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简介资料
1、泰戈尔简介资料50字
(1)、泰戈尔的家人属于商人和地主阶层。这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他成为柴明达的房东。他的祖父和父亲是社会活动家,当时积极支持孟加拉国的启蒙运动并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改革家。他富有民族主义。由于他不符合社会的传统习俗,因此他被习惯势力青睐为无种姓的外在化人。
(2)、只要我仍尚存一息,我就永远不会把你藏匿。 只要我仍有一丝羁绊,我都会与你的愿望捆绑在一起,你的心愿将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而这份羁绊便是你的爱。
(3)、我试图让他安静下来,说:“是的,是这样,我是你的游伴。千百年来,在泥土的游戏室里,我和你一样,一口一口吮吸阳光,分享大地甘美的乳汁。”
(4)、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5)、诗人。出版《灵魂体操》、《未完成的悲剧—周作人与霭理士》等,翻译有《天鹅绒监狱》。
(6)、有的人在白天流涌着眼泪,有的人把眼泪藏在幽深的黑暗里。
(7)、泰戈尔善于学习和运用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活泼;在创作方法上,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是在抒情诗中,浪漫主义成分较重,在叙事性作品中,现实主义成分较多。
(8)、 据笔者掌握的材料,中国最早介绍泰戈尔的生平和思想的文章是一九一三年《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四号)上发表的钱智修的文章:《台莪尔之人生观》,该文介绍了泰戈尔的基本哲学思想,如关于痛苦、快乐、爱情的看法,并说泰戈尔思想的基本核心是说“人类之趋向,由恶而驯至于善而已。”泰戈尔主张人们应该过一种“献身于理想、献身于国家、献身于人类之福利者”的生活,“台氏所谓善之生活,即人类全体之生活者”,“泰戈尔属于那种明知快乐而避之者,明知苦痛而求之者”,他认为,只有这样,人的生活才能获得较高的价值。文章盛赞了泰戈尔在生活和创作上那种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文章还附有一幅泰戈尔的像。而让人欣慰又不解的是,中国这第一篇介绍泰戈尔的文章,实际上远远比后来的一些只知道赞扬或批评的文章更全面而有价值。 从一九一五年起,泰戈尔的作品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用文言翻译的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中的四首诗,以《赞歌》为题,署名为达噶尔著。在“注”中陈独秀这样介绍泰戈尔:“达噶尔,印度当代之诗人,提倡东洋之精神文明者,曾受诺贝尔和平奖金(应为文学奖),驰名欧洲。印度青年尊为先觉,其诗富于宗教哲学之理想。”其中除了把文学奖误当作和平奖外,其他介绍基本上是中肯的。
(9)、从一九二一年起,泰戈尔的行踪开始广泛受到国人的关注,他的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报纸杂志上,他的思想和人格开始被研究。一九二一年三月十日,《小说月报》第十二卷三号“海外文坛消息栏”发表沈雁冰的短文“印度文学家太戈尔的行踪”,介绍泰戈尔在纽约的活动情况,并说泰戈尔打算在“东美各大城镇游历演讲后,再到西美。”同年八月,留德学生王光祈发表《太戈尔之山林讲学》,介绍了泰戈尔在德国柏林等三大城市的三次演说盛况,文中谈到德国学者“纷纷专车前往各城听其演讲,其一种欢迎东方学者之狂热,远在吾国欢迎西方学者杜威罗素以上,此亦战后东西文化对流作用之一种表现也。”文章中还谈到泰戈尔此次来欧洲之前,在欧洲就已经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甚至有一个德国人对宗白华说:“君等现在来德留学,吾等不日亦将赴中国留学。”该篇文章记述了泰戈尔在德国的三次演讲,并总结了泰戈尔此次德国之行所要宣扬的基本主题,即东方精神文明优于西方物质文明。文章同时也介绍了德国、法国学界对于泰戈尔的不同态度,以及泰戈尔受到欧洲一部分学者欢迎的主要原因:“战后德国学者对于西洋文化颇多怀疑”,“太戈尔既系诅咒西方物质文明拥护东方精神文化者,故此时来德,正合德人口味,其受热烈之欢迎,亦不足为怪。惟同时又有一部分学者,见德人将太戈尔奉为神圣因而激起反感,乃痛诋太戈尔系一个滑头,并谓一般德人委弃国粹,甘受他人愚弄,引为世道人心忧。”(4)
(10)、希望大家通过我们老师整理的复习资料,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本学期各个单元的知识串联起来,打通七经八脉,既能避免遗忘,提升记忆效果,又能促进思维发展,更好地触类旁通。
(11)、面对逆境,情绪低落时,他说“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12)、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
(13)、 一人无言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
(14)、宁静恢复了片时,等我再度打量他时,他显得越发焦灼,碧绿的叶片飒飒摇颤,灼灼闪光。
(15)、我的心灵忽然问道:“我目睹的和我思索的,两者的纽带何在?”
(16)、B、1913年,他以《飞鸟集》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7)、 中国知识分子中比较系统地接触到泰戈尔作品的是当时正远在日本的郭沫若,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先对泰戈尔接近的,在中国恐怕我是第一个。”(1)1914年日本掀起泰戈尔热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因此有机缘接近了泰戈尔的英文诗。有一天,一个同学从学校里带来几页油印的英文诗,郭沫若接过来一看,是泰戈尔的《新月集》里的几首诗:“那是没有韵脚的,而多是两节,或三节对仗的诗,那清新和平易径直使我吃惊,使我一跃便年轻了二十年!”结果他是一读就欲罢不能,一下子就被这些清新平易的诗迷住了,于是他就和“太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源”,随后他把泰戈尔的《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爱人的赠品》、译诗《伽比尔百吟》、戏剧《暗室之王》,“都如饥似渴地买来读了,简直成了太戈尔的崇拜者”:“在他的诗里面我感受着诗美以上的欢悦。”(2)他还尝试着把这些诗翻译出来,并模仿着写诗。他第一阶段所写的诗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泰戈尔式的。可以说,是泰戈尔的诗使当时正处于失意彷徨的郭沫若找回了精神的平静,也刺激了他诗的觉醒。
(18)、我祈愿上帝在我家驻足,我失却了再也无法复得的地盘,我试图在天涯海角再次把它寻觅,你世界广阔无比的主人,我今天在无限的虚空,为寻找它而来到你的门槛。
(19)、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
(20)、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2、泰戈尔简介资料200字
(1)、那是莫大的欢乐,那欢乐中宇宙的原子、分子瑟瑟抖颤。
(2)、他为她取了个美丽的孟加拉名字——“纳莉妮”,它也成了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里虚构的女情人的名字。他经常朗读这首长诗给她听,还为她译成了英语。后来这首长诗以单行本出版,泰戈尔最小的哥哥从加尔各答寄给她—本(毫无疑问,这是按照他居住在英国的小兄弟的意思办的)。她收到了这小册子,写信给他,表示了谢意,说:“这首诗拉宾为我朗读了多少遍,翻译了多少次,以致我能够背熟它。”她对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创作的不少诗歌都给予了鼓励,而她最喜欢的是纳莉妮这个人物。
(3)、《园丁集》抒情诗集,诗体为散文诗。共收入诗歌85首,初版于1913年。
(4)、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5)、泰戈尔对中国早就表示了关注。他曾去过欧美和日本访问,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到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中心的中国访问,这对他来说也是很遗憾的事。就象他后来所说的:“(我)年轻时便揣想中国是如何的景象,那是我念天方夜谭时想象的中国,此后那富丽的天朝竟变了我的故乡。”在接受冯友兰的访问时,他就充满感情地说到:“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国家,为我素所敬爱。我从前到日本,没有到中国,至今以为憾。后有一日本人朋友,请我再到日本,我想我只要再到日本,必要到中国去一次的。我自到纽约,还没有见到一个中国人,你前天来信,说要来见我,我很觉得喜欢。”(7)就是在这样的愿望的驱动下,1923年4月,他派自己的助手、英国人恩厚之来中国联系访华的有关事宜,恩厚之首先找到北京大学有关部门,表示泰戈尔有意访华,北京大学对泰戈尔来华很表欢迎,但因本身种种复杂的原因而无法承担接待任务;恩厚之又找到徐志摩,后者一听泰戈尔要来中国,真是欣喜若狂,马上带着恩厚之找到当时很有影响,也很有背景的讲学社接洽,听说名闻世界的诗人自己愿意到中国来,而且只要讲学社承担旅费,其他在华一切费用完全由泰戈尔自己承担,这和刚刚访问过中国的杜威等外国学者明显不同(后者在华的一切费用完全由中方承担),这不是喜从天降还能说是什么?讲学社立即同意承担接待任务,并且马上给泰戈尔寄去了旅费,盼望他八月份能来,并随即又发出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希望他能惠顾中国讲学。准备参加接待的团体还有文学研究会、新月社等。
(6)、在那个战争年代,他把诗情、浪漫的情绪,注入诗歌,让人在苦难中,向往美好,看到生命的美好: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7)、文章重在分享,我们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态度,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不对因信息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因使用发生偏差,我们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8)、这些翻译介绍,不但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泰戈尔的基本哲学和文学思想有了大致的了解,而且也可以对泰戈尔的家庭背景和基本生活情况有了直觉的印象,使人未见其人已好象闻其声,睹其容,仰其行,这为泰戈尔来华实在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9)、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流萤集》(1928),《园丁集》(1913)《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
(10)、文学届对于这一首诗的出处仍有争议,因为泰戈尔《飞鸟集》中有一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的距离”,而普遍认为此诗为泰戈尔所作,但研究学者并未找到相关文献。从最初的一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被人们续写到如今一整篇诗词,大抵是这世界上最诗意的误会。
(11)、C、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为此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12)、泰戈尔生前共计出版过九部英文诗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郑振铎和冰心等人陆续译介到中国,其中《飞鸟集》影响中国文学极大,而《流萤集》与中国渊源最深。两书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受到了日本俳句和中国绝句的影响,短小简洁而又意味深长,与泰戈尔其他诗集迥异,自成一种风格,堪称泰戈尔的短诗双璧。诗人、金融家王钦刚先生,青壮时商海沉浮,与诗歌渐行渐远;人到中年,回归恬淡,重拾对诗的热爱,遂有了《飞鸟集》《流萤集》的翻译。诗作中蕴含的人生况味,大概不是未经一番沉浮的译者所能轻易体察的。王先生以不惑之年的阅历和感悟来观照泰翁之诗,其得于字里行间者,当远多于他人。诗意,非栖居其中不能领略。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青年诗人戴潍娜,与王先生一起,赏析泰翁之作,共享诗歌之美。
(13)、被称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是:《吉檀迦利》。
(14)、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印度“(A)”。
(15)、《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创作的诗集。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泰戈尔凭借该作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16)、名著导读|《寂静的春天》知识梳理,中学语文教科书推荐阅读!(可下载)
(17)、面对生与死时,泰戈尔的境界是“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8)、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9)、他的科学、历史和文学的丰富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从小醉心于诗歌创作。
(20)、《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首次出版于1916年。这些诗的基本题材多为极其常见事物,不外乎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等。
3、泰戈尔简介资料大全
(1)、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2)、他的诗歌影响着数代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安慰人心的话出自于他。
(3)、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4)、在《园丁集》中,诗人通过寓意深刻的寓言诗和言简意赅的哲理诗,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艺术地回答了人应该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
(5)、日来年往,就是他永远以种种名字,种种姿态,种种深悲和极乐,来打动我的心。
(6)、D、从艺术表现来说,《新月集》意境轻盈、优美,语言隽永、浅近,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性,其总体形式是新颖活泼的散文式。
(7)、正如风暴用权力来冲击平静,却寻求终止于平静。我的反抗冲击着你的爱,而它的呼声也还是,我需要你,我只需要你。
(8)、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9)、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10)、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1)、榕树把话题扯到我身上:“你的模具是什么形状,请描述一番。”
(12)、《园丁集》是泰戈尔的重要的代表作之它更多地融入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叙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
(13)、当日子完了,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14)、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泰戈尔善于学习和运用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活泼;在创作方法上,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是在抒情诗中,浪漫主义成分较重,在叙事性作品中,现实主义成分较多。
(15)、如果今生我无法与你相逢,那么,我将感到这是永远的遗憾——让我时刻不忘,让我带着这悲哀的痛苦,不管在醒时或梦中。
(16)、因此,善恶且不是绝对的存在,但对于有限的我们来说却是真实的,必须通过《薄伽赞歌》中的业溶血,也就是通过无私善行的实践而与无限者的活动统一起来,以获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17)、易迅达投资,北京凌天世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18)、1886年泰戈尔25岁时,他的第—个女儿诞生了,取名为玛吐莉勒达。相隔两年,他的儿子罗梯出世了。夫妻俩相亲相爱。—次,泰戈尔外出旅行,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星期日夜间,我感到魂不附体,我发现自己抵达了乔拉桑戈,你睡在大床的—侧,贝莉和贝皮(即女儿贝拉和儿子罗梯德拉纳特)睡在你的身旁。
(19)、西方世界围城里的生活滋生了一种焦躁不安、争论不休的情绪,催生了一种崇拜工作的迷信,以及为收益和利润所驱动的征服自然的斗争……与这一切令人萎靡的仓促匆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泰戈尔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在广袤宁静、涤荡心灵的印度森林中臻于完美的文化,一种旨在通过不断增进与自然生命本体的和谐而获得灵魂安宁的文化。另外,泰戈尔在此向我们揭开了一幅诗意的画卷(而非一幅历史的图景),以确证我们终将获得安宁……然而泰戈尔并不崇拜那些人们贩卖的所谓“东方哲学”,不信奉所谓“灵魂轮回”和“因果报应”的痛苦幻梦……在从自然界中寻找神性时,他发现了那个包容一切的自然之主,一个万能的、鲜活的神明。这位神明的超自然精神力对无论大小的芸芸众生都有一视同仁的体现,但它最为真切的反映却是注定不朽的人类灵魂。
(20)、《泰戈尔诗选》收入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四部诗集:《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以及《园丁集》。
4、泰戈尔简介及作品100
(1)、我掷掉纸和笔,直直地望着他,他油亮青葱的叶子,犹如名演员的纤指,快速弹着光之琴弦。
(2)、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在他译的(A)译者自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它都能使我们的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
(3)、泰戈尔的婚姻1883年,全家人都窃窃私语地商议,要为年轻诗人挑选合适的配偶。泰戈尔的父亲在宗教事务方面是个开通的进步人士,在维护社会习俗方面却显得异乎寻常的保守,他要求未来的媳妇必须是婆罗门种姓的姑娘。泰戈尔家族尽管在财产、学问和道德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他们是个“低等婆罗门”,那些以高种姓自诩的婆罗门是不愿意和他们联姻的,因此,他们的选择只能局限在那些居住在吉夏兰小城镇上的比拉利付种姓的婆罗门家庭中。在那儿,父亲选中了在泰戈尔家谋职的—个韦利玛塔次?拉叶乔塔利先生的1O岁女儿,作为泰戈尔的未来妻室。
(4)、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
(5)、“何用我阐明!它们以自己的喧嚣,吼叫震惊天宇。它们的负载,复杂性和垃圾,压痛了地球的胸脯。我思之再不知何时是它们的极终。它们一层层垒积多少层,一圈圈打多少个死结,答案在榕树的叶子上。”
(6)、《新月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
(7)、泰戈尔身上有两种文化特质,印度文化中的泛爱和西方文化中的博爱,西方文化所匮乏的品质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却存在着,而且是那么自然而然,毫不造作。
(8)、每读一句泰戈尔的诗,可以让我忘却世上一切痛苦。
(9)、我将越过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
(10)、C、泰戈尔“以我观物”,以爱观物的生存态度使诗集《新月集》中的自然景观带上了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11)、弓在射出箭时对箭说道,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
(12)、 地址:桐城路与庐江路交口合作经济广场4楼
(13)、“如同江河被两岸夹持,”我耐心地阐述,“创造受模具的制约,一种素材注入不同的模具,或成为金刚石,或成为榕树。”
(14)、《艾青诗选》名著导读+知识点+习题大集合,重点名著篇目必须了解!
(15)、第二层:泰戈尔为何选择如此平凡的生活景象入诗?泰戈尔有感于现实社会中人为物役,时时过着违背自然的生活,所以提醒我们抬眼望望湛蓝天空、熠熠星空下的世界。鸟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想歌唱就歌唱;黄叶春到发芽,秋到叶落,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人本也应与世界万物同栖同醒,但却沉迷于功利,执着于虚荣,早已对自然,也是对自己的天性熟视无睹了。黄叶之叹,实际上也是诗人之叹。叹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叹自然万物,人已倦于同心同唱。
(16)、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17)、泰戈尔,以诗人著称,童年就开始写诗,著名的有长诗《野花》;诗集《晚歌》和《晨歌》;《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短诗《二亩地》《故事集》《礼佛》《非洲》《忏悔》《号召》等,其中《吉檀迦利》获得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
(18)、正如徐志摩所说,这么多人喜欢泰戈尔,不单纯是因为诗歌。而是因为他的作品“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
(19)、名著导读|《昆虫记》名著导读+知识点+习题大集合,可下载!
(20)、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一向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慢慢敞开了大门,中外文化、文学的交流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恢复、丰富起来,拜伦、雨果、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在中国人面前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印度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就是在这股潮流中访问了中国,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外国作家,重新使早就中断的中印文化交流焕发活力。泰戈尔是抱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访华的,令人遗憾的是,这次交流是伴随着一连串的误解的不愉快的交流,是一次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在今天的人看来仍不免为这些误解而深表遗憾。
5、泰戈尔简介资料打印版
(1)、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出生在印度英属孟加拉省的一个文艺家庭。青年时代,泰戈尔陪着父亲游历祖国各地,足迹远达喜马拉雅山区。
(2)、1883年9月11日,婚礼在乔拉桑戈老家举行。新娘的原名叫帕兹达列妮,是—个听起来十分旧式的.名字。婚后,她改名为默勒纳莉妮。这个美丽的名字,可能是她丈夫给起的,这就是泰戈尔在这整个事件中表现出积极性的唯—证明。纳莉妮的名字—直萦回在他心间,似乎它也包含在“默勒纳莉妮”里。
(3)、翌日,我的心灵问我:“昨天,你凝视着榕树说悟彻了,你悟彻了什么?”
(4)、综观泰戈尔的诗歌,清新朴素是其最大的特色,《吉檀迦利》35首中,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夸饰的情感,句句犹如白话,却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5)、《东方杂志》的“泰戈尔专号”以翻译泰戈尔的作品为主。该期封面印有泰戈尔像,封二有泰戈尔的手迹及“泰戈尔对于大自然的默化”图一幅;发表的研究论文有《太戈尔学说概观》(王希和),翻译的泰戈尔作品有《海上通信》、《叶子园》、《喀布尔人》、《隐士》;王希和的文章洋洋洒洒一万七千多字,开明宗义说自己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当国内研究者的导言。”文章从泰戈尔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艺术观等方面介绍了泰戈尔学说的主要方面,最后总结说:“泰戈尔的哲学特点是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换言之,即求精神生活。所以他在教育和艺术两方面都主张人类的精神应由物质里解放出来,以达于无限。其次就在他提倡爱与牺牲,及活动,以此三者是人生之正路,入于无限所必经的。”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在于使人对泰戈尔的基本思想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在当时和后来都是不多见的。
(6)、曾有爱钻牛角尖的人批评泰戈尔不够虔诚,没有从一而终的信仰。我以为这是不懂诗人,不懂诗的。不同时期的印度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一种底蕴。
(7)、我之所以把我的痛苦不当一回事,是因为我怕你会那样做。
(8)、“它的年寿不是事件的时间,而是情感的时间,所以不能用数字计算。”
(9)、读起这首诗,会不会在心底念起一个人,那是可念不可说的爱情,是内心里最柔软的落寞和最卑微的挣扎。有多少人因心生情愫而靠近,又因此而天各一方,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实,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非距离本身,唯心而已。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10)、“王子啊,你功德无量。”我赞叹着,“你是娇嫩的少年,可恶魔老奸巨滑,心狠手毒。你年幼力单,你的箭囊里装的是短小的箭矢,可恶魔是庞然大物,他的盾牌坚韧,棒棍粗硬。然而,我看见处处飘扬着你的旌旗,你脚踏着恶魔的脊背,岩石对你臣服,风沙在投降书上签字。”
上一篇:风餐露宿 的拼音149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