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
1、卡夫卡城堡象征着什么
(1)、卡夫卡是一个揭露旧世界的天才,他用荒诞、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写出梦魇般的世界。就如同布雷希特称卡夫卡是“一位先知式的作家”,他对人的痛苦和普遍异化的揭露鞭辟入里。卡夫卡在谜一样的难解的隐喻中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无限伸长的梦境空间,就如同K在城堡所笼罩的大网下所表现出来的无法解脱的生存困境。他的叙事文本在整体上采用隐喻,以梦魇般的幻象和现实世界的相似性,编织成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城堡”,令我们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和人的普遍异化。
(2)、所有的角色都在告诉K以及读者我们,这些荒谬性的合理性。以至于这个噩梦般的城堡村庄的岁月仿佛都是我们自己赋予其可怖的意义。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切的不公平或者在我们看来荒诞可笑的元素,都是始于人类、孵育于人类。我们所承受的生活的荒诞,是我们对荒诞的纵容。如果这么一想的话,可以说,卡夫卡从来就不属于荒诞派或者超现实派,而是妥妥的现实派。
(3)、希望大家也能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新奇的想法。
(4)、由于作品构思、情节结构、语言风格新颖独特,魅力无穷,近百年来研究探讨的文献不可胜数,评论者、解读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对《城堡》的阐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城堡》究竟意味着什么?象征着什么?这个“符号”的所指是什么?
(5)、这部作品整体上就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下,就如同开头阴沉的环境描写,空荡荡的环境暗示着这座城堡的虚无缥缈。卡夫卡的小说经常会通过描写真是的瞬间来表现虚无的时间,通过具体的场景来表现玄密的空间感受,就如同文中:“城堡”随着主人公K的出场,在K进入村子的第二天,他便沿着大路向城堡走去,但是无论怎样走,总给人一种“虽然并没有离开城堡,可是也一步也没有靠近它”的感觉,这样的行走,以及之后所下起的大雪,让城堡增添了更多的虚幻之感,是一种令人无法靠近的虚无,给人以心灵上对异化的陌生、孤独、荒诞的强烈冲击。
(6)、《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说。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卡夫卡创作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标志。
(7)、但在小说的结尾,莫言本身也从书信中走了出来,来到了李一斗小说中的酒国,且莫言来到酒国之后的经历似乎又与丁钩儿在罗山煤矿厂的经历又惊人的相似,都一样的觥筹交错、一样的酒酣耳热、一样的不醉不归,以至让现实中的莫言都有了恋爱般的感觉,基于这一点,让人感觉到小说是将荒诞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的对接或隐喻,只怕这也是作者的另一番苦心所在。
(8)、《城堡》是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
(9)、李一斗这条线也离不开酒,只是这一条线上出现的人或事则荒诞不经,如李一斗所写小说中的那个神秘的半人半妖的肉孩或叫小妖精的,每每总是让人联想到李一斗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侏儒余一尺;又如那只从天而降、好似神兽的小毛驴和那条二里长的驴街,怎么又让人想到了江湖一词;还有李一斗的岳父一家人,怎么没有一个正常人;不禁想问:到底是李一斗喝醉了还是莫言喝醉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这部小说又是绝对的荒诞小说。
(10)、书中说,城堡真实存在与K的眼前,但K却找到不到任何一条通达城堡的道路。有人评价,认为城堡好像就象征着某种人生意义,可望不可及,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极力找寻人生意义。克拉姆只是城堡的主人,K想要通过他来进入城堡,此时克拉姆就成了城堡的代言人,就好像我们追逐梦想、获得财富来寻觅人生意义,但梦想、财富只或许只是属于人生意义的一部分,真正的人生意义我们还没有找到,需要一直找寻,直到老去。民图君并未过多去领会其中的意义,民图君只是单纯为其情节起意。
(11)、从《城堡》的情节和作者经历看,卡夫卡所要表达的正是从倾诉自身的经历、痛苦、希冀和追求开始。卡夫卡一生无法突破父亲的禁锢,因此造成理想的幻灭、事业的沦陷和世情的缺失,国别、战乱、种族歧视这些“城堡”让他彻底失去了对现实和人的信任。“回到自己内心的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正像卡夫卡自己说的:“通向内心,启动心的交流,铺设一条心的历程”。“地窖一样的处境中沉思冥想的内心写作方式”。因为,卡夫卡要对所有人表达深邃而有影响力的“普适”思想,那是他的人生追求。
(12)、虚虚实实,亦实亦虚,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氛围和背景,一片真实又虚幻的天地。似非而是的谜团在吸引人去琢磨、揣测,幽默诙谐的笔触,令人忍俊不禁的漫画式的讥讽,在催人无反复阅读、玩味。
(13)、卡夫卡的作品尤为如此,因此不如欣然接受他的种种规则,由外而内地走近他的戏剧,由表及里地理解他的小说。
(14)、卡夫卡认为,一定要阅读让人感到会心一击的书本。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消遣快乐,那不读书的人可能会更快乐。而卡夫卡本身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凿开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斧子。”
(15)、学党史践初心|“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电子书单推荐
(16)、题图:NicolasPoussin丨TheTestamentofEudamidas(1653)
(17)、《城堡》中的人物在卡夫卡的笔下超越了所书写人物的个性,也是一部对每个人都适用的认识自我的作品。正如高年生先生所讲的《城堡》永远没有结尾,卡夫卡只是提出问题让世人思考,但他永远不会解答,他作品里看似荒诞虚无的故事却像预言一样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读不尽的《城堡》,读不尽的卡夫卡,让我们可以不断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养分并且不断地思考现实和人生......
(18)、在这里,初期充满希望的现代范式走到了尽头,与所有早期的范式不同,不仅笼罩着恐惧和昏厥的阴影,而且——谁可以忽视这一点?——也笼罩着从未到场的上帝远去的阴影,即“上帝的幽暗”(Gottesfinstermis)。马丁·布伯,这位卡夫卡的犹太人对话者,使这个词成为时代的密码:“天光变得昏暗,即上帝的幽暗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于当下这个世界的特征。”(《全集》第1卷,第520页)
(19)、下面展开探询《城堡》世界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思想。
(20)、权力控制了村民的生活,也控制住了思想感情,K在村里的生活完全处于被监视状态,无论他到哪里,总有人如影随形。K是城堡的闯入者,因为他的到来破坏了的秩序,他注定要被排斥,所以成为一个局外人。
2、卡夫卡城堡人物关系图
(1)、结合了边缘人种学和多媒体艺术的卡夫卡国,以人种学描述,视觉表达,和行为表演来进行旅行探索。
(2)、卡夫卡作为“现代艺术的探险者”,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采用全新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构筑了这部现代艺术的迷宫,使《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和美学上的震撼力。
(3)、被吓坏的父母揉捏他,妹妹躲避他,可怜的格里高尔只能独自在房间里爬来爬去,孤独、感伤、自责,没有经济来源,他的父母再也没法享受生活,妹妹也不能继续追逐音乐梦想……最终格里高尔还是在苦闷中解脱了、离世了;
(4)、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他有一位专横的父亲,这让卡夫卡自小就敏感成性。与父亲的强大、刚毅相比,卡夫卡显得弱小,这使他一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
(5)、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
(6)、作品通过对“家长制”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对奥匈帝国集权制的统治表示不满。作品也有作家自身经历的痕迹,通过挑衅的方式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这也正是表现主义时期的表现手法。
(7)、因为能住进城堡,是对你身份的认同。即使你在城外买了房子,可是你终究不是城里人,只能是在城堡外面买了房的外地人。《城堡》事实上可以认为讲述的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他揭示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怎么才能拯救自己?
(8)、K其实陷入了权力的包围中。山上城堡里的人是统治者,山下村庄里的人是被统治者。城堡其实是一个权力被神化的世界,很有寓意,大家对一个从未谋面的最高领导克拉姆,膜拜到了病态的地步。
(9)、卡夫卡写《变形记》,出发点大抵是设想自己倘若辞去工作,宅在家里写作,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或许会像甲虫那样令人讨厌,成为家人的负担吧。他就是这样将自己放进一个极端的想象的情境,而又好像那是真实情形一般的写,所以虽然整个小说的前提很超现实,其中的情感、细节却很真实。
(10)、然而美好的日子终究是短暂的——好景不长,格里高尔得了一种怪病,他因此失去了劳动能力,随着病情一步步加重,终于有一天格里高尔成了父母极其厌恶,妹妹感到恶心的八只脚的大甲虫,因此格里高尔被父母关在房里,一个人形单影只好不寂寞;
(11)、《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写于1922年,历时9个月,是卡夫卡临终最伟大的一部作品,未能完成。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生于奥匈帝国布拉格犹太商人家庭,从小形成了懦弱、敏感、孤僻并远离人群的性格,很多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担忧和悲剧气氛。卡夫卡逝世的一百多年,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研究卡夫卡的先知和思想。小说如此简单,但是由于“城堡”的朦胧和意象,先知论、异化论、悖谬论、追寻论、幻象论、意象论等,对于城堡的解释是无止境的,甚至有人提出复义论、多重解释论。《城堡》的阐释与评价也众说纷纭,主要观点包括宗教、神学、寓言、自传、叙事分析、社会分析、心理分析、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荒诞主义、黑色幽默等等。展开卡夫卡和《城堡》的研究,无论在时间、空间上,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世界范围内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12)、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13)、一条道路通向城堡的内部,它可能是一条无限遥远、不断为新的房间和新的栅栏所阻挡的道路,但这条路却存在着,它是一条巴纳巴斯走过的路,至少可以抵达城堡的办事处和前部建筑物;
(14)、作品中,主人公K是外地人,经过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地方,落脚在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踏上这块土地的人,他想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户口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拿到户口,进入城堡,是他心中的夙愿。其实,像他这样的人,远非K一个人。之所以追求“城堡”,其实也并不是贪图“贵宾”这种身份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仅仅是因为不愿低人一等的渴望。然而城堡,远非他所想得那么简单,都想要进去,无路可走,甚至连大门都看不到影。“城堡”里有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进入“城堡”不惜挤破头皮,绞尽脑汁呢?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城外,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城堡里的居民却能享有特殊的待遇,无论是住房条件,还是工作环境,亦或是社会福利,都比城外高上不止三个层次。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拼了命也要进入城保。据说有一个姑娘嫁给个城堡内的精神病,只是为了能有进入城堡的资格,有一个“城里人的户口”……
(15)、主人公K与小说中人物的多重对话——尤其是较长篇的对话,如同给主人公K打开了一扇扇的窗子,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我们“所见”的和所“经历”的一切。不仅如此,“对话”还扩展了《城堡》的时间和空间。
(16)、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
(17)、学术委员会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最高学术指导机构,其职责主要是组织指导全院开展管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管理咨询活动。
(18)、卡夫卡的《城堡》,正是以其平静稳重而彻底的绝望成为这一表现的具体实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绝望而又绝妙的悖论。陷入城堡这样一个未知的荒诞世界,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徒劳的,永远也达不到任何的目的,这不仅反映了个人与理想的疏远,也搁置了意义,并把对意义的追问变得遥无踪迹。
(19)、这一切都要求一种神学—象征的解释。因此,城堡不是恩宠,而是一种神秘的超验体验的表达,在这一体验中,超验始终是神秘的,讳莫如深的,令人恐惧的,但它仍然向人敞开了一条道路,并没有使希望成为不可能。那么,《城堡》是一部宗教作品吗?回答是:它不是一部直接的宗教作品,但却是一部在宗教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克尔凯郭尔作为极端的信徒谈到了绝对的悖论或绝对者的悖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怀疑的信仰者至少是让他笔下的一部分人物表达了对信仰的肯定,而卡夫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却藏而不露,是神秘的,暧昧的和深不可测的。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也不是一个左拉式的自然主义者,即以“科学的”解剖方式把人简单地描写为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在一个实证主义的、科学的和官僚主义的世界里,可见的、可触及的、可计算的东西被视为真正的和最终的实在,而卡夫卡在这个世界里却执着于超验。与他早期所读过的尼采不同,卡夫卡不是一个否定最高价值、宣布上帝死亡的无神论者,更不是一个用最高价值重估其他一切价值、没有目标的虚无主义者。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在城堡和各种权力之间不断受到折磨的人,一个在怀疑和希望之间被分裂的人。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令人沮丧的阴沉沉的世界里,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这个世界在所有语言中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一句谚语:“卡夫卡的世界”。Kafkaesk(2):这是一个迷宫似的晚期现代世界,一个在20世纪发生过荒唐的世界大战、出现了远远超出卡夫卡恐惧幻象的集中营和古拉格群岛劳改营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斥着无名的权力和无法反抗的压制和隐匿的引诱者的世界,一个有着各种各样的保险、然而却又是日益不安全的世界。卡夫卡本人就是一位保险公司的职员!(2)Kafkaesk:原义为卡夫卡风格,引申义为恐怖的、怪诞的、神秘的。——译者注
(20)、因为有狼啊,森林里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很安分。
3、卡夫卡城堡
(1)、相比之下,很多小说家不会把小说写得这么赤裸裸,比如川端康成在《雪国》里,也描绘爱情的虚妄,但就不会这样直白地写,而是写男主坐在火车上,擦玻璃上的雾气,突然看到了玻璃倒影中女主的漂亮的眼睛,这样写爱情的虚妄就隐晦得多,这种雕琢在卡夫卡作品中很少见。 《城堡》有很强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包含着许多含混、断裂。小说的主题,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剧情都是不那么确定。K可能是测量员,也可能不是测量员,城堡周围的人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很多逻辑也是断裂的碎片的。作为一部小说,这样写对一般读者不太友好。 但这是更深层的真实,因为现实给人的感受正是如此。现实中你能说清你那些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能给每一个人做一个确定的结论吗?这是做不到的。我们唯一能抓住的是此时此刻自己的感受,追求强有力的主观感受,在这方面卡夫卡是大师,表现主义大致也就是这样。 “他又走起来了,可是路实在很长,因为这条大街根本通不到城堡的山岗,它只是走向城堡的山岗,接着仿佛是经过精心设计似的,便巧妙地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虽然并没有离开城堡,可是也一步没有靠近它,K指望会靠近城堡,也就是这个缘故,他才继续向前走着。”卡夫卡并不去解释为什么这个路走不进城堡,也不去把K的形象丰满起来,只是写这样一段话,直接突出人的感受。 之所以讲《城堡》,是因为这非常接近现实里的东西。面对巨大的城堡,每一步似乎离城堡近了,又似乎离城堡远了,但无论如何都进不去,只能啧啧感慨城堡的复杂与宏大。 黄宏和侯耀文之前在春晚上有个小品《打扑克》,两个人闲着没事用名片当牌打,这个小品很有意思,人不再是人,而是有大小、有数字、有黑有红的扑克牌,遵从扑克牌游戏的规则。此时,如果你不是扑克牌,而是一张纸,一朵花,一只小松鼠,不管你是什么,只要不是扑克牌,你就没有办法走进扑克牌的规则里,扑克牌的规则对你而言就成为了城堡。
(2)、正如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欧茨指出:“对许多读者来说,卡夫卡还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就意味着解开人生的真谛。”《城堡》这本书让我深深迷上了卡夫卡这个现代主义的“鬼才”大师。正如“城堡”这个有这多重解读的意像,它也是我们整个世界的缩影,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能让我们每个读者察觉到自己身上也有文中某些人物类型的成分,社会现实中总会有着一座又一座的“城堡”。
(3)、大道至简,卡夫卡的《城堡》既然如此深不可测、难以捉摸,我们不妨跳出来看。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是意识的产物,表达内心情感与心灵世界是文学作品的使命。文学作品无非是想建立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沟通联系。卡夫卡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呢?当然是为了表达和沟通。人是环境的产物,或是倾诉、控诉,或是担心、担忧,抑或是追求与梦想,所要表达的动机和源头不可能突破自身的经历。不可否认,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试图建立更广泛的沟通和联系,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共鸣。
(4)、进入城堡的努力象征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寻,K的失败是作者悲观厌世的产物,是作者对人生的否定和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否定,这就使得小说通篇贯穿着痛苦惶恐和压抑绝望的情绪。
(5)、对《城堡》所表现和倾诉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分析,如果用弗洛伊德心理学解释,就会有所褊狭,如果用荣格心理学解释,就会产生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不同甚至相反的悖论。“追寻”变得深邃飘忽难以解释。《城堡》里的K和川端康成《雪国》里岛村看透了世界虚无本质之后的妥协、余华《活着》里的福贵被命运之手摆弄的无奈不一样,而是客在他乡的底层各种族难民的徒劳、迷茫、压抑、绝望,是激烈抗争所产生的巨大失败后的无果。卡夫卡逝世前最后几年的作品最能全面体现作者的心灵感受。
(6)、我们可怜的主人公K想尽一切办法想要进入这个城堡,然而,近在咫尺的城堡却没有一条路可以真正通往那里。这个时候,送信人巴纳巴斯来了,信是由一位时常居住在村庄里的政府里官员克莱姆写来的。看样子,好像是克莱姆对K的职位以及到来了如指掌。这是一个机会,K仿佛可以有机会和克莱姆好好谈谈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因为就在他村庄的几日时间,他发现,这个村庄根本不需要什么土地测量员。他想搞清楚一切。然而就在机会可能可以实现,也就是在小酒馆偷窥克莱姆的时机之时,却认识了克莱姆的情人弗里达,并且把心思都转移花在弗里达身上了。K对弗里达的爱到底是什么呢?K和弗里达的爱情太突然了,双方从陌生到成为未婚夫妇仅仅是一个晚上的事情。或许他是真的爱她;亦或许他只是想利用弗里达是克莱姆情人的身份去接近克莱姆。然而很可惜,身为克莱姆前情人的弗里达见克莱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K后来渐渐和弗里达疏远了起来。
(7)、《在流放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9年10月。
(8)、|汉斯·昆(HansKüng,1928年3月19日-2021年4月6日),译名一作孔汉思,瑞士天主教神父、神学家、伦理学家、汉学家和作家。
(9)、“可是我看到过一个官员雪橇的车厢内部”,K说,“那里面没有什么文件。”…“那有可能,”奥尔加说,“不过,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更糟糕。这说明那位官员有如此重要的公务在身,有关文件太珍贵或数量太多,不能随身携带,这样的官员都是马不停蹄、飞驰而过的。…”
(10)、在村子和城堡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深不可测的关联;
(11)、还有人评价莫言把现实、荒诞、武侠、魔幻几种小说形式揉合在了这部小说中,如果说丁钩儿一线是现实,那么李一斗一线则集荒诞、武侠、魔幻于一体。
(12)、《城堡》自始至终充斥着悲观情绪,形成这种情感的原因很多,当然离不开作者的出身背景。种族情感的缺失、民族情感的缺失、家庭情感的缺失、社会人与人情感的缺失,从卡夫卡的人生经历看,他几乎在种族、国家、民族、家庭、社会、亲情、爱情、友情等各方面全部缺失,引发出身危机、种族危机、民族危机、情感危机,《城堡》则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缺失。卡夫卡借各种意象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他说:“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惟一的散步”。卡夫卡所追求的终极状态,早已将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情感、关系全部虚拟化。表面上隐藏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端不信任,对真实社会的敏感和逃避。实际上卡夫卡找到了和世界上每个人沟通的方式,那就是文学。“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卡夫卡只是走在了前面。
(13)、小编今天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城堡》,《城堡》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的“压轴之作”,在他生前并未发表,小说的手稿还差点遭焚毁。重病中的卡夫卡要求他的好友布洛德烧毁他生前所有的书稿,以免这些“不合格”的作品流传人间。万幸的是,布洛德违背了卡夫卡的遗愿,偷偷将这些手稿留存下来。1926年,布洛德将《城堡》整理后出版,终于让这部名著与世人见面了。
(14)、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
(15)、《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说。我在看这部小说之前也没有多去留意有关这部小说的任何信息(我的习惯),结果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本小说根本没有写完。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经过了解以后,我才发现,让卡夫卡过世以后靠着三部由他朋友MaxBrod帮忙出版的小说,才开始被评论家当作其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而神奇的是,这重要的三部小说《审判》、《美国》和《城堡》都是未完成的作品。本来卡夫卡嘱咐他朋友在他死后烧掉这些小说,因为他觉得完全是垃圾,还好,Max看到了这些小说的价值,我们的读者才有幸可以品鉴到他的佳作。然而,为什么仅凭借未完成的作品,就可以被赋予如此高的荣耀呢?就从《城堡》的阅读体验来说说我的看法。
(16)、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
(17)、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1908年进入一家私人保险公司任职。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18)、在这一背景下,纠缠着我的问题是:卡夫卡如何能够坚持在他的,即卡夫卡的世界中生活,而不至于完全毁灭?在许多东西使他下坠的地方,是什么将他高引远举?卡夫卡非常清楚地知道——如在写给布洛德的关于《城堡》的信中——他的写作是对“为魔鬼效劳”的补偿:“这就是朝下走向黑暗的力量,解放生来就被束缚的魔鬼,充满危险的拥抱,以及在下界可能发生的,而在阳光中写故事的人在上界不再知道的一切事情……我以作家的舒适姿势端坐在这里,准备写一切美好的东西,同时又不得不无所事事地观看因为我除了写作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的真正的我,这个可怜的、毫无抵抗能力的家伙……为着随便一个什么理由……如何遭受魔鬼的折磨、殴打,并几乎被碾成粉末。”(《书信集》,第3386页)但这样一些证言也表明:卡夫卡作为作家,作为人,决不是只生活在他的卡夫卡式的小说世界里。在他看来,不仅有“下界”,而且也有“上界”,不仅有黑暗的力量,而且也有“阳光”;尽管是“充满危险的拥抱”,他依然准备写一切美好的东西。卡夫卡思考自杀,但却拒绝自杀。是的,卡夫卡的作品并没有全部说出卡夫卡这个人,他的力量、他的坚守,以及他写作的源泉,没有全部说出他的信仰,他对宗教的态度。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存在着神秘的卡夫卡的另一面,而这另一面并没有进入他的作品,而是表现在格言以及自己和他人所写的传记中。推测这个从青年时代起就胆怯而如今已垂危的病人,是否和帕斯卡尔一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开始创作的年龄就不得不停止他的写作,他最后是否在他的作品中,领会了生活和宗教的更为积极的一面,是多余的。即使《城堡》留下的也是残篇。我们只是通过布洛德,才知道了小说的可能结局:K继续奋斗,尽管他最后耗尽了全部的力量,但还是在弥留之际得到了来自城堡的消息,“允许他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城堡》,第347页)。这是一个多义的结尾。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卡夫卡从宗教上发现的肯定价值,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但可以确定的是:卡夫卡在人格上,比他的作品所能让我们认识的,更富于宗教性,更具有信仰,也更充满希望。布洛德就曾一再指出卡夫卡身上的这种“肯定特征”(第156页),他的幽默感(在阅读《诉讼》第一章时令人“忍俊不禁”),他的“宁静与开朗”,“他的温和、谨慎和不急不躁”,总之,即他“对世界和生活的乐观态度”。这种乐观态度,在维也纳与密莱娜,以及后来与他生命最后半年的伴侣朵拉一同度过的岁月中,面对一切恐惧强有力地表现了出来。然而,更为重要的,首先是体现在卡夫卡日记中的东西,例如那些感人肺腑的类似于祈祷的片段(这些片段在他的作品中是不可想像的)。某种程度上还有在隐匿的上帝面前的沉思、冥想和内省。例如1916年1月,在同他的第一个未婚妻费莉丝·鲍尔的不愉快争论之后,卡夫卡写道:“宽恕我,我的罪孽遍及我的本质的所有角落。但我也有并非完全可鄙的素质,有小小的脆弱的能力,我的盲目的本质却摧残着、侵蚀着它们,现在我快完了,而且恰恰是在外表上一切都将转向对我有利的时刻。别把我推到失败者的行列中去……如果我被判决,那就不仅仅被判决死亡,而且也被判决一直反抗到最后。”(第370页)其次,是体现在格言中的东西。这些格言,被布洛德称为“关于罪、痛苦、希望和真正道路的思考”,大约与《城堡》同时创作,其中有关于恶和魔鬼、原罪与罪责、天堂与逐出天堂、救世主之显身与最后拯救、真理与人内心“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极其丰富的、纯粹的神学思考。再次,是在卡夫卡与古斯塔夫·亚诺赫的谈话中所传达出来的东西(尽管某些陈述的具体出处已难以考证)。在这里,卡夫卡不仅思考了“对神性的渴望”(第66页),并拒绝一种“把宗教完全变成审美”的文学(“这种文学的宗教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第70页),而且也思考了原罪和自由、犹太教和基督教、基督和上帝:“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东西,是神秘和黑暗。上帝就居住于其中。这很好,因为没有这个保护的黑暗,我们将会战胜上帝。这和人的本性是一致的。儿子废除父亲的权威。因此上帝必须始终隐匿在黑暗中。人既然不能走向上帝,他至少可以触摸到包围着上帝的黑暗。”(第79—80页)
(19)、卡夫卡的《城堡》写得云山雾罩,扑朔迷离,更像是一次离奇的梦游。
(20)、稀奇古怪的城堡,莫名其妙的人,以及毫无逻辑的故事,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读起来没有头绪,但民图君认为这也是这本小说的新颖之处,同时也是吸引民图君的地方。一层又一层的阻碍,仿佛也伴着一层又一层谜底的揭开,让人不禁思考到底是怎样的神秘城堡,让人一辈子都无法找寻。
4、卡夫卡城堡故事梗概
(1)、这样的回复,仿佛是我母亲拿着护士刚给我的出生所颁布的出生证,对我母亲说:“出生证只是说明这是您孩子出生的证明,至于她出生的证据要由您来提供。”
(2)、这一切是个人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原因,只怕是不言而喻了,所以从这点来说这本小说绝对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对于这一点,作者曾经在他的《用耳朵阅读》一书中也有提到。
(3)、母鹿可能因为饥饿而倒在路上,幼鹿也没法生存。
(4)、如果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那么《城堡》中所设下的预言就是建立在神话上的现实。巫师透明的水晶球中隐藏着对未来的猜疑,科幻小说的扉页夹杂着对于未来的窥探。不过这些预言未必准确,你大可以一笑而过。然而,对于《城堡》中的预言却不得不信。卡夫卡无愧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城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城堡》中的预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活在卡夫卡预言的世界里。《城堡》的预言至今仍有着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5)、而围绕人物而发生的种种事件,则更是真的让人无话可说,因为那一件件事、一个个场景,都实在是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甚至是习以为常的事。比如酒晏之上熟悉的套词,比如酒晏之后的宿醉,比如金部长们的官腔,比如任何事情似乎只能在酒桌上才能达成共识的行为模式,试问这些事哪一天不在发生。
(6)、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其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
(7)、《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说。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卡夫卡创作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标志。这部小说最能体现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特征,故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和代表作。
(8)、因此,《城堡》以其占到小说一半以上篇幅的“长篇对话”,形成了对于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的挑战。这种独特的对话结构方式给我们打开了无限“隐喻”的空间,使得我们对于小说的线性结构形式的假想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对话也不再是传统小说所假设的消晰、连贯、统一的形式,而是在悖谬和相互矛盾中跟随K完成对“城堡”的立体的建构。
上一篇:名人名言大全小学生三年级92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