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1、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故事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2)、通过背诵《古文观止》来学习文言文即是同一个道理,正如尼采曾说过:“从你站着的地方挖下去,一定可以挖出清泉来。”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
(4)、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其实这跟中国古代的语言发展规律有关。虽然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统称为文言文,然而,它也是发展的,在先秦时期是一个模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一个模样,然后到唐宋时期,模样也大不相同了,明清时期的文言文相比较于唐宋而言,虽然变化没那么大了,但也已经不是同一回事了。虽然韩愈发起古文运动,要恢复先秦时期健康的文风,但是也不能完全回到过去,变了就变了,怎么也改不回去,只不过是吸取先秦时期的优点,将当时的文风改造一下。
(5)、背诵《古文观止》不仅对写作,对学习文言文大有帮助,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像金克木说的:“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6)、布朗说:“我只要求你背熟而不求你听懂,一旦听懂再背就容易心乱。”
(7)、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些耳熟能详的古代经典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9)、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里默百书,看见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便捉了几十只,装在白夏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荷!光度亮还不小呢!便打开书本,埋头学习。。
(10)、再难一点,例如《岳阳楼记》里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尽管对于其中的“霏霏”、“隐曜”有点不太理解,但是诸如“浊浪”、“虎啸”、“山岳”这一类的用词,画面感很强,稍稍咬牙看看,也基本上能明白用意。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战国时期乐正克的《礼记·学记》
(12)、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13)、《史记》是一本很有用的书,我在阅读某些经典时,经常先去看《史记》中的某一两篇。例如看《论语》,先看《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介绍了孔子和他主要弟子的经历;看《楚辞》,先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或者找屈原的传记来看;《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的评论很精彩,能看出司马迁的悲愤之情;而看《史记》之前,最好先看《报任安书》。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在信中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以及他为著《史记》而忍辱偷生的经历。
(14)、是中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15)、超实用!用好《成语笑话》,落实星级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16)、1000篇小古文,蕴含了超过1000个小知识,比如节食瘦身的减肥理念源自2500年前?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幻想出了机器人?默默无闻的陈子昂靠什么名动京城?远古时候,古人乘着木筏便实现了太空旅行?给太子选老师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干货满满,知识点多多。
(17)、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18)、《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19)、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患,汝视物吾不禁也。”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关于读书的文言文长篇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唐·颜真卿《劝学诗》
(2)、再把范围扩大,后半部分的作者,他们学习写作的教材,基本也在先秦部分,诸如《左传》《战国策》《国语》,当然还包括汉代的《史记》,无论是诸葛亮、王羲之、李白、王勃、韩愈、柳宗元,抑或是三苏、王安石、曾巩和宋濂、刘基,他们一生中最权威的学习材料无一例外都是先秦作品,前半部分孕育产生了后半部分。
(3)、这里写苏东坡自己患了红眼病,有人说不能吃肉,然而“口”不乐意了,“口”说:是‘眼’病了,凭什么不让我吃东西啊!以后我病了,也不禁止‘眼’看东西就好了!”真是一妙人也!
(4)、近代学者、翻译家辜鸿铭在学习德语时,布朗教授并没有教他德语语法和理解字词意思,而是像中国古代私塾一样从背诵学起。
(5)、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情节颇为曲折。从张某看见有鬼入室如魁星状,到自负以为自己会考试中得元魁,再后来家败人亡,最后还有一段议论。还是很好懂吧?
(6)、这是讲苏东坡在黄州之时,想在某地买田,考察看田期间病了,找庞安常看病。如果一遍看不懂,多看两遍,就懂了。
(7)、不要简单看完就完了。之前说经典要结合生活来看。现在很多人很喜欢算命、解梦、看瑞像什么的,不和故事中的张某一样么。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执著这些。
(8)、■ 看了14年前的刘德华,才明白那些核酸现场的献舞,为何被嘲荒唐
(9)、一提起《古文观止》,我们现代读者首先想到的名篇是《桃花源记》《出师表》《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春夜宴桃李园序》《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些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又相对浅白易懂,例如《桃花源记》里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再如《陋室铭》里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几乎都可以看做现代白话文了。还有《醉翁亭记》里的“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几乎没有哪一个字不是明白的。
(10)、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1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13)、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我们如何向古人学读书?
(1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柏学士茅屋》
(16)、明日过了又是一个明日,明日看似很多,一生如果老是等明日,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世人被等明日累及,春去秋来很快就会老了,早看下东流水,晚看下日落西山,一天也就过去了,人一生有几个明日?请君珍惜吗!。
(17)、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8)、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19)、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20)、除了选材,在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上,这套书也花了大心思,最大限度解决了学生的阅读障碍,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流畅化翻译,更是让你读起来毫无压力。
3、关于读书的文言文短篇 四年级
(1)、经典古文搭配传世名画,古典精美的目录,雅致的篇章页,灵活美观的内文,让你在吸收古代文化的同时,感受古典审美的熏陶。
(2)、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书是相伴终生、终身受益的好事,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书是你最好的朋友,特别是在你感到不顺利时,书可以给你勇气、力量、智慧。同学们,在新的学期里,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看《世说新语》需要了解魏晋时代的历史;看《孟子》可以结合《左传》来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看杜甫的诗集,需要了解大唐盛世和安史之乱;看苏东坡的诗文,需要了解宋代历史,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的历史;看陶渊明集,最好了解陶渊明的家世,陶的爷爷曾是东晋大将军,算士族之家。《宋书·陶潜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所以,陶渊明根本看不上督邮这种小官啊。
(5)、收藏|关于古诗接龙,你要的都在这里!(附音频)
(6)、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宋·陆游《病起书怀》
(7)、布朗要求辜鸿铭先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且一边教他背诵一边比比划划,偶尔还说说笑笑,让辜鸿铭摸不着头脑,却只能跟随老师晃头晃脑地背下去。
(8)、此书作于清代,距今约两百余年。此书之中,包含作者的甜蜜与辛酸,幸福与愁苦,欢笑和血泪。我在阅读之余,时而叹其不时,时而恨其不争。细看其文字,几乎没有生僻字。那四句关于“芸”外貌神情的描写,美不美?若译成白话文,韵味全无,平淡之极。而书中似此俊秀文字,俯仰皆是。特别是第四章《浪游快记》,是很好的游记写景之典范,学习写作之人,不可错过。
(9)、于是他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10)、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12)、然而,如果翻到先秦部分的文章,可能我们绝大多数人就皱眉头了,连看懂都不容易,遑论欣赏和诵读了,你们看《臧僖伯谏观鱼》,“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这里的“轨”和“物”和我们所理解的几乎是两回事,读文章读到这里的时候,因为古今的概念转换不过来,结果围绕这两个字,纠结得很,因此影响进一步的阅读和理解,也就让人失去了兴趣,其结果要么就是跳过这里直接去看之后的部分,要么干脆扔下书不看。因此,很多人当初雄心勃勃要读透《古文观止》,结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最终导致雄心的步伐被阻止在先秦文章这道坎上。
(13)、✅读透小古文,串讲必备文言知识,打基础学方法
(14)、读书有如开包裹,须耐烦细心去体会,今日去学得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15)、也有一些作品是不需要了解历史的,连作者个人的经历都不用知道,这类书,趣味性很强,很少用典故,也不会有什么历史人物出现。《聊斋志异》就是这类书。
(1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出自两汉诸葛亮的《诫子书》
(17)、郝隆是魏晋名士,还调笑过谢安;当时有风俗,七月七日富人都会晒绫罗绸缎。即使这些背景都不了解,看这一小节,读者仍会觉得有意思。
(18)、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19)、车胤字武子,南平人.曾祖车浚,尝任会稽太守,其父车育在郡任主簿.太守王胡之善於识才,一见车胤,语其父曰:“此子将任高官,应与之读书深造.”车胤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苦於家贫缺灯油,夏日捕几十只萤火虫,置入绢内,以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
(20)、相对来说,《孟子》《庄子》中有些篇章比较长,不容易读。当然,《孟子》比《庄子》又好懂一点。读《老子》《庄子》困难的地方在于,有时就算懂了文字意思,也看不懂作者在说什么。它们和修行相关。
4、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名句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译文: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3)、白话译文: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4)、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5)、译文: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6)、③初高中课本上的文言文,有没有翻译书、练习册可以推荐?
(7)、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勉学篇》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9)、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0)、很多重点的实词和虚词都出现在高中文言文中,所以,如果你们当地考文言文,那么就一定要多阅读,不要仅局限于自己学段的那几篇。
(11)、如果因为畏难而绕道先秦,而直接进入唐宋部分,这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好途径,然而,绕开不等于逃避,在熟悉唐、宋、明朝作品的基础上,我们还是得挥师回来,迟早攻克先秦这座难关。
(12)、里面大部分文章都易懂,不懂之处看看注解也就过去了!文字优美,语言风趣,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教材。对学习写作的人来说,此书亦不容错过。其中游记、杂文、述事都很精彩。
(13)、这一点像极了今天小学生背诵古诗,同样是字不认识,他也不需要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包含什么文学语码,只管去背。等到他慢慢长大了,背的诗词多了,自然就可以在不同古诗之间找到联系,也更好地理解整首诗。
(14)、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1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16)、当你精通于某一个点,不同地钻研进去,用学到的方法触类旁通,就像采石场工人炸石头的做法一样,只有往石头中间钻出一个缝隙,才能装好炸药把大石头炸开。
(17)、微课堂第133期——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介绍一种事物》
(18)、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19)、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0)、那么,如此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利用好呢?我以为,起初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
5、关于读书的文言文短篇
(1)、《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代:李清照
(2)、先秦作品中,大量提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桀、纣、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人的典故,还有与他们相关的历史人物如伊尹、姜尚、比干、箕子、伯夷、叔齐等。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关系更为复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每个诸侯朝代更替君臣贤士,指不胜屈。这也是众人对古文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
(3)、学习文言文,可以从短篇开始。关于短篇,我推荐两本书。
(4)、由于私信有规定的回复时间,为了保证大家的问题都能得到科学严谨的解答,每周一至周五9:30-18:30是我们的答疑时间,周末不答疑,如果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都可以私信我哈~
(5)、②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就四个字——字字落实!
(6)、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9)、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10)、经典就是那些,你会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在读......”的书!
(11)、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也。后竟落拓无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
(12)、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13)、(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①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②,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14)、《聊斋志异》除了开始的序言篇引用了不少典故以外,后面的故事,根本不用了解任何历史背景。里面记录了各种奇闻异事,狐妖鬼神,有长有短。来看一篇短的:
(15)、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16)、所以,看一部经典之前,适当的了解一下作品的历史背景,对理解作品很有帮助。可以找简单的历史书来看,也可以看看作者的传记。不用害怕,中国历史就这么多,等看完几本书后,整个历史轮廓就能了然于胸。有人担心这么多历史没时间了解啊!余生很长,何事慌张?慢慢看嘛!了解中国历史,花半年时间来看相关的书足矣。
(1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18)、读中国古典文学,弄清源头是很必要的,否则,只会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于研究很不利,于学习也很不利。因为没有把握作品发展的脉络,没有全局观,永远都是在盲人摸象,见一木而不见森林。
(19)、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③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④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0)、古代经典,和历史密不可分。有些文言经典,本身就是在记录历史。学好文言文,对作品所处历史了解,必不可少。
上一篇:做事要脚踏实地的俗语82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