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歇后语怎么说
1、徐庶进曹营的歇后语歇后语下一句
(1)、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戏,一个伶人扮作宰相,坐着宣扬朝政之美。一个僧人请求他签署准许游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佑三年颁发的,立刻收缴毁掉,还让僧人还俗。一个道士的度碟也丢了,宰相一问也是元佑年间颁发的度碟,立刻剥掉道士的道服,让他做平头百姓。一个士人是元佑五年获得荐举的,按照对元佑党人的政策,应该免掉荐举,负责管理官员的礼部不予录用,把他赶走了。过了一会儿,宰相家主管私家财库的官员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天在国库,申请相公您的料钱一千贯,没想到拨下来的全部都是元佑年间所铸的钱,我来向您请示这些钱咱们到底要不要?”宰相低头想了想,悄悄对官员说:“从后门搬进去。”旁边的伶人举起手中所持的棍棒,照着宰相的脊背就打,一边打一边骂道:“你做到宰相,原来也只要钱!”从此,便有了“走后门”之说。
(2)、变异:有些共同语的歇后语,到了方言,会因应方言特点产生某些变异,如“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在粤语口语中则变形为“屎坑关刀——文唔得、武又唔得”。但在媒体中会顾及书面语的特点再次产生变异,如:
(3)、周瑜打黄盖——打在黄盖的身上,痛在周瑜的心上
(4)、歇后语在口头文学或民间文学中经常用到。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5)、⑤补语。歇后语做补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助词“得”或“个”之类的虚化量词。例如:
(6)、你这是六指儿搔痒,额外多一道子。(《李自成》一卷下687页)
(7)、于是,曹操诳骗徐庶的母亲到达许都。伪造徐庶母亲的书信,骗徐庶离开刘备前往许都。
(8)、徐庶原名叫徐福,年少时就十分的有义气,在一次为人报仇逃走的路上被抓了,得救之后改名为徐庶。公元192年,因为董卓在京城作乱的缘故导致兵锋四起,并祸及到徐庶生活的颍川郡一带,于是徐庶和同郡的石广元一同前往荆州避难。在荆州的时候他认识了诸葛亮等人,并成为了挚友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9)、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的后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猪八戒戴花——自美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观音菩萨进澡堂——左右为难!(男身女像去哪边好?)猪八戒读书----竟冲识字的如来观音——假夫妇六小零童——孙行者孙大圣拔猴毛——看我七十二变牛魔王和小白龙拍大头贴——正宗的牛头马面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猴子爬竹竿---上窜下跳哮天犬过了独木桥就不会叫了——过目(木)不忘(汪)八戒保媒把把成功——猪连必合(珠联壁合)猪八戒进女儿国——看花了眼牛魔王和小白龙拍大头贴——牛头马面猪八戒娶媳妇——背着走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西游记》剧组开会——聚精会神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猪八戒背媳妇——舍得花力气猪八戒不成仙——坏在嘴上
(10)、商纣一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忙高喊参将军辛庚,辛庚不敢怠慢,忙整衣待命。商纣把手中的那支箭尾羽向他一扔说:“命你领兵前去迎敌!”大将辛庚就领着这支箭尾羽毛去发号施令,组织军队去抵抗周军。於是就留下了“鸡毛当令箭”的故事。
(11)、而今天秀才我要展开一番批判,人们臆断或主观褒奖的一些东西,除了精神层面,没有什么“物质收益”,可惜。
(12)、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13)、①“引”描写的是一种奇特的意象,令人捉摸不透,但一听到“注”的解释,便前后贯通起来,产生妙不可言的修辞效果。例如:河边洗黄莲——何(河)苦;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这种奇妙的效果在方言歇后语中同样可以感受得到,如粤语歇后语“非洲和尚--黑(乞)人憎(僧)”、“拿破仑——费卵事倾(FranceKing)”。
(14)、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5)、(1)形象化:在歇后语中,后一部分是本义所在,是语义表达的重点,但是如果没有“引”的烘托与寓意,那么“注”就会显得过于直白和乏味。例如我们形容某人对文字表述甚为严谨、苛刻,可以用“咬文嚼字”之类的字眼,不过感觉比较文绉绉,假如使用歇后语的表达,则形象性立马显现:“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这其实便是比喻的功效。
(16)、笔者秀才,系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社工专业学生,只因小时候便无缘由的觉得做一个秀才好,现又常以秀才学历自居,故而笔名“秀才”。
(17)、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李嬷嬷)
(18)、③“引”“注”的位置,通常是“引”在前,“注”在后。不过,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采取“注”在前,“引”在后的格式。例如:
(19)、在一般状态下,“引”和“注”连接在一起,但上面“王八吃秤砣,你真铁了心”中,插入“你真”,显示陈述的对象;后一例则加上“我算是”的字眼。
(20)、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刘禅小阿斗——扶不起
2、徐庶进曹营歇后语的后半句
(1)、广州歇后语“屎坑关刀”(茅厕里的大刀),下句便是闻(文)不能闻,舞(武)不能舞。(羊城晚报2009年8月25日A13版)
(2)、 第一个就是徐庶,字元直,颍川人氏,刚开始的时候是刘备手下的谋士,因为在樊城之战中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致使曹兵大败,曹操吃了一惊,这才知道原来刘备身边已有高人辅佐。为了把徐庶赚到自己的账下,他听从程昱的计策,先把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昌,然后让人模仿她的笔迹给徐庶写信,说是徐母因为徐庶辅佐了刘备,已经被曹操下了大狱,希望他能归顺曹操。徐庶看了信件,虽然也曾经怀疑过事情的真实性,可他终究是大孝之人,不忍母亲在彼受苦,于是忍痛辞了刘备,前往许昌拜见母亲,临走之前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到了许昌之后,发现自己的母亲安然无恙,心里才算是一块石头落地,可没想打徐母却是个有骨气的老太太,他见儿子居然为了他弃明投暗,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可现在徐庶已经来了,再走基本不可能了。她顿时觉得羞愧难当,很快上吊自尽了。徐庶悲痛不已,再加上他一向把曹操视为奸贼,更是不会心甘情愿为其效力,于是就又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了。
(4)、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5)、出自三国的部分歇后语有: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6)、先说一个少有人发现的桥段。人们提到三国时代,往往直接认为蜀汉就是正统,而统一北方,还北方人民休养生息机会的曹魏政权被认为篡汉,精神层面,的确,蜀汉政权还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子,可那句俗话说的好,“天下大势,合久......”,最后合了就好,最后的中心还人民一个安定即可,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曹魏做的没有什么不对,却背负了大多数后人的主观心理批判。
(7)、典故:说的是当时关羽一个人手持单刀,在当时知道对方埋伏很危险的情况下,赴约鲁肃的邀请,最后装醉携着鲁肃安然回归.
(8)、“贤内助”现多指贤惠能干的妻子。亦用以敬称他人妻室。
(9)、南北的文化差异,往往是造成歇后语文化变异的根本原因,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裹脚的习俗以前在北方盛行,而南方相对较少,因此北方的这种说法,到了粤语便成了“龙船装猪屎(又长又臭)”。北方说“黄鼠狼坐飞机(高升)”,而粤语则说“矮仔爬楼梯(步步高升)”,虽然属于同义歇后语,但各自体现的文化意象却很不同。
(10)、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鸳鸯)
(1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王熙凤)
(12)、如鱼得水,意思是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3)、由于定语的节奏要求比较紧凑,所以形式上的停顿往往省略,如上例。
(14)、猫头鹰见他没有开口,便失望地说:“咳,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呵!……”(《云飞峰》148页)
(15)、徐庶在新野跟随刘备后,一举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使得曹操开始注意到徐庶。
(16)、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17)、歇后最初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成语或其他定型的语言格式略去后面的部分,如“高抬贵手”说成“高抬贵”,“下马威风”说成“下马威”,隋代侯白在《启颜录》里就记载了“雁门紫塞”作“雁门紫”的故事,应该是类似文人的文字游戏(这种截取字词的修辞手法现在还见诸报章*),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个别歇后语实际上也运用了截取的手法,如“礼义廉——无耻”。
(18)、典故:这是谐音歇后语,一般用来说某人没有用处,就叫无用,这指梁山最后失败,吴用这个军师没做好
(19)、王降林打冻水……寒不叽的老片儿写作文……大估摸的杨翰英摘豆角……不顺胯大顺跳羊……上刘强讲笑话……轰了出去刘永安做大衣……先买下副扣子张义华钩树枝……赛似狸猫王翰打孩子……个儿想办法陈军摸羊……最少下一个增山镑地……再来一遍老罐儿喝粥……到这了王振友淘井……没泥了李克文打架……喘儿喘儿秀祺爬瓜……撤龙灯会……一边儿玩儿去西风云……没谱东杆会……又嚎上了挎鼓会……穿黄马褂的三八赶集……四六不懂堂里集……一六(一溜)曹家务卖猪……没事(没市)刺刺猬过门槛……栽个小跟头狗熊钻烟囱……难过的很小巴狗叼碗茬儿……口口有词(瓷)小老鼠进书箱……咬文砸字磕瓜子磕出个臭虫来……什么人(仁)都有王八钻灶坑……憋气窝火萝卜就酒……嘎嘣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周瑜打黄盖……一个怨打一个愿挨老太太卖鸡蛋……净情(青)老太太上鸡窝……奔蛋脱了裤子放屁……白费二到手阴天打孩子……个儿的功夫秃子当和尚……就得材料
(20)、语域:歇后语的使用场景,多见于文学类的语体,如小说、散文、话剧等,非文学性的文体较少使用,这跟歇后语的性质(口语色彩较强烈的定型结构)和特点、作用(形象、诙谐、讽刺)密切相关,所以,一些文体(如公文、论文等)极少使用歇后语,因为口语色彩会减弱这些文体的书面语的特性,也会降低其严肃正规的色彩。当然,在新闻语体的社会新闻中,由于日益强调趋向民众、趋向读者,有时也会见到歇后语的使用的,如:
3、徐庶进曹营 一一歇后语
(1)、徐庶这个武将之前比较常用的两种搭配方式,一种是蜀之智,另一种是蜀骑,总之都是和蜀国人自己玩,很少和别的武将搭配。先说这个武将,总体来说面板也是比较在线,缺点就是攻击距离太短,只有一般只能担任前锋,要是想担任别的位置,只能携带别的加攻击距离的战法或者和曹操搭配。
(2)、另一方面,共同语的歇后语在方言中的变异,有的属于自然变异,就是共同语的某些成分,则方言有对应的不同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方言的歇后语势必产生变异,如普通话的补充成分“破”粤语通常说成“烂”,因此,“打破砂锅问到底”在粤语便自然说成“打烂砂锅(煲)问到底”。
(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动词后的宾语(注)往往可以用同义的短语或词替换,如说成“死活想装模作样”、“这是多余的”,只不过生动性不如歇后语。
(5)、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6)、典故:是在传颂孙悟空,经过十年的飘洋过海的艰苦磨练和七年拜师的虔诚好学,学得了七十二种变化,可以说变就变
(7)、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8)、乌兹响三枪,国足成别客(新京报2007年7月19日A33版)
(9)、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10)、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
(11)、③定语。歇后语也可以做定语,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或多个形容词。例如:
(12)、马勺子吊起来当锣打——穷得叮当响(述补式)
(13)、PS:在电视剧《三国》中,正是荀彧向曹操献策,将徐庶骗进了曹营。按理说荀彧、徐庶俩人不能好好合作,应该见面就掐!不过在这队中不存在的!俩人合作的好好地见谁灭谁!
(14)、“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融创诉乐视网欠款8亿元及利息尚未追回(新浪财经2020年01月07日标题)
(15)、典故:当时正是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用计没使周瑜迫害自己.
(16)、谜语解析:徐庶进曹营这其实是一句歇后语,根据典故而来,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7)、大家明白道士是位高人,他已经用“尸解”的方式成神了。道家把修道人得道后,假托如衣物、竹杖、剑等物,化作遗体障人耳目,而真正的本人升天解脱的方式,谓之尸解。
(18)、还有一说:据宋朝文人姚宽《西溪丛语》记载:曾经有个道士会下棋,凡是与他人下棋,总是“饶人一先”,也就是让人家先走一步,占据棋盘上的先手优势。“饶”字除了饶恕之意外,在古代的围棋界语境中还有让先、让子的意思。
(19)、中国足球便是“今天一个决策,明天一个决策,不明白就瞎整”……直如“三水佬看走马灯——陆续有来”。(羊城晚报2009年8月7日A13版)
(20)、徐庶进曹营——(徐庶)一言不发(承前(引)省)
4、徐庶进曹营歇后语下句
(1)、“张飞穿针”,歇后语,一指粗中有细,一指大眼瞪小眼。《三国志》以及一些正史资料记载的张飞“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有“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歇后语。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
(3)、“引”“注”在语法构成上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名词性的短语,也可以是谓词性的短语,我们先来看“引”的构成。
(4)、那穿绸穿缎的她不去看,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官。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呼兰河传》232页)
(5)、(你)一个人拜把子——你算老几(蒙后(注)省)
(6)、一位赵姓工程人员就解释:“……我们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塔吊动辄60米长,几十上百米高,顾得了这头就难顾那头。”(羊城晚报2009年4月28日A1版)
(7)、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鸳鸯)
(8)、“拿着鸡毛当令箭”是个俗语,用来比喻玩弄权术,以假充真,公开发号施令的行为。除此之外,也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等意思。出自武王灭商的故事。姬昌准备再度进攻商朝时,却因年老患病死去。由第三个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决心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拜姜尚为师,让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作助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联络同盟者,等待时机伐纣。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後,商纣王调集全国的人马与东方的夷人作战。对西方的防御比较松懈,周武王觉得是个很好的机会,就带领三千名将士,联合了八百个小氏族部落的武装力量,兴兵攻打商纣王。
(9)、我本书借俾佢,一直无还,真系叉烧包掟狗,有去冇回咯(我的书借给他,他一直没有还,恐怕有借没有还了)。
(10)、“三寸不烂之舌”,用于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它的出处说法不一。
(11)、现在倒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了!(《闹海记》上253页)
(12)、关公保刘备——赤胆忠心关公当木匠——大刀阔斧
(13)、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
(14)、乔保用一种不可捉摸的神态,话中有话地说:“瞧你这个人,冲我发火干啥,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靠山堡》169页)
(15)、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
(16)、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周通)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刘高)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阎婆惜)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潘金莲)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郓哥)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王婆)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作者)披麻救火——惹焰烧身(第21回作者)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作者)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作者)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蔡福)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军校)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作者)
(17)、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18)、(1)结构的灵活性:结构的灵活性,是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9)、“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一个歇后语,由于意象较为浅显,后面便将注“转不开”省略了。
(20)、奇|两钉入脑 男子浑然不觉 怪|不愁生计 老人流浪上(羊城晚报2007年6月3日A5版)
5、徐庶进曹营歇后语怎么写
(1)、“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话,是从“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演化来的。常用来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小人:指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度:音duo,推测;君子:旧指品行高尚的人。
(2)、自带战法(破阵强袭)先进行攻击,然后对攻击目标再进行谋略攻击,还有可能使其陷入暴走状态。这个输出效果过是相当强悍的,而且还是揪着一个人使劲打。除此之外,首次发动后,每次造成伤害时都使自身策略攻击的伤害提高5%,可叠加6次。越打谋略攻击越,越打越疼高。
(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分课知识点归纳总复习
(4)、荀彧,荀文若那可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他也是率土之中资格最老的一批武将了,一直奋战在一线,不过相对的荀彧的战法搭配方法也比较稳定,特别是担任大营的时候。这里搭配的是(深谋远虑)和(楚歌四起)。这也是一种相对常见且低配的搭配方法,其中自带战法(驱虎吞狼)和(楚歌四起)负责实质性的伤害,而(深谋远略)负责提高伤害率,提高输出上限。同时(驱虎吞狼)有禁疗的效果,面对现在流行的回复流队伍也有一战之力。没有搭配(不攻)是因为中军郭嘉携带了(始计),二者冲突。
(5)、今天我们来说说信安的歇后语,看看您听过几句?
(6)、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孙悟空)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孙悟空)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猪八戒)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作者)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作者)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猪八戒)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小妖)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葛仙翁)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
(7)、歇后语尽管多以句子的形态出现,但在具体语言运用中,常常是以句子成分的身份出现的,所起的作用类于词。那么,歇后语可以作哪些句子成分呢?
(8)、同位关系的歇后语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潜在主语,如“你”、“我”等,但一般无需出现,也可以用“这(是)”来说明“引”与“注”的关系,即:“听评书掉眼泪,这是替古人担忧”、“坟头上耍大刀,这是吓鬼”。
(9)、第二天一早,他把一包银子放在王翱家门口,不一会儿,王翱出来了,他看见这包银子想,肯定是别人丢的,过会儿一定有人来找的。于是便迈步出门散步去了,小偷见王翱不拿银子,便跑过去捡了起来,王翱回头一看,心想那人一定是失主,转身又走了。小偷赶上前去,对王翱说:“久闻大名,今日一见,名不虚传。”王翱被他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小偷便一五一十地说了。王翱听完后笑着说:“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小偷听后,自己深感惭愧,终于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10)、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鸳鸯)
(11)、典故:徐庶因曹操囚禁其母不得不弃备投操,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因此,徐庶在曹魏,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故后世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谚俗.
(12)、“她们开玩笑不敢对强的小伙子”是原因,构成因果复句,“‘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她们就找到了王成义”是结果,但在这句中又是一句复句,歇后语其实隐含着一个省略的前提“(由于)王成义很软弱”,是大小原因套成的多层复句。
(13)、此外,像“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也说成“外公死了儿——没救(舅)”。
(14)、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林教头的棍棒——虚晃一下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校场里的土地——管得好宽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梁山兄弟——不打不亲梁山兄弟——越打越亲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能力大鲁智深出家——无牵无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酒肉和尚菜道士——岂有此理李逵打宋江——过后陪不是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李逵扮新娘——装不象李鬼劫路——欺世盗名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武大郎坐天下——没人敢保武大郎贩甲鱼——什么人卖什么货武大郎服毒——吃也死,不吃也死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武大郎的包子——七大八小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武大郎的扁担——不长不短潘金莲熬药——暗地里放毒。潘金莲给武松敬酒——不怀好意潘金莲的裹脚布——肮脏货潘金莲的竹竿子——惹祸的根苗王婆照应武大郎——不是好事吃了砒霜上吊——肚子里有底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景阳岗武松遇大虫——不是虎死,就是人伤端着酒壶打架——豁(喝)着干梁山的军师——无(吴)用孙二娘开的店——进不得石秀进祝家庄——走了不少盘陀路老虎扑食——三股劲
(15)、 曹操 曹操是三国人物中争议最大的一个,和他有关的歇后语也较多。从这些歇后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经历、性格、为人以及人们对他的一些评价,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曹操做事——疑心重。 这个歇后语大概是对曹操性格的总体评价,也是历来得到人们公认的一个结论。正因为曹操疑心很重,所以他错杀了许多人。 曹操杀吕伯奢——多心害死人。 这应该是曹操出道以来做的第一件最不得人心的事,也正是这件事先入为主,蒙住了人们的眼睛,使很多人看不到曹操后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曹操杀蔡瑁——操之过急。 曹操杀华佗——恩将仇报。 蔡瑁和华佗与吕伯奢一样,都是死在曹操疑心之下的冤魂。当然,曹操每次错杀了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杀了吕伯奢之后,死心踏地跟他的陈宫离他而去;错杀了蔡瑁,赤壁惨败;错杀了华佗,头疯痛而死…… 作为乱世英雄的曹操,他一生杀人无数。 曹操杀吉平——恼羞成怒。 曹操杀吕布——懊悔不及。 以上五条歇后语都带一个“杀”字,可见曹操有仅疑心重,而且杀气也很重,有很多人都是被他错杀了的,所以,曹操千百年来一直不得人心,致使当时就有许多人“吃曹家饭,管刘家事——心不在焉”。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大概是第一个以沉默来反抗曹操的人吧? 关公投奔曹孟德——身在曹营心在汉。 高官厚禄收买不了一个关云长,最后还落得个损兵折将。这应该是曹操最失败的一次用人了吧? 曹操遇庞统——中了连环计。 庞统当时并未投靠任何一个诸侯,可他为什么也要和曹操过不去呢?我想,除了庞统“看不惯”曹操之外,大概还有下面这个原因吧: 曹操到赤壁——利令智昏。 曹操平时为人不得人心,他带兵到赤壁这件事本身也不得人心,所以才导致了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惨败。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华容道上的曹操——难过。 多亏了关云长放他一马,他才大难不死。 当然,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也有许多成功的地方。 曹操做事——大刀阔斧。 曹操做事除了疑心重以外,还有大刀阔斧的一面。讨董卓、打徐州、战官渡……说干就干,坚决果断。正是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成就了曹操的一世英名。 非常之时要用非常之人。曹操也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有这样一条歇后语: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曹操的这一条用人原则,使众多的文臣武将为他出生入死。 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庞德抬着棺材上战场——决一死战。 这些都是“唯才是举”取得的成效。 前面曾提到一条歇后语叫做“曹操杀吕布——懊悔不及”。曹操一生杀人无数,为什么在杀了曾把他打得割须扔袍的吕布之后会“懊悔不及”呢?我想,大概是这件事违背了他“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吧。吕布是一个人才。三英战吕布尚且不能取胜,吕布可谓是三国时候的第一条好汉。况且当时吕布已有归降之心,只因为刘备说了一句话,才使曹操下了杀掉吕布的决心。刘备那句话的意思大致包含在下面几条歇后语中: 吕布拜董卓——认贼作父。 吕布杀敌董卓——大义灭亲。 吕布叛荆州——出尔反尔。 吕布为了一匹赤兔马杀了丁原,为了一个貂蝉杀了董卓,他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但他必竟是个人才呀,凭曹操的足智多谋,难道还驾驭不了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以曹操的智谋加上吕布武力,何愁天下不平呢?所以,杀了吕布之后,曹操就后悔莫及了。 另外,曹操也很能以身作则。 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这句歇后语讲的是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正遇麦子成熟,农民们正忙着收割。曹操当即就下了一道命令:凡践踏麦子者一律处斩。不料他自己的马却惊了,践踏了一些麦子。曹操便拔出配剑要取自己的项上人头。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割下头发,以发代首,以正军纪。在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作为一军的主帅,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正是因为曹操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他的军队才会纪律严明,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开创曹魏一代基业。 诸葛亮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人物。但曹操因为为人奸诈,一直不受人们的喜欢。而诸葛亮则因为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民间因此有歇后语赞曰: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诸葛亮除了忠心之外,还有其他许多过人之处。如: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孔明的计谋——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出祁山——以守为攻。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 这些歇后语都来至《三国演义》,基本是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对诸葛亮极尽赞美之能事。也正因为这样,刘备才会对他言听计从。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 就连与他同时代的鲁肃和司马懿也很佩服他: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然而,尽管《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像妖人一样的聪明,群众雪亮的眼睛还是看到了他的失误之处: 诸葛亮用马谡——明白人办糊涂事。 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 还有“孔明弹琴——玩的是空城计”,但人们都知道那只不过是故弄玄虚。 诸葛亮其实也还有虚伪和阴险的一面: 气死周瑜去吊孝——虚情假意; 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魏延为蜀汉政权的建立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可诸葛亮却在死后还设计杀他,这一做法实在不令人佩服。难怪人们会说: 跟诸葛亮学本事——能掐会算。 也就是说,诸葛亮只不过会点阴阳八卦而已,比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强不了多少。 人们还说: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这话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诸葛亮原来也不怎么样,他只相当于三个臭皮匠。 你认为呢? 刘备 人们都知道有这样一句歇后语: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尽管《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想方设法为刘备说好话,还借曹操之口夸刘备是英雄,但人们还是觉得,刘备除了会哭之外,其他的似乎就没有多在能耐了。真是这样的吗? 刘备出生低微,是个卖草鞋的: 刘备编草鞋——内行。 现在的编织行业还奉刘备为祖师爷呢。 但他“但卑不敢忘忧国”。身逢乱世的他,时时都在寻找机会,总想能有一番作为。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这是刘备走向政治舞台的第一步。随后,他便带着关张二弟参与了镇压黄巾军、讨伐董卓等一系列政治活动,试图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因为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始终未能如愿。以致于“刘备困曹营——提心吊胆”。直到有一天,汉献帝认他作了皇叔,他的身价才一下子看涨起来。这就叫做:刘备当皇叔——时来运转。 有了皇叔的称谓,刘备就有了一张从政的资格证。从此,刘备的命运渐渐有了好转。再加上诸葛亮的出山,更使刘备如虎添翼。这就叫“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但是,好事总是多磨。长坂坡一战,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妻离子散。好不容易逃离虎口之后,刘备便演了一出戏,那就是众所周知的: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是深知其中道理的。所以“刘备杀人——心慈手软”。刘备的哭其实也不过是他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 刘备也是会耍政治手腕的。借荆州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有了荆州作为根据地,刘备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一步步建立了蜀汉政权。 由此可见,刘备的江山并不完全是靠哭得来的。他除了会哭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本事。
(16)、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17)、(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温端政,19113页),粤语的说法则是“搞笑”。不少歇后语都很能体现出民间语言创新的智慧,于嬉笑之间将这种老百姓的语言幽默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三点:
(18)、听到屋里董胖子喝醉酒的声音,(他)瓮声瓮气地说:“走吧,老张,在家使唤奴婢,骑骡子压马的,犯不着伺候他们!哼,‘浅碟子盛水’,我算是一眼看透啦!”(《红色交通线》176页)
(19)、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20)、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1)、(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2)、前一句“引”在前,“注”在后,属于常态,后一句“注”在前,“引”在后,属于变形。
(3)、此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话就传开了。
(4)、曹操为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5)、④状语。歇后语做状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地”之类的助词,例如:
(6)、(2)注的构成。注与引不同的是,它可以由一个单词构成,如“谷糠榨油——难”、“和尚到了家——庙(妙)”,或单词带上助词,如“喇嘛的帽子——黄了”、“蝎子的尾巴——毒啊”,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由短语或句子构成。例如:
(7)、“滚水渌脚”是省略了解释部分(急急脚)的歇后语(作者用普通话同义词“急匆匆”来解释)。不过,歇后语在风格上偏向俚俗,所以重大新闻或国际新闻,以及社评等,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歇后语。
(8)、柳大筐是祖传的编筐匠,父亲一辈子,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的老实人。(《西辽河传》209页)
(9)、哮天犬过了独木桥就不会叫了——过目(木)不忘(汪)
(10)、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1)、从歇后语构成的类别来看,大致有“喻义”和“谐音”两大类,而以喻义最为常见。
(12)、其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起用蔡京为相,蔡京开始严酷迫害元佑党人。所谓元佑党人是指宋哲宗元佑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蔡京拟出了一个120人的庞大名单,称作奸党,宋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史称“元佑党人碑”。凡是元佑党人的子孙,一律不许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而且一概不许出现和提到“元佑”的字眼。
(13)、“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人们经常使用,殊不知它来源于一个古代笑话。据说从前有一家大户,户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长工给他家干活。那长工初到时,李元对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饭吧!免得他借上茅房的机会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十天以后,李元又对老婆说:“这个长工长了一副憨相,干活虽然卖力气,但他的饭量太大了,一年要吃我们几百斤粮食。从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有气无力,还不如一个弱女子。眼看稻田中杂草猛长,不抓紧时间除草就要减产。李元如油煎心,想再雇一个短工,又舍不得花钱管饭,因此他十分恼火。一天吃饭,李元责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为啥干活不像个男子汉?”只见长工边用筷子敲着碗边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饭,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尿像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 李元听了,想了半天回过神来,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干活又一个人能顶两人用了。这件事逐渐传开,被人们当做笑谈。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来,将其含义慢慢引申开去,把不识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
(14)、细分的话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变异,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但在普通话里与不同的变体,说成:
(15)、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着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16)、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7)、高僧缓缓地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得理固然重要,但绝对不可得理不饶人,要得饶人处且饶人。”
(18)、说法一:鸠摩罗什是秦朝时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他译出的佛经在内容的表达、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简单地讲,那些印度佛教最主要最重要的经典,鸠摩罗什都通过翻译把它们介绍到了中国,对中国的佛教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弘始十五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去世,临终前他发誓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果然火化之后“薪灭形碎,唯舌不灰”。也就是说,鸠摩罗什发誓说如果他翻译的佛经没有错误,他的舌头将烧不烂。果然,他火化时,全身都烧成灰了,唯独舌头变成舍利子留下,没有被火烧烂。这成舍利子的舌头大约有三寸,从此以后,中国就留下了“三寸不烂之舌”这句话了。
上一篇:班级格言高中霸气 口号128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