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1)、说到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上课,而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明白,要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一节课其实是表现的一个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育智慧、精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仅仅从一个教师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一节比较理想的课,绝不仅仅是上这节课之前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就能实现的。

(2)、在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好教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同时也感受到做一个好教师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智慧,否则,教师就成了只会照料孩子生活的“保姆”。所以,从他著作里呈现的大量教育案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教师的悲悯和慈爱,还能看到教育的智慧。

(3)、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

(4)、再重复一遍:“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这话击中了今天中国某些学校的要害。

(5)、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6)、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完善地掌握规范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言语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儿童的心灵。

(7)、这种“冲击”与“激动”应该是一种强烈的共鸣。简单地说,我感到我的心一下被苏霍姆林斯基照亮了:“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8)、这个观点在我以后的教育历程中,不但被我在文章中反复引证,而且还成了我至今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9)、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10)、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11)、在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森林,在赏花聊天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这雨演绎了一出动人的戏: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了萨沙,这件雨衣就是一份关爱,这关爱传递到每个人的心里。

(12)、我这样的担忧是有依据的,的确有老师连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不愿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还要求教师一年写两份计划呢——一份是教育工作计划,一份是授课进度计划。可见应该反对的是过量且没有实际意义的公文,而不是排斥一切应该有的写作,但有的老师一听学校要求交材料,便大叫“负担重”,对他们来说,就连备课写教案都是不应该的,不是前段时间还有人呼吁废除手写教案吗?

(13)、遇到了这样的校长,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们多么幸福啊!

(14)、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最精细、最复杂的造就人的任务。

(15)、我第二次来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墓地,在墓碑前肃立,默哀,鞠躬。

(16)、弱小的萨沙看到蔷薇花被大雨打掉了两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粉红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17)、——以教师的热情点燃孩子的求知火花,杜绝死记硬背,焕发孩子们的智力自尊;主张“没有惩罚的教育”,全力保护孩子的自尊;

(18)、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直击当下中国教育痼疾、最具针对性的就是这些了:

(19)、的确,如李镇西言,“帕夫雷什中学是宁静而朴素的”,也许,这才是最难以描摹追寻的重要“特色”。

(20)、种子今天播在耕耘得很好的土壤里,并不一定明天就可望发芽。今天所做的事,往往若干年后才可以进行评价。这是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的规律之它要求我们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2、苏霍姆林斯基书籍推荐

(1)、育人先育心。在由人的精神财富外化而来的和谐的交响曲中,最微妙、最温柔的旋律当属于人的心灵。(第五卷499页《没有惩罚的教育》)

(2)、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3)、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4)、在激情的促使下,孩子们随时准备立即采取某项行动。要知道,儿童的心灵才刚刚开始为他人的忧而忧,为他人的乐而乐,因此不让他们心中这股炽热的感情冷却,而让它流入人们的心中是那么的重要啊!我以为一个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使孩子们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这些感情日益加深并永远保持下去。(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43页)

(5)、在这两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书中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而又不失色彩,揭示出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指明了方向。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充盈了很多。

(6)、第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思想的表述非常平易朴实,他善于把非常深刻的道理用通俗而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让他的著作很容易受到一线老师的欢迎。有的著作,虽然思想也很深刻,可语言也很“深刻”,老师们捧起来就头疼,令人望而生畏,比如最近我读的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勇气――教师心灵漫步》,说实话,我是读懂了的,也同意书中的观点,但这本书句法比较别扭,甚至还有病句,当然,我估计是翻译者的水平所致,因此我断言这样的书很难像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那样长时间地流传下去。

(7)、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以下,我为大家推荐50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8)、读到这些文字,我感到是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对学生爱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把难题当课题,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最重要的启发之一。当时我就一种冲动,如果我也有一批这样的“科研对象”多好!

(9)、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10)、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11)、我们的许多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在许多学校里,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就是对他的知识的评分,就是他能接近学校里所定的那个最高限度的程度。已经牢固地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看法:一个人得了好分数,他就是好人,得了坏分数,他就毫无用处。

(12)、好老师首先要热爱孩子,把跟孩子交往当做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像朋友一样关心和了解他们,要记得,我们也曾经是个孩子。

(13)、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14)、本文收录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7课(由晓澄朗读)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4课。(选自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15)、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公民教育精神为主线,全面论述了培养真正的公民所进行的智能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

(16)、朱小蔓说“他的全部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标、过程、机制与方法,都自始至终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休戚相关。他的思想聚焦于——关注人的心灵的成长,特别把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看得最为相关,这是他对教育活动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他思想最具特色的方面。”

(17)、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18)、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19)、只有能以敏感的心灵去觉察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的人,才配称为善良的人,才有权力当学生的导师。善良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细微含义之就是教育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对精神空虚、虚情假意的任何表现采取决不妥协的态度。(第四卷710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20)、3:使学生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取得同样的成功。

3、苏霍姆林斯基

(1)、当然,前提是苏霍姆林斯基有权作出这些规定,也就是说他拥有校长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如果苏霍姆林斯基在今天的中国当校长,他敢这么“随心所欲”地作出这些规定?想得美!

(2)、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3)、一个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世界,从而获得了最高的乐趣――进行创造的乐趣,劳动的道德意义就在于此。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如果少年们不是从童年起就习惯于劳动,那么对他们来说,就谈不上什么劳动的乐趣。(第三卷633页《公民的诞生》)

(4)、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5)、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的智力才能是不平等的。有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个领域里取得成功,而有的学生则无力在这个领域有所进展,反而屡屡失败,从而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丧失了尊严感。

(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学习当成学生的唯一活动领域,那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

(7)、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ID:pep-weixin)

(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小说作品,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9)、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10)、教育工作的基本点就在于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都要把每个学生首先看做是应当极受尊重的有个性的人。

(11)、真正的教育是从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而真正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12)、▪ 假若世界总似母亲以甜蜜的眼睛看着孩子的内心,假若孩子在未来生活的道路上一切都象慈祥母亲似的那样善良和甜蜜,那么就会减少悲哀、犯罪和悲剧了。 苏霍姆林斯基

(13)、前段时间,我给朋友还说了这样的意思,我说“素质教育”这个词本身就是很滑稽的,因为所谓“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呀,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更要引领人格呀等等,本来就是真正的教育题中应有之意。中国古代的教育,说到底就是今天说的“德育”,就是人格教育,虽然那时的“德”或者说所提倡的“人格”和我们今天的标准不完全相同。现在我们这么响亮地提出搞“素质教育”,而且提了二十年,这只能说,我们的“教育”已经背离教育的意义已经有多么远了以至我们不得不另换一个词“素质教育”!什么时候我们不需要说“素质教育”了,我们的教育就是本来意义上的教育了。

(14)、我不仅自己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还“专横”地向我周围的年轻同行推荐这位迷人的教育家。我当时担任乐山一中教工团支部书记,于是,我“以权谋公”地“独裁”了一回:自作主张地从天津人民出版社邮购了20来本该社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所有团员教师人手一册!

(15)、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注重教师的个人生活质量的,绝非要老师们都“无私奉献”。苏霍姆林斯基分析,教师之所以没有时间,除了我前面说的那些原因(家长不配合、差生太多、文牍主义盛行)之外,还因为有的老师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太多,以致占用了太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16)、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那次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互相照亮”,我有底气一直和学生保持着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直到退休。

(17)、在2017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导师与学员同课异构,并做点评

(18)、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夺去教师们自由支配时间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公文写作”。他说:“领导学校工作的多年经验证明,必须保护教师,使他们从文牍主义中摆脱出来。”(《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82页)

(19)、这本书,没有一句话是针对我打学生这个错误而说的,但全书的灵魂——对孩子的爱和信任,却不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打学生”这个错误的行为,而且使我第一次开始积极地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我的学生和我的教育。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这位30年代就加入苏联共产党的老“布尔什维克”告诉我——

(20)、纵观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的教师生涯,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真正的好教师的人生轨迹。苏霍姆林斯基在一生中作出过许多至关重要的选择,这些选择让我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许多年里,对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说,他的教育观点与人生选择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

4、苏霍姆林斯基作者简介

(1)、真正的教育,不是从高处降至地上,而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是登上,而不是降下来。不要过分迁就儿童,不要适应儿童兴趣的“局限性”,而是要做一个聪明的导师。(第二卷826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小说作品,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4)、2019年国庆节期间,随李镇西、程红兵校长一行到乌克兰,访问距基辅2小时车程的帕夫雷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任校长长达22年,帕夫雷什学校也由此被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5)、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接受教育能力的最关键的时期,其实质在于形成对人的需要。”教师必须持坚定的儿童立场,“爱儿童”和“相信孩子”。为此,要努力把自己变成孩子。“教师对儿童的爱,不是本能的爱------而是睿智的人道主义之爱,这种爱,包含着对学生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学生个性中一切优缺点的深刻理解,因而充满崇高精神-----这种爱,是教会人生活的爱,它绝非轻而易举,这要求教师集中心灵的全部力量,并始终不渝地做出奉献。”

(6)、四十年来,苏霍姆林斯基每时每刻都注视着我,而我对这位不朽的教育家始终一往情深。我学习他对学生的挚爱,学习他对教育的执着,包括学习他坚持不懈地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与思考。后来我在写有关教育论文或著作时,我的行文风格也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苏霍姆林斯基味儿”——夹叙夹议,朴素自然,将自己的教育思考融汇于一个个教育故事之中;甚至我的第一本专著《给中学生的一百封信》,在体例和书名上都是模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更不用说我的《爱心与教育》《李镇西校长手记》《教育的100种可能》……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句子汇(www.juzih.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适合幼师的教育格言简短109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