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成语故事

1、成语故事100字左右

(1)、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2)、匡衡回到家奇想: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光照到了书上,他便认真地读书。

(3)、口不绝吟: 吟:吟咏,背诵。嘴里不停地吟诵。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4)、学而不厌:厌,满足。勤奋好学,达到不知满足的地步。形容十分好学。

(5)、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6)、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7)、在参考大量文献和史料的同时,我们也专门研究了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和其中的成语故事做参考对比,希望我们的故事可以传递更多的知识,同时不失去故事该有的精彩,在高于课文的基础上,也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8)、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9)、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

(10)、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11)、南朝时期,有一个叫顾欢的孩子,非常好学。因为家中贫穷,所以不能进乡中的学校学习。但他却不放松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后去听先生讲课,而且听到的知识从不遗忘。晚上则点亮松枝或燃着稻糠,用来取光学习,从不间断。经过多年勤奋自学,顾欢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对社会有用的人。《太平广记》卷一七五《李琪》记载,唐代李琪为母亲守墓期间,点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间苦读,竟读完了数千卷书。后人因以“燃糠自照”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12)、目不窥园: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3)、孔子在路上看到有位农夫在地里干活,,就问那个农夫,你每天这样干活,你知道每天要抬起多少次锄头吗?农夫被问住了,毕竟谁也没有数过,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时一个孩子走了过来,他就是项橐,刚刚七岁。他说:我爸爸经常种地,自然知道每天抬起锄头多少次,你出门都是坐马车,那您知道你的马每天抬起马蹄多少次吗?孔子一下被问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觉得这个孩子非常聪明。然后就决定两人一人出一道题,如果谁回答对了对方的问题,就算谁赢了,谁输了就要拜对方为师。令孔子没有想到的是,项橐很快就答出了孔子的问题,而且,孔子觉得他答的没有一点问题。

(14)、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5)、“入木三分”是说王羲之用笔之劲道,练字之刻苦。我们听到过很多关于王羲之勤奋练字的故事。可见要成就一位伟大的书法家,除了天赋,勤奋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16)、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17)、囊萤映雪(nángyíngyìngxuě)

(18)、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19)、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十分刻苦的人。

(20)、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2、小学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1)、第一个是关于孙敬头悬梁读书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位读书人叫孙敬,十分热爱学习。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看书,但是他依然觉得时间苦短。为了防止打瞌睡,浪费学习时间,他用麻绳悬在梁上,绑住自己的发髻。于是,只要他一犯困,头发就被麻绳扯住,就一下惊醒了。

(2)、典故启示:虽然告诉我们发愤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劳逸结合的。

(3)、但是匡衡白天要干活,到了晚上,家里又没有蜡烛,根本看不了书。于是,他就借着墙壁上的裂缝处,从邻居家透过来的光来看书,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了。  

(4)、好学不倦:倦:厌倦。好:爱好。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5)、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6)、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7)、学成语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的过程。并且,有太多的成语背后富有深刻的哲理,可以教会孩子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8)、文老师积极向上,勇于交际,善于沟通,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曾担任全国“创青春”创业大赛志愿者,积极参加学校敬老院青年志愿活动等,个人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服务责任意识。

(9)、(故事)有一年,墨子在前往齐国的中途遇见一个叫“曰”的人,他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黝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并不相信他的话,并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墨子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河。

(10)、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像匡衡一样在微弱的光线下读书或者在暗处读书也不行,因为这样对眼睛不好。一般而言,光线太暗会使眼睛看不清楚所看的东西,因而我们一定会更靠近目标,仔细进行捕追,这样时间一久,就自然而然地使眼睛的屈光系统产生变化,而发生近视。当然,光线太亮了也不好,会使人感到刺眼或产生目眩,也容易产生眼睛疲劳。所以,亲爱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也不要近距离和长时间看电视,当然,除了孩子,包括自己和其他人,也不要这样做。

(11)、只有王羲之,躺在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继续在衣服上划着。郗太尉很欣赏王羲之的镇定,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12)、(故事)元德秀是唐朝时的河南人,为人宽厚。元德秀当鲁山县令时,县里有个人因偷盗被捕,恰好当时鲁山境内有虎为暴,那人请求去缚虎来赎自己的罪,元德秀答应了。官吏劝他说:“这是那人的诡计,他想逃走,你不怕受到牵连吗?”元德秀说:“人应该讲究信义。如果有什么差错,由我一人来承担好了,决不连累别人。”第二天那人背着死虎回来了,一县人都感叹不已。

(13)、文璐琪,湘南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3班在读本科生。现任院团学会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班级副班长等职务。

(14)、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5)、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为此,我们还专门聘请了历史学、考古学的博士来把关史料。

(16)、汉顺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他在任期内做尽了坏事,名声十分的差。梁冀之父梁商是一位大将军,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吕放,任洛阳令。吕放进京时把梁冀的所作所为告诉梁商。于是梁冀怀恨在心,派人杀了吕放。他又担心走漏消息,就把吕放宗族全部杀死。梁商死后,梁冀继任大将军,掌握了兵权。

(17)、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18)、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19)、(出处)《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20)、成语故事几乎是每一个小朋友的必修课,那到底什么样的成语故事才是适合孩子的呢?

3、小学成语故事二年级

(1)、市面上的成语故事,无论是读物还是视频亦或者是音频,聊聊三五百字,不要说故事精彩了,就连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

(2)、王羲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在池塘边练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笔砚。

(3)、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在竹简上写字,一根竹简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4)、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5)、汉质帝十分不满梁冀,虽然年幼,却也能说出有份量的话来。他曾当众指责梁冀横行霸道,蛮不讲理,惹恼了梁冀,被其毒死。梁冀又立汉桓帝,并且更加狂妄蛮横。他专权二十多年,汉桓帝成年后决心除去梁冀,梁冀被迫自杀。

(6)、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7)、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8)、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9)、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则笑着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话抵挡不过我的道理,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10)、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11)、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12)、再比如,《为虎作伥》我们和孩子谈论的也不止是世界上到底有鬼吗,我们更想和孩子聊一聊生命的轮回。

(13)、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14)、第二个是关于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苏秦特别热爱学习,他云游四方,慢慢颇有名气,于是趾高气扬起来。可是后来他不被秦王看重,而逐渐被冷落,于是周围的人就开始议论他。受挫的苏秦决定发奋学习。但是不管他多努力,只要到了晚上,他就容易犯困。一次偶然的机会,苏秦被锥子刺中,疼痛感让他瞬间清醒。于是,从此之后,每到犯困时期,他就会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15)、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杨时,他非常尊敬老师。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程颢死了。他听说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又拜程颐为老师。

(16)、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也丝毫没有察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17)、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18)、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19)、学成后的苏秦开始游历各国,多年后身佩除秦国外的六国相印,积极组织六国合纵抗秦。最后,被齐国的政敌派人刺杀。

(20)、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今山东)人,孔氏.名丘.字仲尼。孔子特别谦虚,没有因为别人的赞美就骄傲。他跟许多人学过知识,而他的师父很多都没有他名气大。但是孔子却虚心求教,学到了师父所教授的知识。孔子还曾拜过七岁的神童项橐为师,被传为佳话 。

4、少儿成语故事大全

(1)、圆木警枕( yuánmùjǐngzhěn)

(2)、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

(3)、(活动时间)2022年10月3日晚上19:10

(4)、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5)、钝学累功:指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6)、(出处)《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7)、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8)、孙康映雪:孙康家贫,冬天利用雪光读书。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9)、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10)、(出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11)、(活动对象)5岁及以上小朋友(限15个名额)一名小朋友活动名额需家长志愿服务时数2小时兑换,一旦报名成功,直接抵扣2小时志愿服务时数。

(12)、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13)、后来,乡里有个大户人家,家中富有,并有很多藏书,但不识字。匡衡就到富家做雇工。辛勤劳作,据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缘由,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一代文学家。

(14)、(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梁冀的将军,狂妄自大且不讲道理。他是皇后的哥哥,属于内戚,所以无人敢惹。

(15)、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16)、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17)、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18)、上知教育成长热线:0531-88015776

(19)、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习,以至于从早到晚都不休息。当疲惫不堪想要休息时,用绳子系上自己的头发,系在屋梁上,一旦打瞌睡时,绳子拉扯头发,就能够保持清醒,继续学习了。)

(20)、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5、小学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1)、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

(2)、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因为不断翻阅,导致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十分勤奋。

(3)、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5)、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6)、(语出)《北史·牛弘传》:“[牛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7)、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8)、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9)、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顾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10)、分小组PK:据现场小朋友数量分小组PK,最终积分最高的队伍,奖励每位小朋友盲袋一个。(参与小朋友都可获得一颗小糖果。)

(11)、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是由“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典故组成,用来比喻学习刻苦。

(12)、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13)、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

(14)、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15)、故事里的匡衡,在条件这么艰苦的情况下,还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克服了困难,读到了书。所以,宝贝儿,无论是做什么事,你也应该要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毅力哦。   

(16)、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17)、成语接龙游戏:第一个成语由老师出,老师介绍成语意思,给予小组讨论3分钟后进行抢答,运用该成语进行生活实例造句,直到老师打出最高3积分为止,第一个成语完成接龙任务,之后的成语由回答最完美的队伍出,出题队伍成员该轮接龙的最高积分限制为2分,其余队伍回答最高积分为3分,老师打出3积分后,由该队出题,以此类推。

(18)、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十分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19)、宵旰攻苦: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读书学习。

(20)、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1)、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

(2)、临池学书: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3)、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4)、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5)、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剧烈的疼痛使他很快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6)、没过多久,东阳的义军便壮大到二万多人。东阳的年轻人想拥戴陈婴为王,并独树一帜。所有士兵一律用青色头巾裹头,显示他们是一支新起的与众不同的军队。但是,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从没听到咱家的祖先有什么大富大贵之人,现在你的名气一下子这么大,不是什么好兆头。你不如率众归顺于什么人,将来起义成功,还可获得封侯。万一起义失败,也没有人会责怪你。”陈婴便不敢称王,他对部下说:“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很有名声。将来带兵灭亡秦国的,一定是项氏。我决定率兵归附他。”这时,正好项梁率兵过江,陈婴便归顺了项梁。

(7)、王羲之二十岁时,郗太尉派人到他们家族中去选女婿。王家的子弟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能中选。

(8)、(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弄军苍头特起。

(9)、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无论休息还是走路,他心里总是想着字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襟上划着,时间久了,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10)、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8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拾柴。

(11)、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12)、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13)、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见《尚友录》卷四。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见《晋书·车胤传》。形容刻苦攻读。

(14)、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永平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的匈奴。

(15)、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16)、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17)、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18)、(故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燥,他擅长画山水和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堪称一绝。张燥作画的时候,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任谁看了都感到惊奇。张燥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佳作。

(19)、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20)、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1)、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例如:《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我们不只是单纯的告诉孩子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我们会给孩子传递沉默成本和小概率事件的观点。

(3)、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4)、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5)、梁冀的外甥汉冲帝即位时只有两岁,朝政由他的母亲代为主持。因梁冀不怕自己的妹妹,所以越来越跋扈。一年后,汉冲帝驾崩,又立幼帝,史称汉质帝。

(6)、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7)、而在《凯叔365夜:99个成语故事》里我们精选了99个成语故事,全部重新创作。这里的成语故事,不仅有丰富的情节,更有你意向不到的场景还原,还有各种你不知道的历史知识。

(8)、有一个下雪天,杨时去找程颐请教一个问题。他到了程颐家里,听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便一声不响地等着。过了好久,程颐醒了,才知道杨时已经等了好久,赶忙起来同他议论问题。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很厚了。

(9)、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10)、(出处)《新唐书·卓行传·元德秀》:“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11)、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12)、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13)、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感恩祖国作文800字高中104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