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最经典的六句名言

1、老子最精典的名言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4)、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名言大全集锦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6)、(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老子》

(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9)、(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1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3)、·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4)、(名句赏析):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5)、(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1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18)、(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0)、书需要你慢慢去煮,才能挥发它那诱人的香味。

2、老子最经典的六句名言有哪些

(1)、征服别人的人是强人,征服自己的人是伟人。——老子

(2)、(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8)、(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5)、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1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17)、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8)、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9)、(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2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3、老子最经典的六句名言是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2)、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

(3)、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4)、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0)、(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11)、(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1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14)、(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5)、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期间充满了主观的看法与独断的判断,因此也引起无数的言辩纷争。

(16)、死而不亡者寿。(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被忘记的人才叫“长寿”。

(17)、(名句赏析):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8)、·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老子最经典的六句名言是什么

(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名言大全集锦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3)、(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6)、"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老子》"

(7)、(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9)、语出《老子·第六十九章》。轻视敌人是最大的祸患,轻视敌人就会丧失我的“三宝”原则。因此两军对战,实力相当,其中悲痛的一方能够取得胜利。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11)、(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12)、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1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4)、(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7)、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个很重要,老子的无为思想)

(18)、(名句赏析):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1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老子名句经典语录

(1)、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5)、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9)、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0)、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1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13)、(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15)、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6)、(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17)、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经典语录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语出《老子·七十三章》。上天是十分公平的,作恶便会受到惩罚,看起来会有不周密的地方,但是不会有任何的疏漏。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

(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8)、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9)、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经典语录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1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2)、(名句赏析):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8)、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3)、(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6)、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7)、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8)、大道无名,天下善恶美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旦有了美的标准,就会搞出“东施效颦”的笑话来,一旦有了善的标准,就会被恶人利用,成为作恶的挡箭牌。“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纣为长夜之饮,通过之人皆失日”。所以,人要保持一颗清净心、平等心,不要有所偏好,太过偏激,这才是正道。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1)、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镜,可以警醒善人。

(14)、·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语录

(1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1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8)、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老子《老子第八章》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道德经》

(1)、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2)、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语,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荀子名句经典语录109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