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荆州
1、刘备借荆州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历史上并无借荆州之事。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半个江夏郡和半个南郡,刘备得到半个江夏郡和半个南郡、以及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2)、这一事件的关键就在于,刘备得到荆州到底是不是“借”的。刘备没有“借”荆州,更不用“还”荆州什么是“借”?将所拥有之物暂时给予他人,这才是“借”,孙权一方其实并没有荆州的所有权,那么何谈“借”呢?
(3)、董卓乱政时,各地纷纷起兵讨伐,此时的荆州刺史为王叡。据《三国志·孙坚传》及注引,孙坚当时拜长沙太守与刺史王叡共击零陵、桂阳之间的黄巾贼,王叡认为孙坚就是一介武夫,所以不把他当作一盘菜。王叡起义兵讨伐董卓,但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合,说要先杀曹寅再举义兵,不想曹寅却与孙坚合谋假冒“案行使者”追杀王叡,迫使王叡吞金自杀,接着南阳太守也被孙坚擅自斩首,孙坚枉杀长吏与郡守,使荆州义兵不欢而散。
(4)、荆州七郡”中的南阳郡原是张绣的地盘,在官渡之战前就被曹操控制。但由于赤壁的快速战败,曹操没能牢固控制原属于刘表的荆州六个郡。因此在曹操回到北方后,江夏郡的孙权与刘备便开始抢占荆州另外六郡,影响深远的“荆州问题”也由此发端。
(5)、刘备向孙权请求的是都督荆州,史书上用的词是:都督荆州。
(6)、不过,因为后来刘备和曹操已经在汉中对上了,势必会有一场宿命之间的决战,当年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必须要有个胜负出来。
(7)、这样的蜀汉是被曹魏所惊惧的,所以曾经的敌对双方联合起来,清除了蜀汉在荆州的地位。而这也是在孙权“讨还”荆州不成的前提下。
(8)、这就是所谓的“借荆州”,实继就是拿了半个“南郡”。双方各取所需而已,刘备拿到了出海口;孙权甩掉了大包袱,符合各自的利益。“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三国志》程普传)当时孙刘还是蜜月期,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成了一家人。
(9)、曹操灭袁绍,刘备败走,迫不得已投靠刘表,被刘表派驻新野,替其守护着北大门。自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刘备实力大增,曹操大军来犯,孙刘二家实力弱,被迫联盟,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刘备顺势取得荆州部分之地。
(10)、《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11)、但是后来经过鲁肃来调解了一下,刘备和孙权算是和解了,刘备拿其他的地方跟孙权换了荆州的几个郡。
(12)、那么,东吴一方为何一直要强调“借荆州”呢?这要从孙吴一方为自己定下的战略规划说起。“荆州”对孙吴来说,是必须要取得的地盘刘备一方有《隆中对》,诸葛亮曾经这样给刘备规划: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也就是说,荆州实际上是蜀汉政权的发力点,一切都要从占据荆州开始,这也从后续的历史走向里得以证实。
(13)、在东汉末年,荆州不是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很大的地域概念,具体说就是东汉的13个州之一。下辖南阳郡(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郡(湖北东部)、长沙郡(湖南东北)、桂阳郡(湖南东南)、武陵郡(湖南西北)、零陵郡(湖南西南)等7个郡,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南阳郡被其占去大部,江夏郡被孙权占据一部,其余尽归刘表父子所有。
(14)、刘备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在江油打着刘琦的旗号四处招揽旧部,很快就打下了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刘备虽然占据了荆南四郡,但要论地理优势,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南郡,更何况荆南四郡此时还是一片蛮荒。于是,刘备以江油太小不适合做治所为由,向孙权借南郡。孙权出于战略全局考虑,就把南郡借给了刘备。所谓“借荆州”,其实借的是南郡。
(15)、在民间老百姓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三国题材歇后语之也是《三国演义》在民间巨大影响力的体现。但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的“刘备借荆州”与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并不一样。那么历史上的“借荆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6)、等到后来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非说南郡与南部的四个郡是自己借给刘备的,要刘备归还,两方都不同意,最后兵戎相见,孙刘联盟眼看就要破裂,就在此时曹操出兵西北,益州北部门户洞开,刘备担心别荆州守不住,自己的益州还要丢,于是把长沙郡与桂阳郡割让给了孙权,这才平息了战事。
(17)、荆州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下面一共分为荆南和荆北两个部分,一共加起来有七个郡。经过赤壁大战这场大规模的画地盘战争以后,荆州被一分为三了,而刘备的地盘主要就是荆南的四郡,这个位置其实非常不好,因为就是这和刘备屯兵的地方隔着南郡。而南郡则是由孙权占着大部分,曹操占剩下的部分。所以这就是刘备鹈鹕想要借荆州的原因。他借的只是南郡的一部分,也就是江陵部分,这样刘备整个地盘可以连成片,也可以帮助孙吴减轻防守曹操的压力。
(18)、荆州一主要有七个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赤壁之战后,由魏、蜀、吴三家瓜分:曹操吃了败仗,还保有北面的南阳、襄阳两郡;孙权出力很大,但只得了南郡、江夏、武陵(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三郡;刘备最多,得了荆州的江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子祎,事见魏武本纪”“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19)、孙权出了最大的力气,连周瑜都伤了,仅仅捞到了半个南郡,还得随时防备襄阳的曹仁,憋屈又心酸。而周瑜和孙权在对外战略上又产生了分歧,周瑜想要二分天下,西取益州。所以他才拼了命的打南郡,拿下了西进益州的通道。而孙权一方面是忌惮周瑜功高、一方面是顾及江东豪族之述求,其采取鲁肃之连刘抗曹法,据曹操、图发展,战略方向比较混乱。
(20)、孙权的控制区包括:整个南郡与一部分江夏郡。因为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三征江夏太守黄祖,杀死了黄祖,并夺取了一部分江夏郡的土地。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意思
(1)、刘备去夺益州,并不是自已想法,是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取荆州后,周瑜兼任南郡太守 ,刘备名义是荆州都督,左将军。但还是人家吴家女婿。周瑜准备率军,进攻西川时,却突然暴病死于巴丘。刘备才接手周瑜军队,占据荆州,领荆州牧。有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半个江夏郡。但是还是在吴王孙权手下混的人
(2)、正史对“借荆州”也多有描述,《三国志》鲁肃传、吕蒙传多次提到荆州是“借”出去的,刘备传等提到孙权要讨回荆州,不过这些记载往往又比较含糊,既没有详细说明刘备是怎么借到荆州的,更没有具体指出这个“荆州”指的是什么。
(3)、曹操由赤壁退到了南郡的郡治江陵,而不是向北方逃跑,说明他不想放弃荆州,但孙权、周瑜、刘备动作很快,迅速扩大战果,周瑜、刘备指挥孙刘联军追到江陵,孙权同时又走出一步好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12月亲自率队开辟了东线战场,出击曹军控制下的合肥。
(4)、由此,在获得孙权的南郡后,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2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帮助刘璋抵御张鲁,赵云、诸葛亮等人相继入蜀。由此,在刘备、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都走后,荆州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刘备、诸葛亮等人相继入蜀就交给了关羽这位大将来镇守。后来,刘备击败了刘璋,夺取了巴蜀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权自然要向刘备讨要荆州了。在湘水划界中,刘备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而蜀汉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5)、同月,程普从江陵退至江夏,鲁肃退至陆口,将自公安以西的荆州长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区(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线)移交给了刘备。
(6)、孙权借南郡的另一原因是:南郡和江夏郡都面临着曹操南阳郡的压力,而刘备则正好不用直接面对曹操的南阳郡,在这种情况下,孙权的防守压力增大,为了转移防守压力,孙权才借出去南郡,并以刘备的江夏郡一部分作为交换条件。荆州地区防守压力
(7)、赵翼考证史书前后记载,发现“借荆州”的说法都是出自东吴人那里,所以他认为是东吴捏造借荆州一说,用来解释自己偷袭荆州杀死关羽的合理性。
(8)、由此,赤壁之战后,在荆州的争夺上,刘备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不过,为了更好地发展,比如向益州进军等,刘备便向孙权两次请求用半个江夏换孙权手上荆州的半个南郡。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同意将手中的南郡借给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汉。值得注意的是,孙权之所以将南郡借给刘备,也是希望刘备帮忙分担对抗曹操的压力。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损兵折将,但是,曹操在整体实力上依然远超刘备和孙权,所以,孙权在借南郡上,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9)、油江口听起来总是一个小地方,不适合把荆州的治所放在这里,刘备便改油江口为公安,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此地即今湖北省公安县。但公安毕竟太小了,刘备想自己这个州牧手里至少也得有一个郡吧,他决定亲自去面见孙权,当面提出把南郡的其它地区也让给他。
(10)、刘备出兵汉中,就足以威胁到曹操势力,荆州地区无论是北伐曹魏,还是东取孙吴,都是合理选择。
(11)、从孙吴一方来看,荆州必不可少,否则其无从发展。
(12)、无私援助往往可拉近心灵距离,增进彼此友情友谊。而“借”与“还”却常常伴生着尴尬、无奈、冷漠和背叛,许多事实都一再证明这个不是规律的规律确有实在的现实性。
(13)、事实证明,刘大耳朵确实选择正确——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几乎是望风而降!而围攻南郡的周瑜就比较倒霉了,他遇到了硬茬子——“天人将军”曹仁,拼了老命,一年时间才啃下南郡,但对于南阳郡,却是不敢奢望。
(14)、吕蒙率军稍稍派人接收公安,江陵。陆逊则长驱直入,到十一月陆逊的率军直下刘备全部荆州,夺取零陵,武陵,公安城,江陵城,南郡,宜都。宜都太守樊友的弃城而逃。其它据点长史,和蛮夷酋长都望风而降。陆逊又令李异,谢旌将军率三干人接收蜀将詹晏陈凤军队。蜀国二人投降,又率军大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族长文布,邓凯,聚集夷兵的数干人也投降,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长江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西蜀的大门,而糜芳,土仁的江陵,公安早被刘备指示给了孙权。只是关羽本应在孙权联络情感时,说娶关羽女为儿媳,为关羽骂拒。使自己的蜀军进退维谷,走投无路,八月被徐晃战败十二月后,无粮无草,军心动摇,大军一夜之后溃散逃尽,只有关羽率少数从麦城逃窜被吴将潘璋部下司马马忠擒获并斩首。陆逊直接收到秭归枝江。
(15)、但是在有的史料中记载的是,孙权是借给刘备的,并不是给刘备的,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所以现在众坛分说,对刘备的这一做法也褒贬不一。
(16)、所以在湘水划界之后,孙权根本不会满足,并且心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鲁肃健在,孙权在战略上还没有改变,自鲁肃去世后,孙权开始把夺取整个荆州作为东吴的最高战略,终于在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时,孙权抓住了机会,命令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夺取了刘备在荆州的三个郡,并且永久性地把刘备的势力赶出了荆州,这其实就是刘备借南郡的政治后果。
(17)、有曹仁坐镇江陵这一仗并不好打,孙刘联军前后攻了一年多。看到江陵城一时难以攻克,周瑜便指挥人马去占江陵上游的夷陵,即今湖北省宜昌市,在夷陵大破曹军,此战中年仅30岁的年轻将领吕蒙脱颖而出,被孙权任命为副军长(偏将)。
(18)、因为曹操太了解刘备了,天下英雄唯曹操与刘备这话就是曹操自己说的,给刘备土地,那叫如虎添翼,刘备就更难对付了,但是孙权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的问题,另外,由于周瑜的去世,也影响到了孙权的决策。
(19)、这一切还得从刘表时代说起。在当时,荆州的地盘非常大,覆盖了今天的整个湖南、湖北,外加陕西、河南、贵州、云南、广东、安徽各一部分,面积虽然不算最大,但几乎占尽了整个南方全部的地理要害。诸葛亮未出山前就曾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20)、实际上,刘备占据的南方四郡地面不小,人口也不少,怎么会容不下刘备的区区人马。
3、刘备借荆州的故事
(1)、现在有这么句话,叫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在可靠的历史记载中,刘备确实没有还,用脚趾头想也能知道,他肯定是不会去还的,到嘴的肥肉还能跑了不成?
(2)、刘备借了荆州之后,就不再控制江夏郡了。很显然,刘备控制的江夏郡被让给了孙权,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江夏郡,被刘备借南郡的同时让给了孙权,这应该是刘备借南郡的条款之一。
(3)、只是,由于江陵在孙权手中,刘备向益州发展就无路可行,这才是刘备借荆州的最大目的(当然还有其他好处)。
(4)、刘备的举动让孙权也吃了一惊,但又不能拒绝。刘备于是到了京口,开门见山说出来意,孙权没有思想准备,让刘备先别急,他和属下们商量商量。
(5)、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军主力在汉中和刘备作战,驻守荆州的关羽积极配合刘备的行动,亲率荆州主力进攻魏军占据的樊城和襄阳,击败曹魏大将曹仁并乘机围困襄阳、樊城,曹操四处抽调兵力去解襄樊之围,其中包括于禁所率七军、徐晃军团、张辽军团等。关羽巧妙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中原地区遥相呼应关羽北伐,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差点打算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
(6)、所以“借荆州”其实是借了荆州的南郡以及确认刘备可分得武陵和桂阳两郡。(之前,孙权另外任命了全柔为桂阳太守)而孙权则收回长沙部份地方设汉昌郡。(算命www.bmfsm.com)
(7)、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刘备借南郡是不用还南郡,而是用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三郡来代替南郡的,也就是说刘备借荆州的条款很可能是:刘备用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三郡,再加上三分之一的江夏郡来向孙权交换南郡,所谓的借是不存在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刘备换荆州。
(8)、这话的意思是:刘备到京口拜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只有鲁肃一个人劝孙权借给刘备,共同抗拒曹操,而曹操听到孙权拿土地资助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得把笔都掉在了地下。
(9)、《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
(10)、这就说到荆州的重要性了。《隆中对》中诸葛亮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想要争天下,荆州必不可少。再加上荆州位处东吴上游,一旦孙刘开战,荆州可以顺流而下直取东吴。这也就是为什么孙权攻灭关羽,不惜与刘备开战的原因。后来大家都知道,关羽攻占襄阳郡,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打得曹兵节节败退,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孙权怎么可能让刘备一统天下?所以,才有了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故事。
(11)、由于荆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刘备早有图谋,欲凭此为立足点,既可北抗曹操、西取益州,还能东击东吴,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铺下关键的伏笔。
(12)、之后曹操就南下到了江陵,而刘备去了夏口,双方暂时休整,此时的荆州,除了江夏郡外,其它郡县都已经投降了曹操。这个时候江东的孙权因为感受到曹操的严重威胁,主动与刘备、刘琦组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12月,曹操率10万水陆大军沿长江两岸水陆并进,想一举消灭刘备与孙权,而这个时候,刘备与孙权组成的联军由周瑜率领,计5万军队,东吴3万,刘备与刘琦共2万,孙刘联军沿长江逆江而上,与曹操的水军在赤壁相遇,双方打了一仗,曹操水军失利,于是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不久,周瑜使用火攻大败曹军,曹军全军溃败,退回江陵城,而曹操留下曹仁守江陵城,自已就回到了北方。孙刘联军在赤壁获得胜利后,趁胜追击,随后发生南郡之战,经过近一年的苦战,以周瑜为首的联军占领了江陵城,江陵城是南郡的治所,而在南郡之战的间隙,刘备趁机南下攻占荆州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
(13)、在此,“借荆州”显然不仅仅是图谋其一时一地,而是想用借当托词,实施其更具有雄韬大略、宏伟基业的举足轻重之计谋。
(14)、《江表传》:“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15)、其实孙权也不傻,借南郡是为了让刘备抵挡曹操,谁料到刘备占据南郡后,招呼也不打一声就入蜀攻占了益州,实力大增。孙权非常不乐意,就向刘备讨还南郡,双方剑拔弩张。此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担心两面受敌,于是向孙权求和,把长沙、桂阳两郡割让,南郡仍占据不还。
(16)、后来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沿用“登门槛”的说法,用来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17)、最后鲁肃等人的建议被孙权接受,孙权决定撤出南郡,把这里让给刘备。对孙权来说让地盘只有这一次,所让出的其实只是刘备实际控制的公安等以外的半个南郡。
(18)、荆州共有八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和襄阳郡。刘琮投降时曹操占有三郡即南阳、南郡、襄阳,曹操兵败,刘备与周瑜北上追击收复南郡,周瑜领南郡太守。刘琦为荆州刺史时,刘备南征四郡占有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自此荆州八郡,曹操占有南阳、襄阳二郡,刘备据有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权占领江夏、南郡二郡。如以势力计算,孙权只占有二郡似乎吃亏,而且当初刘备兵败士卒离散,与孙权联合才得以保全,破曹操东吴的功劳大于蜀汉,加之孙坚、孙策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孙权又以鲁肃“夫荆楚与国邻接······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的设想为目标,所以对荆州志在必得,刘备南征四郡之后代刘琦领荆州牧,孙权有些害怕,所以“进妹固好”(刘备传语),在孙权眼里刘备虽然是荆州的主人实际还在他的庇荫之下,至此推论,南征四郡应该有借孙权的部分,这在下面的荆州之争中将会提及。
(19)、《三国志》鲁肃传:“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借之。”
(20)、而刘备等人自然不会降曹,于是拥立了刘表长子刘琦,在荆州的地方与曹操作战,最终大败,不得不逃向东吴,寻求联盟。
4、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1)、那么,“借荆州”这事到底咋来的呢?这得从赤壁之战之后说起。
上一篇:中秋祝福语大全简短8个字137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