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什么电影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2)、在人的大脑飞速的运转中,思维不可能被苛求成纯洁无暇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任何一种思维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觉得幸福,就要忽视不愉快的或者欺骗自我说一切都很欢乐,从而获取幸福感。这其中的取与舍,轻与重,是人有本事驾驭的选择。也是人类成为发达的被大脑所支配的聪明的动物的基本标志。
(3)、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4)、弗兰茨是她遇到的所有男人中最优秀的一个,他聪明、善良、英俊,懂自己的画,然而,萨比娜心里越清楚,越想去践踏他的聪明、善良。她无力抗拒那远方吹响的叛逆的号角的召唤,她的眼前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自由天地,那天地之大,让她无比兴奋。
(5)、这种“性友谊”让他心安理得地周旋在不同的女人身边,过着放纵的生活。他不需要为谁付出,对方也不会向他索取。虽然这并不能总是被人理解,但并不妨碍他的生活。
(6)、小编今天为您选择了一本小说,让我们透过书中人物的故事体会人生的五味杂陈。
(7)、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一句话几乎能够完全表达我的观点:
(8)、然而昆德拉却认为,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9)、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
(10)、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11)、不能说我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因为它所披露的是我对过往的背叛,这令我鄙夷自己,并因此而犹豫、难过、愤怒。但我喜欢书中的萨比娜,我总能在人群中识别到那个自己欣赏的人,并因此忍受其他的不堪。
(12)、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13)、特蕾莎与弗兰茨,两个生命之重的角色。特蕾莎渴望理想化的爱情,为托马斯的放荡折磨,因为在她的理念里,灵与肉无法分开。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蕾莎的观念传统又老实,羞耻心与价值观是她“重”的体现。弗兰茨则是一个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他一生坚定追求自己的信念,也最终为此丧命。他有安稳的生活,固执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许是大众眼里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他的“重”恰恰在于与世俗强烈的联系。
(14)、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15)、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16)、尽管如此,托马斯还是不能断绝那些“性友谊”。
(1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昆德拉最受欢迎并获得好评最多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
(18)、我总觉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细细的去推敲的。每一缕思绪铺开,摊平,就不如一闪而过时候那么美丽了。太多的思绪这么铺开来,置身于阳光下,那么,它们也许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尘罢了。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自我为自我创造的谎言中。每一片思绪都能纯净到不包含任何杂质,恐怕纵使是佛祖也难以做到,所以,佛要说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认为,在人复杂而又深刻的思维中,是离不开谎言的。
(19)、此刻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无限重复,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样呢?也许,我这样描述,过于抽象,那么把这种“永恒轮回”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纪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一向被重复?如果法国大革命一向被重复?如果法西斯战争被一向重复?那么此刻我们所学的历史给予我们的感受会不会不一样呢?又或者说我们可能不会有历史,我们一向都是“重复的此刻”。永恒轮回中的历史,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而我们此刻所了解的那些历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历史变成了文字、研讨。在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许可与谅解了!
(2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电影
(1)、书里的媚俗并不是我们生活所指的媚俗,相反,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它是对俗本身的一种支撑。
(2)、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3)、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4)、他认为甩掉了这一沉重的负担,人就会轻盈无比。负担越重,人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发地实际有意义。但是甩掉了负担,人就会越发地轻飘,脱离大地的生活与生命,一切都变得自由而无意义。
(5)、为了不让特蕾莎痛苦,托马斯娶了她,还给她弄了只小狗,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无法给特蕾莎幸福,他没办法放弃他的“性友谊”,而且俄国人的坦克占领了他的国家。
(6)、这不是一张简单的名片,这是所有偶然巧合的召唤,是这一切最终给了特蕾莎离家出走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或者说正是这一系列的巧合和偶然,唤起了她的爱情,成为了她一生汲取不断的力量之源。
(7)、我们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除非我们愿意承受生命之重。我们眼里不能只有自己所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应清楚,你所有的到底是什么,它们到底有多厚重。“命运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做一个“人”吧,灵与肉不分离,是一个完完整整的生命。
(8)、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9)、这句话意思是:人生的诸般苦事:如压迫、压抑、被侮辱与被损害、荒诞的遭遇、饥饿等一系列导致人精神或肉体痛苦、难忍的事情看似轻如鸿毛的事情,却让人难以承受。生命如此单薄轻微,无法承载过重的负担。
(10)、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11)、文章涉及到很多历史性的人物、剧作…比如作者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以往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轻”这一字无疑是文章的文眼。说到“轻”,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就是有位国王要他的手下比赛,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资料就是谁能将一根鸡毛扔过墙。很多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然而有一位大臣十分地聪明,他将整只鸡扔过了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将整只鸡扔过墙,何况是鸡身上的鸡毛呢!没错,最终是他赢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轻”之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我们以前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12)、但在其他语言中,例如捷克语、波兰语、德语、瑞典语,“同情”这个词用作名词,由相类似的前缀加“情感”一词组成,使用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很难讲它特指的是不好的或是一般的情感。
(13)、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
(14)、“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活过一样。”这是男主角托马斯的人生信条。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既贪婪,想尝试各种可能性,又害怕,不想承担后果。
(15)、这里讲了一段捆绑一生,纠结到死才互相放过的爱情,当然没有赢家;这里讲了一对情人互相追逐逃避,又始终无法忘却的性友情,当然没能相守;这里讲了一段漫长的婚姻,从开始就是错误虚伪,又用不堪的谎言维系到一个人走进坟墓的讽刺,当然没有爱情。
(16)、韩少功《我心归去》中写道:“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17)、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18)、她终其一生都在背叛,她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和羁绊,她逃离了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快乐地过一生。
(19)、出处:米兰·昆德拉英语书名:《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该作品的原作语言为捷克语,原作捷克语书名为《Nesnesitelnálehkostbytí》。1984年首先在法国出版,法语书名为《L’insoutenablelégèretédel’être》。汉语译本1987年版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女人、音乐、游行、光明、美、忠诚,对她而言,都有些烦人、伤心、不堪回首的记忆。相反的她更喜欢与之对应的黑暗、丑陋与背叛。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1)、然而,活在巨大的负罪感中,沉重的责任中,不敢奢求美好,一生都要用来治愈灵魂深处的悲伤、惶恐、愤怒、无意义感,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她,在叛逃后的人生中,仍然带着无形的枷锁,她的夜夜梦魇,始终交替的是三种:第一种,老鼠猖獗,暗示她活在这个世上经受的苦难;第二种,展示的是变化多样的死法中她最终被处决的景象;第三种,讲述的是她在彼世的生活,羞辱在那里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状态。
(2)、这虽是一本小说,却很难懂,昆德拉上来就要与读者探讨让人头痛的哲学问题。昆德拉苦心孤诣地要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小说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轻与重”的讨论当中。在那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昆德拉受难的灵魂。
(3)、再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之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4)、在思维幻灭的夹缝中正是米兰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这种生存,却又是在他的笔下被抨击得粉碎。轻飘飘的语言,淡漠的,客观的,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命与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谎言,轻轻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领域中,恐怕,米兰昆德拉是我所见的走得最远,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5)、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6)、人类之时间并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7)、希望等自己生命更成熟一点的时候,再读,能理解更多一点。
(8)、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虚空,这虚空是不是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点呢?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她朝这个终点越来越近了。
(9)、该书的中文译本最早由韩少功、韩刚于1985年翻译,作家出版社1987年出版。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南京大学教授许钧重译的版本,书名也变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台湾,皇冠出版社于2004年根据最新法文译本再次出版繁体中文译本,由尉迟秀翻译。
(10)、我几分钟前还这样认为,但是突然觉得,人最渴望的不是独立,而是相互依赖,那些说要独立的,鼓吹独立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受过“依赖”带来的伤害。所以硬生生地自己给自己打上一针“独立针”。
(11)、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a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12)、多半还是指的男女之情,但是男女之情也逃不出人做为“自然人”,群居动物之间这种渴望交流的自然属性。因为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男人、女人。
(13)、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责任与推卸责任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责任的人,看似一身轻松、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责任的人走的更远。
(14)、在某些情况下,人注定要演戏。他们与沉默势力的抗争(反对河对岸的沉默势力,反对变成无声的窃听隐藏在墙中的警察),是一个剧团向一支军队发起的战斗。
(15)、有人说:“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
(16)、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17)、该词的词源所包含的神秘力量给他投上了另一层光芒:有同情心(同-感),即能够与他人共甘苦,同时与他人分享其他任何情感:快乐、忧愁、幸福、痛苦。
(18)、一开始,还没读这本书的是时候,看书名…好深奥…难以理解。
(19)、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去背负责任和重担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会因为这种毫无束缚的轻松,而变得飘浮和虚空,变得没有了重心和方向,变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20)、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先介绍下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2)、从外科医生到城市清洁工再一步步到乡间的卡车司机,远离城市和其他的女人,彻底占有他。而当兔子在一次次逃离又被内疚和责任强力吸附回特蕾莎身边的时候,兔子也放弃了抵抗和欲念,最终觉得待在特蕾莎身边或许就是幸福。习惯黑暗的他,开始接受床头有盏总是亮着的灯。
(3)、记得看完书的当时,就有一个好姐姐的结婚二十年纪念日,她邀我去参加,还要我作为她的好姐妹发言。看着面容如此姣好的姐姐,还有她那大她好像十岁,一直有点腿疾的先生,这样如此热烈地秀着他们风雨同舟共同渡过的岁月,我的脑海中跳出的就是生命的厚重。于是我说:两个人携手走过的生命是热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是岁月之轻,而你们是一对将生命隆重庆祝的、可以承载风风雨雨的伴侣!
(4)、粗暴地讲,渣男男主托马斯可以说是一个“淫棍”,而且还是一个有文化的“淫棍”。他最奇葩之处,就是忠于对妻子特蕾莎的爱情的同时,还睡了二百多个女人。这也是被很多重视道德的读者们无法接受的地方。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如果我们非要把他当成一个“淫棍”,那么去读这本书就毫无意义了。
(5)、但媚俗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假象,即人所臆想中的世界,对于个人而言,这种媚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媚俗被施加以权力时,就会沦为政治中最虚伪的东西。
(6)、佛兰茨是活在虚幻中的人,萨比娜离开后就成了他幻化的女神,但他以为自己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真实表示:不说谎、不欺骗、不隐瞒。
(7)、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8)、“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9)、即使从未爱过这世界也要穿越时空,去喜欢,去爱。
(10)、人生就像一座天平,必须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或许萨比娜与托马斯终其一生也未能明白自己真正追求的、在乎的是什么。一生中一直秉持一个“轻”的原则,为此他们错过太多也做错太多,托马斯直到生命的尽头才明白生命“重”才是最宝贵的。
(11)、特蕾莎,她是托马斯生命中的“重”。她让托马斯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再次将他拖入婚姻。为了维系这样的生活,特蕾莎有爱、忠贞、忍耐,这样沉甸甸的词语,死死地抓住托马斯。她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她对爱情专注,对丈夫宽容,对事业认真,对母亲忍受,对善恶分明,她始终恪守着人生的戒尺!认为“灵与肉”不能分割,而这些正是她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因此,她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自我约束与苛责中艰难前行。她活得实在,也活得痛苦。
(12)、卡列宁是一只忠实的狗,它曾经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当然这是特蕾莎曾经一个荒诞也唯一快乐的梦。特蕾莎从小家庭不幸,童年的那些心灵创伤在成长的岁月中又逐一渗入经脉,不放过任何一个器官,细胞里都是羞辱和背叛的汁液。无论特蕾莎做什么,母亲都会讽刺嘲笑并恶言相向。家庭对于特蕾莎是一种从懂事起就想逃离,但无论逃到哪里,这层巨大的阴影都会罩在心上,无处可逃的咒符。她生命中所有失败落寞的时刻,母亲那种“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脸总会准时挂在天边。
(13)、这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哲理小说,书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生命及悲欢离合的展现。
(14)、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15)、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那些不知疲倦地在组织鸡尾酒会和宴会的,就属此类。他们比第一类人更快活,因为第一类人若失去了公众,就会想象着自己生命殿堂的灯火全都熄灭了,而这种事在每个人身上迟早都会发生的。而第二类人却相反,他们最终总是能得到某种目光。
(16)、另一个词pity的意思几乎相同,该词甚至意味着应该对遭受痛苦的人表示某种宽容。“怜悯”一位妇女,意味着处境比她好,也就意味着降贵纡尊,要与她处于同一位置。
(17)、托马斯并非一个单纯的浪荡子,而是一个对生命慎之又慎,严肃而深入地思考,真正认真生活的人。
(18)、不过,在托马斯看来,自己这种对女人的占有欲并不是疯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这种并不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但总有人理解,那就是他的众多情人中的一个——画家萨比娜!
(19)、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20)、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线阅读免费
(1)、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2)、托马斯到底是怎样看待特蕾莎的呢?我们还得从那个梦里的篮子说起。这是一切的开始和结束。
(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4)、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5)、起初,我被一些稍能悟到的思辨吸引,并赶紧写下稍纵即逝的理解:
(6)、惩罚一个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人,是野蛮的行径。
(7)、所以,梦里也知身是客。我们是自然的寄居者,我们是宇宙的过客,人类的感情归根结底,是那样无足轻重地虚无缥缈。
(8)、很久以前,一个人会惊异地听到自己胸内有节奏跳动,但从不去猜测那是什么。他还不能对人这样奇怪、陌生的东西给以辨识确定。那时的人体是一间囚室,囚室里的东西能看,能听,能恐惧,能思索,还能惊异。而人体消失之后所留存的东西,便算是灵魂。
(9)、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10)、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这本书以六十年代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期为背景,揭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对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11)、书中昆德拉奏响了他的四重奏:托马斯,特瑞莎,萨宾纳与弗兰茨。通过各个人物的角度讲述了了一个存在主义的主题,重还是轻?政治对人生命的扭曲程度到底有多大?昆德拉借萨宾纳的口说出了“我不是反共,我是反对媚俗!”借此表示了他自己的取向。
(12)、中学毕业她就去了布拉格,背叛了自己的家;她在美术学院注册上学,却不能像毕加索那样作画;她嫁给了一个平庸的布拉格演员,只是因为他有离经叛道的坏名声,双方父母都认为不能接受;她在父母去世后,满心愧疚,宣布和丈夫离婚,只是离婚后的生活并不像她所背弃的父母的生活那样……
(13)、而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恰恰是轻,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4)、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五年前,可以说一遍阅读下来人是浑浑噩噩的,可能跟年纪和阅历有关,从此这本书被我放进了柜子。这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打开了这本书,这次的阅读的体会和第一次大相径庭。所以我非常认同一些人的说法:米兰·昆德拉的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了两遍还是不能完全体味到其精髓。说来有些惭愧,尽管如此,还是想写一篇文章来对所看所想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总结。
(15)、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16)、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上一篇:村上春树名言日语原文121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