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简介
1、伏尔泰百科全书派
(1)、以笔名“M.deV.”秘密发表的《哲学信札》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君主政体和教会势力以及给法国科学界定调子的笛卡儿信徒们全都被激怒了,认为伏尔泰对英国人的赞誉就是对法国的主流宗教、国家体制和哲学传统的肆意攻击。于是有人到巴黎最高法院起诉。
(2)、伏尔泰没有欧洲中心论思想。欧洲不再是整个世界,而是一个与其他文明世界地位平等的精神世界,犹太教与基督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也是平等的。
(3)、“这或许是西方人的耻辱,出于什么样的不幸,我们要到远东去找寻一位简朴的贤哲。他不图奢华、毫不招摇撞骗,在我们俗历六百年前就已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幸福。那时,整个北方尚未发明文字,而希腊人的智慧也才刚刚脱颖而出。这位贤哲就是孔子。他是古代立法者中唯一从不愿意欺骗别人的人。自他以降,有谁倡导过比这更善美的行为准则吗?我们必须承认没有哪个立法者宣讲过对人类更有益的美德了。”
(4)、人们很容易记住金句,却没有多少耐心去看你逻辑严谨、论证缜密的长篇大论。
(5)、伏尔泰原名叫做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而伏尔泰是他的笔名,因此从名字中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法国男性专用的名字。
(6)、他抨击天赋观念,认为我们的感觉是一切观念的来源,人的认识不能超越感觉,感觉是认识的界限,因此伏尔泰讨厌形而上学的思辨。
(7)、然而10年之后,伏尔泰笔下的孔夫子却不再具有这层宗教面相。在《路易十四时代》中伏尔泰这样写道:
(8)、年轻时的伏尔泰是乐观的,相信理性可以带来进步,社会会越来越好,人民会越来越自由,但是晚年时内心却被一种浓郁的悲观主义情绪占据。
(9)、材料三 当你一梦初醒,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是权利;当你被人控告了,或者做了坏事,或者写了闯祸的文章,你将被依法裁判:这是权利。
(10)、自1582年抵达中国起,利玛窦神父就致力于研习中国文化。他在研习中逐渐懂得了中国文化重现世,重人事,重视宇宙间万物和谐的特点,并从中汲取养料来改造传统的福音传播方式。他允许中国新入教者继续按照本国传统祭祖敬孔,自己也定期前往孔庙在孔子牌位前顶礼膜拜,以此来显示他对儒学的尊崇,表达自己希望中国化的诚意。
(11)、卡拉斯的血激怒了伏尔泰,正好卡拉斯的儿子逃难来到瑞士日内瓦,经过亲自调查和访谈,伏尔泰更是坚信了卡拉斯的无辜。为了还无辜之人以公道,伏尔泰利用他的个人威望,他说服了当时的海军大臣、外交家舒瓦瑟尔公爵,推动重审此案。舒瓦瑟尔公爵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知道一件事就够了,在他的力主下法国买下了科西嘉岛,三年后岛上出生了一个叫拿破仑的男孩。除了本国重臣,伏尔泰还给自己的笔友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写信介绍卡拉斯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2)、“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我们也要创造一个上帝出来,但是整个自然都在向我们昭示,上帝是存在的。”
(13)、小结: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来结束本堂课,强化学习效果。
(14)、转瞬间,一个叱咤风云的马背英雄变成了道德与美的崇拜者,一位多愁善感的情郎,一位被文明所感化的野蛮人。他突然改弦易张,赦免张惕夫妇,正是伏尔泰反复考虑之后的理性选择。事实上,1754年末,当伏尔泰终于有时间集中精力创作这部悲剧之时,内心颇多困扰。和往常一样,伏尔泰希望剧本“投合公众趣味”,“挑动观者激情,扰乱人的内心,令人感到痛苦”。然而中国历史记载中,“鞑靼人赶尽杀绝”,如此残暴的行为恐怕“难以让任何人流泪”。伏尔泰承袭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戏剧动力的理论阐释,即悲剧的主角既不能是绝对的恶人,也不能是绝对的善人,而是具有弱点,免不了常人错误的人,这样才能唤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之情。绝对的恶人,至多令人心生厌恶,却无法唤起真正的悲剧情感。这一点上,中国戏曲美学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传统悲剧通常会设立善与恶的彻底对立,呈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因果报应说,用邪恶者终遭惩处和善良人沉冤昭雪的情节设置,宣扬一种简单化的二元善恶观,在普通观众心中唤起满足感和喜悦感。在人文主义滥觞的十八世纪,伏尔泰等启蒙哲学家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之复杂,意识到理性对情感控制的薄弱,也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并无正义的至高存在时刻监控着人类命运,随时惩恶扬善。故此,剧作家愈来愈热衷于表现个体内心深入各种力量的对抗和挣扎,强调人本身的善恶复合性。
(15)、伏尔泰哲学的出发点是培根的实验哲学,他也特别敬重牛顿和洛克。
(16)、在伏尔泰的不懈推动下,时隔四年卡拉斯案被重审,于1766年3月9日,这一天是卡拉斯被处死的日子,巴黎法院宣布卡拉斯无罪。在这件惨案发生之后,由于伏尔泰的大声呼吁,全法国的舆论大多倾向同情受害者。法王路易十五在知道了这件冤案之后,赐予卡拉斯的未亡人36000金币作抚恤金。但是顽固派仍然散布说,与其让那8个判案法官承认自己制造了冤案,不如绞死一个信加尔文教的老头子。因为卡拉斯死了,只是死一个人,而法官们低头认错,却牵涉到全法国的法律界,因此他们说“法官比卡拉斯人多”。伏尔泰立即反驳说,他们没有想到法官的荣誉,如同其他人的荣誉一样,在于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17)、到达理想之国。他们觉得此地不宜久留,便决定去卡宴(法属圭亚那的首府)。然而,他们经历千难万险,却在无意间来到了厄尔多拉多。这里是传说中秘鲁的“黄金之国”,他们的祖先是印加人。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非常富有,随处可见用来装饰的黄金和宝石。当地人认为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石子和泥土,不解为何贪婪的西班牙人会为了这些东西而大肆屠杀。老实人接着向当地人询问他们的宗教情况。当地人虽然信仰上帝,但认为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觉得多神论、祈祷、牧师、修道士、火刑,这些都无法理解。见识了黄金之国后,老实人觉得原来的一切并非都是完美的了。他们被送去国王宫殿会见国王,又得知,会见国王不需要繁文缛节,只需要拥抱国王并亲吻国王的两颊。国王非常睿智、友善、优雅,还给了他们优厚的款待。之后,有人带领他们又进一步参观了这个城市。他们发现,这里没有法院、议会、监狱等机构,只有科学宫,里面是各种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仪器。
(18)、“理性的真正胜利在于它使我们能够与非理性的人和谐共处。”
(19)、第二次,老实人、庞格罗斯和好心人雅克一起乘船去里斯本,庞格罗斯讲起自己的遭遇的时候,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
(20)、正是得益于这样一套传教法,利玛窦最终得以留驻北京。由于此法行之有效,利玛窦的继任们也大多照此办理,对中国人传统的家庭、社会礼俗网开一面。哪知,这种基于策略考虑,而且颇具人性化的做法却遭到了耶稣会传教士所有对手们的猛烈攻击:葡萄牙传教团的神父们,以及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的神父们,相继向罗马教廷告状,称耶稣会士们允许中国教民进行迷信活动和偶像崇拜。
2、伏尔泰简介100字
(1)、伏尔泰没有被逮到。这一次,他潜逃到了法国东北部的西雷,一个破败但很可爱的乡村庄园,这里非常幽静,是夏特莱侯爵夫人的领地。侯爵夫人是他的女友。她是一个智慧伙伴,读过大量文学和哲学书籍,学过科学和数学。两个人一起热情学习,不停地写作,没有理由地相爱了十四年。宁静的隐居生活使得伏尔泰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写下了许多史诗、悲剧及历史、哲学著作,这些作品的发表使得伏尔泰获得了巨大声誉。
(2)、我可以不同意你,但是我不能强迫你应该怎样想,不能强迫你有像我一样的想法,而且还要尊重你选择与我不同的意见的权利。
(3)、伏尔泰赞美中国,首先要从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奉行的两家之言,就是道家和儒家。伏尔泰对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和“宽容”更是推崇有加,他认为,西方文化中宽容的成分相对于东方文化来说,是少得可怜。西方人对异教徒的迫害,简直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屡次兴起战争,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埋骨异乡。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中国本土的教义文化,有的只是融合,比如道教融合了佛教,对儒教也宽容有加。因此,事实上,伏尔泰赞美中国是为了和西方的教会进行斗争。
(4)、卢梭一般指让-雅克·卢梭,他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5)、对他做的那样。”伏尔泰的尊孔敬孔不只停留在口头上,且付诸行动。根据散落在伏尔泰作品中的各种片段描述,我们可以推知,为了能向中国“哲学家之王”表达敬意,伏尔泰在他拥有的三处住宅的每一处都设了一间“孔子室”。1760年,当杜尔哥到伏尔泰在瑞士日内瓦的寓所“快乐庄”拜访时,伏公安排他的贵宾住在一间挂有孔子像的房间里。
(6)、狱中多暇,他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及自己的社会地位做仔细考量。“现在他明白,为获取名誉又不冒坐牢风险,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懂得,为实现自我,必须勤奋工作,要与高贵人士为伍;明白作家生涯是斗争,而非节庆,它需要勇气、谨慎和计谋;要巩固助益良多的友谊,确保自身受最大保护,不直接攻击统治势力。”
(7)、如若细化到具体情节的处理,伏尔泰所作的最大改动乃是《赵氏孤儿》中程婴之子,即《中国孤儿》中张惕之子的生死命运。元曲《赵氏孤儿》中,程婴假意卖主求荣,向屠岸贾告发孤儿藏身之地,实则用亲子替代了少主,令仇家深信找到确是赵家遗孤,当着程婴的面处决了他的亲生骨肉。在原剧中,程婴的牺牲精神和忠义果敢完全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丝丝入扣地迎合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事实上,十八世纪部分法国观众和批评家一味强调血亲相残情节给欧洲观众带来的震骇,然而类似弑父或弑子的情节早在欧洲人熟悉的古希腊神话中大量存在。从克罗诺斯在母亲帮助下阉割父亲乌努诺斯,坦塔罗斯杀死并烹煮亲生儿子邀神赴宴,俄狄浦斯无意间杀死亲生父亲娶回亲生母亲,阿伽门农将亲生女儿伊菲革涅献祭给阿尔忒弥斯;美狄亚为了报复背叛的丈夫伊阿宋而亲手杀死一双亲生儿女……对于欧洲读者来说,这些家族至亲相残故事并不陌生。即便在高乃依出版于1647年的悲剧《赫拉克勒斯》(Héraclius)中,也曾出现过就类似的情节:赫拉克勒斯是莫里斯皇帝(Maurice)的遗孤,为了少主不遭到弗卡斯(Phocas)的杀害,忠诚的女管家列奥蒂娜(Léontine)也用亲生儿子换取了赫拉克勒斯的性命。而高乃依对于这样的牺牲精神表示了钦佩和赞誉。可见,至少在17世纪的法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社会并无太大差异,《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救主的行为与希腊神话甚至法国古典悲剧之间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效忠君主都被视作高尚品格。而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文化中,家族至亲间的彼此残杀之惊心动魄更胜过仇人间的血腥屠戮,也更富于戏剧的张力。
(8)、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则完全不同,书中介绍的物体运动,包括太阳、行星和彗星的宇宙结构,既是事实又可由数学确定。牛顿比笛卡儿高明!牛顿面对笛卡儿那童话般的结构提出一个空洞的空间概念,所有的物体在此空间遵循万有引力这一自然法则。“来到伦敦的这个法国人在哲学和其他科学中发现另外不同的情况,摈弃了那个充实的世界,现在承认它是空的。在巴黎,人们视世界为物质微粒回旋组成,伦敦人则不信。”伏尔泰喜欢英国的“虚”,因为它比法国的“实”能得到更好的科学论证。比之笛卡儿的臆测,他偏爱数学计算与经验的成功结合。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了实验哲学的“杰作”,而笛卡儿体系只是误入歧途的“尝试”罢了。
(9)、▲ 卓越的记忆力和出色的头脑,让年轻的伏尔泰几乎总是带着骄傲的神色
(10)、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11)、2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邮票2-1966珍藏 金鹿
(12)、请看在冬宫的展厅中,这尊坐像位于正中,右后方是穿托迦袍的伏尔泰,也是乌东的作品。窗外能看到圣彼得堡的地标——圣以撒大教堂。
(13)、他的兴趣也从单纯的文学转到政治、宗教、哲学,深入了解了洛克、牛顿的思想。
(14)、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若弗兰夫人本人的肖像也是冬宫的收藏。
(15)、才华横溢,又轻率的伏尔泰在巴士底狱坐了11个月的牢。
(16)、伏尔泰大约在1728年末返回法国。他用信札形式记录下留英时学到的东西,向读者介绍英国的宗教、政治、风俗、科学、哲学和文学。信札是他返国后写的,即写于1729年至1731年间,但他把信札伪托成《英国书信集》,1733年英文初版,标题为“LettersConcerningtheEnglishNation”,但未引起大的轰动。对于大多数英人而言,这位访问者有关英国人及其文化的记叙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一年后,信札法文版在鲁昂秘密印制,并在巴黎的文人和哲人咖啡馆内非法推销。作者的姓名编成密码“M.deV.”(“伏尔泰先生”的缩写)。信札成了高雅读书界的日常谈资,人们立马看出信札批判社会制度的猛烈爆炸力。
(17)、上海远东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中文版《交互的镜像:中国与法兰西》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以历史为经,在各个时间段上分别选取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作家,以个案方式,生动、详实地描绘中法两个文明大国之间具体的文化对话,对当下的文化交流应有启示。今日,从孔子与伏尔泰这两个响亮的名字说起——
(18)、 伏尔泰曾经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被祖国驱逐后在英国生活了3年,在法国国王的默许下回国,之后再次受到迫害在乡间隐居15年。他在普鲁士国王的邀请下前往德意志,后来定居在瑞士费内镇,被称为费内的教长。1778年,伏尔泰以84岁高龄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是伏尔泰人生最辉煌的顶点,乌东就是以他回到巴黎时的样子为原型雕刻的。
(19)、4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邮票4-1966珍藏-鲁特琴演奏者
(20)、以文学的方式“说理”。说的是常识,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公理”和道理。
3、伏尔泰简介ppt
(1)、人的本能是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
(2)、正是在这场论战中,中国传统的典籍——其中主要是儒家典籍——被耶稣会传教士们大量翻译成了西文。至1789年止,四书的全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均已被译成法文,而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也已通过节译、改写、简介等方式被介绍给了法国公众。
(3)、伏尔泰在英国时深入了解了牛顿的科学发现,大家熟知的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就是牛顿的侄女告诉伏尔泰,再由伏尔泰传播开的。牛顿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下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当时欧洲上层阶级的通用语言是法语,而把牛顿原著由拉丁文翻译成法文,使科学广泛传播的,就是伏尔泰的密友——夏特莱夫人。
(4)、伏尔泰的《哲学通信》是政治论战性质的著作,借着介绍英国而抨击法国。
(5)、在伏尔泰看来,宗教信仰是自由的,正像思想是自由的一样。人和人的见解的不同,不能成为压制的理由。
(6)、伏尔泰在法国并未得到真心的欢迎,所以他转向永恒的自由堡垒。1754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买了一处房产定居下来,并把它命名为德利斯(LesDelices),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终这样安排了自己的生活:既在瑞士,又在日内瓦领土上,同时又在法国享受着独立。”这里有花园,有树木,有鸡,有牛,世界似乎离这里很远。“我在这里生活得如此高兴,”他写道,“以至于我很惭愧。”
(7)、1765年,伏尔泰为《哲学词典》增添了一个新条目——“哲学家”。他在这个条目中为孔子写下了下面的赞誉之辞:
(8)、主人公在异乡的游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也从中看出个人经历的荒谬性,进而思考人生的命运、英雄的命运,在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幸福的真谛。
(9)、也许是因为旅途太辛苦,也许是因为不停地接见拜访他的人,当然根本原因是他已经太老了。尽管这个生命在刚刚降临这个世界时连医生都认为他不会活太长。
(10)、“与其将一个无辜的人判罪,不如错救一个有罪的人。”
(11)、有神论者是这样一个人,他对一个善的、强有力的和创造万物的最高实在的存在深信不疑……他不会投靠任何一个教派,因为它们都自相矛盾……他认为,宗教既不在于无法理解的形而上学的观念,也不在于虚假的表演,而在于对上帝的崇敬,在于公正。做善事,这是他的宗教演习;献身于上帝,这是他的教义。
(12)、这天,一位老妇人偷偷把他带到了一间破屋,给他疗伤。而后,老妇人又把古内宫带到了老实人面前。古内宫告诉他说,自己之前确实是遭受了种种不幸,但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她被转卖,为一个犹太银行家和一个宗教法庭大判官所共有。在这次火刑仪式中,她看到了被惩罚的庞格罗斯和老实人。于是她让侍候自己的这位老妇人把老实人带过来跟自己见面。经过这一次劫难,老实人和古内宫都开始怀疑这一切究竟是不是必然和最完美的安排。
(13)、两人逃过边界,又被当地土著人给抓了起来。土著人以为他们是耶稣会士,想把他们烤来吃。机智的卡坎波用当地土著人的语言跟他们解释了误会。土著人调查了真相之后便把他们放了。
(14)、他要我们不要相信假说,不要从原则出发,不要试图拿原则去解释一切,而应该精确地分析事物,以怀疑的眼光,尝试观察这些事物是否与某些原则有关系。
(15)、培训报班:苏州中公老师:suzhouoffcn888
(16)、人使用思想仅仅是为了遮盖错误,而用语言则是为了掩饰思想。
(17)、他的《论形而上学》几乎就是将牛顿和洛克的哲学通俗的复述了一遍。
(18)、值得一提的是,伏尔泰对中国情有独钟。在伏尔泰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处于清朝的乾隆年间。他喜欢儒家文化的宽容,欣赏孔子的以德服人。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开化最早的国家”。中国社会的很多东西,都被伏尔泰拿来当作批判欧洲宗教统治的武器。他觉得中国代表了自由和幸福。
(19)、分享一段夏特莱夫人写给当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信,由此可见她的独立与才情自信。
(20)、男爵在当地非常有权势,有一儿一女,女儿叫古内宫。男爵还有个家庭教师叫庞格罗斯。庞格罗斯认为,没有因就没有果,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着最完美的目的,凡事都是最好的。老实人对庞格罗斯的这一套理论深信不疑。
4、伏尔泰简介及代表作品
(1)、正是在隐居期间,在伏尔泰的推动下夏特莱夫人翻译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这个译本迄今都是唯一的法语译本,而书中的序言自然是由伏尔泰编写:我们眼前有两个天才,一个是写出这部书的牛顿,一个便是将此翻译并加以明析的这位女士。”伏尔泰更直接称呼夏特莱夫人为女牛顿。
(2)、伏尔泰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思想以及文学领域。他倡导要解放人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以及自由同时也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者统治。
(3)、1762年3月,一则消息传到他这里:图卢兹一户胡格诺人家受到迫害。让·卡拉是一位亚麻布商人,他被错误地指控谋杀了自己的儿子(其实是儿子因为债台高筑而自杀身亡),以防他皈依天主教。通过一种巨大的歪曲,在无知、迷信和大众偏执的引领下,卡拉斯一家被宣布犯下反对天主教会的罪行,遭到逮捕和刑罚。后来在市政广场上众目睽睽之下把卡拉车裂处死,而后又焚尸灭迹。
(4)、关于伏尔泰的影响,首先伏尔泰把这些先进的思想带给了普通的法国民众使得他们有了反抗的意识,很快伏尔泰的思想传遍了整个法国,这对法国大革命起了直接性的作用。法国大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推翻法国的封建势力,为民众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就是伏尔泰的影响之一。除此之外伏尔泰的影响还遍及整个欧洲以及世界,世界上其他国家受压迫的人民在接受到伏尔泰的思想后也敢于鼓起勇气同封建统治作斗争。伏尔泰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内心而且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这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思想的转变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比如他对德性的解释就是好好地对待别人,对美的解释是让人高兴和快活的东西就是美。
(6)、既有实地调查,又有道听途说,每一封信都像一篇寓言故事,如随笔札记一样,娓娓道来。
(7)、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家眼里,哲学首先是一种立场,哲学是一种战斗态度,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战斗,言行合一的。这也是法国哲学的独特精神,独特魅力,一直延续至今。
(8)、这件作品是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81年委托制造,两年后交付俄罗斯。乌东安排伏尔泰穿上古人的托迦袍,将这位伟人与古希腊哲学家联系起来,与古代先哲同列。宽袍大袖隐藏了老人衰弱的身躯,却掩藏不住那灵魂的磅礴力量。这位老人坐在大理石的椅子上,仿佛一位至高的王者俯视脚下的一切,不禁让我想起了两千年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写哲学王,为实现正义而君临天下的哲学王。乌东用无与伦比的技巧描绘了伏尔泰枯干的双手紧扣扶手仿佛,摁住命运的摆布,以及没人能幸免的满脸皱纹的晚年痕迹。他的头发被发带拢向脑后,饱满的额头突出了智慧的灵光,他的目光既有讽刺的锐利又带有悲悯与同情,敏锐的智慧他与生俱来,公正的力量在于他伟大的良知。
(9)、教师出示伏尔泰照片,提问: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谁能来说说你对伏尔泰的了解呢?
(10)、大多数辞书和哲学史著作,都说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11月21日生于巴黎,其父弗朗索瓦·阿鲁埃是法院公证员,母亲玛丽出身贵族,娘家姓多马尔。但他到底生于何时何地,历史学家至今还在争论。也许他出生要早几个月,即生于1694年2月20日,出生地是法国索镇近郊一个名叫卡滕奈的小村庄。那里有他们家的乡间别墅。反正没有出生的文件证明,只有一份可疑的洗礼证书副本,且受洗的情况也扑朔迷离。母亲以为婴儿体弱难以存活,故自己很快给他施洗,11月又为他补做洗礼,但这不是简单的事。人们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否是亲生父亲。据说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后来承认生父另有其人,一会儿说是贵族神父夏托纳夫,一会儿说是出身贵族的文艺爱好者洛赫布隆。这两个人都被标致的阿鲁埃夫人弄得神魂颠倒,如醉如痴。
(11)、这在我们东方人看来,觉得太不可思议,不过想想20世纪的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我们现在不是还难以理解么。
(12)、第二次,在保加利亚对阿尔巴尼亚的战争结束后,看着阿尔巴尼亚的一个村庄被保加利亚人烧成灰烬,老实人觉得符合战争的原则;
(13)、一个学生成绩下降了,为此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对此,你怎么看?
上一篇:分手个性签名女生伤感短句149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