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作者简介

1、茨威格作者简介传记

(1)、国王,可以说是一架报时巨钟的主发条,它无情地规定了作息时间。从生到死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身到暮夜上床,甚至爱情嬉戏的瞬间片刻,不属于他自己。

(2)、而这孩子可是我的命根子,因为他是你的骨肉啊,他是你,又不再是你。你这个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人,我一直不能把你留住,我想,现在你永远交给我了,禁锢在我的身体里,和我的生命连在一起。这下子我终于把你抓住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可以哺育你,喂养你,爱抚你,亲吻你,只要我的心灵有这样的渴望。你瞧,亲爱的,正因如此,我一知道我怀了你的孩子,我便感到如此的幸福,正因如此,我才把这件事瞒着你:这下你再也不会从我身边溜走了。

(3)、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4)、此外,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认识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但他似乎很讨厌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因为他认为他们的世界观是不正确的。

(5)、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7)、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8)、《三大师》200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本书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

(9)、   梁启超曾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曾经有那样一些伟大的灵魂,在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历史;而那永远改变了历史的人和他们的伟业,总是在默默的、无人问津的孤独中上演。但茨威格用自己沉稳而不失激情的笔触,记录了这些历史的特写画面,为英雄作传,为往圣继其风骨,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血液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气魄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这些人类的群星照亮了暂时的黑夜,也照亮了后来的读者们内心的每一寸角落。

(10)、韦斯•安德森:没错,这是本好书,是他最宏大的作品,他唯一一部真正的长篇,一部杰作。但我在读它的时候我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除了我自己以外,我认识的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读过这本书。那时候我还真没有听任何人对这本书发表过任何见解。

(11)、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

(12)、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13)、人们服从,但不会欢呼。人们走向前线,但不再梦想当英雄。各国人民和每一个人都已经感觉到,他们只不过是牺牲品,不是为了世界上愚蠢的政治,就是为了不可捉摸的凶恶的命运威力。

(14)、——“谁都知道维也纳是一座享乐的城市。而所谓文化不就是用艺术和爱情把赤裸裸的物质蒙上最美好、最温情和最微妙的色彩么?”

(15)、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

(16)、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7)、《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其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尤其是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18)、1928年,茨威格到苏联旅行,在那里他的作品通过高尔基(MaximGorki)的努力出版了俄语译本。同时他写作传记,他受弗洛伊德(Freud)的思想影响,偏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经写了巴尔扎克(Balzac)、狄更斯(Dickens)、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jewski)等人的传记。1929年他完成《旧书商门德尔(Buchmendel)》。1930年茨威格将他的作品《精神疗法(DieHeilungdurchdenGeist)》题献给爱因斯坦。

(19)、@孟藻整不会了:上帝视角写故事很难,很考验作者对自己文字的掌控力。茨威格这本真不错,写历史切面时把宏观的东西也交待得充分,而且他很擅长写判断型的句子,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飘。是可以反复学习的写作。

(20)、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2、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作者简介

(1)、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2)、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语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3)、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译者: 韩耀成等出版年: 2014-7-1

(4)、“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5)、1933年,当纳粹在德国掌权的时候,茨威格决定去伦敦。他的书不准在莱比锡的岛屿出版社出版,而只能在维也纳出版。但他跟德国的联系仍在进行。1935年他为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歌剧《沉默的女子(DieschweigsameFrau)》撰写了剧本。同年,他到南美旅行。

(6)、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7)、茨威格对欧洲是迷恋的,他在维也纳的生活方式就是当时流行的艺术,早上起来读报,诗歌以及哲学著作。在咖啡厅和剧作家成群结队的交谈,碰撞出新的剧本。他形容那是安全的世界,可以不用考虑身份和护照,全情投入事业及创作,事物也可以极致细化和自由。在茨威格看来,当时欧洲的优雅,就相当于酒店门童也能随时唱里尔克的诗歌那样,直到一战开始,这种巨大文化底蕴的生活,被冲刷殆尽。

(8)、@Léon:茨维格的短篇最神奇的地方还是在于,充斥着如此细腻的情感描写的同时,影像化程度还非常高,篇篇都是个精彩的剧本,真想看到出色的电影改编。

(9)、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10)、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11)、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

(12)、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13)、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4)、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15)、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6)、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17)、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18)、命运即使对它最喜爱的宠儿也不是永远慷慨无度的。

(19)、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20)、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

3、茨威格作者简介100字

(1)、《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2)、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3)、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4)、乔治•普罗尼克是斯台芬•茨威格的传记作者。他所著的《不能承受的流亡:世界尽头的茨威格》(TheImpossibleExile:StefanZweigattheEndoftheWorld)于五月由OtherPress出版

(5)、    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历史本身。

(6)、韦斯•安德森:你可以看到对于茨威格来说,这一系列形势变化是如何将生活变成了不能承受之重。不仅仅因为欧洲的每个地方都有他的朋友,他热衷于像集邮一般收集友谊和人脉,还因为他收藏手稿、书籍和乐谱,到处收集与他欣赏的艺术家有关的物品。可到头来这一切,连同他自己的作品,都被夺走、被毁坏,让他再也无法那样继续从前的追求。读《昨日的世界》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些他倾注了生命去的经营和创作,那个他所谓的太平世界,那种正变得越来越优雅,越来越自由,对他有着非凡意义的生活,就那样一下子被抹除得一干二净。

(7)、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8)、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

(9)、茨威格传记作品的代表作,德文直译无删节版。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

(10)、Ichwarimmer umDich,immerinSpannungundBewegung;aber DukonntestessowenigfühlenwiedieSpannungder Uhrfeder,dieDuinderTascheträgstunddiegeduldig imDunkelDeineStundenzähltundmißt,Deine WegemitunhörbaremHerzpochenbegleitetundauf dienureinmalinMillionentickenderSekundenDein hastigerBlickfällt. 

(11)、   作者用大段篇幅,用这位“业余高手”自述的语气,叙述了他的独一无二的经历,让读者见识到了另外一种非人的迫害,让我们看到是什么造就了他精湛的棋艺,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战争受害者内心的波动,他如何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书中的B博士正是他的自况,一个地地道道的旁观者、局外人,但现实中的棋局,远比书中的更为残忍。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正是借这篇小说展现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以笔为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2)、人变老其实并不意味别的,只意味着不再对往事感到害怕。

(13)、人最不能原谅的莫过于被迫从真诚的热情中醒悟,明白过来那个曾令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人正是他们失望的人。

(14)、在茨威格看来,广大群众在享受了几乎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已经对战争感到陌生,甚至是一无所知了。同时,因为距离战场遥远,普通民众甚至对战争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它是带有浪漫色彩的英雄活动。茨威格从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分狂热的爱过主义中抽离出来,明白到战争并非教科书和美术馆中的那般单而是到处充满着血流成河与不可弥补的伤痛。他也做不到“一夜之间憎恨另一个世界”,因为在他眼里,那个世界(即其他战时国)“就像自己的世界一样”。在种种逼仄之下,茨威格那作为“世界公民”的心“觉醒”了,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在我的内心,从战争的最初以刹那起,就已肯定要当一个世界公民。”

(15)、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16)、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7)、韦斯•安德森:作家在维也纳长大,我猜在那里,艺术不但是城市活动的中心,也是非常流行的东西。我记得《昨日的世界》中的一个细节:维也纳人早晨阅读的日报上刊登着诗歌和哲学文章。而作家和他的朋友定期三五成群地在咖啡馆里碰头。维也纳就是这样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而高雅文化在那里又相当于歌坛巨星,是时下最酷的潮流,最受大众欢迎的东西。茨威格生活的范围是这一切的正中心和起始点,他一直住在那里,直到曲终人散。

(18)、    人们总是会给自己的愤怒寻找替罪羊。

(19)、    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20)、2001年法国同名电视剧,导演为雅克·德瑞(JacquesDeray),伊莲·雅各(IrèneJacob)饰演女主角。

4、茨威格作者简介主要成就

(1)、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2)、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3)、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0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0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而这10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0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4)、当我反复思考一个异端分子究竟是什么时,我觉得,无非是我们把所有那些和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不一致的人都称作为异端分子。

(5)、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6)、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7)、AberdiesesKindwarallesfürmich, waresdochvonDir,nochmalsDu,abernunnicht mehrDu,derGlückliche,derSorglose,denichnicht zuhaltenvermochte,sondernDufürimmer–so meinteich–mirgegeben,verhaftetinmeinemLeibe, verbundeninmeinemLeben.NunhatteichDichja endlichgefangen,ichkonnteDich,DeinLebenwachsen spüreninmeinenAdern,Dichnähren,Dichtränken, Dichliebkosen,Dichküssen,wennmirdieSeele danachbrannte.Siehstdu,Geliebter,darumwarich soselig,alsichwußte,daßicheinKindvonDirhatte, darumverschwiegichDirs:dennnunkonntestdu mirnichtmehrentfliehen.

(8)、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9)、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1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1)、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12)、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3)、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14)、    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懂得欢乐,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15)、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6)、爱情的陶醉和战栗,占有的痉挛,探听不到秘密激起的怒火,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只有爱情带着忧伤甘美的滋味把他紧紧地搂住,一种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渴望、可是无比强烈的爱情。

(17)、到了二战,茨威格及全世界的人民的处境更为不妙。如果说一战时,茨威格还有捍卫自己内心的坚定,那二战则是彻底将这位世界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摧毁败尽。在见证了人们随着希特勒上台而集体变得盲目和麻木的多数人那丑恶的面目,以及作品在德国被禁,奥地利沦陷时,他惊觉自己已经失去太多,便开始了漫长的流亡。

(18)、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

(19)、1942年2月22日,在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后,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的家中自杀。在绝命书中,他感激巴西给他带来的美好,但最后,自己的力量还是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于是,他决定不失尊严地结束生命。

(20)、历史上所有以理智来和解的事情都是转瞬即逝的。

5、茨威格作者简介高尔基称他为

(1)、    他们的死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只是为了一个空核桃,为了毫无内容的言词,为了没有真理的理想而抛弃了自己的生命,抛弃了宝贵的年轻的生命。他们仅仅是出于乐于献身儿抛弃生命。

(2)、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3)、一个人不可能长期捍卫民众的自由,而始终自能捍卫自己的自由。

(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蒂芬·茨威格加入了英国国籍。他离开了伦敦,取道纽约、阿根廷和巴拉圭到达了巴西。

(5)、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生活圈子狭小的人们对一切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都很好奇。

(7)、看来,我们的道路常常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非常莫名其妙和没有道理,但它最终还是会把我们引向我们看不见的目标。

(8)、《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9)、乔治•普罗尼克:茨威格的作品往往都是在一个故事构筑另一个故事,用忏悔式的自白揭开秘密下面更深的秘密。你的电影里同样出现了几条故事线索先后展开,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处理令人眼前一亮。

(10)、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11)、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2)、@本阿弥·光悦:人道主义者的抗争,宗教宽容,异端的自由,当思想家用笔当做武器的时候,你为什么用挥起刀剑呢?茨威格不愧是三观捍卫者,文章写得大气正义,且可贵的是不流于俗套的说教和宣讲。而且可以发现,所有的独裁者真的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13)、“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4)、韦斯•安德森:我们刚也说了,我们的电影明显采用了书里的叙事结构。我尤其喜欢其中的开场,由书中的“作家”角色作了一段精彩而简短的介绍,接着场景切换到几年前,“作家”去光临维也纳城外一家早已过气的餐厅。在那儿他还是有点惊讶地看见了认识的面孔,他走过来同“作家”搭话——书里的“作家”颇有名气,就像茨威格本人那样——“作家”对那个家伙了解不多,形容他这个人差不多谁都认识,起码也知道一点,总是窜来窜去周旋于餐桌之间,借谈论名流权贵来抬高自己。今天的读者对这类人也很熟悉,你马上就能把书里这位“百有份”先生和你身边一些你认识甚至喜欢的人联系到一起,他们的性格就是那样子。

(15)、到这时候,这座城市,这座对我来说如此陌生,如此毫无意义地在我身边喧嚣轰响的城市,才获得了生气,到这时候,我才重新复活,因为我感觉到了你的存在,你,我永恒的梦。我没有想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你和我那抬头仰望的目光之间只相隔你窗户的一层玻璃,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我抬头看啊,看啊:那儿有灯光,那儿是房子,那儿是你,那儿就是我的天地。两年来我朝思暮想的这一时刻,如今总算盼到了。这个漫长的夜晚天气温和,夜雾弥漫,我一直站在你的窗下,直到灯光熄灭。

(16)、真正的关心是不可能像电路插销一样随意插上拔下的;凡是关心别人命运的人,一定要失掉一些自己的自由。

(17)、在绿色的桌子四周有许多神志清醒、骚动不宁、静心等待的手,从各自不同的袖管里探出来。每只手都是一头猛兽,准备一跃而起,形状各异,颜色不同,有的光溜溜毫无修饰,有的戴着指环和丁零作响的手链,有的长满茸毛活像野兽,有的汗湿弯曲活像鳗鱼,但由于极度焦躁不耐,全都紧张得微微颤抖。

(18)、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

(19)、《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BriefeinerUnbekannte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在国内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0)、《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1)、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blackv1412:开篇已经足够惊艳。在数个雨天中读完了,却觉得依旧不真实,一开始阅读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作者六旬时的回忆录,20岁的故事,就像20岁一样充满激情。40代的无奈,就像40代会表现出的忧郁,他几乎把每一个时期的自己都记住了。通过这本书,才开始慢慢意识到20世纪欧洲社会是如何变化,作者就像一个见证者,耐心地记录着他认为有价值的一切。

(3)、第8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5)、只想到开始,也要想到发展,而尤其是不能不想到结局。

(6)、人们历来只把在战争中无视一般的战争规律,在特定的瞬间不沿用屡试不爽的方法,而使出临期想到的绝招的人视为军事天才。

(7)、今天是茨威格逝世80周年纪念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他的10部代表作:《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自传,记叙了他自出生至60岁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他的经典短篇,读完你就明白,为什么他被高尔基称为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等是他的传记类代表作。

(8)、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9)、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10)、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11)、这个世界上最恶劣的坏事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而几乎总是因为软弱而产生的。

(12)、    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所有那些最具有特色,最具有生命力的成功之笔往往只产生在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勃发的时刻。

(13)、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生动描写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常,为下文的“扬”蓄势。

(14)、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5)、1941年他出版了强烈控诉法西斯对思想的专制统治的经典名作《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和自传《昨日的世界(DieWeltvonGestern)》。

(16)、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7)、@安提戈涅:爱伦坡将短篇写作比作一颗出膛的子弹,崩裂激情,不可拖延,过长的篇幅无疑会损害千钧一刻才能承载的电光石火,茨威格的诗学观与爱伦坡如出一辙,向来只坚持写短篇,陈言务去,高题万里的饶舌也在峻拒之列,然而他唯一的长篇《心灵的焦灼》却让子弹飞了不止一会,他所苛求的激情保持着其中短篇一贯的水准,焦灼犹疑,闪断绵延,丝毫不差。

(18)、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19)、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20)、——“在欧洲,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像维也纳这样热衷于文化生活”,

(1)、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2)、我们以前认为重要的东西,现在变得更为重要了;我们在奥地利从未有像在那混乱的几年里更热爱艺术,因为金钱的背叛,我们觉得自己心中这种永恒的东西——艺术才真正可靠。

(3)、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著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传记。

(4)、乔治•普罗尼克:这在他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自杀率高得吓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身上消沉悲哀的倾向尤为突出,他反复地说“欧洲正在自寻死路”——这是他的原话。尽管他的故事和生命中充满了绝望的色彩,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向世人展示着欧洲,那个有太多太多非凡景观值得前往和驻足的欧洲。你在电影里出色地揭示了这一点:童话有一半是存在于真实景观当中的——尤其是那家大饭店。

(5)、NunerstlebtedieStadt,die michsofremd,sosinnlosumbrausthatte,nunerst

(6)、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7)、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韩耀成 / 关惠文出版年: 2016-10

(8)、乔治•普罗尼克:我觉得你的电影非常出色地把斯台芬•茨威格的真实生平通过他的笔下的梦想生活表现出来,又在故事的讲述中展现了他真实生活的脉络。你将他自身经历中富有童话色彩的一面刻画了出来,甜腻的幸福与苦涩的遭遇在他身上交替发生。能不能请你谈一谈茨威格这些特质,他又是怎样赋予你灵感的呢?

(9)、韦斯•安德森:在茨威格的短篇里边你可以一次又一次看到那种处理。这个套路可能有一点老套,我觉得像是在康拉德或者梅尔维尔的书里才会出现的东西:某个人遇见了一个有意思的神秘人物,他们产生了些许交集,最终坐到一起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后者占据了整本书或者整个故事绝大部分的篇幅。我很喜欢茨威格故事里那种你刚称之为“忏悔告解”的情感,书里的角色也确实如此,他们大多想把藏在心里的秘密和盘托出。甚至他有篇小说题目就叫《灼人的秘密》。总之,这种处理起到了搭台布景的作用,很好地奠定了情感基调,给读者一种像是把头凑过来围在叙事者周围的感觉。

(10)、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11)、乔治•普罗尼克:回过来再聊聊他的小说——你刚刚说《心灵的焦灼》让你真正认识了茨威格,你为什么觉得这部作品那么引人入胜呢?

(12)、《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13)、韦斯•安德森:“作家”和那位先生呆了一会。他由于本想独处而有些不悦,但也没有觉得特别糟,毕竟有人可以一聊。我特别喜欢这一段铺陈。首先是因为故事的设定在我看来很有意思,我不熟悉维也纳,所以感受到了异国情调,但同时大部分的情节又并非遥不可及,完全可以搬到今天的曼哈顿上演一遍。在我们读者自己的生活中也见识过书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与动向。但大多数读者对时代背景下的大量细节没有多少概念,所以就有了一个广大天地可以探索。我记得我被茨威格对男主人公所在的骑兵队的描写给迷住了。那种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在书中得以呈现。.但很快很快读者又会被拉进故事情节当中。

(14)、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

(15)、@Conch_Kick:巴尔扎克是不知疲惫的鼓点、狄更斯是和煦的春风、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要燃尽一切包括自己的火焰。茨威格传记的特色在于他不是评论逝者的学者,而是召唤回死者亡灵的巫师,他不是按部就班再现传主的一生,而是吁请他们本人来重现人生的轮舞。这种写作风格和他所选的人物,尤其是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精神上的血肉联系的。

(16)、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

(17)、韦斯•安德森:大概六七年前我还从来没听说过茨威格,就算听过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而已。直到一次我有意无意地买了一本《心灵的焦灼》。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我很喜欢,马上买回来好多他的作品。这些书一度很难买到,但突然间又都重新再版。我也读了《变形的陶醉》,这本书最近才首次出版。我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一些元素有点像是从他这些书里偷过来的。电影里有两个人物依稀是茨威格本人的写照,一是汤姆•威尔金森演的作家,另一个是那位作家被戏化了的年轻形象,由裘•德洛扮演。不过,其实拉尔夫•费因斯演的主角M•古斯塔夫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茨威格为原型。在拜读了茨威格的一些作品以后,我对他开始逐渐了解,同时意外地发现原来他本人与我通过他的作家语调所理解的那个茨威格其实大有不同。我一直以为茨威格本人其实更矜持一些,觉得他作品里探索的都是令他向往但却从未亲身经历的东西。不过,事实却恰恰相反,书里的情节或多或少都源于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尝试。

(18)、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舒昌善 译

(19)、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20)、战争结束后,茨威格回到了奥地利,住在萨尔茨堡。他在1919年和弗里德里珂·冯·温特妮茨(FriderikeMaria von Winternitz)结了婚。作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茨威格积极参加了反对民族主义、复仇主义的活动,宣传“欧洲要有统一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他完成历史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SternstundenderMenschheit)》,在书中作者选择了历史上的十二个时刻进行描写。这些时刻有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有的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情节的吸引人加之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这部特写集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感染力。

(1)、因为人只要有过一次真诚地对待自己,那他就会永远真诚地对待自己;猜得出自己秘密的人,那他就会发觉大家的秘密。

(2)、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3)、斯蒂芬·茨威格,男,(Stefan Zweig,1881~1942年),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

(4)、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5)、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6)、只有那些无法估量,把握不住的东西才吓唬住我们。相反,一切有限的东西,一切确定的东西刺激人们去试验,变成衡量我们力量的尺度。

(7)、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菜根谭全文及讲解128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