道人为何总是不能幸福吗?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而人,是讨厌重复的,我们喜欢新鲜。
(13)、关于kitsch,我所不解的(亟待我考证的)如下:
(14)、所以特蕾莎这个孤独的守望者与追求者,承担生命中种种的重,却不能承担爱情中另一个人的轻,以至于她选择了“重”这条必经之路。
(15)、所以她是很多男人的情人,更是自己永远的情人,因为她一直在背叛,一直在脱离既定轨迹。每一个现在的萨宾娜其实都不是现在的她了。这种时刻的逃离,是一种更长久的奔赴。
(16)、某网百科上这样写“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而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等等,我读书少,你能好好说话吗?
(17)、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18)、对于这样的人生,书上写道:“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煮字疗饥,借笔画心。
(20)、有时候,就是给你选择,那选择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择》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必须马上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1)、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特蕾莎所在城市的医院偶然发现一起疑难脑膜炎,请托马斯的科主任前去急诊。
(2)、很长一段岁月里,他不确定自己想怎么活、追求什么才是正确的活法。
(3)、对比沉重,这种空虚应该是人更不能忍受的吧!
(4)、人生的痛苦往往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特蕾莎错误的选择,让她背负了生命之重,但这个选择却是必选的,是她无论如何多少个选项摆在它面前却还是要选的。因为她想去证明她母亲的是错误的,所以她积极求证,却在求证实中遇见了这个叫托马斯的男人,她以为托马斯就是这个选择的证明,最后却发现这个选择根本就是错误的。
(5)、 她们其实是在庆贺面临的死亡,因为死亡终使她们变得绝对相似。
(6)、他和特蕾莎在七年之后分开了,缓缓驶向“重”的托马斯又一次自认为回到了“轻”的领域,可他做梦也无法想到,他学会了承担责任,也就是那份生命之重现在正背负在他身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变得不能再回归“轻”了,所以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蕾莎。
(7)、他笔下的爱情小说如此,托马斯与特蕾莎的故事亦如是——
(8)、她裸着身子,懒懒地走过画室,在画架上一幅没画完的画前停了下来,斜着眼看他穿衣服。
(9)、这句话出自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最出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经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后正式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0)、 唯一能使双方快乐的关系与多愁善感无缘,双方都不要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
上一篇:精选用守望相助造句三年级82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