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

1、君子食无求饱论语十二章翻译

(1)、(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2)、中国文化最深邃神奇的八个汉字: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3)、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4)、(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5)、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7)、(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8)、(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9)、(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注释: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15)、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8)、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9)、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20)、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2、高中论语十二章翻译

(1)、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6)、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7)、讨论之后,“我们”得出结论:这样不行。因为,“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的言外之意是说,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被改变的”,这样的翻译正好直接否定了其句子本身——“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之志,不可夺也),这样做不大厚道,还是不要这样为上。

(8)、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9)、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11)、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13)、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14)、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15)、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

(16)、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17)、第七章: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1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9)、(注释)①十有(y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论语十二章翻译及注释

(1)、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4)、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试译:孔子说:“《诗经》选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8)、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9)、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0)、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11)、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却没有竭尽(自己的)心力吗?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却没有(及时)复习吗?”

(13)、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4)、(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5)、(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16)、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⑸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8)、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9)、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2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初一文言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1)、(原文)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⑴论语(lún);⑵说(yuè);⑶愠(yùn);⑷三省(xǐng);⑸曾子(zēng);⑹传(chuán);⑺不习乎逾(yú);⑻罔(wǎng);⑼殆(dài);⑽一箪食(dān);⑾曲肱(gōng);⑿笃志(dǔ);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7)、(原文)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8)、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10)、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巴结灶神’,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那个说法。违背了天理,就没法祈求上天保佑了。”

(11)、(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14)、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5)、试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16)、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17)、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爱国 手抄报 内容73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