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平衡的名言
1、老子关于适度平衡的名言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关于老子名言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7)、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无任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诚信”。有“诚信”就不会用“甜言密语”去跟他人打交道,反而造成人家不相信而做不成交易。但是又要辩证“花言巧话”之人,应少打交道或不打交道。否则,造成有争有害。
(1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素质低下的人争胜负,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17)、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18)、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典出《南华经·天道》
(19)、它们之间的转化是随机进行的,还是有规律可循?
(20)、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2、老子关于平衡的名言名句
(1)、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么世界上谁也与他争夺不了美。朴素是人的底色,根底在于坦荡真诚。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用一个物理学定律就可以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其内容是: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者说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不可逆过程中总是增加。
(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真空不空存在“以太汤”,两个相邻的、逆向或同向的电荷在“以太汤”中运动,就像大海中两艘靠近并排的航道中行驶一样,同向航行相吸,逆向航行相斥。
(5)、点击报名?11月份·双11特价·《JIT拉动&看板系统运作》(精益高阶培训班,全面掌握后拉式生产技巧与看板系统的应用)
(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
(8)、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0)、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他认为“道”是主宰这个世界的动力,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但同时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把宇宙看成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我们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分析和考察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老子关于平衡的名言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陷入不如意,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时候,要从危机中看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在困难面前失去动力。
(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译文:‘’道‘’使万物产生,‘’德‘’使万物繁殖,万物得气而有形体,形体生生不息,万物的生长发育因而能够完成。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贵重‘’德‘’的。‘’道‘’被尊崇,‘’德‘’被贵重,并非它们发号施令,而是遵循自然罢了。所以,‘’道‘’使万物产生, ‘’德‘’使万物繁殖,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德而不望报,长育而不宰制,这是最深远微妙的‘’德‘’。
(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的励志名言经典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样。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 ——戴尔·卡耐基
(6)、 “知和曰常”的生态平衡思想。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含有阴阳两方面的因素,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平衡、和谐的状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交合和谐,万物才得以生存发展,因此,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知和曰常”。由阴阳而生的万物除了具有平衡、和谐的规律外,还有循环往复的法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复邻曰常,知常曰明”。既然“道”和由它产生的天地万物,都遵守循环往复的规律,并且都是在周期性的动态平衡之中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那么,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人就应当“返本复初”或“复归于道”,回归到无人力强加妄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与自然做到“无为”的境界,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老子哲学这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自然界物质和能量永恒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从最小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自然科学的事实表明,一切有生命的和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事物,都是处于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之中。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它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生命就在于同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循环,其中,任何一种循环和平衡遭到破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随着人类实践特别是工农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的进展,自然环境中的水和大气循环受到严重的破坏。破坏水循环的后果,第一步是摧毁植被,接下来是表土流失和土壤质量恶化,以致于使得诸多物种加速灭亡,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最后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反省现实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推崇“重新尊重自然”、“重新回归自然”,主张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治理工业生产的“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应成为我们当代及未来的主题。人类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从征服自然到重新尊重自然,这本身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史上的一次循环往复和返朴归真。
(7)、在维修站顺利完成以上加油和维护的赛手需要利用这个时段对即将获得的成绩有所准备。当然,赛手准备的是赛程结束后所能获得什么样的成绩,而身处人生阶跃式发展初期的人们需要准备的是在这个阶段结束时所能达到的状态。前面讲过,当人生的工作期结束的时候,人们会收获超过他预期的回报。但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过人们的预期呢?这才是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可以说,从此时开始的几年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们在人生第五个阶段,也就是管理期走上什么样的道路与这几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还记得在二十二章和二十四章论述的自我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吧,从那两章我们得知,自我实现的几个指标分别是:获得人生的不惑(明)、有影响力(彰)、有成绩(有功)和维持自己的成绩长久(长)。现在我们可以期待了,在几年之后,在人生第四个阶段(工作期)结束的时候,通过从现在开始的之后几年的大幅度阶跃式发展,自我实现的这几个指标完全可以达到。人们完全可以期待自己去除了人生的困惑,展示了自身的价值,并可以进一步期待自己可以长久的活在世界上,也就是长寿。当然,没有人可以做到肉体的长寿,但你不能不说像老子、孔子这样的人依然活在今天的世界中,这就是死而不亡的长寿。怎样才能做到死而不亡呢?显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会有这样成果。那一定是实现了自身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影响力的人才会如此。因此,上述自我实现的几个指标是一个人达到死而不亡层面的基本指标。于是我们看到了,即将展开的人生阶跃式发展阶段,不仅仅能够使得人们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完成自身的死而不亡打下重要的基础。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0)、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11)、首先是在今后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但这期间遇到的障碍是脆弱的。其原因是今后几年是人生最为有力的几年,那些障碍尽管看上去难以突破,但你只要强行去冲击它,就会感受到什么叫势如破竹。因此,一直到36岁的这几年,人生的旅途进入到见山开山、见水架桥、魔挡杀魔、佛挡杀佛的强行阶段。在前面的三十章和三十一章,我们曾经告诫行路者要切记用强,要在自己身体、心里俱佳的状态下恬淡为上。但是,当我们走到了这个大幅度阶跃式发展阶段时,情况完全改变了。现在需要我们拿出生命中的全部力量去冲开前行道路上的藩篱,这个阶段不用吝惜自己身心的耗费,所有的付出都会在这个阶段的尾部获得数倍的回报。我们因此说强行者有志,这个“志”就是在阶跃式发展的初期,在这个旅途维修站中需要准备的东西。这个“志”就如同维修站中更换的轮胎,当赛车再度走上赛道时,不用吝惜车的磨损,要一往无前地冲向终点。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1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4)、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5)、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16)、老子从来不信什么豪言壮语,恰恰相反,老子的谨慎是出了名的,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空中楼阁,有的只是脚踏实地。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8)、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19)、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期间充满了主观的看法与独断的判断,因此也引起无数的言辩纷争。
(2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关于平衡之道的名人名言
(1)、地球内部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在地球公转或自转时,这些负电荷在“以太汤”中同向运动,产生吸引力,所以万有引力来源于物体的运动,万有引力属于磁力。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两根平行相邻导线,通同向电流相吸,通逆向电流相斥,证明负电荷同向运动相吸,逆向运动相斥。
(5)、当一个人身处社会的人群中时,难免要遇到竞争、甚至争斗,我们通常会认为能够在争斗中战胜他人的人是强者。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人根本不够强,能够战胜他人只能说明他们更加有力,即“胜人者有力”。真正的强者却是能战胜自己的人。
(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1)、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12)、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1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而所谓“物极必反”的真谛,就是拿捏住尺度,不过分强求。“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话不可说尽,事不能做绝,退一步想,必有余乐。好花看在半开,浮生看破半世。
(1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如想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唯一的办法便是把握好物极必反中的“极”。这个“极”的界限究竟在何处,冯友兰先生曾做出过回答:一个可以适合一切事情的界限,是无法划出来的。就像我们平常吃饭,吃得适当,就对身体有益,吃得太多反而会生病。究竞什么样的分量才算合适,那是因人而异的。
(2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老子关于平衡的诗句
(1)、做学问学知识,是越学越多,反而障碍和束缚也越来越多,佛家叫“所知障”,学到的是知识,障碍的却是你的智慧;修行大道则相反,是越修欲望和毛病就越少。修道最后,什么欲望和毛病都没有,智慧也就自然生起,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
(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4)、老子认为,上善之人的人格,如同水的性质。那么,水到底有哪些让人敬重的性质呢?
(5)、佛家讲菩提心,佛菩萨慈悲爱人,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天下众生,自己没有想要一点好处。既然他什么都不要,别人还和他争什么?他本身就是空空无己,你怎么与“空”争?世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有失败,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执着,想抓住点什么,想得到点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舍出去,自然别人也和你争不起来了。
(6)、大道无名,天下善恶美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旦有了美的标准,就会搞出“东施效颦”的笑话来,一旦有了善的标准,就会被恶人利用,成为作恶的挡箭牌。“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纣为长夜之饮,通过之人皆失日”。所以,人要保持一颗清净心、平等心,不要有所偏好,太过偏激,这才是正道。
上一篇:关于老师的文案句子112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