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汉儒谓之讲经,而今世谓之讲道。夫能明于圣人之经,斯道明矣,道亦何容讲哉!凡今世之人,多纷纷然异说者,皆起于讲道也。震川集卷九送何氏二子序

(2)、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3)、故曰:匹夫之心,天下人之心也。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4)、(解析)(1)本题考查陈献章的思想主张及其背景。依据材料“杜门不出,日对书籍忘寝食者累年,卒未有得。于是,惟静坐久之,然后见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于是隐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是乎?”等可以得出结论。

(5)、在对道器关系的论述上,顾炎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说:“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卷一《游魂为变》条),“非器则道无所寓”(卷一《形而下者谓之器》条),认为充满天地间的无非是气,气聚而为万物,散而为太虚。

(6)、      第主张无地域限制的自由贸易,包括开放海禁,允许民间商人出海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顾炎武继承了晚明学者关于自由贸易的思想,并加以发挥。他主张自由贸易,不仅只是指食盐,而且包括粮食、棉麻、茶叶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其贸易是不受任何地域限制的。在《钱粮论》中,顾炎武陈说了海禁政策的危害,指出“海舶既已撤矣,中国之银在民间者已日销日耗”这一事实,说明了海禁政策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道理。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顾炎武引证傅元初的《请开洋禁疏》,将开放海禁有利国计民生的道理说得最为透彻:

(7)、其思想特点:是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8)、然亭林著述之盛,要当首推日知录。亭林自谓日知录一书,「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与杨雪臣书又谓「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与人书二十五其门人潘耒为之序,亦谓先生之学:

(9)、以言夫亭林博学之教,则最著者有两书:一曰日知录,一曰音学五书。亭林尝自言之,曰:

(10)、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11)、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献章的思想主张及其背景。

(13)、(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陈独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答案为:(1)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背景:李贽,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者实力增强;官方理学的僵化。陈独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影响: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陈独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4)、(解析)作为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而黄宗羲对专制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反对专制制度这点上,两人思想有共同之处,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黄宗羲主张: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b.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15)、亭林本此而创为郡县论。凡论九篇,收于文集卷一大意在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大权。罢监司之任,行辟属之法,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而设为久职。其言皆有见。惟欲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复世官,任终身,举子若弟为代,则未免矫枉过直。然明夷待访录方镇篇有「终其世兵民辑睦,疆场宁谧者,许以嗣世」之论。许方镇以嗣世,祸必至于割据。亭林惟县令设世官,已斟酌变通矣。此后如赵翼陔余丛考、戴望谪麟堂集诸书,对顾议均致驳难

(16)、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17)、第(2)问,材料一强调个人修养问题,材料二强化教化作用;功能从提高个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总结。

(18)、故治音韵为通经之钥,而通经为明道之资。明道即所以救世。亭林之意如是。夫嘉考证学,即本此推衍,以考文、知音之工夫治经,即以治经工夫为明道,诚可谓得亭林宗传。抑亭林此书,不仅为后人指示途辙,又提供以后考证学者以几许重要之方法焉。撮要而言,如为种种材料分析时代先后,而辨其流变,一也。亭林谓「三百五篇乃古人之音书,自秦、汉以下,其音已渐戾于古,至东京益甚。及梁沈约作四声谱,不能上据雅、南,旁摭骚、子,而仅按班、张以下诸人之赋,曹、刘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下及唐代,以诗赋取士,其韵一以陆法言切韵为准。至宋理宗末年,平水刘渊始并二百六韵为一百元黄公绍作韵会因之,以迄于今。于是宋韵行而唐韵亡,为音学之再变。」亭林此书,用意在「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自是而六经之文乃可读。」音学五书序此为亭林治音学之根本方法,亦即干嘉考证学一最重要之方法也。亭林自知音进而考文,乃知三代六经之音,久失其传,其文之存于世者多后人所不能通,以其不能通,而辄以今世之音改之,于是有改经之病。亭林谓:「古文之经,自汉以来,不绝于代。天宝初,诏集贤学士卫包改为今文,而古文之传遂泯。此经之一变也。汉人之于经,如先、后郑之释三礼,或改其音而未尝变其字。子贡问乐一章,错简明白,而仍其本文,不敢移也,注之于下而已。及朱子正大学系传,径以其所自定者为本文,而以错简之说注于其下,已大破拘挛之习。后人效之,此经之又一变也。」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于是亭林所论考文之工夫,与其言音之先后流变,同条共贯。其所指陈,又以后考证学派校勘经籍一大例也。其次则每下一说,必博求左证,以资共信,二也。(二求证佐)四库全书日知录提要谓:「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语必博证,证必多例,此又以后考证学惟一精神所寄也。

(19)、六经之学,渊源于两汉,大备于唐、宋之初,其固而失通,繁而寡要,诚亦有之,然其训故皆原本先民,而微言大义去圣贤之门犹未远也。学者治经,必以汉人为宗主。汉不足,求之于唐;唐不足,求之于宋;唐、宋皆不足,然后求之近代;庶几圣贤之门仞可窥,儒先之钤键可得。

(20)、      城中米珠取于湖,薪桂取于严,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

2、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背景

(1)、   顾炎武认为对经史的考证有助於经世的落实,于是著有《金石文字记》《左传杜解补正》《音学五书》等著作,后被视为清代中叶“乾嘉学派”考据学风的奠基者。

(2)、(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可知,此题涉及的是的政治民主思想范畴.A项是李贽的观点,即反“三纲五常”,强调人应该有的合理欲求,与题意不太相符,故排除. B项意思是出仕则当帝王的老师,不出仕则(潜心研究学问)为天下人做万世师表.与题干意思不符,应排除. C项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民主思想,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3)、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白居易为盩厔尉,诗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其江州司马厅记曰:「唐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禀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宫足以穴身,食足以给家。」今之制禄,不过唐人之什二彼无以自赡,焉得而不取诸民乎?日知录卷十二

(4)、顾炎武曾经五次来到陕西关中。在此,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富平的李因笃、周至的李颙(二曲)、华阴的王宏撰(山史)。

(5)、宋叶适言:「国家因唐、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之权,尽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虽然,岂有是哉!故人才衰乏,外削中弱,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是一代之法度,又有以使之矣。」又曰:「夫万里之远,皆上所制命,则上诚利矣。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其害如之何?此外寇所以凭陵而莫御,雠耻所以最甚而莫报也。」卷八法制条

(6)、顾炎武认为一切关于自然及社会的知识都是认知的对象。他批评宋明以来的理学、心学,说“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在其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他总结了历代治水的“善治水者,固以水为师耳”经验,揭示了先验之理与社会实践的矛盾,说明了只有生活及实践才是人类知识的真正来源。他认为历史的时势是由人造成的,人定能胜天。

(7)、读屈子离骚之篇,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则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

(8)、      但统观顾炎武关于“一条鞭法”的论述,我们决不能得出他反对实行“一条鞭法”的结论;在清初的历史条件下,他主张恢复实物赋税,亦只是“权宜变通之法”而已。

(9)、自明之亡,一二大儒,孙氏则夏峯集,顾氏则亭林集、日知录,黄氏则行朝录、南雷文案,及诸文士侯、魏、丘、彭所纂述,皆以诋触见烬。其后纪昀等作提要,孙、顾诸家稍复入录,而颇去其贬文。或曰朱、邵数君子实左右之。

(10)、      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他极力主张币制的统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货币政策。他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顾炎武的这一论述,反映了打破地域壁垒、建立统一的全国贸易市场的时代要求。

(11)、巡检,即古之游徼也。巡检裁则总督添矣。何者?巡检遏之于未萌,总督治之于已乱。同上

(12)、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13)、从封驳伊始就不难看出,它的出现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有它的存在君王,并不能随意妄为的对天下发号施令。随后列代均继承了这一个制度,汉代的御史,唐代的门下省等等,都有封驳的权力。到了明代,封驳的工作是由给事中来完成。

(14)、      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顾炎武提出了以下对策:

(15)、(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16)、(参考文献)许苏民:《顾炎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顾炎武提倡反清复明,在失败以后,顾炎武游历各个地方,并且潜心治学,是明末清初非常有名的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被清朝学者称为开国儒师,他继承了反理学思潮,并且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顾炎武在文学道路上极具探索思想,开创了新一代学风,给清代学者带来了很大影响。顾炎武在明末时期,就开始对理学进行批判,顾炎武在批判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18)、      基于以上对道德与经济之关系的认识,顾炎武反对以“道德”的名义阻碍和破坏商品经济发展。例如,杭州素以旅游业发达著称,市民们多赖此为生,可是官府却经常以“整顿风俗”为名,对市民们的商业活动予以取缔。对此,顾炎武在《肇域志》中引用了王士性《广志绎》卷四的有关论述,指出:“游观虽非朴俗,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在顾炎武看来,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生计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杭州市民来说,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活动就是他们的“本业”。可是官府却以整顿风俗为名来破坏市民的生计,进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他的这一观点,显然是合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明达之论。

(19)、      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之所以千方百计地要往官本位的体制中钻,就在于官本位体制中的人享有经济上的特权。在由乡宦、生员、吏胥所组成的庞大的特权阶层中,尤以生员的经济特权对民众的利益所造成的危害最大。只有废除生员制度,取消其经济特权,才能使那些没有任何官本位背景的人们所遭遇的困境和痛苦得以缓解。

(20)、(解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的思想,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所以A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不符合史实,此时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是宋明理学;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私天下”“孤秦”、“陋宋”切入,结合明清之际是儒家思想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该题相关的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原因,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都要注意掌握.

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1)、顾炎武为了进—步论证“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道理,还在《日知录》的《守令》条中写到“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这里的“各治”,也就是“众治”,只有“众治”,天子之权才能受到尊重。相反,“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这是“独治”,搞“独治”的结果是“贤智之臣亦无能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

(2)、      顾炎武所论说的徽州商人勤俭致富的精神,与马克斯·韦伯论说的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新教伦理精神虽不同但亦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他认为,徽州商人们之所以能够致富,首先在于勤俭。他说:“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3)、然亭林单标「行己有耻」,而深斥讲学,意亦可商。亭林尝以论学书示张蒿庵,蒿庵颇持异见,谓:

(4)、      一是专制统治者对人民的超经济强制式的掠夺。顾炎武指出:“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者乃数十年,而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天启皇帝的诏书中甚至有“必须殚力急功尽心搜括”之语。

(5)、亭林对于政治之主张,大率备详于日知录卷八至卷十二之五卷。其最堪注意者,为对于风俗之重视。故论政亦多着眼于风俗人心,与第十三卷诸条精意相通,此点尤为亭林论政特色。盖亭林固亦染受宋明理学精神,而特不尚心性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也。兹举其较大之论点言之,则有郡县分权及地方自治之主张。亭林谓:

(6)、(解析)儒学不是宗教思想,并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没有对儒学进行彻底抨击,故A项错误;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并且黄宗羲还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故B项正确; “儒家学者掌握‘道’”是二者的相似之处,故C项错误; “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7)、顾炎武在关中结识的第三个要好的朋友,是华阴的王宏撰。王宏撰不仅是关中颇有名望的理学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走遍天涯的游隐义士,他一生曾多次到南京、苏州、扬州一带访学探友。公元1663年,顾炎武到达华阴后,慕名拜访了王宏撰。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公元1677年春,顾、王二人一起到北京昌平祭扫了明思宗陵墓。同年九月,顾、王二人再次相偕来到华山脚下,结邻定居。二人朝夕相处,纵论时局,切磋学问,畅谈国家兴衰治乱。公元1682年1月,顾炎武因病在山西闻喜县逝世。得知噩耗,王宏撰痛惜不已,并深切哀悼与顾的深厚友情。次年,还把自己的宅邸改名为“顾庐”,以作纪念。此后,年年清明,王宏撰祭扫顾炎武陵墓并写诗颂扬。他评价顾炎武,“古所谓义士,不合于时,以游为隐者也”,是一位以四处游历的方式过着隐居生活,且坚决不仕清廷的清高义士。

(8)、植之既为商兑,阳湖李申耆兆洛贻书讨论,谓:

(9)、http://www.wenmind.com

(10)、B.不能随意地因革制度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11)、先生钻研六经,含茹雒、闽之学,而追遡其元本。谓秦火已后,儒者专门名家,确有指授,古圣贤之蕴奥,未必久晦于汉、唐而乍辟于有宋;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新安未可以盖金溪、永嘉,而姚江亦未可以盖新安。真知独信,侧出于千载之下。有学集卷十六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

(12)、      “居民大半工技,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滨湖近山小民最力穑,耕渔之外,男妇并工捆屦、䌟麻、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阊闤之间,望如绣锦。”“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兹山有焉。”(《天下郡国利病书》)

(13)、顾炎武主张,重启封驳制,利用封驳来制约君主的权利,以此避免君主滥用私权。封驳制度起源于汉代,实际上是一种检查制度。其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对皇帝颁布的失宜诏命,进行封还并署列理由或者意见。

(14)、A.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B.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C.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D.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

(15)、A.“三人行,必有我师”B.“天下健,君子自强不息”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6)、今考亭林与人书,既言「信其书之必传,而未敢以示人」,与杨雪臣书又谓「未敢为今人道。向时所传刻本,乃其绪余」,与人书二十五又曰:「惟多写数本以诒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与友人论门人书又初刻日知录自序亦曰:「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则亭林日知录在当时实多避忌。刻本流传,既非日知录之全。而今传三十三卷足本,亦复有所去,非亭林绝笔之真,断可想矣。今刻本卷六「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条,有录无书,即因语有诋触而去之未尽,乃犹误存其条目也。近人黄侃季刚有日知录校记,据传钞本有此条,文长七百宇,又他所删改处甚多。而当时馆臣所以深贬日知录之经济无当,其为媚清取容,更无俟深论。故于原书论政诸端,全不一及,而独拈音学五书序一语轻致讥弹,显见其为遁辞。道光十三年癸巳,阳湖李兆洛申耆、嘉定黄汝成潜夫为日知录作笺注,始谓「中言时务八卷,乃全书精华。亭林所云为王者取法也。欲于漕运、河务、盐政诸大端,皆博采名臣奏议及时贤论议,与相发明」。『语见蒋彤李申耆年谐。』先是泾县包世臣慎伯,于申耆处得读日知录,亦谓「其书经国硕猷,足以起江河日下之人心风俗而大为之防;惟摘章句以说经,及畸零证据,犹未免经生射策之习」。而同时邵阳魏源默滦为贺长龄编经世文编,亦多采此书。日知录评价遂又一变。

(17)、(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18)、     “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论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苦的是农民,最穷的也是农民。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顾炎武目睹农民“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的悲惨处境,为了解决中国社会严重贫富不均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要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的主张。他说:“国家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上田不得过八斗,如此则贫者渐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贫。”顾炎武主张禁限私租,可以说是抓住了农民问题的一大关键。

(19)、 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

(20)、故其于「馆舍」、「街道」、「官树」、「桥梁」诸条,均卷十二凡关于地方之建设与兴筑者,尤拳拳致其深情。亭林既着眼于地方之自治,遂连带而及郡县之分权。郡县分权,固为地方自治之先步也。故曰:

4、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而四者之中,耻为尤要……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3)、      他认为中国社会是苦于经济的不发展:“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而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只能通过发展生产的途径。因此,他十分注重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把“生财之方”看作是与用人行政同等重要的立国之本。他说:“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所恶于兴利者,为其必至于害民也。”“吾未见无人与财而能国者也。然则如之何?……必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

(4)、(解析)顾炎武是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他认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空谈诗文义理与治世无益,“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表明黄宗羲以天下为己任,故B正确; A、C、D均与材料中顾炎武的主张不符,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来引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献章思想的影响。

(6)、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7)、      顾炎武通过引证这些文献来说明,只有开放海禁,允许民间开展对外贸易,才能解决东南沿海人民的生计问题和沿海官员勾结“倭寇”、“因缘为奸利”的问题。

(8)、于明末极诋李贽与锺惺。见卷十八本此而主严别流品。

(9)、(解析)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故C正确. A是孔子的思想,故排除. B出自《周易》,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D是屈原的名言,故排除. 故选C.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载:“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10)、(解析)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可知王夫之重视实践的知行观,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11)、此则俨然干嘉汉学家理论矣。牧斋乃当时南方文史冠冕,经学非其所长,顾其对经学议论已如是。亭林与牧斋虽疏,然亭林友好如归玄恭、潘力田、吴赤溟诸人,皆与牧斋有雅,梨洲、晚村与牧斋过从亦密,其后阎百诗并推牧斋、黄、顾为「海内三读书人」,清初经史之学,牧斋不能绝无影响,又可知矣。参阅有学集卷十七赖古堂文选序论明末经学三缪、史学三缪牧斋于理学不深谈,而极推阳明,参阅初学集卷四十四重修维扬书院记其论明末学弊,颇诋王、李,与帖括、语录并举,目为俗学。参阅初学集卷三十五赠别方子玄进士序而自述学问途辙,则溯源震川,谓:

(12)、《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知录》内容宏富,内容大体可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日知录》以“明道”、“救世”为成书宗旨,涵括了作者一生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提出“盈天地者,气也”等思想,不少论述,切中时弊。

(13)、牧斋此言,即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说。两人立身制行,固不可拟,然言思辙迹之同,皎然有不可掩者。又初学集卷七十九与卓去病论经学书谓:

(14)、在顾炎武看来,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其内部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而造成的。在明清时期反理学的浪潮中,顾炎武以高扬经学的大旗为其重要特征。他对宋明理学的“性与天道”不以为然,认为不讲辞受、出处,而终日陷于论辩之中,绝非孔孟儒学正统。他说:“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也;出处、去就、取之、辩之,乃孔子、孟子之所恒言也。”因此,顾炎武一生为学,始终以国家治乱之源,生命根本之计为出发点,切实去探索“六经之旨”、当世之务。

(15)、   顾炎武的思想着重经世,强调有助“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学问,不仅反对宋明理学家探讨心性的学风,并主张以经世致用的“实学”,取代“理学”。

(16)、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7)、愚不揣……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卷四与人书三

(18)、      大同商旅辐辏,货物踊贵,亦以藩府有世禄之供,将士袭常饩之养。虽曰穷边绝徼,殆与内郡富庶无异,而浮侈犹甚。

(19)、--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0)、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或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生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年七十。少耿介绝俗,与里中归庄玄恭同游复社,有「归奇顾怪」之目。顾氏为江东望族,嗣母王氏未婚守节,养先生于襁褓,得朝旌。乙酉夏,先生起兵吴江,事败,幸得脱。母王氏避兵常熟,遂不食卒,遗言后人勿事二姓。次年,闽中唐王使至,以职方司主事召。以母氏未葬,不果往。庚寅,有怨家欲陷之,变衣冠作商贾出游。世仆陆恩,叛投里豪叶嵋初。先生归,持之急。乃欲告先生通海。先生禽之,数其罪,湛之江。仆壻复投叶氏,以千金贿太守,求杀先生。不系于曹而系之奴之家,危甚。玄恭求救于钱牧斋。牧斋欲先生称门下。玄恭知不可,而惧失援,私自书一刺与之。先生闻之,急索刺还,不得,列谒通衢自白。牧斋亦笑曰:「宁人之卞也。」事解,于是先生浩然有去志。是年为顺治十三年丙申,先生年四十四。翌年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塞外,而置田舍于章邱长白山下。然以其地湿,不欲久留。每言马伏波、田畴皆从塞上立业。欲居代北。尝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遂又与富平李子德垦田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而又苦其地寒,但经营创始,使门人辈司之,身复出游。戊申,年莱之黄氏有奴,告其主诗词悖逆,案多株连。又以吴人陈济生所辑忠义录指为先生作。先生自京驰赴山东请勘,讼系半年,始白。自是往还河北诸边塞者又十年。己未,年始卜居陕之华阴。先生尝六谒孝陵,六谒思陵,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王征君山史筑斋延之,乃定居焉。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昆山徐干学兄弟,先生甥也。未遇时,先生振其乏。及贵,累书迎南归,为买田以养,拒不往。或询之,先生答曰:「昔岁孤生,漂摇风雨。今兹亲串,崛起云霄。思归尼父之辕,恐近伯鸾之灶。且天仍梦梦,世尚滔滔。犹吾大夫,未见君子。徘徊渭川,以毕余年足矣。」庚申,复游晋,其夫人卒于昆山,先生寄诗挽之而已。壬戌正月,卒于曲沃。全谢山神道表谓先生卒华阴,误。此据张穆年谱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峥嵘岁月造句大全四年级60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